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母,孕育个性小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911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病症
  学生的作文材料似曾相识,内容雷同,缺乏个性体验和独特认识,写法呆板。怎样解决这一共性问题呢?
  二、实践药方
  (一)源本得言
  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优的课文,背诵了那么多精美的词语和句子,可说话、作文时语言却依然贫乏。原因何在?因为我们轻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迫在眉睫,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仓库才会活化,才能在作文时呼之即出。
  笔者尝试了这样的语言内化模式:品析欣赏—模仿运用—重组创造。
  如《燕子》一课语言生动优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语段,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读这段话,品词析句,学习作者传神的描写;接着引导学生由部分到整体,欣赏句子的总分结构, 在品析中欣赏句子的亮点,为下一步的模仿运用做充分铺垫。最后,教师出示说话填空:“(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 )。”学生稍作思考后,就创作出了这样的佳句:“黄澄澄的橘子,红彤彤的苹果,黄灿灿的香蕉……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可爱的铅笔弟弟,漂亮的圆珠笔哥哥,精神的钢笔叔叔,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文具大世界。”
  这样有梯度的语言内化模式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丰富他们的语言仓库储备。事实证明,在学生的习作中,这样的句式表达经常出现,学生的语言仓库真的被激活了。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及时表扬,能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在动力,能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二)源本取材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融典型性、启发性、情趣性、导向性于一身。我尝试着以课文为母,以课文素材为写作的源泉,以一篇课文带一类作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下锅之米”,学生作文就容易多了。那么,如何将课文素材的繁育力增至最强?
  1.转换视角
  许多课文的选材视角独特新颖,这些“特技”的运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没有直接写爱因斯坦怎样潜心科研,而是从他不会穿戴、不会整理东西,虚心向小女孩请教这个角度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不能不让人叫绝。在这种选材方法的渗透下,有些学生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不从正面写老师怎样教书育人,而是写老师的童心和童趣,从另一角度表现老师别样的美。一篇选材视角独特的课文,就像一块酵母,能衍生出一系列新奇力作。
  2.接写后续
  有些文章的结尾既是结语,又是另一内容的引言。教师可用这段话作为中心句,引导学生写话。如《爱之链》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
  3.显化情感
  课文的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的心智加工,文章内蕴的情感很容易涌出纸外。正如白居易所说的:“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
  如教师教完《船长》后,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师引生诉,呈现人们的呼唤及船长的内心独白,创造性地使情感达到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效果。
  孩子心灵的震撼性感动,把文本的理解推向更深处,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推进得更扎实。
  这些随文练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
  (三)源本得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有了“米”,学生不一定会“炊”,不一定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只有掌握了“做米饭”的方法和程序,才能将生米做成美味可口的熟饭。写作就像做饭,学会构思之技,才能写出好文章。
  1.有“米”仿“炊”
  小学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许多典型的词、句式、段式,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等。学生学习了这些句、段、篇,悟出了某一语言规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进行仿写训练,以起到巩固知识、运用语言的作用。
  2.由说到写,练“炊”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片断写作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述,让学生针对小练笔的内容充分地说,畅所欲言,有话可写;再将练笔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写成书面作文,使片断写作训练成为课堂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
  3.句、段、篇互促,巧“炊”
  如果教师将所学的课文都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将能够提高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密度,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变换训练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然后做一做加法,这样几个学生的片断加起来就成了一篇短文。在这样的片断训练中,渗透了由段成篇的方法。
  只要教师活用新教材,把准学生作文的脉,以课文为母,长期诊疗训练,巧作小练笔,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健康地孕育出一片大天地,学生的个性小文自然会蓬勃衍生。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不少老师认为,课堂生成是不可预测的,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所以,也就缺少对它的琢磨。当它出现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应对,处理得好,是一个亮点;处理不好,就是一个败笔。可以说,课堂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那么,有没有可能让生成变得可以琢磨,让教学变得主动一些呢?    一、预设生成,应对有方    虽然说课堂生成有不确定性,但如果在教学前,我们就进行多方面的预设,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角度来揣摩他们会产生哪些看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则名言提醒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凸显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感悟。在学生面前,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像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而他们则是采花酿蜜的小蜜蜂。小蜜蜂们总是凭着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朵,酿出最甜、最美的蜂蜜。在课堂上,学生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案例一】  在《船长》(
介绍了不同气候牧草品种的选择、播种、刈割时间及饲喂的注意事项等,供参考。
2017年10月30日,湖北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廖显珍率省市农业专家组成的考核组来黄陂区,就"黄陂黄牛"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现场考核和品质鉴评。考核组一行实地考察了位
夏日来临,酷热难耐,人们易患中暑、痱子、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等夏日病症。患上这些夏日病症轻者可使身体难受,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这对于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者尤
对于习作教学,老师们往往很重视前期的指导环节。对于作后展评工作,大多数是“一评了之”,便束之高阁,对鼓励学生习作难以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一次作文展览荡起的涟漪,带给我很多启示,让我对习作的“后期制作”进行了一番探究。  “后期制作”案例  案例一  “又展作文啦!”“李老师,有没有我的作文呀?”“奔奔,快看,又有你的作文哟!”……一天大课间时,我刚把展板和作文稿拿到教室前,学生们就兴奋地拥了上来
随文练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还增强了课堂练笔的趣味性,使学生变“苦作”为“乐作”。现笔者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依托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练笔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潜心文本,练在情动辞发处  1.练在入情入境处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教学,在全文的高潮部分,即大黑骡子牺牲倒下的那个场面,我借助如泣如诉的音乐,动情的范读烘托出大黑
介绍了猪瘟、猪丹毒的宰前、宰后的检疫及处理办法。
根据唐河县畜牧局召开“扫雷行动”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唐河县卫生监督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生猪屠宰监管“扫雷行动”。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写作,但学生仍然怕写作文。因此,作文教学效率低已成为困扰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我,不再把作文看成是负担,而是栖息梦想的精神家园,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表达真实的自我  1.写自己的亲身体会  学生的作文一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局限于命题作文中,这无疑是对学生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