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蕉(1907-1969),上海人,本姓何,名馥,又名法治,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但生性散澹自然,不慕名利。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1919年,白蕉12岁,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局陷入混乱,还是学生的他立刻积极投入到报国爱国的热潮中。1923年,白蕉16岁时,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与徐悲鸿、周练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妇一起加入蒋梅笙组织的诗社。稍后,又结识于右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政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白蕉在上海任图书馆主任期间,写成《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书,影射蒋介石不要重蹈袁世凯之覆辙,受到黄炎培、柳亚子、叶楚伧赞赏,此书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内战时,难民饥寒交迫、陈尸街头,上层统治者却花天酒地,白蕉愤然作《悲上海》诗,痛斥当局的腐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委请沈子瑜、沈志远出面,聘白蕉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在填写工资要求的栏目中,白蕉考虑到国家经济困难,只要求很少的生活费。任职期间,他为上海图书馆的恢复,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创建,以及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备做了大量工作,并参加了恢复党的一大会址的筹备工作。白蕉的一生,是学者、诗人、书画家的一生,但也不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一生服膺于晋人的人生观念,超然物外,平淡冲和。
一、学书三境界
白蕉提倡书法普及,这不仅可以从他参与的普及活动中看出,而且也可以从他的文章中仔细品味出。他的言论,讲得初显易懂,风趣幽默。他也善于总结出一些“几字诀”式的要点来,让人易记,如在书法学习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境界“静、兴、恒”。白蕉自身也很好地验证了他的观点,他的书法明快清新、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及唐法。从明清到现代,许多“大家”像巨人一样在地面上高视阔步,但在晋韵、唐法这两座大山前表现出来的依然是迷茫、徘徊乃至顾此失彼,而白蕉则在晴朗的天空下信步于这两座山的峰巅。白蕉先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到现在都感到不可思议,是眼界高、取法高、用功勤、个人天分与悟性的多方面统一?或许“恒、兴、静”这个由白蕉提出的学习书法过程中须做到的三境,正是开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一个学书者的良方。
二、书当以人传
“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这是白蕉的观点。他常告诫子女和学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就是要将艺术与人的关系表述得极其清楚,让学书的人能够重视品行的修养和完善。在他的“书髓论”中,也说到“大概书法到了‘炉火纯青’,称为‘合作’的地步,必定具备心境、性情、神韵、气味四项条件”。
(一)心境:心境要娴静。就是要胸无凝滞,无名利心。换句话说,便是没有与世争衡、传之不朽的存心——不单单是没有杂事、杂念打扰的说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境界。心缘静而得坚,心坚而后得劲健。临池之际,心境关系可真不小。
(二)性情:性情要灵和。讲到灵字,便联想到一个“空”字。譬如钟鼓,因为它是空的,所以才能响;如果是实心的话,敲起来便不灵了。和字的解释是顺、是谐、是不坚不柔,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性情的空灵,是以心境的娴静为前提的。心境若能够闲静,犹如钟鼓,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三)神韵:神韵由于胸襟。胸襟须恬澹、高旷。恬澹高旷的人,独往独来,能够不把得失毁誉扰其心曲,自舒机轴,从容不迫,肆应裕如。我们可以想象诸葛武侯,他羽扇纶巾的风度如何?王逸少东床袒腹的风度如何?神韵又是从无所谓而为来的。宋元君解衣槃礴,叹为是真画士;而孙过庭以“偶然欲书”为一合;“情怠手阑”为一乖,其故可思。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所以能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也就是因为胸中不着功名两字。
