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可能,关于青年与艺术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现代形态的艺术展览开始在中国出现。作为今天形形色色的艺术展览的共同起源,早期的艺术展览主要形态有三:依附于艺术教育的汇报展,伴生于艺术社团的“赛画会”与脱胎于万国博览会的艺术博览会。大型的艺术群展,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艺术博览会的孑遗。后来,伴随着艺术展会的分类越来越细,博览会更多地承担了艺术市场领域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博览会作为重要的商业平台,在中国的艺术生态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熟的艺术博览会,作为一级艺术市场单元的集中展示途径,更多地起到了艺术市场的风向标作用。然而,伴随着艺术市场的学术性需求的日益提升,传统形态的双年展等学术性展览的泛化,以及不同阶层艺术群体及其微生态的差异化需求,艺术博览会越来越面临着学术性、商业性、针对性、综合性的需求日益高涨的现实需求。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为艺术博览会领域的新进者,在模式探索中积极扩张的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迎来了其第二届的展期。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创立于2015年,旨在创建一个为青年新锐艺术展示与交易的专业平台,为未来的新文化力量提供造血功能。此举使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于创办当年即被上海市政府评为“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项目”及“2015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今年,第二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以“城市变线Transience Metro:Scape”为主题,将以全新的视觉形象探索青年艺术与城市的互动和变迁。
  今天,以博览会形态关注于青年艺术生态的并不多见。因为以商业性考虑为核心,以画廊机构为基本盘的传统博览会模式,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市场风险与持续性投入所能承受的冗余度相对较低,虽然青年群体有着无限可能,也有“价值洼地”的美称,却蕴含着更多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与此同时,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进入市场也是他们职业化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一步,如何从习作转化为创作,从专业转职为职业,早期的市场体验与必要的扶持都是重要的一步。因此,当一个博览会试图专注于青年艺术家的发掘时,作为一种对应性策略,其设置就必须兼具艺术家选择、定位、推荐以及与市场平台对接的复合职能,并承担某些方兴未艾的艺术奖项所扮演的角色。
  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二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迎难而上,在办展模式上大胆创新,从供给侧切入改革,从参展艺术家遴选的层面开始,一方面,扩大海选的艺术家辐射面与多元性,另一方面又引入了策展人机制构建学术性的基本高度,进而与画廊板块共同构成了博览会版图的“三驾马车”。博览会试图以学术性展览的要求铺垫优秀青年艺术家踏入市场的第一步,赋予一种成熟的业态以新的可能。这种糅合了艺术奖、学术展与博览会多种职能的模式,从艺术呈现平台一步跨入艺术生产的基地,以更多元化的切入角度与呈现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青年艺术群体的未来进行了更富想象力的描绘。
  为了最大限度涵盖各类青年群体,本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的作品征集采用了公众报名和专家提名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收到有效投稿2746件,来自7个国家,包括全国多个省市的388位艺术家参与其中,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影像、装置等多个艺术门类。经过仔细审阅、层层遴选,各位评审最终选出213位入选艺术家,形成“主题特展”“潜力未来”和“画廊荟萃”三个板块。在此基础上,评审会还评出“Top24”特别推荐单元,名单将于开幕当天公布。
  作为这一系列举措的学术保障予以专业支撑,此次博览会组建了强大而有针对性的学术团队,为青年艺术群体未来的可能性“号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2016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杨劲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16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苏新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2016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小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2016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特邀策展人俞可,独立策展人、2016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特邀策展人杜曦云等担任了此次评审会评委。而如此强大的学术阵容将对博览会的顺利开展,至少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实践者和引领者,正如苏新平教授所言,他们乐见于能够有资本和经济的力量积极介入到青年艺术家的发展进程中,既要以宽容和积极的心态欢迎这种结合,并包容一个平台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过程,更要积极地吸收其他相关艺术平台在艺术家选拔推举以及促使艺术生产过程中的成功模式和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作为教育者与观察者,正如另一位学术委员李小山教授所说,在这个评审的过程中,他可以发现今天青年艺术家群体一些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并将在博览会的学术文献板块上以专文论述当下青年艺术的新现象。
  而对于参展的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与维护,青年艺术博览会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在时间跨度形式上也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博览会。据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的执行主任邹振光先生介绍,在展会期间,作为先期宣传的重头戏,将会有一列“青艺博艺术专列”穿行于上海的地铁线上,同时在展场周围,将会有一个位于繁忙商业区的地铁车站进行同步视觉再造,而这将完全由此次入选的青年艺术家进行视觉形象的打造。这不仅是对于年轻人艺术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也是对艺术家项目统筹与协同能力的积极锻炼。除此之外,博览会还将推出更多持续性的青年艺术扶持计划、海外驻留计划、国内国外专题巡展、艺术沙龙品鉴等一系列跨越年度的活动。
