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情处是心声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的小月亮》是我和著名作曲家房德和老师合作的一首少儿歌曲,继2007年在全省第十四届“群星奖”文艺调演中荣获少儿组金奖之后,又多次下基层进行巡回演出,并拍成了MTV,2008年又由电视台选送参加了由省政府举办的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文艺演出,并由辽宁广播电视台进行了播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作曲家的动听旋律和编排者动人的表演,因为文字只有配上音乐才能称其为歌,才可以拿来歌唱,而歌又必须付诸编排、演唱才能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所以对于一首歌来说,它的成功或获奖,作曲和演唱者是功不可没的。作为一名词作者,首先要感谢他们为之付出的辛苦。


  但是说到这首歌词的创作,我却感触颇深。那是2007年3月的一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节目,说的是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年见不上一面,平时就跟着年迈的奶奶,每到晚上他都会想起妈妈,每天放学他都要到村子的路口去看一看,然而伴随他的却总是失望。当时看着孩子那落寞的身影和暗淡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禁不住像孩子一样流下了眼泪。第二天到单位上班,脑海里仍然不断浮现出那个小男孩忧郁的眼神和孤单的身影,一时间他的生活、他的心情、他的苦恼占据了我的整个身心,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同时想到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想到自已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几代人的呵护下,同时享受着爷爷奶奶的疼爱,姥姥姥爷的爱护,爸爸妈妈的关心,他们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应有尽有,他们都像一个个小月亮一样被身边的亲人捧在手上,真是如同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他们的爱无以复加,而农村的这些孩子,他们也同样处在这样的年龄,也同样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可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又有谁去在意,又有谁去理解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个孩子的身影。一种深深的愁绪总是挥之不去,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我几乎不假思索地随手用电脑写下了这首歌词。“星星在晚上捧着月亮/月亮在天上放着光芒/同学们像一个个小月亮/捧在爸爸妈妈的手掌/没有星星的晚上/美丽的月亮不明亮/爸爸妈妈去外乡/家中留下小月亮/小月亮,小月亮/日夜想念爹和娘/天天守在路口望呀/爹娘何时回家乡”。根本没有太多去构思和布局,而是直抒胸臆,任感情的流水自然流淌。当写到最后“天天守在路口望呀,爹娘何时回家乡”时,我又一次掉下了眼泪。这在我平时的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对此我也曾自问是不是因为我是位母亲,对孩子的呼唤就更加敏感,也或者是因为对女儿的爱太过专注,使我的情感对于孩子就更加脆弱?可继而一想,天下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已的孩子,疼爱孩子绝不是唯我更甚。天下又有多少父母,为人父母者又岂只我一人。于是,我相信这种感情的真挚,也不是仅我一个人拥有,而是存在于每个为人父母者的心头。
  歌词写完之后,当时并没有想到要找人谱曲或演唱之类的事,纯属为了宣泄一下感情。也许是机缘巧合,正赶上第十四届“群星奖”文艺调演,房老师要写一个少儿的表演唱,可当时手里又没有太理想的歌词,在这种情况下我拿出了那首“小月亮”。对于这首歌能不能参加比赛,当时我们也很犹豫,因为作为儿童歌曲,历来参加比赛的曲目大都比较欢快,都是反映孩子快乐心情和美好生活的居多。像这样反映孩子内心孤独的歌,反映现实生活的歌,是不是太沉重了?拿到舞台上会不会遭到批评?当时心里也吃不准。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还是决定试一下,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需要体现真、善、美。孩子们也有他们的苦恼,除了快乐还有不快乐。只不过这种苦恼会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但可悲的是他们的这些正常需求往往会被大人们错误地忽略掉,认为苦恼和郁闷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只有快乐的份儿。可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亿万农民涌进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而他们的孩子却被留在了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造成亲情的疏离和亲情的缺失。这种社会现象不容回避,这些孩子的心头之痛、情感之殇也不能回避。而《留守的小月亮》正是通过留守儿童想妈妈、盼妈妈的一种急切心情,反映了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对亲情的渴望,是孩子最健康、最正常、最基本的一种精神需求,这种需求不会因人而异,也不会因地域而异,它是伴随人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寄托,是一种质朴而美好的依赖情素。所以这种对爱的呼唤是真实的、积极的,也是健康的。
  最后,这首儿歌《留守的小月亮》在全省众多的少儿歌曲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辽宁省第十四届“群星奖”少儿组金奖,并被多次演唱。这在文化生活如此丰富,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能被大家认可,并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不排除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那就是它唱出了农村亿万留守儿童的心声,唱出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对母爱的渴望。
