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某个品牌或者产品来说,每个市场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状态,比如空白市场、培育型市场、半成熟市场和成熟市场。每个市场都追求份额更大,但追求份额的路径各有不同。
线下渠道,市场都有边界。一个是地理边界,往往用行政区划划分;一个是品类总额的边界,每个品类在一个具体市场都会有天花板,达到临界点之后就再难突破。例如某个县级市场有100万人,它的啤酒品类总额大概率是3万吨。
高密度占有靠的是渠道无处不在的统治力和控制力,从每个终端的最大化占有开始。这个非常考验企业或经销商的组织能力。高密度占有策略的基本逻辑就是利用渠道壁垒将对手“驱逐”。但是,当电商或社群打法的点状渗透出现时,渠道壁垒的笨重打法就成了高射炮打蚊子,效果很差。
点状渗透的基本特点就是越过终端大阵,直奔C端用户而去。不做与用户无关的纠缠,不做高密度占有终端。与传统深度分销的终端高密度完全不同。
点状打法存在于两个空间:线上空间以电商平台为主体,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社群空间以新零售为主体,如以美团为代表的O2O、以芙蓉兴盛为代表的社区团购、各种变形的具体连接消费者的社群打法、玩法。
高密度占有的特点是地板和天花板都低,基于工业化大生产形成了成本的优势,给用户传递的是解决共性需求。
点状渗透往往与高密度占有相反,其特点是地板要高,天花板无限,基于物流快递的支撑形成了个性服务的需求满足。
深度分销是高密度打法的必修课。检验一个品牌在此阵法里面是否成功的指标,就是看一下它有多少家经销商,控制了多少终端。百亿品牌的指标大概率是上万名经销商,百万终端占有,否则很难完成任务。
粉丝研究是点状渗透打法的基本功。檢验一个品牌成功的有效指标就是看一下整个矩阵(销售矩阵和传播矩阵)里面的粉丝数量和分布。因为这个业态里面的品牌规模相对线下要小一些,以十亿级的品牌来说,它的指标大概率有上千万的粉丝总数,例如韩都衣舍的天猫旗舰店有粉丝2400万。当然,有的新零售业态里亿级品牌的社群总数可能要上万家。
高密度占有形态的三板斧是广告、渠道和低成本,适合于立体需求的最大化占有;点状渗透则强调体验、场景和服务。
深度分销体系,起手势是渠道(经销商+终端)。没有渠道基本面支撑,所有想法都无法落地。
在点状渗透的玩法里面,没有渠道概念,那么它的起手势是什么?
有人说连接是起手势。这正是目前对私域流量的误解。把拉群当连接,把建社群当渠道。
有人说品牌或IP是起手势,但是品牌或IP是传播的结果。品牌需要长期投入,IP需要内容裂变,有偶然性。
起手式,要求出手即见效,积累即成长,临界点即突破。
大众传播时代,品牌的声量要大,大喇叭使劲喊,并且不断重复。规模和体量与品牌交互支持。因为有规模,能够承受品牌的持久投入;因为有品牌,规模能够快速扩大。即便是知名品牌,仍然在持续品牌投入。
渗透式打法是新营销应用最广的领域。在这个体系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与用户建立可以互动的连接,用户的消费体验能够通过连接形成反馈,并留下数据或痕迹,企业能够抓取并进行分析和改善。
深分体系里C端失联,企业除了能够通过管理控制经销商(B端),用人链控制b端,别无它法。传统组织或者人链的信息触达和反馈都是人工的,或者是有感情色彩的,容易变形或者产生假数据,用户即使有反馈也有被屏蔽或失真的可能。
点状渗透有长链渗透与短链渗透之别。自建社群的C端连接方式,链路短。但社群连接,有效性是强关系。邓巴指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有效关系不超过148人。社群虽然通过技术扩大了连接数量,但社群基本上是弱关系。
点状渗透,不是不要密度,不要市场份额,而是短链渗透要形成C端密度,连接人数就要大大突破邓巴数。显然,做到如此很难。
