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中国使者来了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星,地球隔壁的行星。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对这位“近在眼前”的红脸蛋邻居充满好奇。这一次,中国使者登门拜访。
  2021年5月15日,仿若一个孤身探险的侠客,来自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单枪匹马跋涉295天、穿越漫漫星河之后,终于在火星成功着陆。
  从地球到火星,9个多月,4亿多公里,旅途之漫长,堪称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空之旅。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即便最近时也有5000多万公里,是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距离的140多倍,有航天专家以“跨越太平洋的高尔夫”来形容这次任务,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2021年2月,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如今,又经过3个月的养精蓄锐,天问一号完成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成功“亲吻”火星表面。
  着陆地点是火星乌托邦平原。这是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也是一个颇具浪漫色彩和想象空间的地点。科幻小说《星际旅行》就将此处设定为星际联邦的主要造船基地。现在,这里第一次留下来自中国的印迹。

最惊心动魄的9分钟


  火星的北半球多平原,南半球多山地,此次火星软着陆的地点就选择在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的南部。虽然是“平原”,但这并不意味在此处着陆就可以高枕无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告诉记者,天问一号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每小时约两万千米的速度降到零。
  “这是最为惊心动魄的9分钟!整个着陆过程步步惊心,技术十分复杂。”王闯说,截至目前,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有五成左右,大部分失败都是折戟在这一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就是着陆,这个过程需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
→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具体来看,天问一号首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90%左右。
  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火星专用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天问一号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当速度降至每秒100米时,再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
  在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位于火星东经109.9°北纬25.1°的着陆点。
  这么看来,要想平安稳定地降落到火星表面,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减速。
  “超音速降落伞是减速技术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天问一号在使用降落伞时要保证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动压下打开,而这个过程存在开伞困难、开伞不稳定等问题。”王闯说。
  他解释道,由于火星大气非常稀薄,进入火星时要求探测器的气动外形具备高效的减速性能,同时需要更轻量化的防热材料。
  “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是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王闯说。一方面火星表面存在大气,因此火星比月球表面有更复杂的环境;另一方面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因此整个着陆过程相距遥远的地表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生死9分钟”。
  孙泽洲表示,为此,早在着陆前,天问一号在火星停泊轨道上就对着陆区进行了详查预探测,获取了大量的着陆区地形地貌的数据,并对火星尘暴发生的概率进行了评估。
→ 天问一号成功落火!重温中国首次火星之旅超燃瞬间。 邱晨辉/整理 李晗/制圖

  值得一提的是,天问一号探测器继承了嫦娥三号、四号、五号成熟的悬停、避障技术,以确保安全着陆。孙泽洲说,“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基于配平翼的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以降低火星大气参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最后一脚”稳准刹车


  当天问一号来到距离火星表面约两公里处,以每秒约100米的速度不断接近火星表面——这个速度相当于目前我国高铁的最高运行速度。火星已近在咫尺,还需要一脚“刹车”来实施着陆。
  减速、悬停、避障、降落,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六院”)研制的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这时登场,它像一位曼妙的舞者,翩翩而至,也让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轻盈落在火星表面,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据六院专家介绍,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正是此前我国落月所用变推力发动机的2.0版本。之所以从1.0升级到2.0,是因为火星表面软着陆的难度升级了。   首先,火星实在太远了。六院专家说,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而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5000万至4亿公里左右,远远超过地月距离。在地球上,最多0.13秒能实现任意两点通讯,地月之间需要2.5秒,但当天问一号需要在火星着陆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为3亿公里,完成一次通讯需要半个多小时。
  换言之,来自火星的信号还没传到地球,天问一号探测器可能就已经“收工”了。对于身在遥远异乡的小家伙,这一段路得自己操心,每一次推力的变化必须非常迅速、精准,发动机需要很“听话”。
  会不会频繁猛踩刹车,是人们评判一个司机驾驶技术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为了减少降落过程中对着陆巡视器的冲击,将“乘客”平稳送达,发动机采用了“长距离轻刹车”的技术。
  六院专家介绍,在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中,雷达等探测设备会像眼睛一样盯着火星地面,测量巡视器距离地面高度等参数,这些参数进入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由这个睿智的“大脑”计算出对发动机的推力要求。发动机会按照预设的时序和实时的指令,完成变推力调节,让着陆巡视器慢下来,最后以很低的速度稳稳着陆在火星表面。
  火星表面着陆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月球表面近似真空,而火星表面有一层稀薄的大气。在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与火星表面的大气会剧烈摩擦,为了防止被“烧糊”,着陆器上增加了一个防热大底,原本可以“伸出去”的发动机,就这样被“兜起来”了。
  不过,有限的舱体空间限制着发动机的尺寸,天问一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的高度,比嫦娥三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要缩小超60%。六院专家表示,推力等主要性能指标却保持不变,“小个子”要爆发出“大能量”,这意味着发动机必须更结实。
  去一趟火星不容易,天问一号能携带“乘客”的总重量是有限的。科研人员从发动机的原理入手,按照任务的需求和特点,对系统参数和总装布局进行了优化,既保证了功能,又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应用了一些新材料,发动机没有“长肉”“增肌”,重量还减少了2/3,为其他“乘客”让了让“座”。

