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探究效率 教师需在场“有效”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效率不高在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探究尺度掌握不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探究、乱探究、不探究现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角色,若做到在场“有效”,很多探究活动效率将有质的提升。在场“有效”的关键除需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教师设计教学流程应精准围绕课标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内容要源于生活。
  关键词:探究活动;化学教师;在场“有效”;提高效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0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1]并强调了“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教学中由于存在生源区域差异,学生个体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软硬件的高低不等,教师的能力有别等因素影响,探究过程中存在探究难、难探究或流于形式等诸多影响探究效率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提升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有何策略?结合教学实践,经过探索、研究、反思,发现其成败得失、效率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能否在场“有效”。
  一、问题现状:探究效率不高
  受认知、分析能力及安全因素影响,科学探究活动大多在课堂内进行,作为处在化学能力水平亟需提高的启蒙教育阶段,有限的时间、空间对探究活动的效率提出了较高要求,部分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课标把握存在偏差和误区,致存在探究效率不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假探究、乱探究和不探究。
  1. 教师引导过度——假探究
  探究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自主、有序、愉悦、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分析、理解、总结过程,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初学者难度不小,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做了精心准备,但部分探究活动内容在新课讲授时进行,由于教学方法设计过分强调结果的获得,教学过程侧重知识目标达成,以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猜想。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达成教学目标,顾虑时间不足,只好从自身入手“充分备课”,便出现了引导过度,如:替学生设置好实验探究步骤,稍有难度的知识点都设置铺垫,甚至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旧思想“注入式”教学模式如影随形,使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旁观者,压缩了学生思维空间,限制了想象力。使探究活动,由因失去其精髓,缺少应有难度,显得肤浅、缺乏深度、流于热闹的形式,失去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锤炼、提升的功效,这种过度引导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导致了越俎代庖式的假探究,学生没有自己的发现、分析、体会,更谈不上能力培养和收获。
  2. 教师放手过度——乱探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中不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不少老师认为进行探究很轻松,过多的条条框框会束缚学生思维,因此三言两语,简单交代,就把探究目的、操作步骤、现象描述、原理解释、注意事项等重要环节大部分或全部一股脑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活动,由学生自主参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如此安排,看似给了学生巨大的发挥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但作为初学阶段,不管从认知水平、分析理解能力、实验操作技能,都已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这种过度放手只能使教师自己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对课堂失去掌控,学生不知道参与什么,发现什么,更谈不上反思得失,结果是学生漫无目标,乱做一气,场面热闹,但收获甚微。教师的目标研读不准确,引导不细致,过度放手,使探究活动变成彻头彻尾的乱探究。
  3. 教师引导不足——不探究
  教学环境软硬件条件不同,学生个体区别,探究内容的难易,课标目标的能力要求高低,教师都要考虑。探究活动的过程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会一蹴而就,但部分教师墨守成规,缺乏科学灵活的变化,未准备行之有效的引导,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导致部分思维滞后、能力较差或胆小的学生因探究目标不明确,步骤不清楚,物质性质不熟悉、不会用、怕危险等因素使自己成为活动的陪衬,优生的观众,思想如梦游一般,这部分学生由探究的主人翁变成凑热闹的看客,心中好奇,眼中却带着迷茫,手足无措,这种现象是教师没有分层对待,针对部分滞后个体重视不够,出现了人在课堂不探究的现象,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也只能是水中望月、画饼充饥了。
  二、解决方法:教师应做到在场“有效”
  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路人,如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来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疑问,让学生有条不紊地成功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关键在于教师在场“有效”。
  1. 教师应“组织”好学科探究
  组织好科学探究,要既能抓住要点,又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教者需要未雨绸缪,注意关键节点的把握。
  (1)恰当把握科学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设计、导演,仅有明确的目标和课标还不够,因为探究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时候要视多种因素而定,如通过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新授内容掌握有何预期,在能力培养训练方面有怎样要求,如何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等,基于学生动手能力状况,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差异,要使活动能面向大多数,所以不是越难越深奥就越好,也不是越肤浅越表象就越行,如何把握这个度,教者要深层研读课标目标,结合教研组商讨,立足教学软硬件环境,师生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得当地掌控。
  (2)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活动的内容、流程教师要烂熟于心,学生能力状况要有充分认识,从实验仪器准备到完成实验有预设方案,方案中要注重设置必要的教师在场指导,而在场指导是否“有效”也正是探究活动能否达到课程目标的关键。具体做法可结合知识情境,巧妙设置兴奋点,突出应该细致研究、解读、训练、提高的地方,注重教师的必要引领,以清楚把握活动重点,预留供学生讨论验证的时间空间,创设解决知识难点的平台,同时增设有效问题,以推动探究活动前行。   (3)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对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善于合理设置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科学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课程中预设的问题,所设置的知识点有铺垫、递进,教师的点拨,既要能灵动多变,多点开花,也要画龙点睛,揭示本质,使学生少走弯路,或及早“迷途知返”,授学生以“渔”,给学生希望,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把活动推向高潮,高效掌握重点,有效克服难点,最终既不影响教学进程,又不致探究活动的场面失控,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4)科学处理“节外生枝”
