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查小”)聚政府、社区之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提升办学品质。在自身内涵的丰实中,在与前沿理念的碰撞中,“博”文化建设之路逐渐明晰。
一、“博”文化建设之思路、目标:溯源与诉求
(一)回溯历史,显现“博”文化之基因
传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首居吼山。仁爱包容的先古遗风,沐濡着山脚下的百年老校——查小。她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历年经久,孕育着莘莘学子。2005年,学校秉承“博”之大德,积极吸纳国际教育先进思想,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课程系首批全纳教育实验学校,率先在全国践行“尊重差异,满足需求,合作共享,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10多年的实践之路,查小人以“博”为特质,给“全纳教育”做出了生动的注脚,“博”之校训深入人心,“博爱、悦纳、共融、至雅”之办学理念生根萌芽。虽然学校之前尚未提出“博”文化之概念,但“博”之文化因子已渗透涌动在查小人的血管之中。
(二)直面现实,描绘“博”文化之愿景
2015年,学校与新建的锡山实验小学“分流”,让查小站在了发展的转折点上。一方面,全体查小人胸怀大局,积极支持并热切参与到新校的筹备工作中。另一方面,师生分流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新的领导班子刚刚组建,骨干教师比例骤降,本地生源大量输出,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有一定消极舆论,家长对孩子就学环境不乏质疑、焦虑,教师对学校发展亦显担忧、迷茫……当学校发展的理想与现实境遇相冲突时,学校该以什么来引导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发出积极的声音?答案唯有文化,以文化引領人思维方式的改变。
“博”,为人之大格局,处事之大气象也。面对困境,“博”之精神再次赋予查小人开阔豁达的胸怀和逆风飞翔的勇气。本着从学生中来、从教师中来、从社会中来的文化建设思路,学校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倾听各方声音。在这过程中,“博”文化之建设目标最终凝练形成:学校博爱和美,即博大开放,仁慈包容,宽厚共济,和谐尚美,营设敞亮生态;教师博纳精业,即博洽多闻,有教无类,锐意进取,业务精湛,实现专业成长;学生博学敦善,即博闻强识,勤奋好学,敦厚明理,崇礼向善,成就有为人生。
二、“博”文化建设之实践表达:探索与创生
聚焦学校“博”文化建设目标,学校致力于识别符号、校园环境、教育课程、师生品行四方面构建文化之框架,以实现“博”文化建设愿景。
(一)“博”文化之识别符号——为学校勾画鲜明而凝练的形象名片
1.以“博”为校训,铸就学校之魂。
中华民族在地域上“地大物博”,在文化上“博大精深”。学校在秉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全纳现代教育思想,定位校训“博”,意义深远,意为希望查小师生“博古通今”,秉承国粹;“博爱他人”,凝志成城;“博文约礼”,文明厚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博”展现了查小人博大的胸襟与宏大的人生追求。正如校歌《美好的明天靠我们去开创》所诠释的精神品质——博爱求真、博学报国、博雅尚美。校歌洋溢着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感召力,激励着查小师生锐意进取,主动超越,奋发有为,是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同时,同时,它也是查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
2.以“博爱、悦纳、共融、至雅”为理念,酿造学校之品。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生长的文化场域,文化建设的力度决定着办学理念的高度,也影响着教育实践的效度。我们将涵蕴古今的“博”文化,重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地域,传承传统,兼容并纳,以高远的格局和宽广的视野,对学校“博”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校本创生,赋予“博”文化以新的外涵和核质。在此,“博爱、悦纳、共融、至雅”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
博爱,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即广泛地爱一切人。学校凸显博爱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师生厚德载物,博仁施爱,为师生发展奠定人性的基础。
悦纳,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行为。悦,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纳,引自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学校将以博爱的心胸接纳每一个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禀赋的学生,学生、教师、家长相互接纳,彼此包容,和谐发展。
共融,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即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相互融合。每个学生、教师、家长相互尊重彼此价值,认同彼此思维方式,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多元共生文化理念,和融共长,积极向上。
至雅,是一种极致的育人愿景。即指向雅尚美、不断向上、持续进步。教育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学校发展的最高目的是学生的最优发展。学校应以博爱教师的发展为重点促进和美学校的发展,以和美学校的塑造为平台致力于文雅学生的发展,营造三位一体、和美共生的教育生态群落。
3.以“在一起,我们更美好!”为愿景,共筑学校之梦。
“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在一起,我们更美好,基于“博”之包容、开放、多元之意义,倡导不同个体之间的彼此欣赏,相互悦纳。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大家一起走。”在一起,我们更美好,着眼“博”之携手、合作、共赢之内涵,期待团队之间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
