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母亲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母亲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在众多关于对母亲的尊重与赞美的描写、表述中,我向来非常认同不知出自哪里的这句老话。
  我1996年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某单位工作后不久,从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当中,我内心就深切感受到:自我呱呱坠地那一天起,母亲,一直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我的整个世界。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冬天的上午,我到县上一单位办事回到家,想认真洗洗手,顺便也洗把脸,去去灰尘。遂进了家里的卫生间,打开热水管放热水,“哗啦哗啦——”一阵流水声响,过了几分钟后,水管里流出的水仍还是冷水的。面对于此,我只得顺手提起直立在卫生间墙角边的一把水壶,轻轻地拔掉盖子,伸出食指,让手指往水壶里探了探,感觉热乎乎的,心里一阵欣喜。“真没有想到,这么冷的天,我家的水壶里,竟然还有热水。”
  这时,母亲从外面回来,撞见我把手指头伸进水壶探热水这一幕,兴冲冲地笑着说:“这水可不是我用茶壶烧的,是从太阳能热水管里接的。前两天,我一见天由晴转阴,担心过后几天也可能是接二连三的阴天,屋顶上的太阳能再也‘生’不出热水来,就赶紧趁热水管里还有热水,接了两壶放着让家里人用,没想到这回真的可以派上用场了。”
  母亲的话,让我想起一年前家里刚刚安装好太阳能时,我教母亲开冷热水的一幕。那时,还在“一冷”“一热”的两根管子旁,工工整整地写上一个“冷”字和一个“热”字,用来区分冷水管和热水管,担心母亲关键时候犹豫不决,冷热难分而出差错:“妈妈,以后我家再也不用辛苦地用柴火或电茶壶烧热水了,省去太多的麻烦,非常方便!只消将自来水的热水管开关往右边轻轻地一拧,让热水管里积存的冷水淌走后,一会儿就有热水流出来,这水烫得很,接水时要离它远点,别被烫伤了。”当看见热水管里果真流出青丝丝、热气腾腾的热水时,我见母亲眼里闪现出幸福的泪花,口里连连说道:“这样的话,冬天洗菜、洗衣服,水也不扎手了。好,好,好——”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晃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生命时钟里的年针、月针、日针“冷酷无情”地转到了庚子鼠年12月的一天。这,亦是一个山寒水冷的“十冬腊月”,从外面回到家的我,倒出家中水壶里的水洗手,发现水洗手仍然还热热的。顿时,我感觉到一股温暖全身的气流直涌心口——洗着手,被屋外寒风冻得僵硬、麻木的手指逐渐变得柔软、灵活。脑海之中,一瞬间闪现出一直“未雨绸缪”为家操持的母亲的身影,嘴里常唠叨着一句话“我还动得了!”。
  每当更深夜静、万籁俱寂时,我常常这样想:只要我的母亲还健康,还在世,某一天某一刻,在家里,只要我们想得起去倒水壶里的水洗洗手、洗洗脸时,水壶里不但总有水,而且倒出的水总是热乎乎的。
  这一刻,我明白了,一切的一切,依然還如初,皆只因家有母亲。
  二
  吃着母亲做的饭菜成长,自然知道母亲所做的拿手菜。洋芋是全村家家户户都种的蔬菜,因为在龙川河边都有沙地,沙地最适宜种洋芋。洋芋成熟挖出来后就可以做菜。母亲拿手菜是洋芋菜。
  母亲做出来的洋芋菜品种繁多。一是麻辣洋芋条。母亲将洗净后的洋芋一个一个放在锑锅里煮,待捏着软时,就倒出来冷一会儿,剥去细皮,切成条状,放在滚烫的油锅里炸熟,加上花椒油、辣椒面、酸醋即成。二是老奶洋芋。这道菜也需要将一个个的洋芋煮软,再切成蚕豆状进行小炒,加上葱花、盐巴、味精即可。三是干焙洋芋丝。这道菜只需将洗净的洋芋切成细丝状,放入油锅里煎炸,掌握火候,不能翻得太勤,一面煎炸黄了以后,翻过另一面煎炸至黄即成。四是炒洋芋片或洋芋丝。这道菜需要将洗净的洋芋切成片状或丝状,进行煎炒,母亲在做这道菜时,常常会加入酸辣子,让我们吃着香里带酸,又带甜,很下饭的。五是洋芋杂菜。这道菜是以洋芋为主菜,小瓜、青菜或茄子为辅菜做成的,首先将洋芋洗净切成块状,放入翻滚着沸水的罗锅里煮,待煮到锅里的洋芋用筷子轻轻戳得穿的时候,加入切成块状的小瓜、茄子等,待小瓜、茄子也被煮软以后,加入盐巴即可。这道菜母亲常在七、八月份做,因为那个季节,农村菜地里的蔬菜特别新鲜,特别多。六是粉蒸洋芋……
