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与陈同生的水仙情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同生(1906—1968),原名陈农非、张翰君,四川营山人。18岁那年参加了张澜先生领导的抗捐运动,后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早期革命领导人刘愿安、黄映湖等同志的指引,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同生历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名的电影《东进序曲》中有个深入虎穴谈判的新四军干部黄主任,他的原型就是陈同生,这个电影剧本正是根据陈同生的回忆录《郭村战斗时的谈判》写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前,上海市委统战部历任部长分别为潘汉年、许涤新、刘季平、刘述周、陈同生。陈同生是第五任部长,他在任期间,忠实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对党外人士嘘寒问暖,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比如,他非常关心著名书法家、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常常上门看望,与尹老和夫人诸保权女士都建立了深厚友谊。
  在陈同生女儿陈淮淮撰写的回忆录《父亲、母亲和我们》(载《戎马书生——陈同生纪念文集》,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1年版)中就谈到:1966年沈尹默病倒了,检查的结果是肠癌,因为老人家年纪大了,医生没有把真实的病情告诉他,只说是肠梗塞。那时陈同生已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沈老住进华东医院,还请了专家为沈老会诊,并多次去探望他。陈同生去医院看病时,总是不忘记向医生了解沈老的病情。那年春节前,沈老做了手术。除夕夜,陈同生没顾上自家吃年夜饭,先去看完沈老,还带上了一盆自己种的水仙花,老人家非常高兴,把花放在床头,逢人便讲这是陈部长亲自种的。
  三个月后,沈老病愈出院,写了一首诗送给陈部长:
  玉花翠叶水中仙,息息生香发妙妍。
  相视与君同一笑,门前江水远连天。
  詩下还题记:一千九百六十六年二月入华东医院割治肠梗塞,同生同志以水仙相赠以慰寂寞,至感盛情,因赋小诗奉谢。五月三日病后试笔殊草尹默
  这幅字陈淮淮一直珍藏在家中,每每看到她就会想起父亲。今天我们回味这则小故事,也不禁感慨,小小一盆水仙,体现的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外人士的真诚友谊,水仙的高洁清雅、氤氲香气不正是对同心同德,肝胆相照精神很好的诠释吗?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干部)
  本栏目责任编辑 周峥嵘 章洁
其他文献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减产养猪业大受影响,城市中由原来的凭证供应到随后停止了供应。政府于是号召机关、工厂等单位自己养猪,自养自吃,多养多吃,吃不完还可卖给商业部门。于是各单位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养起猪来,甚至连弄堂工厂也养起猪,这当然也影响了同一弄堂里居民住户的环境卫生,反映强烈。从1963年起粮食供应明显好转,农村养猪业也逐渐恢复,作为救急措施的城市养猪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
期刊
摘 要: 近代以来,能源消费之于环境变迁的影响愈发直接而深刻,持续重塑着环境问题的形成途径和表现形式,影响着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解决方式。通过对美国最近两百余年的能源消费和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发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导致大气污染物类型出现新变化;能源服务的普及和消费规模的增大致使大气污染的地理范围扩大;能源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气污染程度的演化。梳理和分析近代以来美国能源消费与大气污染问题间蕴含
期刊
浙江嘉兴老市区中心的勤俭路上有一条椿树弄,弄的东面是嘉兴妇婴保健院的大院。就在这条一百多米长只有几十户住民的小弄堂里,几十年前并肩走出了三位大师——王蘧常(1900-1989)、唐兰(1901-1979)、谭其骧(1911-1992)。  勤儉路与椿树弄拐弯角上的二层高、三间宽、前后院的街面房是谭其骧的家。辛亥革命以后,在天津当小官的王蘧常父亲失业了,他带着一家老小从天津回到了家乡嘉兴,为了有更多
期刊
探望病中的朱维铮先生  盛夏8月,热得满头冒汗的时候,一通电话更令我心神不宁。  电话是高建国给我打来的。他告诉我,朱维铮先生得了肺癌,已经开了刀,现在住在医院里。目前情况如何?不好说!现在需要注射一种自费的进口抗菌素,大约是5000元一支,一个疗程就是十几天。高建国说:“我们一起去看看朱先生好吗?”“好啊,那赶紧就一起去医院吧!带一点钱去表示心意,虽然我们不那么有钱,但是总归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期刊
摘 要 南匈奴刘渊家族在建立皇帝式政权中遇到了来自中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挑战:“胡人不可为君”说和天命说。凭借高度的汉化水平,刘渊在中原文化中寻找到支撑政权合法性的知识破解了这个阻碍,即“帝王无常”说和“天命在己”论。借助中原文化知识赋予合法性的汉赵政权同时给这些来自南匈奴的君主戴上了中原文化衍生出的“紧箍咒”:礼制规则与门阀观念,与晋升为皇帝的汉赵君主之间产生了冲突,典型代表就是刘聪的“立后”事件
期刊
2019年9月9日,我和朋友相约去探访一位神秘传奇的老人——王玉龄。一早,我们兴匆匆和引见人陈建人先生一起来到了老人府上,按下门铃,等了些许时间,未见门开。老人的干儿子陈先生正嘀咕着,“吱呀”,电梯门打开了,一位老人正坐在轮椅上被缓缓地推了出来,她的头发梳得十分整齊,没有一丝凌乱,下陷的眼窝里有一双深褐色的眼眸,衣着端庄、优雅,气质极佳,目光和善,看上去老而精神。  我们随着老人一起进入屋内,客厅
期刊
陈望道先生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首译者,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党成员,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还是中共建党初期历史来说,都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钱益民先生的文章《30年代陈望道与中共的关系》(载《世纪》2019年第4期),对读者了解他退党后继续为中共工作的一段经历很有助益。可是,该文截取的仅是陈望道人生的某个横断面,通篇未就他的政治归宿有所交代,容易让人误以为终其一生践行着早年
期刊
自己吃饭自己付钱,几千年来的公序良俗,天经地义。然而在50年前的特殊时代,我曾经历过这样的荒唐事:造反派“權倾一时”,他们自己吃饭该付的饭钱却强行要别人掏腰包垫付,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训斥别人,赖账到底。  上世纪60年代末,笔者任职于一个有3000名员工的央企单位,是技术部门的普通员工。因被卷入一桩特大“冤、错、假”案中,我和另外9名“嫌疑人”在单位领导责令下,参加一个地处上海市郊、以造反派骨干为主
期刊
我是个京剧爱好者。近日,我读到《世纪》2019年第四期刊载《我在恩师梅兰芳家学戏的日子》一文,文中有沈飞德所摄的“梅兰芳纪念馆”(原梅兰芳故居)的三帧照片,颇有亲切感,令我记起52年前的1967年7月初,我曾到去过那里的往事。那时是“文革”初期,梅兰芳故居为“军管”的一所院宅。当时是陈伯钧将军(上将,时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休养的寓所,院内只有陈的秘书和警卫等服务人员,外面的人不能入内。因我于196
期刊
张佛千先生(在台湾人皆称佛老而不名)生于1908年,原籍安徽庐江。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能文能武,文则是知名老报人、名教授学者,更以制联高手著称,被誉为“当代联圣”,确是实至名归。而佛老从武,亦有声有色,官拜国民党少将,先后受知于名将胡宗南、孙立人、黄杰等人,委以重任,实属不易,见识阅历既深且广,可说少有人可及其右者。尤有甚者,佛老一生以“遍交天下美人名士江湖侠子”为志,加以自己个性达观、幽默、风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