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性”与“现代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是对现代化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性视域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方面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困境;发展路径
  一、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黑暗蒙昧的中世纪制度崩塌与科学理性的新世界体系形成之际产生,是一个涉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且内涵丰富的概念。通常,人们将“现代性”当做“传统性”的对立面去理解,认为“现代性”意味着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不断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而转型的结果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事物在新的社会制度或结构中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
  與“现代性”密切相关的是“现代化”。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看,“现代化”指的是“向任何一个更‘新’的‘现代’时期或状态转变的过程”[1]。因此这个过程往往具有永恒变化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而从狭义上看,它是指得益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部分欧洲国家在社会生产、资源利用、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教育等方面取得相当于现代工业文明水平的一系列过程,其实质是“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被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替代,闭塞与隔离的交往方式被世界交往所替代”[2],体现了国家或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即解放人性和解放生产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性”其实是对“现代化”的概括,是对“现代化”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欧阳康认为“现代性”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内涵来体现,他指出“现代化意味着对于传统的批判与超越”[3],因而,“现代性”就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相对于“现代性”,作为社会由传统到现代演变过程的“现代化”更是一种“量”的积累,是“现代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表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性”的概念内涵还需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征?这是由每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继承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因此,现代化建设必然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选择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现代”从“传统”中来,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传统”又是“现代”的存在基础和条件。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从周秦到近代以前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从逻辑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又特指以儒家为主,与佛、道等其他流派共同融合而成的精神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尚中贵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等。而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饱受磨难,直至今日它依旧生机勃勃,闪耀着文明的光辉。究其原因,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包含的先进性和有益性内容在发挥作用,“现代化”对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现代化”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新内涵,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身份标识。按照今天的说法,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困境及其路径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矛盾、风险与挑战。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消极性因素阻碍了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现代化要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就意味着传统农业文明也要完成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渡。而现代化发展又必然要与现代性所崇尚的理性、主体性、自由、民主等观念相契合,这些观念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比较缺少的部分。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耕型社会,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使得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枯燥乏味却又安于现状,由此形成了重农抑商、听天由命、不求进取、墨守成规的心态。在这些心态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步现代转型都有可能遭到人们的排斥和拒绝,不仅影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也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与法制观念相矛盾,极大地阻碍了现代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现代化开放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文化与价值观涌入中国,给传统文化带来挑战。一是市场经济要求的竞争、自由、平等、创新、拼搏的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平均、等级、闭锁、安贫乐道思想格格不入。二是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也给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冲击,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勤俭朴素、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久而久之,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出现混乱,道德滑坡与道德失范现象频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打着“和平交流、文明互鉴”旗号、身披“自由民主”外衣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正在尝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消解。他们不遗余力向中国社会传递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不仅使我国传统文化被逐渐边缘化,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及在国际上的文明话语权构成了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路径
  首先,要秉持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文化发展理念。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马克思主义虽是欧洲工业文明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为它不仅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还提出了让人类社会获得自由解放和发展的方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实也是在为中国注入了现代性理念。实践证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发展的普遍真理和指导理论,是正确的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的保证。而所谓多元并存,即是指要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开放吸收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始终是现代化的根基所在,否定传统文化也就是否定历史,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充分挖掘其现代因素,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恰当的整合与重构,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有益结合。另一方面,我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在学习和摸索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优秀做法,同时乐于吸收各种文化精华,让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为我所用,但是在文化交流与借鉴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民族特色,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重视文化体制和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关部门要认真做调研,找出当前文化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应充分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构建有益于推动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投入机制,为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要完善优秀文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规范文化创新活动,同时提高文化监管和监督治理的能力,为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全社会、全媒体融合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人民进行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借助互联平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转型。尤其要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文化领域的作用,鼓励文化工作者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遵循市场规律的并且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的文化作品,向全国、向世界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故事,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强基固本。
  参考文献
  [1]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科学版),2001(5):5.
  [2]牛先锋.现代化中民族国家身份的迷失与确认[J].理论视野,2016(1).
  [3]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江海学刊,2006:37.
