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京人眼里的西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南京人,说起杭州的西湖,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酸溜溜。南京属吴,杭州属越,吴越春秋吴越争霸,自古好争好斗,早就结下梁子。争过来斗过去,好像一直是浙江人占便宜,越人总是胜利的一方。当然,最早的吴越之争,与南京和杭州也没多大关系,那是苏州人和绍兴人在打架。
  因为要写南京传,写到了南唐,写到了南唐的灭亡,才意识到南京人对杭州人的怨恨,真要说起清算,其实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隋唐之前,杭州还不是浙江境内的老大,就像在三国前,南京不是江苏境内的首席一样。到五代十国期间,两个城市都已经羽翼丰满,都开始牛了,都像模像样地成为当时一个国家的首都和京城。
  南京是南唐的首都,杭州是吴越国的京城,虽然只是十国中的小国,都有些小富裕,都不是北方的对手,都害怕北方。南唐略为强一些,吴越国稍稍弱一些,陆游的《南唐书》上记载:
  吴越国大火,焚其宫室帑藏兵甲几尽。将帅皆言乘其弊可以得志,帝一切不听。遣使厚持金币唁之。
  有人劝南唐李煜的爷爷李昪,说应该借助这场大火,趁机出兵,灭掉吴越国。结果烈祖李昇宅心仁厚,不仅没有听从这个建议,还“厚持金币唁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捐了一大笔款子给受灾的邻国。当时南唐和吴越国边界,在常州一带,这是今天无法想象的一条国境线。两国当然时有摩擦,总的来说,还算相安无事。问题出在宋朝开始出兵攻打南唐,吴越国也趁火打劫,同时出兵,结果真把南唐给灭了,李煜也就成了李后主。

  亡国就亡国吧,南京人耿耿于怀,人家宋军纪律还严明,作为帮凶的吴越国却很不像话,烧杀掳掠。这件事,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得清清楚楚。
  吴越国的背信弃义,也没什么好结果,南唐灭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吴越国很快也跟着灭亡。远亲不如近邻,唇亡则齿寒,兔死而狐悲,这些古话当然是有道理。因为都是受害者,都亡了国,以后又都是大宋老百姓,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所谓耿耿于怀,也是说说而已,掉掉书袋,如果不翻书,很多人恐怕根本不知道。
  事实上,南京人真正的不痛快,还是那个西湖。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说起南京和杭州,必定要拿玄武湖和西湖来说事。而西湖总是略胜一筹。喜欢热闹的,肯定会说西湖好,南京人就常发感慨,说你们看看人家西湖,人山人湖,车水马龙,那种繁华景象,那种热闹,再看看玄武湖,空旷得都可以遛马。不喜欢热闹的,当然喜欢空旷,空旷产生寂静,寂静正好可以用来怀古,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不怀古,还有什么意思。
  西湖曾经也是十分的寂静,写西湖的牛人张岱有两篇牛文,一篇是《西湖七月半》,一篇是《湖心亭看雪》。喜欢读点古文的人,一定会熟悉这两篇文章。《西湖七月半》开头便很突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是中元节,俗称“鬼节”,南京人读到这样的开头,忍不住会心一笑,张陶庵真不是个东西。
  《湖心亭看雪》短小精悍,主题与《西湖七月半》近似,都是清高,都是孤傲,名士气十足,没有人间烟火。结尾一段,南京人读来,心中特别得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是绍兴人,长居杭州,对西湖怎一个爱字了得,要不然,他也写不出《西湖梦寻》。喜欢晚唐诗和晚明小品,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行文至此,忽然开始穿越,有一种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几百年前两位金陵人之一,能有缘与张岱这样的高人浮一大白,太好了。
  若要论及时代,与张岱所处的明末相比,我更喜欢宋朝,更喜欢北宋。而说起西湖,首先想到的是苏堤,想到苏东坡。苏东坡不止是文章写得好,诗写得棒,词填得漂亮,光一個苏堤,已足以扬名千古。一项好措施,一个好方案,能够造福千年。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基本思路,也不复杂,就是疏浚,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宽广的水面还在,于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各种各样的美好都有了。
  同时期的王安石,在这方面,远没有苏东坡的远见卓识。当年的玄武湖与西湖相比,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它与长江直接联在一起,今天无法想象它的水面有多辽阔。六朝时期,帝王在这检阅水军,桅樯林立旌旗蔽日,楼舰五百雄兵十万,鼓角声震天动地。王安石在南京当知府,成为父母官,他实行的政策是“以粮为纲”,治理玄武湖的方案是“废湖为田”,将湖面统统变成了良田。
  结果呢,结果是后果很严重,非常严重。人们印象中,苏东坡是个纯粹的文人,性格浪漫,多少有点书呆子气。王安石则是坚定不移的改革派,行事果敢,是治国的能臣,几次位居宰相,然而,有时候如果只看到眼前,过于现实,就有可能犯很严重很致命的错误。王安石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消失二百多年,经过后来元朝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的版图上出现,湖水面积当然就有点惨不忍睹,浩瀚二字再也说不上了。
  不妨想象一下,假设一番,如果废西湖为田,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景象。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苏东坡治理西湖,王安石治理玄武湖,两个方案两种结果,一个是堵一个是疏,谁好谁坏谁优谁劣,立刻就能想明白。因此,还是文章开头的那个意思,吴越相争,譬如简单的治水,杭州又一次赢了,赢得很光彩。
