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威廉·福克纳,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厌恶工商资本主义追求物质财富。认为工商业文明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了传统美德和传统生活方式,把人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因此呼吁人们回归自然,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得以复归,人类才能拥有美德,社会才会和谐。
【关键词】福克纳;自然;人类和谐
威廉·福克纳,美国著名小说家,拓荒者的后代。厌恶工商资本主义追求物质财富。认为正是工商业文明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传统美德和传统生活方式,把人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热爱大自然,向往接近自然的田园生活,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人性才能得以复归,人类才能拥有美德。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他的这一思想,他那份关注自然的独特情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荒野和大森林被置于崇高的地位。广阔而古老的荒野和大森林为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背景,并驱策与支配着他们的活动。荒野和大森林对于艾克来说, 是他的大学,是他启蒙的地方;是他的情人、妻子。他身上的一系列美德: 怜悯、谦恭、勇敢、自豪和忍耐力等等都来自于荒野和森林。大森林给予他的感受是难以忘怀的,“不是危险的或是特别有害的,而是深厚的、能感知的、巨大的与沉思的”。在荒野中艾克“感到自己缩小了,而且有一种陌生感,一直到他让那值得使其光明磊落地流出的血流了出来”。可以说,在艾克的教育和精神方面,荒野和大森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只有身上文明的痕迹被舍弃, 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自然和荒野, 才能获得解放与重生。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舍弃给这荒野,…然后走进树林”。 结果,他看到了熊,“它就在那,一动不动,镶嵌在绿色、无风的正午的炎热的斑驳阴影中,倒不像他梦中见到的那么大, …”枪支、手表和指南针象征着征服自然的人类技术,而它们也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离,福克纳暗示直觉才是人类与自然与生俱来的纽带,所以,艾克必须抛弃它们,废弃人类的主人地位,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名普通成员去体验他与荒野的直觉融合。
二、福克纳认为人与动物、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大自然与人一样,高尚、聪明、有自尊、有力量, 是人类的养母和教师,我们要热爱、尊敬大自然。艾克第一次杀死公鹿,山姆把鹿血涂在他的脸上,他又谦卑又自豪, 想着“我杀死了你; 我的举止必须不辱没你那正在离去的生命。我今后的行为将永远配得上你的死亡。” 艾克曾连续三天在林中寻找“老班”,可是却连他的脚印都没看到。山姆向他指出: 是因为那支枪。……你只能挑一样,文明或是“老班”所代表的自然。第二天,他没有带枪,可是仍然没有见到“老班”, 因为他的身上还存在文明的痕迹—银表、指南针。第三天艾克摘掉了身上的象征文明的银表和指南针,扔掉了打蛇的棍子, 赤手空拳地进入树林。“出于自愿,由于有需要,是谦卑、平静而毫不遗憾的放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舍弃给这荒野。”他看到了“老班”。这说明,在大自然中,人与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人只要不侵犯动物,动物是不会伤害人类的。
三、福克纳认为土地就跟阳光、空气和气候一样,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的人。人不应该把土地当作私人物品,对其占有、滥用,人与土地应该是彼此依赖的共存关系。艾克·麦卡斯林“继承了熊的精神”,在大森林里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所以当他21 岁,有权利继承庄园时,却认为祖产是有罪的,拒绝继承。他认为荒野、大森林“之大,之古老,是不见诸任何文件契约的”,他说,“它从来不是我的,我无权放弃它。它也从来不属于父亲和布蒂叔叔,它也从来不属于祖父,它也从来不属于伊凯摩塔勃的祖先,买下这块土地的人等于什么也没有买到。”他认为土地并不隶属于人,人类要像兄弟姐妹一样在社会中共同合作,使用土地,而不是私人占有它。他放弃了物质、生活、家庭, 重返森林,转向自然, 以“坚韧、谦逊的心情”清贫孤独地度着人生,“他的情人、他的妻子” 大森林成为心灵的庇护所, 荒野成为一生的栖息地。艾克的话语和行为表明了他对土地的态度。这同时也是福克纳对待土地的态度,渴望人与土地、自然能够和谐。
在私有制的社会里, 拥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财富、权利和社会地位。因为人类的控制欲、占有欲,不可避免与自然就对立了。森林是躲避不了人类操控的轰隆机器的。“早已不告诉别人自己眼看就要满八十岁了”的“艾克大叔”体会到这一点。“如今他们坐汽车去打猎,车子每年都比上一年开得快,因为道路越来越好,他们要赶的路也越来越长,而仍然有猎物的区域每年都在往里退缩,就像他的生命之火越燃越弱一样……”。
在福克纳看来, 人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应该遵循对自然的道德,而不是对万物的控制和破坏。蛮荒年代, 人在大自然获取了取之不尽的生存财富, 在原始森林找到了栖息的场所及赖以生存的食物。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 ”这种能力如果受不到理性、智慧地约束,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因此福克纳呼吁人们回归自然,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他在文中写道: “上帝创造了人,他创造了让人生活的世界,我寻思他创造的是如果他自己是人的话也愿意在这上面生活的那样一个世界———上面有地方可以行走,有大森林,有树木与河与河川,也有在上面繁衍的猎物。”
作者简介:李艾红(1973-),女(汉),陕西渭南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295。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福克纳, 去吧,摩西[M]. 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肖明翰, 威廉·福克纳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高岚, 艾萨克·麦卡斯林,西方的“真人”[J]. 重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1 卷).2005(3).
