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的路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fan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喜宝,快起来,我们得走了”。奶奶在灶屋里喊。麦粑粑的香味一阵阵地传来,我使劲把眼睛眦开一条缝。窗外黑洞洞的。翻个身,继续睡觉。
  伴着墙上新贴的图画继续入梦。草如碧丝,小溪亮晶晶的奔跳。高柳垂杨,树下那是谁呀!丝帛般的衣裙随绿烟缥缈。
  “起来了”。奶奶的声音再次传来。屁股上随即挨了一巴掌。我一骨碌翻身起来,晕头转向跳下地。乱草似的头发被一把揪起,三下两下扎起个鬏鬏,旋即被拖着出了门。
  凉风吹来,我打了个激灵,晃过神来。今天我们要去县城呀!
  我们摸黑出了村子,走向村對面黑黝黝的大山。要赶在十点半前到羊臼河,坐火车到甸心,再转乘班车到县城。
  爬上村子对面的大山,我几乎用尽了力气。我曾无数次站在厦坎上眺望过这座山,想象山那边,那是个全新的世界。
  攀山而上的土红色路面,和喘气声一样高低起伏。远远看来青黛色的大山,竟然荒凉得像村中老头子的胡须。爬到山顶那一刻,我懊恼地发现希望全落空了。山的那边还是山,从近到远,层层叠叠,极目之处,全是大山。
  我泄了气,搓着脚跟在奶奶后面,踢地上的黄土、石砾。奶奶几步掉转回来,拉起我的手。“快走,从这里去都是平路了。翻过前面那座山,我们就到了”。奶奶伸出手,指着远处模棱两可的群山。
  路果然平缓了不少。土红色粗粝的大路变成了曲折的林间小路,太阳升起来了,草叶凉丝丝地从脚背划过,阳光在穿梭而过的叶片上闪烁。
  小鸟“叽叽啾啾”,叫个不停。我在冉冉晨光中高兴起来,边走边跳。脚下忽然一滑,正惊魂未定,奶奶三步两步过来,反手把我提到一边。“就知道跳,踩到鸡枞都不知道”。我低头一看,密密麻麻一片鸡枞,刚冒出滑腻腻的小头。奶奶随手捡根树枝,撬起鸡枞,提着继续赶路。
  到羊臼河坡头时,太阳早已升到头顶。山峰高耸,我站在云端。谷底就是羊臼河村,连同脚下这座山,羊臼河村四面高山夹击,一条大河奔流而过,雷鸣般的响声从谷底升起。坡的底端,村庄景物清晰可见。目光往下,一溜儿陡坡下去,遥遥相望的小灌木,被横贯的风撕扯得怪模怪样,满腹委屈。
  坐着刚喘上气,山肚子里响起了轰隆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咣当咣当”“哐当哐当”,间或一声长鸣。“火车来了。”我跳了起来,看着眼前深不见底的大坡,真希望长出翅膀,一飞就到谷底。“不会的,时间还早,那是货车!”奶奶抬头看了看太阳。
  我们站起来。再次看向山谷时,一辆火车“轰”的一声,从群山包围中冲了出来,拖着一截又一截车厢,奔过村庄,又一头扎进群山。山谷雷声轰鸣,久久回荡。
  我有很多问题急需求证。比如,火车到底有多长?车厢里都拉些什么?它有多大力气?要开往哪里……
  全都没有问出口。下山的艰险,远远超出一个孩子的认知。满山梭脚石不仅磨脚,还卡住了喉咙。我猫着腰,揪住一棵小树,丈量好下一棵小树的距离,慢慢松手往下。若是一个打滑下去,下一棵小树就是阻挡的障碍。在这个大坡上,我尝试过梭坡坡,手脚并用,脸贴地面背朝天后退等动作。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货车呼啸而过。声响袭来,总会忍不住紧张,再疲惫也不敢休息。那是提神振气的良药,生怕在咫尺之间,眼睁睁与火车擦肩而过。