  选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此刻,湖就像一个疏食粗衣、潜修多年的隐士,不经意地路过,要从我的拙笔下冒出来。冬季,我在二十里开外的龙门峡口,眺望浑厚大河上的冰块,我原以为冰是沉睡的水,但是伫立崖石肃穆、天地寥阔的黄河滩涂上,才明白,那是因缘随时灵活变化的水,被朱熹诠释为智达事理周流无滞的水,千变万幻不离其宗的水的另一种表达,停泊宇宙间无声的表达,既接近寂静,又趋于一种话语。究竟多少次了?四溅的墨水里,我倾诉着河流生生不息的奔腾
自从我记事起,水仙花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新福里斯特市,我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英国南部的肥沃土壤里,但是因为爸爸的工作,我们搬了好几次家。我的生活永远在变化着,水仙花却始终如一。每当寒冬渐渐消退,水仙花就开始盛开,这是一个令人欣悦的信号,告诉我们英格兰最难熬的季节就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到了我十几岁时,我们全家人终于在泰晤士河谷旁的乡下定居下来。我们的新房子外面环绕着茂密的森林,
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經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另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
春天芳香的花,莫过于油菜花。江南的春,桃花夭夭,梨花簌簌,田野茵茵,和风熙熙,是一年里最美的季节;而最让我怦然心仪的却是那一片嫩黄如绒、灿烂如锦的油菜花开时节。油菜花沐浴着春的神韵,满垄遍野,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密密匝匝,清清莹莹地铺盖江南水乡田垅大地,一旦近前,让人神往痴迷而飘然。有个哲学家说:“景色是最后的故乡。”三月的江南,遍地都是生命律动,年复一年,与人类有着亘古的情结;人是变更的,物
这世间,青梅竹马的爱情已经不多。但他们是。村子很小,他与她,房前房后。小时候过家家,他扮丈夫,她扮妻子,他回家晚了,她掐着他的耳朵训斥。他不恼,学着他爹的样子,问,饭好了吗?又将用草梗编成的戒指送她,说,败家娘们,你的戒指!惹得一旁的大人们开怀大笑。都以为这不过是无知孩童的游戏,想不到他们却将这游戏带进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她问他填什么志愿,然后,便填了与他一样的。她冒了很大的风险,她的成绩远
在我家柜子的角落里,时常会存放着一些洗得干干净净、叠得四四方方的布袋子,有些粗糙、有些扎眼、有些突兀,还有些温情脉脉,这些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抚摸着母亲的这些“传家宝”:这个是用我们姊妹四个小时候穿了又改,改了又穿的花衣服缝制的;那件是用哥哥弟弟们敬畏的钟馗捉鬼挂画改做的;还有父亲的打着补丁凡立丁裤子缝制的;甚至还有装化肥的
玛丽娅的丈夫克劳德突然因病去世了,她的生活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从前,克劳德不让玛丽娅干一点活儿,还经常买好吃的东西给她吃,买漂亮的衣服给她穿,玛丽娅过着贵妇人一样的生活,镇上的人都说她是最幸福的女人。可是,现在玛丽娅失去了克劳德,什么也不会干的她,甚至做不好一顿饭。玛丽娅急哭了,她不知道以后的生活该怎么过下去。这天,门铃响了,是邻居卡特。玛丽娅问卡特找她有什么事,卡特掏出一张纸条说:“这是克劳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玉洁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迂回曲折地找到雨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爱。虽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放弃,但和她四目相对时,他的心跳还是骤然加剧起来。她说:“林,你还好吗?”象以往一样,她语调柔柔的。她看他时,目光清澈、温暖、甜蜜,好象他原本就是清清楚楚地放在她生命中的糖和盐一样。他呢,对她的爱虽然不曾削减,但他清醒地知道,她只是一个属于他的青涩的梦。此刻,他身在异乡,心中乍然想
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我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舒婷的《致橡树》,没想到,二十多年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为我点赞。这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届学生,他在微信中说:“叶老師,回想起高一的时候,您经常给我们朗诵诗歌,满满的回忆。感谢人生有您!”我非常惊讶,我给学生朗诵过诗歌吗?我怎么不记得了。虽然在大学里我的确写过诗歌,后来结婚、工作,诗歌就彻底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没想到,我忘得一干二净的事情,学生还
1、忙里偷闲:“偷懒”也是智慧?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仕途不顺,被人诋毁,先后被贬黜至偏远的黔州与宜州。前途堪忧,黄庭坚却毫不在意;住所破败不堪,依旧坦然接受。他在政治风暴中几经沉浮,始终以洒脱平静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黄庭坚曾作诗“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忙里偷闲这个成语便出自于此。“偷闲”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情怀和雅趣,虽然胸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