  艺术作品历来都是遗憾的艺术,这首歌也不例外,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却唱出了农村亿万留守儿童的真情,唱出了亿万外出打工的父母的心头之痛,也许最动情处是心声就是这首儿歌之所以能感人的最好诠释。

其他文献
我院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继2013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上演“迎接太阳——女子民歌合唱音乐会”后,2014年3月27日接到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赴京参加4月4日19:30在CCTV音乐频道直播的“乐动青山”2014清明民族音乐会演出,演唱曲目:《桃花红 杏花白》《青春舞曲》,领队:杨立军;指挥:王秋诗;电子管风琴伴奏:庞渤;舞蹈编导:赵丽敏;辅导员:张威,与合唱团40
期刊
2014年4月24日晚7点30分,由著名华人指挥家叶聪执棒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龙声华韵——高为杰作品专场音乐会”,这是继2010年推出“高为杰从教50周年师生作品音乐会”、2008年“高为杰作品音乐会”之后,高为杰先生为观众带来的一场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其中不仅有当今中国作曲领域的“大腕”,还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
期刊
2014年4月23日,作曲系在校本部音乐厅举办了第二届“鲁艺杯”学生声乐作品(词、曲)决赛,本次大赛由沈阳音乐学院、辽宁省音乐家协会,辽宁省歌曲创作基地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演出处、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音乐生活》编辑部承办,历经六个月的时间,上交了百余首词、曲参赛作品,经评审团组委会老师严格审查,终于在音乐会的悠扬乐声中圆满落下帷幕。作曲系全体师生及声乐系部分师生均全程参与本次大
期刊
1986年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拍摄和编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导演杨洁通电许镜清:“给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写个2分钟左右的片头音乐,年底播出时用,尽快完成,你怎么写我们就怎么配画面。”  当时在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的许镜清接到任务后很为难,一是他不愿意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二是没有任何相关画面交给他看;三是《西游记》小说中的妖魔有山上的、山下的、水里的等各种各样,唐僧师徒历经千山万水,一路降妖除
期刊
Harpsichord一词被译成中文一说为拨弦古钢琴,另一说为羽管键琴。笔者认为称之为拨弦古钢琴更容易被人理解。因为Harpsichord所指的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乐器,而是这类乐器族系的统称,Harpsichord族系包括Spinet斯皮耐特、Virginals维吉那和Harpsichord羽管键琴(意大利语为Cembalo,中文称“羽管键琴”“庆巴罗”)三种键盘古钢琴。它们都具有:1.有固定的键
期刊
今年2月的一天,4岁女童欣欣的个人钢琴演奏会在武汉一幼儿园举行。现场,一长串0岁到4岁的照片拼成一幅“艺术成长画廊”,专业喷印的节目单、彩幔灯光搭成舞台、专业钢琴教师暖场、5星级酒店厨师制作茶饮、90多人组成的观众团……一切都向专业档次看齐。历时一个多小时,17首曲目演奏完毕,欣欣面对掌声露出灿烂笑容。为举办这场演奏会,家长花了3万元。  这则新闻让我想到,三年前,成都一位16岁女学生举办了一场个
期刊
贝尔格  阿尔班·贝尔格(德语:Alban Berg,1885年2月9日-1935年12月24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该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序列之大成。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旧有传统的捍卫者,但是无可置疑,他是20世纪音乐的革新者。  贝尔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早年即显示出
期刊
(接上期)3.音乐养生疗法 养生是根据人类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的方法丰富多彩,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环境养生、睡眠养生、房事养生、气功养生、药物养生、音乐养生等。  音乐养生又具有多种形式,但总体上来说,不外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前者指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歌唱、歌咏、演奏、舞蹈等娱乐性活动;后者主要指聆听音乐、欣赏音
期刊
曾几何时,少儿歌曲曾伴随我们的童年一起度过,给我们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可近几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少儿歌曲的创作和传播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辉煌历程,但我们现在的孩子还仍然唱着20年前的儿歌,甚至是满嘴成人歌曲、爱情歌曲。这不仅与我们的时代发展不相适宜,同时也会对我们当代的少年儿童造成一种精神生活的缺失,这和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相比,
期刊
听英国音乐,特别是听英国的交响乐,一定要听沃恩·威廉斯(R·V·Willams 1872 —— 1958)。威廉斯长寿,活了86岁,横跨了20世纪整个上半叶,而那个时候正是英国交响乐辉煌的复兴期。在这个复兴期,威廉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听英国音乐,我最喜欢听的就是威廉斯和埃尔加(E·Elg ar 1857——1934)。我买过一套双碟装的英国音乐精选,主要选的是他们两人的音乐,外加的一个人是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