“火星蝴蝶”开启荒野求生


  成功着陆后,“绕、着、巡”的串联任务终于进行到最后一步——“巡”。全球瞩目的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也将正式登场。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部部长耿言5月15日透露, “祝融号”火星车将首先进行自检和环境感知,大约再过一周时间,将驶离着陆平台,开启火星探测,将跨越数亿公里回传图像。
  此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曾对外公布“祝融号”火星车的配置细节:火星车质量约240公斤,为6轮独立驱动,携带6台载荷,其太阳翼呈蝴蝶翼形。因此有人形象地将“祝融号”火星车比喻为“火星蝴蝶”。
  张荣桥说,着陆器将着陆信息通过环绕器转发地面,先后完成坡道及太阳翼天线展开,火星车在第一时间将成功展开的消息传回地面。一切就绪后,“祝融号”火星车将自主驶离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开启新的征程。
  火星的环境是出了名的恶劣,要想完成使命,火星车首先得存活下来。这就需要“祝融号”足够强大。中国曾数次造访月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月球与火星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月表近乎真空,而火星有大气层,这会大大增加探索火星的难度。
  如果只是看图片,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这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三倍还多。狂风会掀起大量的沙塵、石块,形成特大沙暴,让“祝融号”的眼睛蒙尘、翅膀不再灵活。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的航天设计师们使用了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不易沾上灰尘,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火星表面还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这就使得火星车的行驶需要更加“小心翼翼”,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的迟滞。
  那么,如何让火星车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妥呢?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研究室中,有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在火星上遇到复杂的路况时,地球上的火星车将对火星路况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才会发出指令。
  按照计划,接下来“祝融号”将迈出火星第一步,留下中国探测器在火星上的第一个脚印。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的案头,摆放着一枚精美无比的蓝色蝴蝶标本。据贾阳透露,火星车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这枚蝴蝶——无线电成了它的复眼,天线成了它的触须,而火星车的车标,设计灵感也是来自800年前的印章文物。科学与人文这一刻完美结合。
  “祝融号”这只“火星蝴蝶”,后续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5月18日《中国青年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其他文献
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供应一度非常困难,这给部队和实行半供给制半工资制的军工厂工人造成了極大的困难。1940年,八路军前方后勤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杨立三出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为保障大家的生活,杨立三经过调研,决定由以货币为单位计发工资改为以实物为单位计发。这样,不论物价如何涨,大家得到的实惠都不会变。他们选择了小米这个实物,各种费用都用小米的数量来表示。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字来表示这种实物名称,于是,杨立
有个数据——2月15日,日本内阁府发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日本的名义GDP为50,849亿美元,略高于中国的49,09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中国GDP总量已相当于日本GDP的96%,有望冲向“世界第二”——這,在全国“两会”前后备受关注且引发热议。  一方面,人们为国家经济“蛋糕”不断做大感到欣喜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这“蛋糕”分配中的严重不公深感忧虑,甚至忿忿不平。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
