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我们更美好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查小”)聚政府、社区之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提升办学品质。在自身内涵的丰实中,在与前沿理念的碰撞中,“博”文化建设之路逐渐明晰。
  一、“博”文化建设之思路、目标:溯源与诉求
  (一)回溯历史,显现“博”文化之基因
  传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首居吼山。仁爱包容的先古遗风,沐濡着山脚下的百年老校——查小。她揽吴地文化,聚博爱厚德,历年经久,孕育着莘莘学子。2005年,学校秉承“博”之大德,积极吸纳国际教育先进思想,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课程系首批全纳教育实验学校,率先在全国践行“尊重差异,满足需求,合作共享,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10多年的实践之路,查小人以“博”为特质,给“全纳教育”做出了生动的注脚,“博”之校训深入人心,“博爱、悦纳、共融、至雅”之办学理念生根萌芽。虽然学校之前尚未提出“博”文化之概念,但“博”之文化因子已渗透涌动在查小人的血管之中。
  (二)直面现实,描绘“博”文化之愿景
  2015年,学校与新建的锡山实验小学“分流”,让查小站在了发展的转折点上。一方面,全体查小人胸怀大局,积极支持并热切参与到新校的筹备工作中。另一方面,师生分流也给学校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新的领导班子刚刚组建,骨干教师比例骤降,本地生源大量输出,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有一定消极舆论,家长对孩子就学环境不乏质疑、焦虑,教师对学校发展亦显担忧、迷茫……当学校发展的理想与现实境遇相冲突时,学校该以什么来引导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发出积极的声音?答案唯有文化,以文化引領人思维方式的改变。
  “博”,为人之大格局,处事之大气象也。面对困境,“博”之精神再次赋予查小人开阔豁达的胸怀和逆风飞翔的勇气。本着从学生中来、从教师中来、从社会中来的文化建设思路,学校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倾听各方声音。在这过程中,“博”文化之建设目标最终凝练形成:学校博爱和美,即博大开放,仁慈包容,宽厚共济,和谐尚美,营设敞亮生态;教师博纳精业,即博洽多闻,有教无类,锐意进取,业务精湛,实现专业成长;学生博学敦善,即博闻强识,勤奋好学,敦厚明理,崇礼向善,成就有为人生。
  二、“博”文化建设之实践表达:探索与创生
  聚焦学校“博”文化建设目标,学校致力于识别符号、校园环境、教育课程、师生品行四方面构建文化之框架,以实现“博”文化建设愿景。
  (一)“博”文化之识别符号——为学校勾画鲜明而凝练的形象名片
  1.以“博”为校训,铸就学校之魂。
  中华民族在地域上“地大物博”,在文化上“博大精深”。学校在秉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全纳现代教育思想,定位校训“博”,意义深远,意为希望查小师生“博古通今”,秉承国粹;“博爱他人”,凝志成城;“博文约礼”,文明厚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博”展现了查小人博大的胸襟与宏大的人生追求。正如校歌《美好的明天靠我们去开创》所诠释的精神品质——博爱求真、博学报国、博雅尚美。校歌洋溢着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感召力,激励着查小师生锐意进取,主动超越,奋发有为,是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同时,同时,它也是查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
  2.以“博爱、悦纳、共融、至雅”为理念,酿造学校之品。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生长的文化场域,文化建设的力度决定着办学理念的高度,也影响着教育实践的效度。我们将涵蕴古今的“博”文化,重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地域,传承传统,兼容并纳,以高远的格局和宽广的视野,对学校“博”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校本创生,赋予“博”文化以新的外涵和核质。在此,“博爱、悦纳、共融、至雅”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
  博爱,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即广泛地爱一切人。学校凸显博爱教育,以人为本,倡导师生厚德载物,博仁施爱,为师生发展奠定人性的基础。
  悦纳,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行为。悦,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纳,引自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学校将以博爱的心胸接纳每一个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禀赋的学生,学生、教师、家长相互接纳,彼此包容,和谐发展。
  共融,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即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相互融合。每个学生、教师、家长相互尊重彼此价值,认同彼此思维方式,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多元共生文化理念,和融共长,积极向上。
  至雅,是一种极致的育人愿景。即指向雅尚美、不断向上、持续进步。教育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学校发展的最高目的是学生的最优发展。学校应以博爱教师的发展为重点促进和美学校的发展,以和美学校的塑造为平台致力于文雅学生的发展,营造三位一体、和美共生的教育生态群落。
  3.以“在一起,我们更美好!”为愿景,共筑学校之梦。
  “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在一起,我们更美好,基于“博”之包容、开放、多元之意义,倡导不同个体之间的彼此欣赏,相互悦纳。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大家一起走。”在一起,我们更美好,着眼“博”之携手、合作、共赢之内涵,期待团队之间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
  “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在一起,我们更美好,寄寓“博”之尊重、共融、超越之意蕴,追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一起,我们更美好”,以梅花为原型的校徽对此做出了完美的图解。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无锡市花,也是学校的校花。查小校徽以梅花作为外观形态,五朵花瓣大小均匀,象征平等、民主、独立、公正、和谐。大小两朵同心梅花,象征查小师生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旨在携手共进,共筑美好校园。花心中的两个朝气蓬勃、向上舒展双臂的儿童,象征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查小教育,在爱的呵护下,学生们和谐相处、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二)“博”文化之环境建设——为师生创设独特而多元的生态场域
