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诗文巧作文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构思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语言更为华丽多姿,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呢?下面我们就从“运用古诗文的作用”“运用古诗文的形式”“运用古诗文的位置”“运用古诗文的误区”和“运用古诗文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运用古诗文的作用
  1.巧用古诗文可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可感易知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2.可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
  2003年高考佳作《用旁观的眼神》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写道: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的坚强。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1
  3.可以深化主题,彰显文章主旨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甲卷《知行合一,提高语文素养》:
  社会生活实践是知识付诸行动的必由之路。西汉学者戴圣说“无征不信”,意思是说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都不能相信,这就说明了社会生活实践之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更是强调实践在学习知识方面的重要性;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是叮嘱我们学习必须亲自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显出真知灼见。
  4.可以形成整句,增加文采
  2016年山东卷《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开篇即写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落红在期盼着春天的万物复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流水在期盼着奔向大海的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桃花在期盼着故人的归来….
  5.可以使抒情的语言更有感染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的,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春天哟,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会成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只翩然欢翔的飞燕……
  二、运用古诗文的形式
  在作文中运用古诗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不同的用法。比如有“全部引用”与“局部引用”,有“援引”和“嵌用”,有“直接引用”和“化用再现”,有“仿写”与“翻新”等等。下面就这些用法分别加以说明。
  全部引用,即援引,就是将某句诗文以直接引语的形式用在文章中。例如:
  《论语》中说:“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局部引用,即嵌用,就是将某句诗文的一部分嵌入自己的句子中,引用時只有引号,有时引号也可不用。例如:
  读无字之书,即是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包括为人处世原则,如古语所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知识书本上不一定有,需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7年高考浙江满分作文《读好三本书,人生臻佳境》)
  直接引用,即将某句诗文直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加任何变化。如上文所说的“援引”例子。
  仿写,即模仿某句诗文写出一句新的文句来。翻新,即根据原诗文的意思,写出新的理解与意义。仿,着重在语句的形式;翻,则着重在语句的内容。例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2001年天津考生的《新六国论》。该文从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提出六国破灭是“由于六国国君缺乏诚信”的观点;然后紧扣“诚信”剖析史实,论证观点;最后化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以“前人之鉴,后世之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岂不更让人悲哀”收尾。文章立意深刻,分析独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三、运用古诗文的位置
  引用的古诗文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出现在文章中任何地方,具体说来,有“标题…‘题记…‘开头…‘结尾”等处,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因此着重谈谈在文中这几个地方引用古诗文的妙处。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可直接引用名句,如《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5年浙江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了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中语),《何处望神州》(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满分作文题目,直接引用辛弃疾词《南乡子》中语),《花气袭人知骤暖》(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该句出自陆游《村居书喜》,《红楼梦》中“袭人”的名字即出自该诗)。
  可巧妙化用名句,如《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 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是我在人间的四月天》(2017年天津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林徽音的“人间四月天”)。
  2.以名句作题记,导引全文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之下、正文之前,自拟的凝练的句子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它独立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引导全文的作用。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点题、揭示主旨、渲染气氛的作用,又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成为一大亮点。
  如2017年天津卷高考佳作《英雄不平凡》的题记:“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该语句出自《荀子·天论》,引用之以作题记,启人深思)
  3.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文章开篇就引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吸引住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2016年天津卷《墨海泛舟》开头:
  手捧一卷书,心中无纤尘。泛舟于墨海之上,任逝者如斯,我自守一份清凉自在。看千古江山,风景如画,慨叹“浪花淘尽英雄”;听“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悟相思之苦;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品评豪情干云霄。与其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倒不如说“书籍是一味救心的良药”。泛舟墨海之上,时光也安静下来了。
  4.以名句结尾,升华主题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17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兼济天下,不负青春》在临近结尾处如此写来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日月不淹,历史老人抖擞精神,将发展图强的使命放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我们有青春,有热血,我们有理由为脚下这片热土奉献一份力量。志存高远,方可不负韶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的这句话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同一理,都在提醒我们要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有大胸襟,有了大胸襟才能有大作为。视野若限于一隅则只能做个自了汉,唯有放眼四方,才能做兼济天下的大豪杰。
  四、运用古诗文的误区