(四)气味:气味由于人品。忠、孝、节、义、高洁、隐逸、清廉、耿介、仁慈、朴厚之类都是人品。古人说:“书者如也。”又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个如字,正是说如其为人。晋人风尚潇洒飘逸,当时的书法也便是这个气味。鲁公忠义,大节凛然,他的书法,正见得堂堂正正,如正士立朝堂模样。太白好神仙、好剑、好侠,诗酒不羁,他的书法也很豪逸清奇。本来,一种艺术的成功,都各有作者的面目和特点。面目和特点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有各人的个性融合在作品中。试看,同是师法王羲之,为何欧、虞、褚、薛的面目,自成其为欧、虞、褚、薛呢?所以一个人的人品,无论忠义、隐逸、耿介等等,莫不反映到他的书法上去。读书人首务立品,写字也先要人品,有了人品,书法的气味便好,也越为世人珍贵。
白蕉并认为“四者除了天赋、遗传关系之外,又总归于学识,同时与社会历史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分不开的。有天资而不加学,则识不进。”
三、帖学当复兴
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清代以后人们逐渐形成帖派和碑派两大系统。本义的碑、帖不过是作品存在的两种方式,晋代以后是长期共存的。但随着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理论的发展,逐渐将碑学走向偏激,并使得帖学失去真相,碑学也走向了末流。这种现象尤以晚清和民国为最,白蕉正处在这一时期。在碑与帖的认识方面,白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常发前人之未发,这其中有不少白蕉书学思想的闪光点。如在论碑与帖中,说“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与帖本身的价值,并不能以直接书石的与否而有所轩轾,原刻初拓,不论碑与帖,都是同样可贵的”;“取长补短,原是游艺的精神,只有如此,才有提高有发展。”;“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碑宏肆;帖潇散。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书法宏肆而潇散,乃见神采。”虽然他努力强调碑帖各有所长,但事实上他对帖学的复兴做出了典范。处在包世臣、康有为书学思想风靡的时代,白蕉振聋发聩地直接批评包、康二人及其书学,给碑学余绪一个不小的冲击,这无疑是对帖学的复兴发出了宣言。他的实践和书学思想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珍贵,在中国现代书法批评史上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如何选帖方面,白蕉先生也说得中肯幽默。“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如果你把选帖问题去请教别人,有时就好像旧式婚姻中去请教媒人一样。一个媒人称赞柳小姐有骨子;一个媒人说赵小姐漂亮;一个媒人说颜小姐学问好,出落得一副福相;又有一个媒人说欧阳小姐既端庄又能干。那么糟了,即使媒人说的没有虚夸,你的心不免也要乱起来。那么,我告诉你吧,不要听媒人的话,还是自由恋爱比较妥当,最要紧的是你自己要有主意,凡是健康、德行、才干、学问、品貌都应注意,自己去观察之外,还得在熟悉她们的交游中做些侧面访问工作。由于如上的见解、理由,所以对取为师法的碑帖方面,我是主张应该由自己去拣选。父兄师长所负的指导责任,只是在指点你们有位名家,哪几种碑帖可以学;同一种碑帖版本的高下,哪几种是翻刻的,或者根本是伪造的;学某家应该注意某种流弊,以及谈些技法方面的知识等等,就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而已。”
四、执笔三道关
白蕉认为写字要用笔,正像吃菜要用筷子一样,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拿执笔来比喻捻筷子,有些人不免要好笑,但是我正以为是一样的简单和平凡。我国从古以来吃饭夹菜用筷子,我们从小就学捻筷子,因为民族的习惯和传统的关系,你不会感到这是一件成问题的事。但是,欧洲人初到中国来,看见这般情形,却认为是一种奇迹。那些“中国通”学来学去,要学到用筷子能和中国人一样便利,也要费相当的时间。“要学写字,先要学执笔”,这是晋代卫夫人讲的话,她是在书学上最早讲起执笔的一个人。其后,在唐代讲的人更多。在唐以后,亦代代有论列,互相发明,议论纷繁,这里姑且不去详征博引。总之,执笔的大要不外乎:“指实掌虚,管直心圆”八个字。最后,白蕉先生还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照上面所说的八字执笔法,实行起来诸位一定会叫苦。要坚持过好三关:第一,手臂酸痛;第二,指头痛;第三,写的字要成为清道人式的锯边蚓粪,或是像戏台上的杨老令公大演其抖功。写的字反而觉得比平时自由执笔的要坏。那么,奉劝诸位忍耐些,三个月后酸痛减,一年以后便不抖。白蕉先生还常有一个比方:我们久未上运动场去踢球或赛跑,一朝来一下子,到明天爬起来,一定会手足酸软无力,骨节里还要疼痛,全身不大舒服。而那些足球健将和田径赛的好手不但没有酸煞痛煞,反而胳膊和腿上都是精壮的腱子肉,胸部也是特别发达,甚是健美。所以要坚持一下,功到自有好处。