所谓“占领华尔街”系指自9月17日起,一些美国示威者在华尔街及其附近举行示威、静坐和宿营抗议的行动,这次行动最初规模小、影响力不大,甚至被讥讽为“行为艺术”。但随着10月1日纽约警方大举出动,一度逮捕700多名示威者,和10月5日示威者发动号称“万人大游行”的活动,这次示威已演变成群众事件、公众事件,甚至国际事件。随后,诸如“占领东京”、“占领多伦多”、“占领墨尔本”的口号到处传播。11月15日,
8年来,北京PM2.5像坐上了滑梯——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每立方米89.5微克,迅速降到2020年的38微克,创下全球超大城市空气治理改善的最快纪录。2021年年初,北京市颇有底气地宣布:打赢了这场蓝天保卫战。  优良天和重污染天像跷跷板的两头,此消彼长。2013年重污染天有58天,当年1月,甚至只有屈指可数5个蓝天。而到了2020年,重污染天只有10天,全年超过2/3是优良天。  北京交出的这
英国伯明翰大学近日发表声明,一个由15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中英顶尖科学家团队历经5年时间,在北京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空气污染实地调查活动,利用新型观测技术和模型对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健康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最近发表了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由于采取了清洁空气行动,北京的空气质量在过去数年中得到显著改善。长期观测多项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指标并进行深入分析  北京的空气污染受天气条件的影响经常变化,为了
在柏林城南的滕珀尔霍夫—舍内贝格区,有一座高达78米的圆柱形钢结构建筑。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建筑曾是欧洲最大的煤气储气塔,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能源技术。100多年后,这座老煤气站更名为“欧瑞府能源科技园”,再次成为能源转型的典范。  走进园区,煤气储气塔正在施工,准备改造为节能办公楼。旁边的冷却水塔已经变身为咖啡馆,这是欧瑞府公司董事长莱因哈特·穆勒最喜欢会见客户的地方。“我们已经提前实现了德国
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有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在关注、参与和建设。所以,不论是课程的核心这是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都有很多具体而有名的观点,但是不少专家和教师还不能十分理解那些精髓,甚至私下里表示并不认同。这给我们的信号是,要么学术派别的保守意识还有残留,要么对包容借鉴、融会贯通、创造建设性台阶跨越还望而生畏。因此,本期解码引入《涂鸦日记》这本心理学界的新书,以期待开启学科内涵发展的心灵之窗。 
在荷兰海尔许霍瓦德市南部,坐落着一个远近闻名的“太阳城”社区。从空中看,社区整体规划严整,以一个边长700多米的正方形岛屿为中心,周边是大片水域和绿地,宛如一座大公园。引人注意的是,在鳞次栉比的建筑屋顶上,布满了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依靠清洁能源,“太阳城”已经成为一个实现碳中和的社区。  “太阳城”社区1992年开始规划,2009年正式建成,目前共有3300套住房,注册居民4500人左右。这里的建
里昂市汇流区位于罗纳河和索恩河交汇处附近,近年来正着力打造生态和智慧社区。在这里,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创新实践,正助力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智能电网是一个可视化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电表是其重要载体。借助电力线载波传输技术,智能电表可以将信号传输到数据中心。安装了智能电表的用户,可以登录网站或下载应用软件获取家庭用电量的分析报告,据此调整电器使用时段和时长,培养节能减排的意识和习惯。据法国“智能电网
从高知县高知市出发,沿着绿荫环绕的盘山路行驶,穿过几个险峻的山口,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来到一座山间小镇——梼原町。这里地广人稀,地势高低起伏,总人口仅3600人左右。梼原町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森林、河流、风力、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低碳社区,2009年成为日本首批13个环境模范城市之一。  进入梼原町,两座伫立山间的巨大风力发电机组首先映入眼帘。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的高原,海拔超过1400米,这里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