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好奇;宽松;大胆;质疑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皆有之。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体现。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使学生在创造的实践中激发兴趣,增和知识,增强自信,从而使学生体验的喜悦。
  1.凭借好奇的心里,激发创新的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东西对都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切不可讽刺打击,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记得有位学生用“想”造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这个句子表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另一位教师听说一位学生因在生物课上学了解剖动物的方法,十分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杀死了校长的爱犬。这位教师不批评也不训斥,却要求这个学生画了一幅动物的内脏分布图,以示惩罚,结果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惩罚,画出的图也非常准确,还被挂在生物展览馆里。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了出色的生物学家。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保护这种天赋需要我们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凭借这种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乐于创造的欲望。
  2.创设宽松的氛围,突破创新的障碍
  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地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优秀作品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的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做好六个字:微笑、点头倾听。微笑代表了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很喜欢你”、“我不讨厌你”的一种具体外在的表现。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点头是一种肯定,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鼓励,教师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倾听是认真的听,教师通过仔细听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还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弯下腰来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能以朋友之心与你交谈,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切实教师可以信赖。以此增进师生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
  3.凭借大胆的想象,放飞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可能大家都体会到,学生在习作时,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放得开,收得拢,内容充实、富于文采。反之,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文思枯涩,写作时就事写事,平淡无奇,不形象,不感人。客观事物是想象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有重点的将教材引入生活,让学生学的生动,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想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生活中创造哈姆莱特。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插图及现代每体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拥有质疑的品质,增强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小学语文《第八次》一文,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1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他会怎样想?3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在练就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还必须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5.采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课堂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活跃的场所。这里经常有着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思维爆发出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老师发现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则学生可能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教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那些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失败与挫折要给予宽容。同时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当学生创造有所成功时,教师更要巧借学生创造成功的产物,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向新的目标迈进。
  收稿日期:2012-11-10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
期刊
【摘 要】针对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新课堂;多媒体;英语创新教学;提高效率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作了比较明析的阐述。即:指出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大都是布依人自己编织出的风物传说,其特征表现在:解释性、地域性、民族性、传奇性。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透露出神性意识;罗平布依民间故事的流传,促进了本民族内部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由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民间故事;风物传说;神性意识;情感因素;流传性  罗平地处滇东高
期刊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5年,我指导学生写的作文发表在全国各地各级刊物上已有57篇了。总结自己这方面的经验,我认为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必须有“九多”,即多爱学生,多看书报,多听讲,多说话,多想象,多活动,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多投稿。  多爱学生。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爱护学生,爱护学生才觉得学生可爱,才觉得学生聪明,才觉得学生能够写好作文,才有信心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多看书报。要求学生多看儿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批评,代之而起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参与式学习”。 在近几年课改实验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了较大的改变。在整体改革试验中,我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把“探索性学习”这一新的 教育 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效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 总结 和把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性思维;探索性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创新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
期刊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以“探究式”教学同时也完全符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当代教学原则。此教学内容的选材依托于课本中的内容:“由祖暅原理和圆柱、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可得球体积公式 ”。尽管教材中未给出该公式的严格推导过程
期刊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译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孙幼军。课文讲的是鸟儿历尽千难万险寻找朋友树的故事。读后让人痛惜之余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于鸟儿的执着,感动于友情的可贵!  文章语言清新浅显,故事简单易懂,但文字中流淌的情感却深切而动人。如何使学生受到感染、体味情感,朗读成为本课中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感悟,我在教学本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期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1.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的原则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儿童开设的,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要让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我认为上好一、二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