  1.以“博”元素为环境DNA。
  “博”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具有“博”之象征意义的符号、意象应成为校园环境中的核心元素,充盈于每一个角落。如今,学校中有书写“博”字校训的主题石,有以“博”为主题命名的教学楼,如“博学楼”“博爱楼”“博闻楼”“博采楼”“博雅楼”;随着新校设计的启动,我们还将进一步设计“博文化”主题墙、“博文化”主题长廊、“博文化”主题教室,建设以“博”为主题的“少年宫”“校报”“网站”“体育俱乐部”,让师生们时时处处浸润于“博”元素之熏陶感染中。
  2.以“书香”为环境底色。
  最是书香能致远,立足于师生的博闻强识、博学多才,“书香”正成为我校环境建设的底色与基调。学校现有校舍设备有限,但书香气息浓厚,“光明书吧”“阅读长廊”“阅读文化墙”“书香班级”给予了师生良好的阅读平台,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读书热情。在新校建设中,我们拟系统规划建设“西林书院”三十二景、“蝶彩”公益图书室、开放绘本馆、学科主题阅读区、校园生态小书屋等,全方位打造校园阅读空间。
  3.以“特色”为环境标识。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她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学校将建设“吴歌长廊”,用长廊来讲述吴歌的历史、吴歌的传人、吴歌的传唱,让学生们能从长廊中体会“吴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韵;建设“乒乓长廊”,介绍世界冠军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拼搏与进取的力量;建设碑帖墨韵长廊,让名人作品、教师和学生们的墨迹都在校园绽放,让师生们领略中华书画的深厚底蕴。总之,让特色项目成为环境标识会使每一个徜徉在查小的人,都能感受到查小校园自我的特质。
  (三)“博”文化之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课程
  1.构建博雅课程,丰富课程内涵。
  从江苏省“十一五”课题“走向全纳教育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期间,学校就开始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目前,学校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十三五”规划课题“融和共享:博雅课程再设计的实践研究”已通过开题论证,学校将在“博”之理念引领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个层面入手,立体构建“博雅”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表达:学科拓展、学科融合。除了本学科的拓展学习之外,学校还创设了“1 X”的学科融合学习。拓展性学科又分为主题课程和社团课程。主题课程构建途径是系统规划、序列构建,内容既有书法、吴歌、乒乓、足球等传统项目,也有书写春秋和非遗部落的大主题课程。社团课程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的剪纸、诵读、茶艺、素描课程,这些课程通过走班选课、菜单征集的方式展开。
  2.打造博雅课堂,提升课程效度。
  博雅课程,必然要由博雅课堂来支撑和实施。学校在构建博雅课堂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设计生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体验生命成长的幸福殿堂。在教学理念上,博雅课堂倡导教师“全部地接纳学生,移情地关爱学生,差异地适应学生,积极地期待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博雅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生长,洞悉每一个教学契机的即时掌握,重视每一次师生对话的有效交往,强调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积极效能。在教学评价上,学校已形成普适性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具体的课堂观测点来诊断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里的观测点“融和性”指的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共同成长;观测点“差异性”指的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异质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拟分学科制订课堂教学观测表,以进一步聚焦博雅课堂特质,提升课程实施效度。
  (四)“博”文化之品行建设——让师生享受积极明亮的教育生活
  1.创建书香校园,丰厚阅读品行。
  学校在区中小学“阅读工程”推进的大背景下,以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校园晨吟午读暮诵、家庭漂流阅读、课外阅读教学研讨、作家进校园、校长“六一”赠书等。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以阅读润泽师生心灵,以经典滋养师生精神,让师生的品行散发着书香气质。
  1.强化礼仪教育,引領文明品行。
  学校以《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为指导,制定《查桥实验小学礼仪手册》和《查桥实验小学礼仪评价手册》,征集礼仪“六好章”设计作品,将学校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们遵德守礼,健康成长。学校每月都有礼仪教育的主题,每月评比“礼仪之星”。学校将“八礼四仪”的内容进行校本化的系列构建:一年级有成长礼;二年级有岗位服务礼;三年级有十岁成长礼;四年级有丰收感恩礼;五年级有姚娟中队授旗礼;六年级有毕业颁章礼。尤其是毕业礼,给即将离开小学校园的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中,学生回忆母校教给的知识,感谢曾经给予他们谆谆教诲的恩师们。独特的礼仪教育,能够在学生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2.着力精神建设,明亮教育品行。
  (1)名家讲坛引领价值观。学校先后邀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孟晓东、韩国心理学教授朴斗奉知名亲子沟通师胡中浦、南京市鼓楼区学科带头人郭文红等走进校园,这些不同领域、术业各有专攻的专家、行家,给教师们带来丰富多元的教育理念和精彩纷呈的专业成长故事,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也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成长路径。
