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33-01
语文课堂应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应是“开心帮”、“交流会所”等。如何组织语文课堂?其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相互提出的问题,无拘无束地交流与对话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吓跑了学生的灵感,紧张了学习的氛围。因此,语文课堂气氛需要“激活”,如何“激活”语文课堂?下面我从四个需要谈起,与各位同仁商榷。
1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们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落实到课堂的时候就走了样,变了调。“满堂灌”,“一言堂”仍司空见惯。有名家这样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我们细想一下:的确如此,课堂就是舞台,课堂就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课堂就是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课堂就是学生求得真知、创造灵感、健康成长的好地方。学生学习空间有多大,学生的潜力就有多大。而学习空间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我们教师有关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真正给了学生足够大的空间。给足了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不一般,有些时侯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曾听过的一堂语文课,课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后,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世外桃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同学们激情洋溢地朗读了课文,接着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桃源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压迫,没战争,相处平等,生活安乐•••••就是发展到今天,社会也没这么理想,何况是在封建社会。有的说,陶渊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在加上他“草盛豆苗稀”的劳作状况,忧愤、饥寒、劳累折磨着他,穷则思变,世外桃源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同学们的回答多精彩!这是主动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他们的激情就高涨了。要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就很容易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就实现了。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他用的辅助教具是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当教师出示这些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时,他们那渴求的眼神我们感觉得到!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于是教师扣人心弦地提出:“你们想了解银河的什么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学课堂被激活了,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倘若语文课堂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的话,那么语文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气,更谈不上和谁“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就是“说得比唱得好听”!
2 需要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
虽然文学高于生活,但它毕竟要来源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根。我们只有抓住这条根,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激活语文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感受到:原来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在他们身边。
课本中的某些内容难免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没必要强求。其实,学校、家里、大街上……到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地方。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程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了。在学校,花台中的提示语,走廊墙上的名言,报栏中新闻评论等;在家里,家长的教诲,伙伴的争论,自己的断想等。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那语文课堂就一定是活跃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他力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就沸腾了:有说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说家乡的风土人情,有说家乡的崭新面貌……这堂课同学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自己的家乡。我想这比我们按课本去介绍“甲天下”的“南国风光”更有效。
3 需要授课教师语言顺应学生心态
教师语言得体,符合学生心态,让学生在“信其言”的基础上“信其道”,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语法要规范,而且要注意感情的流露,切忌教师说出话来有语病的嫌疑,学生听起话来有讽刺、挖苦、嘲弄、鄙视、侮辱等感受的现象出现。病语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冷言冷语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打击积极性,遏制创造性。比如有的教师因看不惯学生的言行举止,就用什么“小聪明”、“大美人”“天才”等之類的讽刺性语言。有的老师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学生,就用什么“傻瓜”、“笨蛋”、“榆木疙瘩”等打击性语言。谁听了都很气愤,于是,课堂氛围就紧张了。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就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我不防举一个案例:2005年我任八(1)班班主任,某科任教师在课上对学生李某冷语相讥,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一颗耗子屎”等。李某很不服,心理很不平衡,于是,第二节课上,李某就故意让教师难看,这位教师本想好好地给他讲道理,以理服人,就问了他家的基本情况:你家坐哪儿?从哪儿去?结果学生这样回答:板凳上坐,大路上去。作为教师,学生对你如此无礼,如此调戏,应该也不是滋味吧。那么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举几个例子吧:“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不知道我这样说你们是否清楚明白了”“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你的朗读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如此这些语言就有亲和力,学生很愿意接近你,听你的话,你的课堂氛围就很好,教学效果也明显。
4 需要师生都有问题意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对话教学。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大家都有发言权;同时,也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辩论,大家的思维都得到启发。语文课堂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教师不要担心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一定要支持学生提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是课堂的失败。
要激活语文课,除了以上谈到的四个需要,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需要有丰富的情感等。总之,语文课堂是丰富的、精彩的。决不能囿于书本、鉴于教参。