  以玻璃仪器居多和研究物质变化的重要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探究活动从仪器到药品消耗都较高,即使是规范操作,偶尔也会“节外生枝”。而不规范的操作可能会从现象、结论、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甚至有一定的危险。如何应对、处理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提前预设的准备,有应急处理方案,及时纠正,正面鼓励引导强化,同时教师要有判断解决突发事情的睿智,灵活处理“节外生枝”。
  2. 教师应“引导”好学科探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探究活动的本质,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对要探究的内容甄别、遴选,然后精心设计、科学训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掌握,在必要的活动环节,教师要能潜心设计出激发思维火花的情境、问题,希望有曲径通幽的作用。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急切的求知欲、广泛的好奇心是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不少探究活动以其趣味性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探究欲望。善于把握教学节奏的教师,会抓住契机,设置适宜的问题、问法,紧扣满足心理,做到面向大多数,创造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意愿会增强,探究效率也会极大程度的提高。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中“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作为生活常见物质,参照教材让学生探究石蜡点燃前、点燃时、点燃后的现象并得出结论未尝不可,但平铺直叙的活动过程,波澜不惊,显得机械,缺少激情,学生不易进入探究角色,缺少求知欲望。如果在探究开始就预设点燃白烟的活动,学生亲自实践,看到沿着白烟“跑”的火这特殊现象,必然充满好奇,兴趣大增,如此问题情境的设置,活动安排,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乐意探究。
  (2)巧设阶梯,引导学生跨越探究难点
  巧妙的知识铺垫,会降低知识掌握的门槛,减少获取过程的曲折。探究过程难点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削弱学生积极性,所以老师应从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等方面为学生巧设阶梯,借助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网络查询,多媒体课件等有效手段为教学服务,引导、帮助、提携跨越这一难关,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中“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中,学生对酚酞遇到氨水为何会变红并不清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较困难的微观分子知识,极易使个别学生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可稍作改动,基于生活中肥皂水呈碱性的常识,增设向肥皂水中加入酚酞的实验作铺垫,通过肥皂水使酚酞变红,则氨水使酚酞变红并呈碱性便不难理解,进而学生对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变红是由碱性物质进入,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就可轻松接受。
  (3)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提高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有别,不少探究活动中,同组学生角色也不一样。在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师既要因材施教,也要考虑发挥“群体效应”。有些探究实验,只有很好的合作才能顺利、快捷地完成。因而需要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学习流程,积极创造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促进的氛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培养探究合作意识。教材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图例是简易装置,反应进程不可控制,欲顺利完成此实验,其操作须规范、熟练、紧凑,对初学者是一次莫大的考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同学遇到性质实验还没做完,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已结束的尴尬境地,只有少数分工明确、科学、协同合作得好的小组能有条不紊地完成。经验介绍:实验前先取适量石蕊试液、石灰水于试管中,置于试管架上,然后一起连接装置,当收集满了二氧化碳后,立即把该集气瓶搁在一边,抓紧时间一人做气体通入石蕊试液实验,一人做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一起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步骤衔接紧凑,分工明确而又不缺合作,实验当然能顺利完成。通过对经验介绍者的表扬,鞭策了其他同学,有效引导了学生去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精神不可少的思想。
  三、策略思考:教师怎样做好在场“有效”
  教师要做到在场“有效”,不是在课堂时间越长越好,没有亘古不变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育途径、思想理念,毕竟“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
  1. 精心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课程目标是国家赋予我们的教学使命,我们必须承担这样的课程使命,必须为实现课程目标而教学;教学目标的本质则应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如果说“课标”是对教学的宏观调控,是总体性的描述;那“目标”就是对教学的微观把握,是细化了的任务。[2]两者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其达成好差也受区域、生源、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只有立足于课标的目标,才有生命力,领悟了课标要求,才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步骤。
  “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字里行间再次说明了陈旧的“注入式”教学不可取,传递了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强调双基同时,不可以急功近利,禁止主观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人为制造困难;当然也不允许任意降低要求。教者必须仔细研读新课标,领悟探究活动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切实保证、提高教师在场“有效”的精确度 。
  2. 突出学生的探究主体作用,有效调动情感价值观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巧妙设置创新思维的情境,注重过程与方法,娴熟搭建运用知识的平台,懂得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因素,最终突出学生主体教育。