长链渗透,就是找到有强关系的KOC,B端通过KOC再触达C端用户。在B端和普通C端之间出现了KOC。要让KOC的强关系为B端所用,就要与KOC建立强关系、强认知。
长链渗透,对连接方有两个基本要求:强关系、强认知。否则,连接过程就是关系递减过程。
什么样的认知模式能够快速达到上述两个要求?场景体验最合适。
一次体验,终身不忘。现在看来,体验,特别是场景体验,是锚定KOC,并通过KOC辐射性渗透的起手式。
路径一:体验成为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产品消费就是体验,产品满意,体验加分。
想吃坚果,吃起来麻烦。偶然从线上买箱坚果,里面竟然有一个开果器,体验感瞬间拉高。然后,开果器就成为坚果的标配。
上述体验路径,不是从产品本身入手,而是从产品的消费场景入手,提出有体验感的场景解决方案。
路径二:体验和产品分离,体验种草
对于高附加值产品,体验是营销过程里面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汽车、红酒、珠宝等行业,单纯依靠广告已经无法打动和捕获消费者,用体验去撬动用户感官系统,给予愉悦刺激后形成良性认知,转而形成品牌沉淀,促进用户的消费决策。
上述路径,体验是感知产品不可缺少的过程。试想,买车时,谁不试一下?购买化妆品时,谁不体验一下?这个路径,产品性能通过体验感知。
路径三:体验融入营销动作
现场复杂的场景体验,很难普遍面向C端。体验虽然是超强认知,但效率太低。因此,复杂的体验要实现三个分级。
第一个分级是体验人群分级。从体验对象看,可以分为KOL、B端、KOC、普C。因为不同的对象,承担的角色不同,不分级体验的话,体验就难大规模普及。
第二个分级是体验强度和复杂性分级。从体验的场景看,有产品溯源场景、消费场景等,体验强度和复杂性差别很大,针对不同的人群,适用不同强度的体验。
第三个分级是地域分级。如果是现场体验,那么,用户到现场就是最大的成本。
高密度占有和点状渗透
线下渠道,市场都有边界。一个是地理边界,往往用行政区划划分;一个是品类总额的边界,每个品类在一个具体市场都会有天花板,达到临界点之后就再难突破。例如某个县级市场有100万人,它的啤酒品类总额大概率是3万吨。
高密度占有靠的是渠道无处不在的统治力和控制力,从每个终端的最大化占有开始。这个非常考验企业或经销商的组织能力。高密度占有策略的基本逻辑就是利用渠道壁垒将对手“驱逐”。但是,当电商或社群打法的点状渗透出现时,渠道壁垒的笨重打法就成了高射炮打蚊子,效果很差。
点状渗透的基本特点就是越过终端大阵,直奔C端用户而去。不做与用户无关的纠缠,不做高密度占有终端。与传统深度分销的终端高密度完全不同。
点状打法存在于两个空间:线上空间以电商平台为主体,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社群空间以新零售为主体,如以美团为代表的O2O、以芙蓉兴盛为代表的社区团购、各种变形的具体连接消费者的社群打法、玩法。
两种模式的边界
高密度占有的特点是地板和天花板都低,基于工业化大生产形成了成本的优势,给用户传递的是解决共性需求。
点状渗透往往与高密度占有相反,其特点是地板要高,天花板无限,基于物流快递的支撑形成了个性服务的需求满足。
深度分销是高密度打法的必修课。检验一个品牌在此阵法里面是否成功的指标,就是看一下它有多少家经销商,控制了多少终端。百亿品牌的指标大概率是上万名经销商,百万终端占有,否则很难完成任务。
粉丝研究是点状渗透打法的基本功。檢验一个品牌成功的有效指标就是看一下整个矩阵(销售矩阵和传播矩阵)里面的粉丝数量和分布。因为这个业态里面的品牌规模相对线下要小一些,以十亿级的品牌来说,它的指标大概率有上千万的粉丝总数,例如韩都衣舍的天猫旗舰店有粉丝2400万。当然,有的新零售业态里亿级品牌的社群总数可能要上万家。
高密度占有形态的三板斧是广告、渠道和低成本,适合于立体需求的最大化占有;点状渗透则强调体验、场景和服务。
体验是新营销的起手势
深度分销体系,起手势是渠道(经销商+终端)。没有渠道基本面支撑,所有想法都无法落地。
在点状渗透的玩法里面,没有渠道概念,那么它的起手势是什么?