五、结字悟为妙
白蕉先生认为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划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用笔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以斯数语,慎思笃行,未必能超人上乘,定可为卓焉名家矣。结构是书学上的方法,是艺术方面的技巧,而不是目的。换句话说,便是在书法上的成功,还有技巧以上的种种条件。白蕉并举例说:文昌帝君、观音菩萨,装塑得五官端正,可以说无憾了,但是没有神气。如果作字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了,而不求生动,则绝无神气,还不是和泥塑木雕无异?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正如丝竹方罢而余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所以古人在言结构之外,还要说:“字字需求生动,行行要有活法。”李之仪云:“凡书精神为上,结密次之,位置又次之。”晁补之云:“学书在法,而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在胸中之所独得。”周显宗云:“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繇悟入。”都是说明此理,对于做学问、做艺术来说,一个“悟”字关系最大。
改名白蕉
说起白蕉何以舍弃原来的姓名,原因一直不明。据白蕉的弟子蒋炳昌所言,白蕉青年时代在上海与同乡女同学坠入情网,一日约会,女同学送给他一朵白色美人蕉,它像空中飞动的白蝶,他灵机一动.从此废姓名,改称“白蕉”。事实上,这个说法是得到白蕉夫人金学仪女士证实的。在那个年代能有此举,足见他是个性情中人。
铮铮铁骨
1948年秋,国内局势大定,白蕉回乡探望母亲。伪县长为拉拢知名人士宴请乡绅,亲自邀请白蕉赴宴。白蕉坚辞不得,被强之以去。席间,伪县长发言中污蔑共产党,为当局涂金,白蕉当场驳斥之,众皆失色。事后白蕉被怀疑为地下党员,上了黑名单,幸好因及早解放,未遭毒手。
力荐不受
柳亚子回国后,曾邀白蕉陪同去苏州无锡等地观光视察。白蕉返回上海,柳亚子即给他写信,并附一信给华东局领导,推荐白去华东局工作,白蕉不愿借重柳亚子重名,故此信并未寄出。后上海市委请沈子瑜、沈志远出面,聘白蕉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
无米之炊
白蕉的生活境遇很差,但常常自我陶醉在书画创作中。白蕉夫人有感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向他提出家中粮食将尽,他却随手写了一首诗:“后乐拳拳只一端,何曾厨下问三餐。试从今日为生计,不写兰花画钓竿。”
自弃篆刻
素来心高气傲的白蕉在看了挚友邓散木的篆刻后,大为赞赏,居然放弃了篆刻的念头,他说:“白蕉摩挲金石,少时刻画,世多俗手,遂长其傲,谓天下无英雄,王天下者当我。……及识钝铁,观其致力甚深,益用自弃。”20世纪40年代后,白蕉基本上不刻印了,20世纪60年代后视力渐差,就更不刻印了,他的书画用印除了以前的自制印外,时而也用友人邓散木、陈巨来、叶潞渊、唐云所刻之印。
兰灯描影
白蕉的绘画,以兰花见长。20世纪30年代曾有“白蕉兰,石伽竹,野侯梅”的说法,可见其画兰之名声。他在儿时即喜画兰,他曾回忆说:“忆儿时临池之余,初学写兰,不似,乃以素纸张壁,打灯取影,在灯转盆移、花动叶披中手忙脚乱,光景兹四十年矣!”他画兰从“打灯取影”中寻找学习的途径,颇有古人之风。
“毛桃之喻”
白蕉对于帖学和碑学的认识,虽然客观,但不随大流,有着自己鲜明的立场。他同意阮元的见解,反对包世臣、康有为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碑学书家包世臣和康有为:“六代乱离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是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生毛桃。包、康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应该这样认为,白蕉心仪的是优秀的帖学传统,而鄙视的是低劣的碑学糟粕。
蕉师算命
抗战前,林庚白做客于白蕉先生家。席间,蕉师同他开了个玩笑,讲你能为人算命,不知能否为这烟灰缸算个命?庚白笑着说:“能!能!”蕉师顺口而道:“你算算看,它有多长寿命?”庚白想了想道:“不超过一天寿命。”林氏离开后,蕉师呆呆地守候在桌旁,看看有何奇迹发生,一小时过去,两小时过去。师母当时忙于家务,并不知他们算命之事,有时要蕉师帮忙,而时时不见回音,时间一长,师母怒火中烧,看到蕉师总是看着桌上的烟灰缸,跑上去一把抓住烟灰缸,就向地上摔去,蕉师顿时哈哈大笑,自言自语道“原来如此”。