  恰当地运用古诗文,才能为作文添彩;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为文章添堵。因此,了解引用的误区,并在作文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是十分必要的。
  运用古诗文的误区有哪些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了四个方面:记忆错误,理解错误,不会剪裁,卖弄之嫌。下面分别阐述。
  1.记忆错误
  记忆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记错了作者,即将诗文张冠李戴了;二是记错了诗文,或虽然记对了但是由于粗心大意而写错了。引用虽好,如果出错,亮点反成败笔,则不禁令人叹惋。
  2.理解错误,即对诗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错误
  比如,有篇作文中描写鲜花盛开的时候,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其实,该诗写的是塞北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飘飞的情景,雪花落在树枝上,像梨花盛开了一样,而不是写春光明媚之时万紫千红的情况。
  3.引用过多,不会剪裁
  比如有篇《今年花胜去年红》的作文,其中写道:“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该文说的是花开之美,只引用“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再加上“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就有了狗尾续貂之嫌。另外,引用该诗句之后,在评论时说“那里的落英缤纷”,也是理解上的错误,因为白居易是写江边花开之美,而不是说花落之姿。
  4.引用过多,卖弄之嫌
  在运用古诗文时,要当用才用,不可为炫耀而堆砌。比如下面这篇作文《一名高中生的忏悔》中写道:
  我为上网经常迟到,看到迟到被抓的难友们,我安慰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课也不注意听讲,地理课上“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数学课上“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政治课上不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法,历史课上不体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语文课上不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经验,而是偷看无聊小说,然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看小说的心情并不好受,有时干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打起了盹儿,甚至打起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呼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被老师叫醒回答问题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回答不出不得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罚站在大庭广众之下。
  上课迟到,不注意听讲,本来就是坏习惯,所以文章题目说是“忏悔”,但看文中之语,尤其是引用的诗文,真让人觉得他真的不是在忏悔,而是在调侃。如此“掉书袋”之作,虽然当年被评为满分,但笔者认为,实难及格。
  五、运用古诗文的训练
  要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文为文章增光添彩,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临场写出精美的文章。如何进行训练呢?根据历年高考作文中因恰当运用古诗文而得高分的文章来看,可从记忆、理解、梳理分类、仿写、再现、多读诵而潜移默化等方面着手。前三点是基础工作,后三点是实际练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忆要准确,要牢固。理解要全面,要充分,要辩证。梳理分类要及時,要细致。梳理分类有助于准确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恰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引用不当、理解偏差等方面的错误。
  仿写可结合“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中的“仿用”“补写”等专题来进行训练。再现可结合该板块中的“扩写”展开训练。多读诵而潜移默化则是平常学习的功夫,可结合每天早读来进行。当然,这些训练都不能仅仅靠高三,在高二乃至高一就要进行。另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也可以结合每天的日记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做这种练习时,每次不一定要写成篇,多数情况下只写一个片段即可。因为这种片段就是组织成整篇作文的材料,材料写好了,准备的充分了,临场写作时,则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其他文献
逐日,奔月,补天,填海  远古以来你便气势磅礴  河姆渡,马王堆,兵马俑,妇好墓  古迹星辉划破了文化黑夜  君子,隐士,觉者,真人  精神天幕中有你的身影  忠孝,礼仪,仁爱,平和  百家族训中有你的魂灵  我,曾在诗篇之中  读过你  高贵和失群  自爱和自灭  于你身上融为一体  你将身心浸润在长江中百折不回  用《天问》啸吟失色了战国风云  我,曾在山水之间  见过你  诗意与民情  生态
期刊
愛的奉献
期刊
【经典文本】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
期刊
11月19日上午,桥桥打来电话说:“医生说我爸爸熬不过今天夜里了,您来见最后一面吧……”  我听了心里一惊,老汤虽有冠心病、房颤等慢性病,前些天还和我电话聊天呢,思维一如往常清楚,言语一如往常幽默,怎么一下子就……桥桥说他要去接从青岛赶来的亲属们,我们约好下午3点在医院见面。不料,中午他又打来电话:“阿姨您别来了,10分钟之前我爸爸走了……”  我拿着电话听筒呆坐良久,总觉着老汤家的电话那一头儿还
期刊
季节的轮回总是不经意间悄然而至。侧耳聆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我们就此辞去晚冬的余韵,迎来还带着些料峭寒意的早春。这般轻柔的细雨温润万物,将所到之处浇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綠意。  春雨是淡然美好的。它不像夏雨那样热情奔放,不像秋雨那般内敛含蓄,不像冬雨那样清冷刺骨。它像江南女子那般淡然清丽,随着春风悄然潜入人间,将原本浓墨重彩的世界尽数染成一片淡雅的绿色。经过一场场春雨的洗涤,枝头吐出了新芽,石缝间冒
期刊
湘湖,听起来地处湖南,其实与西湖仿若姐妹,它就在浙江。  这里曾是海的陈迹。海平面不断上升,然后下降。湘湖故地,从海湾演变为江湾,后成为钱塘江的渴湖,与海洋相连。丰水期,这里潮汐席卷,江河漫溢;枯水期,湖面缩减,葑草丛生。渐渐地,溻湖成为沼泽;慢慢地,人们开始在裸露的土层上栽植作物,不过收成常遭洪潮之害。北宋杨时来到萧山做知县,听取民意,废田为湖。到了民国时期,湘湖灌溉功能减弱,许多地方淤涨为湿地
期刊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一《三十六大》  我说我许了一个愿,你想不想知道。她说不想。我说不想也得告诉你,否则将来你会怪我欺负你。我要用尽我的万种风情,让你在将来任何不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无法安宁。她一言不发,我借着酒劲儿,说了很多漫无边际的话,其中有一句烂俗无比,我说:“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要尘世的幸福。”  一《万物生长》  有時关切是问,有时关切是不问。这样水波不兴,你好我
期刊
安徒生(1805年-1875年),丹麦作家。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  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就被介绍到中国。今天,单是安徒生童话全集的中文译本就有多个版本,各种组编的选本以及缩写本、插图本等更是不计其數。安徒生的童话进入了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国的孩子们少有不知道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是他们熟悉的经典。安徒生的童话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对伪恶丑的鞭挞,洋溢着诙谐和幽默。
期刊
春寒料峭的时候是最让人寂寞的(我想这个“寂寞”应该是鲁迅先生的典故吧),即便是有了暖暖的阳光的初春的早晨。早晨起来,读书解闷,手边正好是一部《诗经》。就随手翻了“齐风”里的一些篇章。  《齐风·载驱》是一首很生动的诗歌,歌曰: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弥弥。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鲁
期刊
初读周晓枫老师的作品,是在十五六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岁月迁流,周文的内容多已不复记忆,但有些片段依旧生动。今天,有幸全程聆听了周晓枫老师为北二外文学院学生所做的题为《美,往往蕴含着奇迹的部分》的讲座,其中多处深切著明地阐述了作者深沉、细微的写作体验,极为宝贵!  第一是,美与尊重原则。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讲道德,富有美德,往往意味着道德主体的付出,然而,周晓枫老师从独异的角度去认识道德,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