“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在一起,我们更美好,寄寓“博”之尊重、共融、超越之意蕴,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一起,我们更美好”,以梅花为原型的校徽对此做出了完美的图解。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无锡市花,也是学校的校花。查小校徽以梅花作为外观形态,五朵花瓣大小均匀,象征平等、民主、独立、公正、和谐。大小两朵同心梅花,象征查小师生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旨在携手共进,共筑美好校园。花心中的两个朝气蓬勃、向上舒展双臂的儿童,象征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查小教育,在爱的呵护下,学生们和谐相处、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二)“博”文化之环境建设——为师生创设独特而多元的生态场域
1.以“博”元素为环境DNA。
“博”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具有“博”之象征意义的符号、意象应成为校园环境中的核心元素,充盈于每一个角落。如今,学校中有书写“博”字校训的主题石,有以“博”为主题命名的教学楼,如“博学楼”“博爱楼”“博闻楼”“博采楼”“博雅楼”;随着新校设计的启动,我们还将进一步设计“博文化”主题墙、“博文化”主题长廊、“博文化”主题教室,建设以“博”为主题的“少年宫”“校报”“网站”“体育俱乐部”,让师生们时时处处浸润于“博”元素之熏陶感染中。
2.以“书香”为环境底色。
最是书香能致远,立足于师生的博闻强识、博学多才,“书香”正成为我校环境建设的底色与基调。学校现有校舍设备有限,但书香气息浓厚,“光明书吧”“阅读长廊”“阅读文化墙”“书香班级”给予了师生良好的阅读平台,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读书热情。在新校建设中,我们拟系统规划建设“西林书院”三十二景、“蝶彩”公益图书室、开放绘本馆、学科主题阅读区、校园生态小书屋等,全方位打造校园阅读空间。
3.以“特色”为环境标识。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她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学校将建设“吴歌长廊”,用长廊来讲述吴歌的历史、吴歌的传人、吴歌的传唱,让学生们能从长廊中体会“吴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韵;建设“乒乓长廊”,介绍世界冠军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拼搏与进取的力量;建设碑帖墨韵长廊,让名人作品、教师和学生们的墨迹都在校园绽放,让师生们领略中华书画的深厚底蕴。总之,让特色项目成为环境标识会使每一个徜徉在查小的人,都能感受到查小校园自我的特质。
(三)“博”文化之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课程
1.构建博雅课程,丰富课程内涵。
从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走向全纳教育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期间,学校就开始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目前,学校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三五”规划课题“融和共享:博雅课程再设计的实践研究”已通过开题论证,学校将在“博”之理念引领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个层面入手,立体构建“博雅”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表达:学科拓展、学科融合。除了本学科的拓展学习之外,学校还创设了“1 X”的学科融合学习。拓展性学科又分为主题课程和社团课程。主题课程构建途径是系统规划、序列构建,内容既有书法、吴歌、乒乓、足球等传统项目,也有书写春秋和非遗部落的大主题课程。社团课程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的剪纸、诵读、茶艺、素描课程,这些课程通过走班选课、菜单征集的方式展开。
2.打造博雅课堂,提升课程效度。
博雅课程,必然要由博雅课堂来支撑和实施。学校在构建博雅课堂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设计生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殿堂。在教学理念上,博雅课堂倡导教师“全部地接纳学生,移情地关爱学生,差异地适应学生,积极地期待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博雅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生长,洞悉每一个教学契机的即时掌握,重视每一次师生对话的有效交往,强调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积极效能。在教学评价上,学校已形成普适性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具体的课堂观测点来诊断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里的观测点“融和性”指的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共同成长;观测点“差异性”指的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异质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拟分学科制订课堂教学观测表,以进一步聚焦博雅课堂特质,提升课程实施效度。
(四)“博”文化之品行建设——让师生享受积极明亮的教育生活
1.创建书香校园,丰厚阅读品行。
学校在区中小学“阅读工程”推进的大背景下,以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校园晨吟午读暮诵、家庭漂流阅读、课外阅读教学研讨、作家进校园、校长“六一”赠书等。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以阅读润泽师生心灵,以经典滋养师生精神,让师生的品行散发着书香气质。