  (2)校园故事弘扬正气。讲述校园故事,是学校每月例会前的传统,聆听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的感人事迹,教师们备受鼓舞。朱丽清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孜孜以求,十年磨一剑,实现从“教学新手”到“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成长。数学、信息团队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化教育的新领域——智慧课堂,推出多节有质量、有影响力的课例,并分别在市区级活动中进行展示。学校徐华萍老师不幸身患绝症又因家庭特殊孤苦无依,学校教师自发排定轮值看护表,每天有教师前往送餐、打扫、陪护,让她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中感受到了“在一起”的暖意……每一次故事的讲述,都是一次力量的传递,召唤着全体教师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3)自我规划提振精气神。学校以《教师三年发展目标计划书》为载体,帮助教师针对个体实际进行阶段性职业规划,计划书要求教师从业务竞赛、课题研究、骨干层次、教学风格等方面制订发展目标与措施,经由学校领导小组论证后实施,并定期召开阶段性达成情况评估,使教师以饱满向上的姿态努力生长,加快专业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静水深流的“博”文化滋养下,查小人将会凝聚在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教育生活——课程结构从“单一”向“融合”的完善,师生品行从“规范”“明亮”的转变,教育态势从“裂变”向“再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常态教育指向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就是“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百多年来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传承着爱的教育。基于稳定性要求的新常态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实践范式,这种范式的建构会让新常态教育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方向。这种范式不是静止的、僵化的建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南师附小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框架进行了具体而有创造性的校本建构,初步形成了基于爱的教育的“原色课程”和“生长课堂
策划人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指挥棒”,教育评价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3月1
一  我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于永正老师大名的。彼时,我是一名懵懵懂懂的教学新兵,常在《小学教学》等杂志上看到于老师的交际作文课例,被他精妙的教学设计和幽默的教学语言所吸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抄了一篇又一篇他的教学实录。  那时,于老师在我心头,是遥远而高峻的存在。现场感受于老师的风范,成为我的梦想。  1995年9月,梦想成真。  那是柿子还很青涩的季节。为了近距离欣赏于老师的风采,我起了个大早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银行;生命成长  “养成好习惯”应是小学教育的本真。基于“小学教育是孩子的人生银行,学校、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储蓄将来用之不竭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的认识,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确立了自己的教育追求:建习惯银行,促生命成长。学校致力于养成教育“时空”的拓展,精心培植养成教育文化。  一、养成教育的目标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生活家’——拥有科学
主持人语  王兰老师出生于1925年,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退休教师。1979年、1983年两度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78年获得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儿童教育专家、语文教学专家。   王兰老师在长江路小学工作了65年,她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语文教学研究与传帮带事业。论起王蘭老师的教学风格,她自己总结为“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世界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与美丽
【摘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幸福的学生;唯有师生的幸福生活,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教师发展;师德师风;校长使命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0-0007-02  【作者简介】郗会锁,河北衡水中学(河北衡水,05300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河
因为现场聆听过陈静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一课。故而对其课堂中弥散着的那种激情、感性和智慧,有过鲜活而直接的感受。然而,读完这一课的教学实录,我不得不遗憾地说。那种试图想用文字来真实还原、再现课堂的愿望,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正因为是艺术,它就少了技术的确定与规范。而多了一种变动不居的多变性与创造性。并且,一旦试图用文字固定下来时,教学艺术本身原本所附着的在场
【关键词】数学猜想;学习猜想;教学猜想;运算律  笔者有幸多次参与有关“运算律”的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发现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它会影响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从而影响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甚至更多。这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数学猜想?  其实,这个问题的真实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授“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之后,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提出所谓的关于“减法交换律”或“除法交换律”的猜
【摘 要】苏教版四上“垂线与平行线”单元学历案的设计与实践,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实现在课堂中“在学习”与“真学习”。将这个单元相关知识整体重组及优化,从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出发,真正体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  【关键词】垂线;平行;单元整合;学历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提出了宏观的、纲领性的目标,但没有对该领域具体的编排内容给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就给予了各版本教材广阔的自主空间和展示特色的机会。文章通过对三种版本教材中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其中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编排,以期能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三种版本  【中图分类号】G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