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干制造业,没有这样的思维一定被淘汰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互联网人转型到传统汽车制造业,需要转换哪些思维?
  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跟大家分享我在互联网融合上的一些小故事。
  过去几年,我一度认为互联网人去做制造是极度不靠谱的事情,99.9%会挂掉。因为在过去的时间里,我投资以及在UC、在阿里巴巴做过的很多小型的制造项目,全部都失败了。
  但现在,我还是要做互联网制造,为什么?
  因为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互联网在将来就是一个传统行业。
  今天我们这一群认为有互联网思维的人,如果不尝试去跟现在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这些行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基本上再过十到二十年,我们就会被淘汰。
  那么,我进入制造行业后,有哪些新感觉?
  互联网领域太简单了,难度相差不是10倍,而是100倍,为什么?有6个要点。
  1.制造业是平衡的艺术
  举个例子,我们做了一个展车,从设计一直到最后的呈现,你会发现,设计得很漂亮,展示车一般的漂亮,做出一个试制车,再一般的漂亮。这是为什么?
  开发设计人员会说,因为风阻,这个地方的设计要改变一点;工程人员说,因为成本,这个地方也要改变;供应链人员说,为了满足效率,换了一家供应商,所以有这样的改变……
  在互联网领域,从你的设计到demo(样本),到release(发行),绝对是越来越好的,而在制造行业,这根本做不到。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我想出来重新创业的时候,跟我提了五个字,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就是:平衡的艺术。
  互联网的思维强调极致和体验,但在制造行业的新思维是,要追求平衡,要在平衡的里面把体验跟极致做好,要有艺术地思考,去把组织、供应链以及整个制造流程融合起来,这点非常重要。
  老罗的锤子手机,第一代,我觉得做得很棒,但是卖得很不好,为什么?
  就是平衡的問题没有处理好。
  2.稳健迭代与快速迭代相结合
  在互联网领域,快速迭代的价值非常大,基本上是1个月迭代一次,3个月可以换一个方向,6个月可以换一个战略,因为很简单。
  但在硬件领域,迭代是完全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车的外形不好看了,要把它废掉,再开一个模。首先,可能要花几个亿的成本;其次,请等待12个月,重新开模;再次,供应链重新配置,又要等十几个月……
  我记得有一次跟雷军聊天,他跟我说,你要考虑好你两年后的事情,因为你一旦考虑错了,金钱的损失非常大,再者以后没有人敢跟你合作了,因为所有人跟你的配合都是期望未来。
  所以,我想说的是,制造产业的迭代应该是稳健型迭代。
  你可以用仿真体系加快,你可以用软模体系加快,你可以用3D打印把部分地方加快,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周期流程都推掉。
  3.要尊重
  我到了一个新的行业,会经常跟他们说,要有梦想,要去尝试颠覆现在,但在制造业,当你还是小学生的时候,要颠覆另外一个巨人是非常困难的,不懂的地方要多学,甚至要多抄。
  4.要成为超级产品经理
  汽车制造非常复杂,所以就导致了大量的模块化运作。
  整个汽车行业没有小公司,所以,老大得是超级产品经理。
  小米在最开始做得特别棒,中间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到现在又能够重新做得很棒,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雷军成为一个超级产品经理。
  也就是说,任何公司的跨界融合,老大们一定要冲到一线去做超级产品经理,因为你每天都会碰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如果你自己不懂所有的环节,想要穿插起来,你是做不到的。
  而且,做这样的融合超级产品经理,一定是非常辛苦的人,也一定是非常喜欢学习的人。
  我很害怕的一件事,就是我说了一个问题,他们不敢反驳就做了,那就挂了。
  你一定要设计一个体制,就是你说的可能是错的,他们要敢反驳。反驳之后你可能有30%收回,40%修改,30%最后落地,那就是最好的,要把这样的文化体系做好。
  5.不做扭毛巾的公司
  互联网领域出现规模化之后,你会发现,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因为后面的开发越来越简单,品牌越来越强,收入会越来越高,但是制造领域不一样,你一定要追求效率。
  我最怕的公司就是扭毛巾的公司,什么叫做扭毛巾?就是扭供应链的毛巾和扭员工的毛巾。
  比如,很多人跟我说,他的企业怎么赚钱?明年把成本降低两个点,然后利润就出来了,这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注重效率,要用少量的钱,用很高的效率,形成很高的产出,这跟我们互联网在做大之后的逻辑是不同的。
  6.把营销导向变成销售+运营导向
  举个例子,小米手机每一年的运营收入甚至比它卖手机赚的钱还要多,这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说,如何把销售导向变成销售+运营导向,如何从产品公司到服务公司,从服务公司到运营公司,这是互联网跟制造思维一个新的融合。
  总之,十年、二十年后,互联网会跟英语、开车一样,成为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有跨界的思维。
  要尊重行业,去思考它的整个生命周期与逻辑体系,在体系内,我们的融合才有可能。(何小鹏,小鹏汽车董事长、UC创始人。本文根据何小鹏老师在混沌大学的课程整理而成)