1.强化礼仪教育,引領文明品行。
学校以《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为指导,制定《查桥实验小学礼仪手册》和《查桥实验小学礼仪评价手册》,征集礼仪“六好章”设计作品,将学校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们遵德守礼,健康成长。学校每月都有礼仪教育的主题,每月评比“礼仪之星”。学校将“八礼四仪”的内容进行校本化的系列构建:一年级有成长礼;二年级有岗位服务礼;三年级有十岁成长礼;四年级有丰收感恩礼;五年级有姚娟中队授旗礼;六年级有毕业颁章礼。尤其是毕业礼,给即将离开小学校园的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中,学生回忆母校教给的知识,感谢曾经给予他们谆谆教诲的恩师们。独特的礼仪教育,能够在学生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2.着力精神建设,明亮教育品行。
(1)名家讲坛引领价值观。学校先后邀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孟晓东、韩国心理学教授朴斗奉知名亲子沟通师胡中浦、南京市鼓楼区学科带头人郭文红等走进校园,这些不同领域、术业各有专攻的专家、行家,给教师们带来丰富多元的教育理念和精彩纷呈的专业成长故事,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也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成长路径。
(2)校园故事弘扬正气。讲述校园故事,是学校每月例会前的传统,聆听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的感人事迹,教师们备受鼓舞。朱丽清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孜孜以求,十年磨一剑,实现从“教学新手”到“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成长。数学、信息团队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化教育的新领域——智慧课堂,推出多节有质量、有影响力的课例,并分别在市区级活动中进行展示。学校徐华萍老师不幸身患绝症又因家庭特殊孤苦无依,学校教师自发排定轮值看护表,每天有教师前往送餐、打扫、陪护,让她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中感受到了“在一起”的暖意……每一次故事的讲述,都是一次力量的传递,召唤着全体教师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3)自我规划提振精气神。学校以《教师三年发展目标计划书》为载体,帮助教师针对个体实际进行阶段性职业规划,计划书要求教师从业务竞赛、课题研究、骨干层次、教学风格等方面制订发展目标与措施,经由学校领导小组论证后实施,并定期召开阶段性达成情况评估,使教师以饱满向上的姿态努力生长,加快专业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静水深流的“博”文化滋养下,查小人将会凝聚在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教育生活——课程结构从“单一”向“融合”的完善,师生品行从“规范”“明亮”的转变,教育态势从“裂变”向“再生”的发展。
一、“博”文化建设之思路、目标:溯源与诉求
(一)回溯历史,显现“博”文化之基因
传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首居吼山。仁爱包容的先古遗风,沐濡着山脚下的百年老校——查小。她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历年经久,孕育着莘莘学子。2005年,学校秉承“博”之大德,积极吸纳国际教育先进思想,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课程系首批全纳教育实验学校,率先在全国践行“尊重差异,满足需求,合作共享,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10多年的实践之路,查小人以“博”为特质,给“全纳教育”做出了生动的注脚,“博”之校训深入人心,“博爱、悦纳、共融、至雅”之办学理念生根萌芽。虽然学校之前尚未提出“博”文化之概念,但“博”之文化因子已渗透涌动在查小人的血管之中。
(二)直面现实,描绘“博”文化之愿景
2015年,学校与新建的锡山实验小学“分流”,让查小站在了发展的转折点上。一方面,全体查小人胸怀大局,积极支持并热切参与到新校的筹备工作中。另一方面,师生分流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新的领导班子刚刚组建,骨干教师比例骤降,本地生源大量输出,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有一定消极舆论,家长对孩子就学环境不乏质疑、焦虑,教师对学校发展亦显担忧、迷茫……当学校发展的理想与现实境遇相冲突时,学校该以什么来引导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发出积极的声音?答案唯有文化,以文化引領人思维方式的改变。
“博”,为人之大格局,处事之大气象也。面对困境,“博”之精神再次赋予查小人开阔豁达的胸怀和逆风飞翔的勇气。本着从学生中来、从教师中来、从社会中来的文化建设思路,学校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倾听各方声音。在这过程中,“博”文化之建设目标最终凝练形成:学校博爱和美,即博大开放,仁慈包容,宽厚共济,和谐尚美,营设敞亮生态;教师博纳精业,即博洽多闻,有教无类,锐意进取,业务精湛,实现专业成长;学生博学敦善,即博闻强识,勤奋好学,敦厚明理,崇礼向善,成就有为人生。
二、“博”文化建设之实践表达:探索与创生
聚焦学校“博”文化建设目标,学校致力于识别符号、校园环境、教育课程、师生品行四方面构建文化之框架,以实现“博”文化建设愿景。
(一)“博”文化之识别符号——为学校勾画鲜明而凝练的形象名片
1.以“博”为校训,铸就学校之魂。
中华民族在地域上“地大物博”,在文化上“博大精深”。学校在秉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全纳现代教育思想,定位校训“博”,意义深远,意为希望查小师生“博古通今”,秉承国粹;“博爱他人”,凝志成城;“博文约礼”,文明厚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博”展现了查小人博大的胸襟与宏大的人生追求。正如校歌《美好的明天靠我们去开创》所诠释的精神品质——博爱求真、博学报国、博雅尚美。校歌洋溢着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感召力,激励着查小师生锐意进取,主动超越,奋发有为,是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同时,同时,它也是查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