  经过一段陡峭的爬行,坡度渐渐放缓,终于越来越平坦,一脚踏上了光滑笔直的水泥路。
  二
  坐在站台等火车的时候,我真希望自己就是羊臼河村的姑娘。就像此刻,风从河床上吹来,暖暖的,凉凉的,树木猎猎作响,路面干净无尘。最大的好处是出门就可以坐火车,去往县城,去往远方。
  羊臼河村的小卖铺也比我们村里的讲究,最扎眼的是一大把迎风招展的彩色软纱发带,每种颜色都喜欢,若只能选一条,就要大红色挑金线的。
  奶奶也想给我买,奖赏我一路上没有拖后腿。想来想去又没有成行。理由是到了城里,比这样好看的多了去,何必在这个小村子里买。
  羊臼河村四面高山围峙,群山之北,山肚子被打开一个豁口,黑黢黢的火车洞暗藏神秘与诱惑。洞外不远,长龙似的钢铁大桥被一排排巨大的桥墩支撑着,跨过河流,跨过峡谷,排山倒海地来,又蜿蜒着从南边大山的豁口钻了出去。
  又有轰鸣声远远地传来。奶奶看了看站台上的挂钟。“火车来了”。她下了指令,迅速抄起地上的包挎在肩上。我赶紧跑过去,紧紧抓住她的衣角。
  轰鸣声越来越近,随着几声长啸,火车头钻出洞口。紧接着,车厢一截一截被拽出。我惊讶地发现,火车像一条巨型青虫。圆滚滚,绿茵茵,头上明晃晃的灯是眼睛,车厢上的窗子是身上排列整齐的斑点,或者,那也是眼睛,一身都是眼睛。经过弧形弯道时,它顺势扭成半圆,更是大青虫的模样了。
  这个奇葩发现吓我一个哆嗦。不等我回过神,它锯子齿似的脚,早已扭动着爬过来。轰隆一声从面前冲过去,带起强劲的风,脚下的路面在颤抖。
  在羊臼河车站上车的人不多,没等多久,我们就上车找到了座位。奶奶指着半山上两山间的一段铁路,说火车要从那里下去。我完全没搞清楚状况,明明要上去,怎么绕个圈又要下去!
  不过我完全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操心,我沉浸在坐火车的喜悦里。奶奶还说,羊臼河车站离小村站很近,如果在羊臼河站没挤上火车,跑到小村站,兴许还能赶上。这倒是让我紧张了很久,在排长队上车的时候,我留了个心眼,总想着是否需要拔腿就往小村站跑。
  火车缓缓启动,渐渐快成一道闪电。一路上小站很多,火车每个小站都要停靠两分钟。
  往上走是小村站,阿南庄站,龙骨甸,黑井,甸心。后来我才知道,当天经过的五个站,是成昆铁路南成昆线上最惊心动魄的路段,途径了六渡河展线、巴格勒展线、法拉展线、大田箐特大桥。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走路快。羊臼河站到小村站就是实例。两站直线距离几乎只有一公里,而两站的区间长度则为十公里,车站高程相差了九十米。著名的六渡河展线,火车四跨六渡河,来来回回奔忙,只是把一公里拉长成十公里,顺势爬高了九十米。   过了小村站,上车的人渐渐多起来。特别是黑井站,挤挤密密的人蜂拥而上,眼看火车就要开了,站台上还有很多人没有上来。我正为他们担忧,一回头,面前的台板上忽然多了个小孩,随即,一个男人从窗口爬了进来。胆大的人纷纷效仿,看风景的窗口瞬间成了他们上车的通道。
  车厢拥挤起来了,过道挤得严严实实,座位前也站了不少人。背花篮背背篓的,扛木头扛锄头农具的,牵着大女儿抱着小儿子的,挤得想从座位上站起来都不可能了。
  往前走了沒多久,过道上人群开始骚动,推挤着向门口涌。是甸心站快要到了。我们也想挤到门口去,好尽快下车去赶班车,只是眼下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干着急!