  通过生活实践中,母亲不但能够用洋芋做拿手菜,还能够用白菜、茄子、小瓜等每种蔬菜做成三四种美食小菜,让全家人及客人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在那些困难岁月,母亲那些小菜甚至还让我吃出“肉味”来呢。后来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几道拿手菜,周末或工作之余,做出来与家人一起分享。
  结婚以后,妻见我有几样拿手菜很羡慕,也想学着做,我欣然同意教她。做菜时妻成了我的帮手,就像小时候,我争着当母亲的帮手一样,记得那时的我将菜洗净后,就机灵地站在母亲身后看……
  做菜是母亲的看家本领,也是我学不尽的书,母亲说:社会才是书,而拿手菜仅是书里的一个节。
  三
  每次往锅里舀饭,母亲都叫我们先舀锅边,尽量留住中间的。全家人吃完饭后,锅底总是留下一座米饭堆砌成的“小宝塔”,母亲称之为“小宝塔”饭心。
  不知何故,我发现家里每次吃饭后,锅底都会留下一座“小宝塔”饭心。即便是家里来了许多亲友客人,吃饭的人增多,母亲安排我给他们礼貌舀饭、加饭时,会小声地提醒我“先舀锅边的。”当快要舀到尖尖的“小宝塔”时,母亲悄悄地叮嘱我:“从上边的边上舀起,‘小宝塔’在,饭心还在。”
  一次,小儿自己舀完饭后,突然呜呜地哭了。他一边哭一边说,他自己不小心舀掉了“小宝塔”饭心。见状我以为母亲会像小时候批评我们那样严厉批评他。当我和小儿静静等待母亲批评时,不想母亲却微笑着说:“舀了就舀了罢。新时代了,我们总要跟着形势,我家多年来吃饭时总在锅里留下米饭‘小宝塔’饭心的习俗,其实是我从你外婆家带来的,你外婆常说呀,舀饭时只要留下‘小宝塔’饭心,做事时才会细心,不出差错啊!”
  听了母言,我感觉眼眶里有一股热泪涌出。透过泪花,我心里暗想:一定要将母亲的“小宝塔”饭心之事记录下来,讲给后辈听。   母亲的“小宝塔”饭心,里面有个“宝”字,难道不是要告诉我们,要以此为宝贝啊!里面有个“心”字,难道不是要告诉我们,做事当细心、用心呀!
  留下“小宝塔”饭心,这句话简写一下,不就是隐藏着“留心”二字吗?
  当再次面对母亲的“小宝塔”饭心时,我还发现,以这种方式舀饭,米饭被撒泼的几率总是极小。
  四
  一日,妻子对我说:“上了年纪的母亲依然保持着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爬山运动、讲究卫生等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由于在外地工作,而且经常外出出差,很少与母亲相处,故很少知道妻子提及的母亲的这些生活习惯,倒是突遇那天的一次小经历,才让我知道了母亲心存的博大之爱。
  那天下午,我跟往常一样办完事后回家,听见卫生间传出“唰唰唰——”的声响,不知何故?穿过卫生间未关的门,我看见母亲低着头蹲在卫生间的蹲坑旁,将蹲坑里的大便用刷子往坑里推,接着才摁下冲水开关……可能的她的全身心投入,竟然没有发现我,我惊奇地看到这一幕,眼泪悄然夺眶而出,我轻轻地退出没让母亲发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的心久久未能平静,心想:上完卫生间,习惯性地按下冲水开关,卫生间自然就干净了,而母亲却那样做!难道母亲不知道吗?
  晚上,我告诉妻子这件事。不想妻子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还笑着对我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用卫生间的,她总担心按下冲水开关后,冲不干净或水冲了到处溅浪费大。我劝过,她说,习惯了,改不掉了。”
  妻子的话语,母亲的行动,让我回想起在单位上的一幕幕:我们随手按下卫生间的冲水开关没有反弹回来,有时就让水无停止地流淌;我们开着电脑待机,有时几天几夜不关;我们随意丢弃纸屑和塑料瓶……对照母亲,我不能自己,还能说啥?