2.以“博爱、悦纳、共融、至雅”为理念,酿造学校之品。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生长的文化场域,文化建设的力度决定着办学理念的高度,也影响着教育实践的效度。我们将涵蕴古今的“博”文化,重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地域,传承传统,兼容并纳,以高远的格局和宽广的视野,对学校“博”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校本创生,赋予“博”文化以新的外涵和核质。在此,“博爱、悦纳、共融、至雅”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
博爱,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即广泛地爱一切人。学校凸显博爱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师生厚德载物,博仁施爱,为师生发展奠定人性的基础。
悦纳,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行为。悦,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纳,引自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学校将以博爱的心胸接纳每一个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禀赋的学生,学生、教师、家长相互接纳,彼此包容,和谐发展。
共融,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即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相互融合。每个学生、教师、家长相互尊重彼此价值,认同彼此思维方式,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多元共生文化理念,和融共长,积极向上。
至雅,是一种极致的育人愿景。即指向雅尚美、不断向上、持续进步。教育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学校发展的最高目的是学生的最优发展。学校应以博爱教师的发展为重点促进和美学校的发展,以和美学校的塑造为平台致力于文雅学生的发展,营造三位一体、和美共生的教育生态群落。
3.以“在一起,我们更美好!”为愿景,共筑学校之梦。
“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在一起,我们更美好,基于“博”之包容、开放、多元之意义,倡导不同个体之间的彼此欣赏,相互悦纳。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大家一起走。”在一起,我们更美好,着眼“博”之携手、合作、共赢之内涵,期待团队之间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
“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在一起,我们更美好,寄寓“博”之尊重、共融、超越之意蕴,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一起,我们更美好”,以梅花为原型的校徽对此做出了完美的图解。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无锡市花,也是学校的校花。查小校徽以梅花作为外观形态,五朵花瓣大小均匀,象征平等、民主、独立、公正、和谐。大小两朵同心梅花,象征查小师生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旨在携手共进,共筑美好校园。花心中的两个朝气蓬勃、向上舒展双臂的儿童,象征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查小教育,在爱的呵护下,学生们和谐相处、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二)“博”文化之环境建设——为师生创设独特而多元的生态场域
1.以“博”元素为环境DNA。
“博”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具有“博”之象征意义的符号、意象应成为校园环境中的核心元素,充盈于每一个角落。如今,学校中有书写“博”字校训的主题石,有以“博”为主题命名的教学楼,如“博学楼”“博爱楼”“博闻楼”“博采楼”“博雅楼”;随着新校设计的启动,我们还将进一步设计“博文化”主题墙、“博文化”主题长廊、“博文化”主题教室,建设以“博”为主题的“少年宫”“校报”“网站”“体育俱乐部”,让师生们时时处处浸润于“博”元素之熏陶感染中。
2.以“书香”为环境底色。
最是书香能致远,立足于师生的博闻强识、博学多才,“书香”正成为我校环境建设的底色与基调。学校现有校舍设备有限,但书香气息浓厚,“光明书吧”“阅读长廊”“阅读文化墙”“书香班级”给予了师生良好的阅读平台,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读书热情。在新校建设中,我们拟系统规划建设“西林书院”三十二景、“蝶彩”公益图书室、开放绘本馆、学科主题阅读区、校园生态小书屋等,全方位打造校园阅读空间。
3.以“特色”为环境标识。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她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学校将建设“吴歌长廊”,用长廊来讲述吴歌的历史、吴歌的传人、吴歌的传唱,让学生们能从长廊中体会“吴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韵;建设“乒乓长廊”,介绍世界冠军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拼搏与进取的力量;建设碑帖墨韵长廊,让名人作品、教师和学生们的墨迹都在校园绽放,让师生们领略中华书画的深厚底蕴。总之,让特色项目成为环境标识会使每一个徜徉在查小的人,都能感受到查小校园自我的特质。
(三)“博”文化之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课程
1.构建博雅课程,丰富课程内涵。