  车缓缓进站,我们正努力往外挤,身边的男人忽然跳上台板,翻身从窗口一跃而出,踉跄几步后,迅速向站台那边跑去。只见他飞快地爬上路边的斜坡,消失在站台之外。
  人们接二连三,先从窗口抛下物品,人跟着跳了出去。大多数人都跑往同一个方向,消失在同一个地方。奶奶也曾想把我从窗口弄出去,自己再跳下来。几经观察,终于放弃。待火车终于停稳,人们都下得差不多了,我们才勉强下了车。
  三
  七问路八磋磨,我们终于顺着人们飞跑而过的地方,找到了汽车站。
  奶奶去买票,售票员说先上车后买票。我们又赶紧去找车。终于找到了。远远看见那辆写着甸心到牟定的客车,我们飞跑着过去。
  到跟前一看,车上早已坐的坐、站的站,插木桩一样挤满了人。门外还有不少人不断往上挤。车门关了多次,始终关不上。驾驶员烦躁地下来,挥着手臂,把挤在门口的一干人撵下了车。
  原来,甸心到县城一天只有一趟班车,人多车少,只能是谁先上车谁坐。火车上迫不及待跳窗,往同一方向飞奔而去的人,都是忙来抢座位的呀。我们终于后知后觉。
  要坐车只能在甸心住一晚,第二天去抢位子。要不然只能走着去。我看到奶奶把手伸进裤包,把用塑料袋包裹着的几张纸币捏了捏,狠狠心作了决定。
  我们在候车室吃了麦粑粑,穿过热闹的街道,沿公路往县城进发。原以为爬上村子对面的大山,已经是我最大的本事,最远的梦想;结果又走了将近十里,到了羊臼河。原以为赶上火车,已是大功告成,苦尽甘来;没想到,路,才刚刚开始!
  甸心站到县城二十六公里。多年后,我多次回忆走完这段路的经历,却总也理不清头绪。那更像一个梦,路怎么也不到边,我轻飘飘地移动,两旁的村庄、树影,虚幻漂浮,光影重叠,有时穿过河道旁影影绰绰的竹林,有时晃过依山挖出的洞穴似的房子。
  中途可能遇到过一个短暂同行的人,背过我一段路,在他快要到家和我们道别时,我不得不下来接着走。我多希望奶奶丢掉那袋看起来越来越重的鸡枞,多背背我。
  天将黑,在离县城不远的马厂坡头,奶奶终于拦下一辆三轮摩托。她请求司机载我们到县城,司机摆摆手,表示不到城里。奶奶拉住他的手不放,像抓着最后一根稻草。“求求你,孩子一大早就走到这个时候,实在走不动了,求求你……”。
  后来,不管家里人怎么责怪奶奶,埋怨她让一个七岁的孩子走了那么远的路,我却始终没有怪过她。总也忘不了,她央求司机带上我们时亮晶晶的眼睛。
  坐上三轮摩托,凉飕飕的晚风呼呼而过,恍惚的意识又开始清醒。我开始羡慕三轮车司机神一般的背影。我也想拥有一辆三轮摩托,跟眼下这辆一模一样,遇上赶路人,我会让他们上车,拉着他们,迎风奔驰。
  几年后我到县城上初中,去县城不一定非要到羊臼河坐火车了,可以到五六公里外的新田村坐班车。当然,我也曾在羊臼河半坡,目睹火车呼啸而过,不得不在羊臼河住上一晚;也曾从县城坐班车去甸心,搭火车到羊臼河,爬上羊臼河大坡回家。
  回望来时的路,村庄坚硬、苍凉,一路沟壑横生,高山峻岭。那些至今依然没有达成的愿望,那些需要终其一生去实现的梦想,让我虽然一路磕磕碰碰,却始终不肯停歇。
  只要翻过前面的大山,总能去往远方,找到梦中的柔软。我总记得,当年在羊臼河看到的红纱发带,后来到了县城,甚至一直以来,始终没能找到。
  始终记得,那年,奶奶在黄黑的泥墙上,贴了四张塑料图画。画上,花那么美,人那么美,题的诗也那么美。“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诗从奶奶嘴里念出来,苍蝇嘤嘤嗡嗡的叫声瞬间止息。我走出家门,看见远处的大山,土红色的攀山大路阳光灼灼。
  作者简介:罗苑丹,女,1983年生,彝族,云南牟定人;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海外文摘.文学》《边疆文学》《滇池》《散文百家》《云南日报.花潮》等,现供职于牟定县文联。
  责任编辑:李 夏 王 莹
其他文献
米切若张,云南武定人,属古罗婺部彝族后裔。他以诗歌创作起步,其诗《山妹子》給他带来了声誉,著有《痴情》《献给爱情》两部诗集。他也是一位散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情感高原》《三潭日月》《雾里阳光》等,《情感高原》曾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性、本土性,其语言朴素、平实,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就算其间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方言也不生僻难懂。蕴蓄深厚
期刊