  此时,我才知道,母亲的愛是那样无私和宝贵,足于让我学习和珍惜一辈子!
  五
  在机关工作后,就很少穿布鞋了。然而在农村长大的母亲每到过年过节都会送给我一双布鞋。叮嘱道:布鞋暖和,走路不伤脚。
  一日,我穿着布鞋去上班。迎来了同事的几种目光。有人羡慕地说:你这双鞋做得真厚实,还是“千层底”,做鞋的人手真巧!有人则嘲笑道:都进入21世纪了还穿布鞋上班,真土,影响形象!
  一个周末,我参加一个聚会偶然遇到了单位一主管。酒后,他笑着对我说:你还年轻,别把自己装扮得太成熟了,不要再穿布鞋,要穿皮鞋。
  我不知何意。问过妻,妻说:别再穿布鞋上班了!主管是委婉地告诉你要注意自己的外观形象了。
  尽管我真不明白,干好工作和穿布鞋会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收起母亲送给我的布鞋。只有下班后、周末、节假日回到家里,我还穿一穿布鞋了。
  “孩子,凡事不能看外表,你看这双布鞋,表面不如皮鞋,但穿在脚上却很舒服”母亲曾这样对我说过。
  穿着母亲给我做的布鞋走路时,就会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布鞋虽然一点也不好看,却真的比皮鞋暖和,让我常常感到舒心、愉快。
  六
  生活在农村的母亲一直用“享福”二字来安慰自己。曾记得,上学的时候,母亲对我说:“等你毕业了,我就享福了。”毕业后,母亲对我说:“等你有工作了,我就享福了。”工作时,母亲对我说:“等你结婚了,我就享福了。”结婚时,母亲对我说:“有了孙子,我就享福了。”有了小孩,母亲又对我说:“孙子长大了,我就享福了……”
  母亲的孙子在一天天长大,母亲额头上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增多。我知道,母亲没有享到福,却每天早早起床料理家务,她忙完家里的事,又到外面的田地里劳动,很晚才休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对我们付出了厚重的爱。
  几次,我忍不住地对母亲说:“妈妈,注意休息,别太劳累了!现在你的孙子都上初中了,该享享福了。”母亲笑着说:“等孙子毕业、工作了,我就享福了。”
  我无话可说,知道了母亲心里的享福就是一种无期的等待和一份美好的希望,而她的儿女和孙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就是她的等待和希望,她为那种等待和那份希望心甘情愿和孜孜不倦地劳动着,努力着。
  太阳升起的时候,母亲的脸上露出那往日的笑容,母亲说:“早晨的阳光真美,很温柔,暖暖的,看到阳光,有了享福的感觉。”
  母亲的话,沉入我的心底。于是我喜爱起了每一个晴天,看到晴天,我仿佛看到了年迈的母亲正在推开窗户看到红彤彤的太阳从东面升起,她看着,微笑着,眼里泛起开心的等待和期望。
  七
  “这些河蚌,只有生活在有水、有泥的山村坝塘里,才能很好地生活,我们带回县城的家里,它们就没法生活了。”小儿见我把朋友给他的半脸盆河蚌倒进坝塘,听了我的反复解释,才似懂非懂地止住了哭泣。
  其实,劝告小儿的这种行为,源于小时候母亲对我的教化。
  她向我讲述过一个书生救蚂蚁的故事。那故事说的是:相传,古时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一条小河往河里捧水喝,无意间发现一只小蚂蚁攀爬在水面的一根稻草上很艰难地挣扎。见此,书生毫不犹豫,用手打捞起那根稻草救了那只小蚂蚁,而后继续赶路。考试结束后,考官进行改卷,惊奇地发现有一份试卷做得特别好:书写工整,文笔流畅……惊喜之余,发现一处错——“下”字少了一“、”,正欲下断章“枪毙”这份试卷时,却见一只小蚂蚁很快爬到那个字旁,如钉子一样钉在少了那一点“丶”的位置上。任凭考官怎样使劲抖动试卷,小蚂蚁也驱之不去。此景打动了考官,书生的这份答卷被破格选中,奏报皇帝获恩准进行殿试,书生最终中了状元。