语文课堂应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应是“开心帮”、“交流会所”等。如何组织语文课堂?其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相互提出的问题,无拘无束地交流与对话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吓跑了学生的灵感,紧张了学习的氛围。因此,语文课堂气氛需要“激活”,如何“激活”语文课堂?下面我从四个需要谈起,与各位同仁商榷。
1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们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落实到课堂的时候就走了样,变了调。“满堂灌”,“一言堂”仍司空见惯。有名家这样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我们细想一下:的确如此,课堂就是舞台,课堂就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课堂就是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课堂就是学生求得真知、创造灵感、健康成长的好地方。学生学习空间有多大,学生的潜力就有多大。而学习空间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我们教师有关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真正给了学生足够大的空间。给足了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不一般,有些时侯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曾听过的一堂语文课,课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后,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世外桃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同学们激情洋溢地朗读了课文,接着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桃源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压迫,没战争,相处平等,生活安乐•••••就是发展到今天,社会也没这么理想,何况是在封建社会。有的说,陶渊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在加上他“草盛豆苗稀”的劳作状况,忧愤、饥寒、劳累折磨着他,穷则思变,世外桃源只是他的一种空想。同学们的回答多精彩!这是主动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他们的激情就高涨了。要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就很容易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就实现了。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他用的辅助教具是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当教师出示这些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时,他们那渴求的眼神我们感觉得到!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于是教师扣人心弦地提出:“你们想了解银河的什么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学课堂被激活了,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倘若语文课堂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的话,那么语文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气,更谈不上和谁“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就是“说得比唱得好听”!
2 需要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
虽然文学高于生活,但它毕竟要来源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根。我们只有抓住这条根,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激活语文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感受到:原来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在他们身边。
课本中的某些内容难免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没必要强求。其实,学校、家里、大街上……到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地方。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程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了。在学校,花台中的提示语,走廊墙上的名言,报栏中新闻评论等;在家里,家长的教诲,伙伴的争论,自己的断想等。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那语文课堂就一定是活跃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他力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就沸腾了:有说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说家乡的风土人情,有说家乡的崭新面貌……这堂课同学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自己的家乡。我想这比我们按课本去介绍“甲天下”的“南国风光”更有效。
3 需要授课教师语言顺应学生心态
教师语言得体,符合学生心态,让学生在“信其言”的基础上“信其道”,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语法要规范,而且要注意感情的流露,切忌教师说出话来有语病的嫌疑,学生听起话来有讽刺、挖苦、嘲弄、鄙视、侮辱等感受的现象出现。病语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冷言冷语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打击积极性,遏制创造性。比如有的教师因看不惯学生的言行举止,就用什么“小聪明”、“大美人”“天才”等之類的讽刺性语言。有的老师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学生,就用什么“傻瓜”、“笨蛋”、“榆木疙瘩”等打击性语言。谁听了都很气愤,于是,课堂氛围就紧张了。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就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我不防举一个案例:2005年我任八(1)班班主任,某科任教师在课上对学生李某冷语相讥,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一颗耗子屎”等。李某很不服,心理很不平衡,于是,第二节课上,李某就故意让教师难看,这位教师本想好好地给他讲道理,以理服人,就问了他家的基本情况:你家坐哪儿?从哪儿去?结果学生这样回答:板凳上坐,大路上去。作为教师,学生对你如此无礼,如此调戏,应该也不是滋味吧。那么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举几个例子吧:“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不知道我这样说你们是否清楚明白了”“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你的朗读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如此这些语言就有亲和力,学生很愿意接近你,听你的话,你的课堂氛围就很好,教学效果也明显。
4 需要师生都有问题意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对话教学。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大家都有发言权;同时,也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辩论,大家的思维都得到启发。语文课堂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教师不要担心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一定要支持学生提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是课堂的失败。
要激活语文课,除了以上谈到的四个需要,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需要有丰富的情感等。总之,语文课堂是丰富的、精彩的。决不能囿于书本、鉴于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