如果时间停止……  她的爱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如空气一般,溢满我们生活的空间,无色无味,无影无踪。以前读过很多写母亲的作品,总喜欢把母亲比做照亮我们心灵的点点繁星,沁人心脾的幽幽花香,或是温暖舒适的休憩港湾……可母亲到底应该比做什么,才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情呢?母亲就是母亲,母亲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又需要比做什么呢?  前些日,母亲来医院,顺便来看看我,一来就告诉我说想去剪短发。  “挺好
期刊
要说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感受,那么无疑是“人间地狱”,教室里的灯光十分微弱,昏暗似乎将要把人吞噬,墙壁灰沉老旧,上面布满了许许多多的涂鸦,地面凹凸不平,走路都得十分小心。讲台旁的书架摇摇欲坠,课桌更是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灾难”,一切都显得那么破旧,唯一能够引起人的注意的便只有黑板旁边拿着教鞭,鼻梁上架着银色正方形眼镜,以及因梳了一头油亮的头发而显得精神焕发的老师。看到这番光景,年仅四岁的我放声大哭起来,
期刊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挖掘、深入交流、深入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宣传楚雄州
期刊
在龙门  我想描述这里  绝壁上的庙宇,虚在半空  水在陡峭的山下堆积  堆成滇池  这里没有雪山,没有河流  沒有精确计算的日子  生存靠充沛的体力  不可见的在者被无声遵守  佛在,他们保持最彻底的沉默  把苦和痛苦隐忍到无  鹤来年检的地方  在神往来的高空鸟道上  大批大批的黑颈鹤  这些长着翅膀的大熊猫  飞往南方  迎接它们的大山包往高处长,天空退让  一声声莲花一样的声音迎空开放  
期刊
橄榄树  路边  许多草都已经枯萎  但根还在孕育  一个陡坡  绿绿的一片  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橄榄坡  看到橄榄树  满眼的欢喜  那种橄榄的甘甜味  早已在唇齿间蔓延  直达咽喉  奇怪的是  我要找的那棵橄榄树  小的时候  明明在右边  怎么现在会在左边  原来是那么弱小  现在却变得高大挺拔  三潭  順着橄榄坡往下走  一个深幽的峡谷  雨水落脚  那潭水显得安静一些  能看到山的倒
期刊
一  我是作为知青在1975年底招工进入楚雄汽车运输总站的。20世纪70年代的楚雄鹿城,能到总站当工人,不啻进入最让人羡慕的天堂环境。  总站的总部面对州良种场的大片良田,那里曾经是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的飞机场。当年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云南迅即修建了滇缅公路和好多个飞机场,也让世居荒蛮边疆的乡亲提早几十年见识了汽车和飞机。传说乡亲们当年还闹过抱着稻草去喂汽车和飞机的笑话呢。  此次总站招工一百多人全是
期刊
采水芹  “没有太多走样或变形  你续用了你生父的模具和影子”  三十年前的河东占卜人,在沼泽地  认出我身上另外一副过期的面孔  我的河西身份,鲜有人再提及  “你看,笔杆草钻营,苦艾蒿噬荫  但夏日里,水芹总迎着风”  ——我无人不知的身世,在乡野  一次次逆镰而生,像密集的水芹  站满多年前父亲被迫隐身的泥潭  一些人心生怜爱,一些人羞愧难当  续命  “下雨了,下雨了。檐沟的瓦片间  像是
期刊
喜爱夏天,爱它热烈鲜活,和它的丰饶多姿。在于它的色,也在于它的声。  在這远离湖海的内陆,入夏,山方现朗润,万物也才彻底活了过来。那之前,雨水无暇浸润的野地山间,只有执拗的草木浮着三两轻绿浅粉,其它,不过是漫山枯燥黄草和干涩空气。哪有朱自清《春》里那般叫人心砰砰跳的“渐渐的……渐渐的……”更别提,久居喧嚣的小城,朦朦胧胧间就过了四季,对于春夏秋冬,就是冷了加袄、热了减衣,哪里激得出那么多的感慨和念
期刊
秋天的缺席者  一粒一粒堆积成山的稻谷  我一见就满心欢喜  一包一包金黄的苞谷,挂满院子  我一见就心生爱恋  而我羞于谈论农事  这些年,久坐于室  我是秋天的缺席者  我已。皮肉细嫩,老茧褪去  使用锄头和镰刀  这一祖传的技艺  只能在白纸上,画饼充饥  喜欢  喜欢深秋,故在九月出生  喜欢花朵,故乳名叫小九芳  喜欢彝族,故在楚雄出生  喜欢山,故在高峰山下出生  喜欢水,故在石者河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