其他文献
当代艺术的互动性一直是艺术家所关注的一个重点。这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受关注的艺术家专注于日常生活或个人权利(后者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把公众的参与(包括他们的行为、语音和传输的所有信息)当做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这是由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可能性。在公众和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中,艺术家作为一个界面生成器,在未来,这种艺术形式可能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新媒体艺术恰
期刊
控  在1968年出版的题为《超越现代雕塑:科学技术对本世纪雕塑之影响》一书中,美国艺术理论家杰克-伯恩汉(JackBurnham)明确地提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前卫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他认为:“西方传统艺术形式在历经扩展之后,存在着打破技术艺术与生活现实之间边界的诉求——这不只是制造一种可信和真实的艺术形式,而是超越并提供一种能与其创造者交流的图像”。  理解伯恩汉的上述观点实际上需要从两个
期刊
动漫美学是一种跨越种族、宗教、国家、性别、年龄的美学,它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不想以作品的形式分类,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动漫形式创作的艺术家遍地开花,人数众多,媒材多样,具有持续性、多元化的特征,难以确切分类。他们的作品都在某方面具有后波普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对通俗题材、商业泛滥、物质消费、媒体运作的社会的绝对客观的描述,一方面同时具有后现代的特质:断裂的、小叙事、碎片的、去中心
期刊
自2006年圣诞节开馆以来,张江当代艺术馆正式运营近十年。  身为这个艺术机构的首任馆长,我曾在此工作过四年多,其间策划过近四十次各种类型的展览,而作为中国大陆首个由高科技园区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艺术馆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园区的文化生态建设作出了持续努力。随着张江艺术公园的建立以及三届“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的举办,园区内积累了大量以公共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文化艺术财富,艺术馆也典藏了国内
期刊
在同一文化的语言里,会出现双关语,即俏皮话,往往同一文化背景的人才会真正理解。那么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呢?文字经由翻译来展开沟通与理解,却同时产生更大的误读。跨语言里的双关语,则显得更加含混,随之生产出各种不可通约的歧义。  视觉语言,因其更直接的表达,通常被认为可以超越这些误读。然而,这是否也是一种一厢情愿?譬如,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里希特、巴塞蒂兹或奥尔巴赫?抑或我们在画面的含混中自我想象出更多的歧
期刊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已经悄悄地把造型问题和工作效率交给了透镜,但是塑造与刻画依旧依托于绘画技法。这一切都是为了更为快捷地获得图像,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从未满足的观看需求。透过镜片和后来的镜头形成的影像,一旦变得可以存留就标志着一个系统的诞生。这个系统带给我们的始料不及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我们生活中的两个事物:摄影的行为和作为其结果的照片。前者直接变成了19世纪以后人类的日常生活行为,同时也包括艺术生产;
期刊
埃德加·德加:一种奇异的美  法国现代画家埃德加·德加以其描绘芭蕾舞者的油画闻名于世,然而他的版画却鲜为人知。2016年3月26日至7月24日,“埃德加·德加:一种奇异的美”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举行,展出约一百二十幅德加罕见的单版画,以及六十件相关的油画、素描、粉彩、速写、印刷品等。德加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制作单版画,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这些充满实验性的作品为德加的油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技
期刊
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一种绘画发展趋势的预言可能比直接地对当下绘画状态做出一些概括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尽管这其中会不乏虚拟与假设的成分。这像是在转借克罗齐“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毕竟,未来的指向性是现实价值观的放大。作为个人,能做出的判断有时候看起来是极其渺小与有限的,而一旦离开渺小个人的真实感触之外,完全依赖于所谓抽象的语意或间接的经验时,那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又应该视作什么呢?  对国
期刊
“在云上”行为表演现场是我于2009年策划发起的系列艺术活动,邀请行为表演家们在自然之中行走并即兴进行行为表演,实现行为表演家们的互动交流与自由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逍遥是艺术家们追求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当人面对广袤的自然时,只有完全地打开自己,才能打开个体的小我与自然的大我之间的通道,实现个体自由地遨游于天地间的逍遥的状态。  “在云上”行为表演现场希望接通行为表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邀请
期刊
每天早上八点,油画家张晨初就准时来到画室,打开电脑,上网,刷微博。作为大学老师,在不需要授课的日子里,他通常会在画室里一直待到深夜。过去五年,他很少外出,在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基本只干两件事,一是刷微博,二是画画。为了这两件事,他常常省掉了吃午饭。  五年时间,让他完成了一项艺术壮举,一百五十个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中国人形象在他画笔下诞生。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而是过去五年间,在新闻与舆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