  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看一位老爷爷放生泥鳅。那时家乡的龙川河里有许多泥鳅,为了生活,村民们拼命地用网捕捉它们放在桶里、盆里,摆在龙川桥的路边成排叫卖。这时,常常走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见他没有讨价还价,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拿出一元、两元、三元……买下这些泥鳅,然后全部倒进河里,让泥鳅得以生还。那时每公斤大米的价格,只需三、四角钱,老人却舍得花高出大米许多倍的钱去买泥鳅放生,有人嘲讽他“真傻”。   那时我不解母亲为何要带我同去看他放生,只知这个地方仅他一人这样做。几十年过去,我渐渐忘却了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不知啥原因,唯独对于这位老爷爷,至今还记得。一旦想到他,我心里马上肃然起敬。
  “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母亲说:“放生,是一件叫人最高兴的事。”对此,我未疑。
  八
  锅巴饭,也就是被煮糊了的锅底饭。小的时候总爱和姐姐争着吃锅巴饭。在农村长大的我,吃到的锅巴饭,全都是用罗锅煮出来的,尽管那时的锅巴饭有时黑乎乎的,但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很爱吃。
  那时年岁小,见罗锅底有锅巴饭的时候,就会拨开锅底上面的米饭,吵着要吃锅巴饭,母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是不让我吃,我却闹着要吃,母亲显得很生气的样子,“凶巴巴”地对我说:“只有脸皮厚的人才爱吃锅巴饭。”
  我却依然任性地坚持:“说我脸皮厚就脸皮厚,我就是要吃锅巴饭,他们(隔壁的孩子)都说‘锅巴饭最香,锅巴饭最好吃’,我要吃。”没有办法,母亲只好让我吃锅巴饭。而我吃剩下的锅巴饭也常常被母亲悄悄地吃掉了,而那些拨开锅底上面的米饭则被留作下顿食用。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做饭的时候,我发现母亲从米柜里撮到米后,在淘米下锅前的时候总是格外细致,而且会花费很多时间。当饭锅里透出米饭清香味的时候,我常常在灶台旁发现母亲从所淘的米粒中清捡出来的一些米壳和细碎石头。
  我吃了锅巴饭,从来没有吃到过细碎石头。
  长大以后,才知道锅巴饭并不是很好吃的饭。锅巴饭在罗锅的最下边,紧靠锅底,受热最多而容易变成黄颜色或黑颜色;淘米以后,捡不净的细碎石头沉积在锅底。
  锅巴饭是需要用罗锅、大尖頂锅等老式炊具在火炉上才能做出的,而今的现代炊具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它们有固定恒温器,到达一定的温度,饭就熟了,想做出锅巴饭就显得不易,已远去的尖底电炒锅因发热盘的温度过高做出的锅巴饭只有其形,也没有其味。
  在县城买了房子安家以后,有时我看见小区里有的住户将炒煳了的饭倒到垃圾桶里,我才明白:锅巴饭并不是人人愿意吃的饭。只是在那艰苦年代,家里粮食不充裕,母亲为勤俭节约,不造成浪费而舍不得丢掉锅巴饭,才说“锅巴饭最香,锅巴饭最好吃”,同时又生怕我们吃锅巴饭时被细碎石头伤到牙齿,才说“只有脸皮厚的人才爱吃锅巴饭”的话语来劝阻我。
  其实,无论是在说“锅巴饭最香,锅巴饭最好吃”和“只有脸皮厚的人才爱吃锅巴饭”的言语间,还是在撮米到淘米的实际行动中,母亲内心深处都永远蕴藏着一份对子女博大的爱。
  责任编辑:李军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挖掘、深入交流、深入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宣传楚雄州
期刊
在龙门  我想描述这里  绝壁上的庙宇,虚在半空  水在陡峭的山下堆积  堆成滇池  这里没有雪山,没有河流  沒有精确计算的日子  生存靠充沛的体力  不可见的在者被无声遵守  佛在,他们保持最彻底的沉默  把苦和痛苦隐忍到无  鹤来年检的地方  在神往来的高空鸟道上  大批大批的黑颈鹤  这些长着翅膀的大熊猫  飞往南方  迎接它们的大山包往高处长,天空退让  一声声莲花一样的声音迎空开放  
期刊