有人说连接是起手势。这正是目前对私域流量的误解。把拉群当连接,把建社群当渠道。
有人说品牌或IP是起手势,但是品牌或IP是传播的结果。品牌需要长期投入,IP需要内容裂变,有偶然性。
起手式,要求出手即见效,积累即成长,临界点即突破。
大众传播时代,品牌的声量要大,大喇叭使劲喊,并且不断重复。规模和体量与品牌交互支持。因为有规模,能够承受品牌的持久投入;因为有品牌,规模能够快速扩大。即便是知名品牌,仍然在持续品牌投入。
渗透式打法是新营销应用最广的领域。在这个体系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与用户建立可以互动的连接,用户的消费体验能够通过连接形成反馈,并留下数据或痕迹,企业能够抓取并进行分析和改善。
深分体系里C端失联,企业除了能够通过管理控制经销商(B端),用人链控制b端,别无它法。传统组织或者人链的信息触达和反馈都是人工的,或者是有感情色彩的,容易变形或者产生假数据,用户即使有反馈也有被屏蔽或失真的可能。
点状渗透有长链渗透与短链渗透之别。自建社群的C端连接方式,链路短。但社群连接,有效性是强关系。邓巴指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有效关系不超过148人。社群虽然通过技术扩大了连接数量,但社群基本上是弱关系。
点状渗透,不是不要密度,不要市场份额,而是短链渗透要形成C端密度,连接人数就要大大突破邓巴数。显然,做到如此很难。
长链渗透,就是找到有强关系的KOC,B端通过KOC再触达C端用户。在B端和普通C端之间出现了KOC。要让KOC的强关系为B端所用,就要与KOC建立强关系、强认知。
长链渗透,对连接方有两个基本要求:强关系、强认知。否则,连接过程就是关系递减过程。
什么样的认知模式能够快速达到上述两个要求?场景体验最合适。
一次体验,终身不忘。现在看来,体验,特别是场景体验,是锚定KOC,并通过KOC辐射性渗透的起手式。
体验操盘路径
路径一:体验成为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产品消费就是体验,产品满意,体验加分。
想吃坚果,吃起来麻烦。偶然从线上买箱坚果,里面竟然有一个开果器,体验感瞬间拉高。然后,开果器就成为坚果的标配。
上述体验路径,不是从产品本身入手,而是从产品的消费场景入手,提出有体验感的场景解决方案。
路径二:体验和产品分离,体验种草
对于高附加值产品,体验是营销过程里面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汽车、红酒、珠宝等行业,单纯依靠广告已经无法打动和捕获消费者,用体验去撬动用户感官系统,给予愉悦刺激后形成良性认知,转而形成品牌沉淀,促进用户的消费决策。
上述路径,体验是感知产品不可缺少的过程。试想,买车时,谁不试一下?购买化妆品时,谁不体验一下?这个路径,产品性能通过体验感知。
路径三:体验融入营销动作
现场复杂的场景体验,很难普遍面向C端。体验虽然是超强认知,但效率太低。因此,复杂的体验要实现三个分级。
第一个分级是体验人群分级。从体验对象看,可以分为KOL、B端、KOC、普C。因为不同的对象,承担的角色不同,不分级体验的话,体验就难大规模普及。
第二个分级是体验强度和复杂性分级。从体验的场景看,有产品溯源场景、消费场景等,体验强度和复杂性差别很大,针对不同的人群,适用不同强度的体验。
第三个分级是地域分级。如果是现场体验,那么,用户到现场就是最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