  作者简介:
  焦娇(19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44)
其他文献
摘要:清朝统治者为了保证“满洲根本”,在东北地区实行旗民分治政策,嘎山亦属于旗民分治的产物。清代珲春嘎山达最早设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专为旗屯管理而设,其对“上”协助;对“下”管理,具有治安、经济等方面的职能。自同治朝以降,因匪患、流民问题,增设民治地方官,募练乡团练勇,嘎山达的职权被分割,走向衰亡,直至光绪三十四年,嘎山达被裁撤。嘎山达作为清代基层旗屯管理人员,其呈现动态发展趋势,在不自觉中开
期刊
摘要:随着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村落的数量因其硬件设施的落后减少了许多。但是乡村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居住群落,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精神是十分深厚的,其中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都是经过多年沉淀而形成的馈赠。随着人口的外移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被逐渐破坏,因此乡村改造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紧要任务。本文将通过一些乡村改造空间的案例,研究现代乡村改造空间中蕴含的的人文精神。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体验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游客们的青睐,具有食品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在旅游活动中开始占有中心地位,游客品尝和体验当地的食品,了解饮食的人文背景和民俗文化,满足现代人们更高层面的精神需要。  关键词:“十碗头”:旅游产品:产品开发  食品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部分,不仅要呈现独特的菜肴,而且要增加现有的食品文化资源。开发萧绍地区传统饮食文化旅游
期刊
摘要: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简称,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组的中音乐器,由二胡改革制成,琴筒较二胡偏大,琴杆略比二胡长,琴弦较二胡弦粗。与二胡相比,中胡音色浑厚,左右手均可演奏,但左手按音指距较宽,导致中胡演奏不如二胡灵活,不适宜演奏节奏欢快的华彩乐段,也不能拨弦演奏,但由于其音色浑厚、丰满,在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中可作为中音声部演奏乐器,也可以独奏或重奏演出。  关键词:中胡;练习要点;节奏把握;换把练习;运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生活品味,积极探索和建造师和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微景观。本文主要从传统微缩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中国创通盆景设计中的美学原理,通过传统文化在微景观中的设计运用,重点总结中国传统微缩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微缩景观;传统文化;设计运用  一、中国传统微缩景观  中国传统的微缩景观在“造园运动”中衍生出多个门派,如按所
期刊
摘要:本文是在学习与阅读卢卡奇及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后对他的“总体性辩证法”的简要理解。全文以“辩证法”这一概念贯穿首尾,以卢卡奇对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为主要脉络,向上梳理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传统的追寻,向下梳理卢卡奇对彼时情势下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旨在更加踏实、全面、清晰地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总体性辩证法;康德;黑格尔;革命  一、卢卡奇“辩证法”的基
期刊
摘要:夏丏尊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这位老前辈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近40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语文学著述,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他的语文阅读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语文教育界是切实可行的,对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夏丏尊;阅读教育思想;教学启示  夏丏尊(1886-1946)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十年,始终关注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明代社会景德镇官窑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瓷器款识产生了影响,明代官窑瓷器款识开始出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状态。本次对明代官窑瓷器的款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鉴定要诀的角度进行细化的探究,旨在加深对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的认识,更加全面的了解明代官窑瓷器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明代;官窑瓷器;款识;特点;坚定  明代瓷器的发展较为迅速,瓷器生产制作主要精力了三个发展阶段,并且不同阶段瓷器特点和规范不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查找、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肃北内蒙古族那达慕为例,深入了解其价值与背后内涵。笔者认为蒙古族传统那达慕的文化价值至少包括: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促进草原民族社会和谐、承载蒙古族活态艺术、展现传统游牧民俗文化、满足农牧民心理需求、实现健身娱乐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那达慕;文化  1那达慕的起源  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
期刊
摘要:二胡是我国传统乐器,其沉郁的情感和优美的音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深受大众喜爱,《二泉映月》、《赛马》、《良宵》等经典二胡曲目流传至今。但是,在民乐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二胡与其他弦乐一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科学、深入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二胡教学实践中,不仅夯实学生二胡演奏的基础和技巧,也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内心境界的熏陶。抓住传统乐器源远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