橄榄树  路边  许多草都已经枯萎  但根还在孕育  一个陡坡  绿绿的一片  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橄榄坡  看到橄榄树  满眼的欢喜  那种橄榄的甘甜味  早已在唇齿间蔓延  直达咽喉  奇怪的是  我要找的那棵橄榄树  小的时候  明明在右边  怎么现在会在左边  原来是那么弱小  现在却变得高大挺拔  三潭  順着橄榄坡往下走  一个深幽的峡谷  雨水落脚  那潭水显得安静一些  能看到山的倒
期刊
一  我是作为知青在1975年底招工进入楚雄汽车运输总站的。20世纪70年代的楚雄鹿城,能到总站当工人,不啻进入最让人羡慕的天堂环境。  总站的总部面对州良种场的大片良田,那里曾经是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的飞机场。当年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云南迅即修建了滇缅公路和好多个飞机场,也让世居荒蛮边疆的乡亲提早几十年见识了汽车和飞机。传说乡亲们当年还闹过抱着稻草去喂汽车和飞机的笑话呢。  此次总站招工一百多人全是
期刊
采水芹  “没有太多走样或变形  你续用了你生父的模具和影子”  三十年前的河东占卜人,在沼泽地  认出我身上另外一副过期的面孔  我的河西身份,鲜有人再提及  “你看,笔杆草钻营,苦艾蒿噬荫  但夏日里,水芹总迎着风”  ——我无人不知的身世,在乡野  一次次逆镰而生,像密集的水芹  站满多年前父亲被迫隐身的泥潭  一些人心生怜爱,一些人羞愧难当  续命  “下雨了,下雨了。檐沟的瓦片间  像是
期刊
喜爱夏天,爱它热烈鲜活,和它的丰饶多姿。在于它的色,也在于它的声。  在這远离湖海的内陆,入夏,山方现朗润,万物也才彻底活了过来。那之前,雨水无暇浸润的野地山间,只有执拗的草木浮着三两轻绿浅粉,其它,不过是漫山枯燥黄草和干涩空气。哪有朱自清《春》里那般叫人心砰砰跳的“渐渐的……渐渐的……”更别提,久居喧嚣的小城,朦朦胧胧间就过了四季,对于春夏秋冬,就是冷了加袄、热了减衣,哪里激得出那么多的感慨和念
期刊
秋天的缺席者  一粒一粒堆积成山的稻谷  我一见就满心欢喜  一包一包金黄的苞谷,挂满院子  我一见就心生爱恋  而我羞于谈论农事  这些年,久坐于室  我是秋天的缺席者  我已。皮肉细嫩,老茧褪去  使用锄头和镰刀  这一祖传的技艺  只能在白纸上,画饼充饥  喜欢  喜欢深秋,故在九月出生  喜欢花朵,故乳名叫小九芳  喜欢彝族,故在楚雄出生  喜欢山,故在高峰山下出生  喜欢水,故在石者河畔
期刊
一  “喜宝,快起来,我们得走了”。奶奶在灶屋里喊。麦粑粑的香味一阵阵地传来,我使劲把眼睛眦开一条缝。窗外黑洞洞的。翻个身,继续睡觉。  伴着墙上新贴的图画继续入梦。草如碧丝,小溪亮晶晶的奔跳。高柳垂杨,树下那是谁呀!丝帛般的衣裙随绿烟缥缈。  “起来了”。奶奶的声音再次传来。屁股上随即挨了一巴掌。我一骨碌翻身起来,晕头转向跳下地。乱草似的头发被一把揪起,三下两下扎起个鬏鬏,旋即被拖着出了门。  
期刊
每个日落都是我给未来的信  留着一半  金黄色镶嵌锄头上的青草  生根发芽,瓜熟蒂落  每个落日都是我写给未来的信  在水边搭一个客栈  摇椅无风自荡,村庄飞出白色的鸟  过夜的人问我一间房几吊钱  我笑着伸手  握住穿过屋顶的夕阳  住一晚上,只收一道光  七弦琴  月亮只照进一半  从九连环里抬起头,芭蕉树打湿脸  凌晨,零下  七弦琴声准时响起,绕住月光  长安刚过了秋天,寒剑蒙上一层雾  
期刊
不记得最后一次和母亲收割庄稼,是收了谷子还是花生?不记得我家最后一次杀年猪是哪一年的哪一天?不知道无法进城的老水牛最后被转卖到哪里?我只知道我在浮生里所做的事,无不与家有关,我喜欢那个山旮旯,做梦也只回到那个家,我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之上买的家,竟然一次也没有梦到过。  如果你最近回过故乡,你会发现祖母的裹脚布,祖父的烟锅,爷爷的犁头,父亲的录音机,奶奶的木衣柜,妈妈的针线篮,儿时用过的葫芦瓢,放牛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