1919年,白蕉12岁,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局陷入混乱,还是学生的他立刻积极投入到报国爱国的热潮中。1923年,白蕉16岁时,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与徐悲鸿、周练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妇一起加入蒋梅笙组织的诗社。稍后,又结识于右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政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白蕉在上海任图书馆主任期间,写成《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书,影射蒋介石不要重蹈袁世凯之覆辙,受到黄炎培、柳亚子、叶楚伧赞赏,此书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内战时,难民饥寒交迫、陈尸街头,上层统治者却花天酒地,白蕉愤然作《悲上海》诗,痛斥当局的腐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委请沈子瑜、沈志远出面,聘白蕉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在填写工资要求的栏目中,白蕉考虑到国家经济困难,只要求很少的生活费。任职期间,他为上海图书馆的恢复,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创建,以及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备做了大量工作,并参加了恢复党的一大会址的筹备工作。白蕉的一生,是学者、诗人、书画家的一生,但也不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一生服膺于晋人的人生观念,超然物外,平淡冲和。
一、学书三境界
白蕉提倡书法普及,这不仅可以从他参与的普及活动中看出,而且也可以从他的文章中仔细品味出。他的言论,讲得初显易懂,风趣幽默。他也善于总结出一些“几字诀”式的要点来,让人易记,如在书法学习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境界“静、兴、恒”。白蕉自身也很好地验证了他的观点,他的书法明快清新、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及唐法。从明清到现代,许多“大家”像巨人一样在地面上高视阔步,但在晋韵、唐法这两座大山前表现出来的依然是迷茫、徘徊乃至顾此失彼,而白蕉则在晴朗的天空下信步于这两座山的峰巅。白蕉先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到现在都感到不可思议,是眼界高、取法高、用功勤、个人天分与悟性的多方面统一?或许“恒、兴、静”这个由白蕉提出的学习书法过程中须做到的三境,正是开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一个学书者的良方。
二、书当以人传
“书当以人传,不当以书传”这是白蕉的观点。他常告诫子女和学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就是要将艺术与人的关系表述得极其清楚,让学书的人能够重视品行的修养和完善。在他的“书髓论”中,也说到“大概书法到了‘炉火纯青’,称为‘合作’的地步,必定具备心境、性情、神韵、气味四项条件”。
(一)心境:心境要娴静。就是要胸无凝滞,无名利心。换句话说,便是没有与世争衡、传之不朽的存心——不单单是没有杂事、杂念打扰的说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境界。心缘静而得坚,心坚而后得劲健。临池之际,心境关系可真不小。
(二)性情:性情要灵和。讲到灵字,便联想到一个“空”字。譬如钟鼓,因为它是空的,所以才能响;如果是实心的话,敲起来便不灵了。和字的解释是顺、是谐、是不坚不柔,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性情的空灵,是以心境的娴静为前提的。心境若能够闲静,犹如钟鼓,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三)神韵:神韵由于胸襟。胸襟须恬澹、高旷。恬澹高旷的人,独往独来,能够不把得失毁誉扰其心曲,自舒机轴,从容不迫,肆应裕如。我们可以想象诸葛武侯,他羽扇纶巾的风度如何?王逸少东床袒腹的风度如何?神韵又是从无所谓而为来的。宋元君解衣槃礴,叹为是真画士;而孙过庭以“偶然欲书”为一合;“情怠手阑”为一乖,其故可思。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所以能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也就是因为胸中不着功名两字。