其他文献
对某个品牌或者产品来说,每个市场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状态,比如空白市场、培育型市场、半成熟市场和成熟市场。每个市场都追求份额更大,但追求份额的路径各有不同。高密度占有和点状渗透  线下渠道,市场都有边界。一个是地理边界,往往用行政区划划分;一个是品类总额的边界,每个品类在一个具体市场都会有天花板,达到临界点之后就再难突破。例如某个县级市场有100万人,它的啤酒品类总额大概率是3万吨。  高密度占有靠的
期刊
在广告业,有一个经典的创作手法叫戏仿,Donald Gunn称之为Borrowed Format/Parody。意思是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与IP,通过借用、模仿、再创造等形式用在广告和营销之中,起到放大品牌传播、丰富品牌内涵与资产的作用。这种文化IP包括历史人物、事件、经典文学、戏剧与影视作品、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等。  刚进入广告业那几年,总是非常羡慕国外有那么多IP可以用,而国内可用的IP似
期刊
在 10月的秋季糖酒会上,本社记者曾对饮料行业涌现的新产品及背后暗藏的趋势做了梳理,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便是“吃喝一体”。说的是,新生代主餐的休闲化特征和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带来“第四餐”新场景的出现,“吃喝一体”正成为新饮品的特征,或者说发展为新品类,比如银耳炖梨:嚼得到的银耳,喝得到的梨肉;果粒酸奶饮品也可以嚼着喝;还有些公司则是发现了果肉加果汁的风口。  而“吃喝一体”“第四餐”这个提法,是
期刊
体验是最强认知。场景激发情感,体验产生口碑。场景构建关系,体验形成认知。场景体验形成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认知,而是有角色的产品认知。体验场景  从认知角度讲,体验场景大致分为产品溯源场景、终端场景、消费场景和游戏场景。  1.产品溯源场景。产品溯源,即产品是怎么来的,以场景化方式再现。场景化再现,与生产制造过程不同。现在生产工艺有可能使生产过程处于“黑箱”状态,根本看不到生产过程。比如,有的用户参观高
期刊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家居建材行业也一路高歌,维持了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这一高速发展的年代,本人称之为“家居建材2.0时代”,其最大的市场特征是:刚需大爆发,消费规模与消费档次同步稳定上升。家居建材2.0时代的前半段,絕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创业及发展的初中期,竞争格局呈现为实力悬殊不大的完全竞争。2.0时代的后期,马太效应显现,企业间的规模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进入了头部品牌寡头竞争时代。
期刊
一个产品或服务如何定价、怎么收钱、怎么赚钱,决定了这家公司能否做大,是否值钱或赚钱。  据研究,定价失误是很多创业者失败的第二大原因。本文分享一下我对“如何定价”的10个理解。  1.定价便宜,不是弱小,相反是强大的表现  人家要么融资能力强,要么供应链整合成本低,如果一个公司一开始就定价很便宜,你要小心了。  拼多多和原来的淘宝一样,最开始就是靠“便宜”吸引用户的。有时,“亏钱”也是一种本事,甚
期刊
信息千变万化,市场不断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更新,品牌要想在这个市场中求得生存就必须不断做出改变,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年微信在一片质疑声中诞生。刚出现就遇到了“被黑复制抄袭”“推广策略不清”“产品体验不给力”等几大问题。但微信凭借着对中国网民的敏锐洞察,通过一步步升级,从而实现了其“智能手机必备软件”的神话,这背后其实是微信不断进行品牌升级的经典营销。  微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升级:  
期刊
如果你问我:“如何做好一场品牌campaign?”我没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但如果你问我:“如何才能搞砸一场品牌campaign?”我会真诚地告诉你:“去拍一个走心广告片吧!你会把搞砸的概率提高到80%以上。”  大约在2013年开始,国内一些优秀的广告片惊艳了广告界,加上泰国故事片广告的风靡,把广告拍成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成了广告主和广告人之间的默许操作。  除了掏消费者腰包之外,品牌们还特别
期刊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后,每天早上都会和负责关押他的军官打招呼,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重复相同的问候语,军官并不理睬他,但这个犹太人还是坚持每天重复,重复,重复……  有一天,这个集中营接到处决犹太人的命令,便把监狱里的犹太人一股脑儿赶出来,在外面站成一排。  决定他们命运的就是这个军官,每个人依次走到他面前,他向左指就意味着处决,向右指就可以生还。身穿囚服的犹太
期刊
立体连接,KOC是枢纽  站在传统企业角度,立体连接是线下、社群和网络打通。其路径是:线下→社群→网络。但是,这只是抽象的描述。具体讲,在连接过程中,谁是三度空间的连接主体?  线下主体当然是终端店,即B端。直达C端是电商。  网络主体是谁?当然是用户端,即C端。  那么,社群主体是谁?有人会说,店主是群主,或店员是群主,或专门有人运营社群。  如果真这么理解,那就把带有微商痕迹的私域流量乱象引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