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一阵秋雨密密匝匝地自天空飘洒而下,窗外因了这阵秋雨,空气中氤氲着层层水汽,整个世界似乎迷蒙在秋雨的温润之中。
  忙碌而枯闷的工作状态,也因了这场秋雨的到来,稍事得以放松和舒展。
  推窗探雨赏景,一片幽绿随之铺眼而来,心情便在这天籁般的雨滴声中陶然沉醉,那飘然而下精灵般的雨滴满过眼际,朦胧着秋天的深邃和空濛。
  雨中即景。枝条上绽放的花朵,在雨中尽情沐浴,满树的粉红以及点缀于花蕊中的淡黄,把秋天的雨景装扮得庄重而不失去娇娆。
  这成片竞相怒放的花朵,一簇簇、一丛丛在幽绿中凸显娇媚,使得满园似乎变得春意盎然起来,带给了人们一种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那摇曳在秋雨中的花朵娇艳欲滴,宛如沐浴而出的少女,羞涩中有着仪态万方的艳丽。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枝头或花瓣上,靓丽成一种别样的风情。而含苞欲放的花蕾和骨朵,迎着风、沐着雨盎然峭立于枝头,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蓬勃向上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不告訴你这是站在秋天的背景里,那么你很难想象这是秋天的雨景。也会以为这是春的萌动和料峭,在氤氲的水雾中感受着来自春天的温馨。
  然而秋雨的萧瑟和稠密,带给人们的终归是一种肃煞的韵致,没有春雨的柔密和纤嫩,那瑟瑟秋风和绵绵的秋雨,还是略带冷峻和些许落寞。临窗赏景,贯窗而入的秋风夹杂着秋雨,迎面拂来,激灵处还是有种“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的萧瑟。
  这飘洒而下的秋雨,密密麻麻地斜织着,侵润了原本有些酷闷的空气,心底里就会萦绕一股清凉、恬静、爽朗的愉悦,细细闻来依然有着醉人的清新和芳香。何况,秋雨中,这满园的花红草绿点缀了秋天的风情,使你忘却了秋天的肃杀和沉闷,也似乎忘却了秋天里草木枯荣的衰败景象。
  花开花谢这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四季更替,也是自然天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轮回。我们无需牵就,更无需奢望季节的变更,赐予大自然的不同景致。其实肃杀之中的美丽,也是人们生命之中必须领略和拥有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风景。依然淅淅沥沥飘落而下的秋雨,使得整个世界朦胧着诗意。抬眼望去,远山朦胧在雨景里,逶迤起伏的山峰绵延着一种空濛的意境。而近在眼前的花朵,绽放的却是一种盎然的生机。这远与近的结合,朦胧而不失明丽,清新而不乏灵动。
  江南的秋雨总是那么空灵、温婉、洒脱。令人陶醉和充满遐想。
  选自《益阳日报》
其他文献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玉洁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迂回曲折地找到雨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爱。虽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放弃,但和她四目相对时,他的心跳还是骤然加剧起来。她说:“林,你还好吗?”象以往一样,她语调柔柔的。她看他时,目光清澈、温暖、甜蜜,好象他原本就是清清楚楚地放在她生命中的糖和盐一样。他呢,对她的爱虽然不曾削减,但他清醒地知道,她只是一个属于他的青涩的梦。此刻,他身在异乡,心中乍然想
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我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舒婷的《致橡树》,没想到,二十多年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为我点赞。这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他在微信中说:“叶老師,回想起高一的时候,您经常给我们朗诵诗歌,满满的回忆。感谢人生有您!”我非常惊讶,我给学生朗诵过诗歌吗?我怎么不记得了。虽然在大学里我的确写过诗歌,后来结婚、工作,诗歌就彻底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没想到,我忘得一干二净的事情,学生还
1、忙里偷闲:“偷懒”也是智慧?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仕途不顺,被人诋毁,先后被贬黜至偏远的黔州与宜州。前途堪忧,黄庭坚却毫不在意;住所破败不堪,依旧坦然接受。他在政治风暴中几经沉浮,始终以洒脱平静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黄庭坚曾作诗“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忙里偷闲这个成语便出自于此。“偷闲”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情怀和雅趣,虽然胸怀天下
作为一名南京人,说起杭州的西湖,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酸溜溜。南京属吴,杭州属越,吴越春秋吴越争霸,自古好争好斗,早就结下梁子。争过来斗过去,好像一直是浙江人占便宜,越人总是胜利的一方。当然,最早的吴越之争,与南京和杭州也没多大关系,那是苏州人和绍兴人在打架。因为要写南京传,写到了南唐,写到了南唐的灭亡,才意识到南京人对杭州人的怨恨,真要说起清算,其实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隋唐之前,杭州还不是浙江境内
一直对李叔同先生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止是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方面的才华横溢,更因为他风花雪月的情事。他有深爱的日本妻子和孩子,而他又绝尘而去,皈依佛门,走的清绝而超脱,这不是一般俗中人所能做到的。他1880年出生于天津的官宦兼盐商之家,自幼聪慧好学,十几岁书法填词都到了很高的水平,“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说是一个文化深厚又有艺术天赋的青年才俊。如果不是母亲逝世,他也不会很快地到日本去留学的,因他
人类在疾病苦难灾害面前的悲悯是一致的,同频的。没有民族、肤色、国别之分。人类的苦难是一致的。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岛屿。我无意放大个人家庭的疾病痛苦。我以个体的体验代表一部分群体的病痛。谈话室不断通过扩音器叫喊家属的名字,紧张焦虑苦难愁云密布的表情。伸长脖子守候,开门瞬间推出病人时期待听到的声音。席地而坐的藏民虔诚地盘着手上的拂教念珠,嘴里念念有词,祈祷着,嘴唇不停蠕动。13岁的
井是村庄的灵魂和眼睛,老村因为有井,才得以穿越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一路蹒跚至今。相传井是伯益发明的。伯益是大禹治水时的助手,他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发现了地下水的一些规律,从而凿地为井,在河流之外为我们的祖先找到了生命之源,让他们可以到远离河流的高地上建村筑屋,躲避水患。老村一共有七口井,其中两口井属于原来的生产队饲养室,专为牲畜们饮水用,土地承包后饲养院卖给私人,井也自然归买主所有了;另一口井在老村的果
荷兰阿姆斯特丹郊外的一个小镇霍格威,面积只有10个足球场大。镇上各种公共设施———广场、超市、理发店、电影院、酒吧、咖啡厅……一应俱全。一些年迈的人在这里自在地生活。这里是全球首家“失智照护小镇”,环境舒适,芳草茵茵,医生和照护人员装扮成邻居、店员、理发师,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因为老人们的记忆停留在从前,小镇房屋的设计风格都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他们再也不会被提醒忘了什么事,再也不会迷路
人生不满百,总有几个时刻与诗结缘。第一时刻,是我们小时候唱儿歌。“你拍一,我拍一。”清脆明亮,天真自由,儿歌是诗意的开始。如同很多中国小孩,女儿很小就能背杜牧的《清明》。有一天,她问我:“妈妈,什么是词?”我说:“你看这首《清明》,我们要是重新断一下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此缤纷错落,就是词了。”如果你心有所感,诗词便怦然入心,仿佛连日来“心中有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东西厢房的黄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带有些阴柔委婉的,是女人家的气味。是闺阁和厨房的混淆的气味,有点脂粉香,有点油烟味,还有点汗气的。流言还都有些云遮雾罩,影影绰绰,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流言就有多少,是数也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