从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走向全纳教育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期间,学校就开始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目前,学校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三五”规划课题“融和共享:博雅课程再设计的实践研究”已通过开题论证,学校将在“博”之理念引领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个层面入手,立体构建“博雅”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表达:学科拓展、学科融合。除了本学科的拓展学习之外,学校还创设了“1 X”的学科融合学习。拓展性学科又分为主题课程和社团课程。主题课程构建途径是系统规划、序列构建,内容既有书法、吴歌、乒乓、足球等传统项目,也有书写春秋和非遗部落的大主题课程。社团课程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的剪纸、诵读、茶艺、素描课程,这些课程通过走班选课、菜单征集的方式展开。
2.打造博雅课堂,提升课程效度。
博雅课程,必然要由博雅课堂来支撑和实施。学校在构建博雅课堂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设计生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殿堂。在教学理念上,博雅课堂倡导教师“全部地接纳学生,移情地关爱学生,差异地适应学生,积极地期待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博雅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生长,洞悉每一个教学契机的即时掌握,重视每一次师生对话的有效交往,强调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积极效能。在教学评价上,学校已形成普适性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具体的课堂观测点来诊断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里的观测点“融和性”指的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共同成长;观测点“差异性”指的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异质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拟分学科制订课堂教学观测表,以进一步聚焦博雅课堂特质,提升课程实施效度。
(四)“博”文化之品行建设——让师生享受积极明亮的教育生活
1.创建书香校园,丰厚阅读品行。
学校在区中小学“阅读工程”推进的大背景下,以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校园晨吟午读暮诵、家庭漂流阅读、课外阅读教学研讨、作家进校园、校长“六一”赠书等。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以阅读润泽师生心灵,以经典滋养师生精神,让师生的品行散发着书香气质。
1.强化礼仪教育,引領文明品行。
学校以《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为指导,制定《查桥实验小学礼仪手册》和《查桥实验小学礼仪评价手册》,征集礼仪“六好章”设计作品,将学校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们遵德守礼,健康成长。学校每月都有礼仪教育的主题,每月评比“礼仪之星”。学校将“八礼四仪”的内容进行校本化的系列构建:一年级有成长礼;二年级有岗位服务礼;三年级有十岁成长礼;四年级有丰收感恩礼;五年级有姚娟中队授旗礼;六年级有毕业颁章礼。尤其是毕业礼,给即将离开小学校园的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中,学生回忆母校教给的知识,感谢曾经给予他们谆谆教诲的恩师们。独特的礼仪教育,能够在学生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2.着力精神建设,明亮教育品行。
(1)名家讲坛引领价值观。学校先后邀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孟晓东、韩国心理学教授朴斗奉知名亲子沟通师胡中浦、南京市鼓楼区学科带头人郭文红等走进校园,这些不同领域、术业各有专攻的专家、行家,给教师们带来丰富多元的教育理念和精彩纷呈的专业成长故事,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也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成长路径。
(2)校园故事弘扬正气。讲述校园故事,是学校每月例会前的传统,聆听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的感人事迹,教师们备受鼓舞。朱丽清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孜孜以求,十年磨一剑,实现从“教学新手”到“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成长。数学、信息团队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化教育的新领域——智慧课堂,推出多节有质量、有影响力的课例,并分别在市区级活动中进行展示。学校徐华萍老师不幸身患绝症又因家庭特殊孤苦无依,学校教师自发排定轮值看护表,每天有教师前往送餐、打扫、陪护,让她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中感受到了“在一起”的暖意……每一次故事的讲述,都是一次力量的传递,召唤着全体教师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3)自我规划提振精气神。学校以《教师三年发展目标计划书》为载体,帮助教师针对个体实际进行阶段性职业规划,计划书要求教师从业务竞赛、课题研究、骨干层次、教学风格等方面制订发展目标与措施,经由学校领导小组论证后实施,并定期召开阶段性达成情况评估,使教师以饱满向上的姿态努力生长,加快专业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静水深流的“博”文化滋养下,查小人将会凝聚在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教育生活——课程结构从“单一”向“融合”的完善,师生品行从“规范”“明亮”的转变,教育态势从“裂变”向“再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