(四)气味:气味由于人品。忠、孝、节、义、高洁、隐逸、清廉、耿介、仁慈、朴厚之类都是人品。古人说:“书者如也。”又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这个如字,正是说如其为人。晋人风尚潇洒飘逸,当时的书法也便是这个气味。鲁公忠义,大节凛然,他的书法,正见得堂堂正正,如正士立朝堂模样。太白好神仙、好剑、好侠,诗酒不羁,他的书法也很豪逸清奇。本来,一种艺术的成功,都各有作者的面目和特点。面目和特点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有各人的个性融合在作品中。试看,同是师法王羲之,为何欧、虞、褚、薛的面目,自成其为欧、虞、褚、薛呢?所以一个人的人品,无论忠义、隐逸、耿介等等,莫不反映到他的书法上去。读书人首务立品,写字也先要人品,有了人品,书法的气味便好,也越为世人珍贵。
白蕉并认为“四者除了天赋、遗传关系之外,又总归于学识,同时与社会历史的环境和条件也是分不开的。有天资而不加学,则识不进。”
三、帖学当复兴
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清代以后人们逐渐形成帖派和碑派两大系统。本义的碑、帖不过是作品存在的两种方式,晋代以后是长期共存的。但随着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理论的发展,逐渐将碑学走向偏激,并使得帖学失去真相,碑学也走向了末流。这种现象尤以晚清和民国为最,白蕉正处在这一时期。在碑与帖的认识方面,白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常发前人之未发,这其中有不少白蕉书学思想的闪光点。如在论碑与帖中,说“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与帖本身的价值,并不能以直接书石的与否而有所轩轾,原刻初拓,不论碑与帖,都是同样可贵的”;“取长补短,原是游艺的精神,只有如此,才有提高有发展。”;“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碑宏肆;帖潇散。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书法宏肆而潇散,乃见神采。”虽然他努力强调碑帖各有所长,但事实上他对帖学的复兴做出了典范。处在包世臣、康有为书学思想风靡的时代,白蕉振聋发聩地直接批评包、康二人及其书学,给碑学余绪一个不小的冲击,这无疑是对帖学的复兴发出了宣言。他的实践和书学思想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珍贵,在中国现代书法批评史上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如何选帖方面,白蕉先生也说得中肯幽默。“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如果你把选帖问题去请教别人,有时就好像旧式婚姻中去请教媒人一样。一个媒人称赞柳小姐有骨子;一个媒人说赵小姐漂亮;一个媒人说颜小姐学问好,出落得一副福相;又有一个媒人说欧阳小姐既端庄又能干。那么糟了,即使媒人说的没有虚夸,你的心不免也要乱起来。那么,我告诉你吧,不要听媒人的话,还是自由恋爱比较妥当,最要紧的是你自己要有主意,凡是健康、德行、才干、学问、品貌都应注意,自己去观察之外,还得在熟悉她们的交游中做些侧面访问工作。由于如上的见解、理由,所以对取为师法的碑帖方面,我是主张应该由自己去拣选。父兄师长所负的指导责任,只是在指点你们有位名家,哪几种碑帖可以学;同一种碑帖版本的高下,哪几种是翻刻的,或者根本是伪造的;学某家应该注意某种流弊,以及谈些技法方面的知识等等,就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而已。”
四、执笔三道关
白蕉认为写字要用笔,正像吃菜要用筷子一样,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拿执笔来比喻捻筷子,有些人不免要好笑,但是我正以为是一样的简单和平凡。我国从古以来吃饭夹菜用筷子,我们从小就学捻筷子,因为民族的习惯和传统的关系,你不会感到这是一件成问题的事。但是,欧洲人初到中国来,看见这般情形,却认为是一种奇迹。那些“中国通”学来学去,要学到用筷子能和中国人一样便利,也要费相当的时间。“要学写字,先要学执笔”,这是晋代卫夫人讲的话,她是在书学上最早讲起执笔的一个人。其后,在唐代讲的人更多。在唐以后,亦代代有论列,互相发明,议论纷繁,这里姑且不去详征博引。总之,执笔的大要不外乎:“指实掌虚,管直心圆”八个字。最后,白蕉先生还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照上面所说的八字执笔法,实行起来诸位一定会叫苦。要坚持过好三关:第一,手臂酸痛;第二,指头痛;第三,写的字要成为清道人式的锯边蚓粪,或是像戏台上的杨老令公大演其抖功。写的字反而觉得比平时自由执笔的要坏。那么,奉劝诸位忍耐些,三个月后酸痛减,一年以后便不抖。白蕉先生还常有一个比方:我们久未上运动场去踢球或赛跑,一朝来一下子,到明天爬起来,一定会手足酸软无力,骨节里还要疼痛,全身不大舒服。而那些足球健将和田径赛的好手不但没有酸煞痛煞,反而胳膊和腿上都是精壮的腱子肉,胸部也是特别发达,甚是健美。所以要坚持一下,功到自有好处。