  (1)注意兴趣保持和积极性调动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保持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在场能否“有效”的根本。当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意识,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兴趣才可长久保持。探究活动成功了固然重要,值得肯定,但绝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气馁,一蹶不振。失败不可怕,只要弄清楚为何跌倒,跌倒在何处,能从跌倒处爬起来,一样会成为胜者,此时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醒、帮助,发挥在场“有效”性。例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的同学报告石灰水仍澄清透明。就此问题可指导学生从气体、液体试剂、实验操作三个方面分析寻找原因,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并验证,如主观操作因素:选用了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干扰实验现象;操作过程中没有一直紧盯试管,导致现象没看全,因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先变浑浊,若继续通入到过量,浑浊将消失再次变得澄清(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存在的客观因素:石灰水长期放置导致变质为碳酸钙。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寻找失败的原因,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独立走出前一次失败的阴霾,保持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价值,保证在场“有效”。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情感态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荣辱感,需积极加以利用。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能力差异,优秀的给予表扬,起到引领示范,减少教师的讲解,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后进的给予帮扶、鼓励促进,给学生信任,既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尊,也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利于整体提升。结合探究过程,巧设竞争性杠杆,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好胜心,探寻更科学的方法,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提高探究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氛围中贯通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辨、探讨提升对探究活动的理解,结合师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快速准确理解信息,学会合作,规范实验操作,合理迁移,使学生这个主体参与的自我意愿、积极性最大化,从而提升探究效率,充分体现教师在场“高效”。
  3. 尽量使探究活动内容源于生活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标志性口号。作为启蒙阶段的初中化学,其主要内容很多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有关,如水乃生命之源,氧气为呼吸须臾离不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铁、铜、氯化钠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触手可及,因而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时不可忽视这些生活因素、认知基础,要学会借势去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如氧气、铁丝都是常见物质,已有的认知基础,思维的惯性,铁不可以燃烧,可神奇的氧气却让铁丝剧烈燃烧且火星四射,“风景独好”。铁丝为啥也能燃烧?“普通”的物质今天为何多了许多“神奇”,咋看起来还有些“陌生”?学生惊讶之余,主动性、积极性会自然释放,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很快就可想到铁丝燃烧与氧气浓度也许有关?绕成螺旋状干啥?我可以做成功否?种种问题从不少学生脑海涌现,缘于物质太熟悉,有发散思维的基础、动力,也就有主动学习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意愿。所以我们要重视“从生活走向化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注意考虑物质的生活基础,正如新课标所言:“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那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根基,教师的在场才会显得更“有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教师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只要教师准确解读、紧扣课标目标,注重学生主体,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方法,考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切实发挥教师 “关键先生” 的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就可做到在场的“有效”、“高效”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 范曰清. 关注学生主体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2,(5):5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与恩替卡韦联合疗法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接诊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2例,采用计算机
目的分析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及对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10月兰考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以随机
文章针对易淬硬的耐热钢换热器管嘴焊接施工,设计出不同三种方案,通过实验数据对接头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认证,确定出最为合理的方案,为今后类似产品的设计、制造提供经验。
新课程要求学生应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时可采用“问题解决”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培养
通过对35 kV变电站微机保护改造施工过程的分析、探讨,力求总结出该项目施工一般所遵循的工艺、方法和注意事项。拆除全站原控制屏、保护屏、电度表屏、所用屏和二次电缆;保
文章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课程中袋式除尘项目为例,对"学践五步"教学法教学组织进行了有益探索,意在以点带面、推而广之,真正做到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中心,调动校内外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创造实践平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认识能力,实现毕业"零距离"上岗和知识"零距离"应用。
摘要:文章对2012年台湾的大学入学制定科目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试题的特点,并对两岸的化学试卷的异同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指定科目考试;试卷结构;试题特点;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台湾“指定科目考试”化学科简介  3. 试题特点剖析  因“指考”为大学选才需要设计,它将测验目标定位为“检测考生应具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心,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头发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受到营养学、职业医学和环境科学工作者的关注。通过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
摘要:利用一枚小小的鸡蛋,通过几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从解析鸡蛋保存的原理,鸡蛋壳成分的探究,以及蛋白质变性实验的重做,来复习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生活即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
通过一条DN500高粘度重质原油长输管线的设计、建设、通球和投用,克服了原油粘度大,直接船泵输送动力不足等困难,成功将设计原油输送进厂。管道使用方在管道投用前较好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