五、结字悟为妙
白蕉先生认为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划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用笔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以斯数语,慎思笃行,未必能超人上乘,定可为卓焉名家矣。结构是书学上的方法,是艺术方面的技巧,而不是目的。换句话说,便是在书法上的成功,还有技巧以上的种种条件。白蕉并举例说:文昌帝君、观音菩萨,装塑得五官端正,可以说无憾了,但是没有神气。如果作字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了,而不求生动,则绝无神气,还不是和泥塑木雕无异?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正如丝竹方罢而余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所以古人在言结构之外,还要说:“字字需求生动,行行要有活法。”李之仪云:“凡书精神为上,结密次之,位置又次之。”晁补之云:“学书在法,而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在胸中之所独得。”周显宗云:“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繇悟入。”都是说明此理,对于做学问、做艺术来说,一个“悟”字关系最大。
改名白蕉
说起白蕉何以舍弃原来的姓名,原因一直不明。据白蕉的弟子蒋炳昌所言,白蕉青年时代在上海与同乡女同学坠入情网,一日约会,女同学送给他一朵白色美人蕉,它像空中飞动的白蝶,他灵机一动.从此废姓名,改称“白蕉”。事实上,这个说法是得到白蕉夫人金学仪女士证实的。在那个年代能有此举,足见他是个性情中人。
铮铮铁骨
1948年秋,国内局势大定,白蕉回乡探望母亲。伪县长为拉拢知名人士宴请乡绅,亲自邀请白蕉赴宴。白蕉坚辞不得,被强之以去。席间,伪县长发言中污蔑共产党,为当局涂金,白蕉当场驳斥之,众皆失色。事后白蕉被怀疑为地下党员,上了黑名单,幸好因及早解放,未遭毒手。
力荐不受
柳亚子回国后,曾邀白蕉陪同去苏州无锡等地观光视察。白蕉返回上海,柳亚子即给他写信,并附一信给华东局领导,推荐白去华东局工作,白蕉不愿借重柳亚子重名,故此信并未寄出。后上海市委请沈子瑜、沈志远出面,聘白蕉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
无米之炊
白蕉的生活境遇很差,但常常自我陶醉在书画创作中。白蕉夫人有感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向他提出家中粮食将尽,他却随手写了一首诗:“后乐拳拳只一端,何曾厨下问三餐。试从今日为生计,不写兰花画钓竿。”
自弃篆刻
素来心高气傲的白蕉在看了挚友邓散木的篆刻后,大为赞赏,居然放弃了篆刻的念头,他说:“白蕉摩挲金石,少时刻画,世多俗手,遂长其傲,谓天下无英雄,王天下者当我。……及识钝铁,观其致力甚深,益用自弃。”20世纪40年代后,白蕉基本上不刻印了,20世纪60年代后视力渐差,就更不刻印了,他的书画用印除了以前的自制印外,时而也用友人邓散木、陈巨来、叶潞渊、唐云所刻之印。
兰灯描影
白蕉的绘画,以兰花见长。20世纪30年代曾有“白蕉兰,石伽竹,野侯梅”的说法,可见其画兰之名声。他在儿时即喜画兰,他曾回忆说:“忆儿时临池之余,初学写兰,不似,乃以素纸张壁,打灯取影,在灯转盆移、花动叶披中手忙脚乱,光景兹四十年矣!”他画兰从“打灯取影”中寻找学习的途径,颇有古人之风。
“毛桃之喻”
白蕉对于帖学和碑学的认识,虽然客观,但不随大流,有着自己鲜明的立场。他同意阮元的见解,反对包世臣、康有为的观点。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碑学书家包世臣和康有为:“六代乱离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是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生毛桃。包、康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应该这样认为,白蕉心仪的是优秀的帖学传统,而鄙视的是低劣的碑学糟粕。
蕉师算命
抗战前,林庚白做客于白蕉先生家。席间,蕉师同他开了个玩笑,讲你能为人算命,不知能否为这烟灰缸算个命?庚白笑着说:“能!能!”蕉师顺口而道:“你算算看,它有多长寿命?”庚白想了想道:“不超过一天寿命。”林氏离开后,蕉师呆呆地守候在桌旁,看看有何奇迹发生,一小时过去,两小时过去。师母当时忙于家务,并不知他们算命之事,有时要蕉师帮忙,而时时不见回音,时间一长,师母怒火中烧,看到蕉师总是看着桌上的烟灰缸,跑上去一把抓住烟灰缸,就向地上摔去,蕉师顿时哈哈大笑,自言自语道“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