[4]陶洁选编, 福克纳作品精粹[ C ]. 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关键词】福克纳;自然;人类和谐
威廉·福克纳,美国著名小说家,拓荒者的后代。厌恶工商资本主义追求物质财富。认为正是工商业文明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传统美德和传统生活方式,把人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热爱大自然,向往接近自然的田园生活,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人性才能得以复归,人类才能拥有美德。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他的这一思想,他那份关注自然的独特情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荒野和大森林被置于崇高的地位。广阔而古老的荒野和大森林为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背景,并驱策与支配着他们的活动。荒野和大森林对于艾克来说, 是他的大学,是他启蒙的地方;是他的情人、妻子。他身上的一系列美德: 怜悯、谦恭、勇敢、自豪和忍耐力等等都来自于荒野和森林。大森林给予他的感受是难以忘怀的,“不是危险的或是特别有害的,而是深厚的、能感知的、巨大的与沉思的”。在荒野中艾克“感到自己缩小了,而且有一种陌生感,一直到他让那值得使其光明磊落地流出的血流了出来”。可以说,在艾克的教育和精神方面,荒野和大森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只有身上文明的痕迹被舍弃, 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自然和荒野, 才能获得解放与重生。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舍弃给这荒野,…然后走进树林”。 结果,他看到了熊,“它就在那,一动不动,镶嵌在绿色、无风的正午的炎热的斑驳阴影中,倒不像他梦中见到的那么大, …”枪支、手表和指南针象征着征服自然的人类技术,而它们也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离,福克纳暗示直觉才是人类与自然与生俱来的纽带,所以,艾克必须抛弃它们,废弃人类的主人地位,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名普通成员去体验他与荒野的直觉融合。
二、福克纳认为人与动物、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大自然与人一样,高尚、聪明、有自尊、有力量, 是人类的养母和教师,我们要热爱、尊敬大自然。艾克第一次杀死公鹿,山姆把鹿血涂在他的脸上,他又谦卑又自豪, 想着“我杀死了你; 我的举止必须不辱没你那正在离去的生命。我今后的行为将永远配得上你的死亡。” 艾克曾连续三天在林中寻找“老班”,可是却连他的脚印都没看到。山姆向他指出: 是因为那支枪。……你只能挑一样,文明或是“老班”所代表的自然。第二天,他没有带枪,可是仍然没有见到“老班”, 因为他的身上还存在文明的痕迹—银表、指南针。第三天艾克摘掉了身上的象征文明的银表和指南针,扔掉了打蛇的棍子, 赤手空拳地进入树林。“出于自愿,由于有需要,是谦卑、平静而毫不遗憾的放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舍弃给这荒野。”他看到了“老班”。这说明,在大自然中,人与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人只要不侵犯动物,动物是不会伤害人类的。
三、福克纳认为土地就跟阳光、空气和气候一样,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的人。人不应该把土地当作私人物品,对其占有、滥用,人与土地应该是彼此依赖的共存关系。艾克·麦卡斯林“继承了熊的精神”,在大森林里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所以当他21 岁,有权利继承庄园时,却认为祖产是有罪的,拒绝继承。他认为荒野、大森林“之大,之古老,是不见诸任何文件契约的”,他说,“它从来不是我的,我无权放弃它。它也从来不属于父亲和布蒂叔叔,它也从来不属于祖父,它也从来不属于伊凯摩塔勃的祖先,买下这块土地的人等于什么也没有买到。”他认为土地并不隶属于人,人类要像兄弟姐妹一样在社会中共同合作,使用土地,而不是私人占有它。他放弃了物质、生活、家庭, 重返森林,转向自然, 以“坚韧、谦逊的心情”清贫孤独地度着人生,“他的情人、他的妻子” 大森林成为心灵的庇护所, 荒野成为一生的栖息地。艾克的话语和行为表明了他对土地的态度。这同时也是福克纳对待土地的态度,渴望人与土地、自然能够和谐。
在私有制的社会里, 拥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财富、权利和社会地位。因为人类的控制欲、占有欲,不可避免与自然就对立了。森林是躲避不了人类操控的轰隆机器的。“早已不告诉别人自己眼看就要满八十岁了”的“艾克大叔”体会到这一点。“如今他们坐汽车去打猎,车子每年都比上一年开得快,因为道路越来越好,他们要赶的路也越来越长,而仍然有猎物的区域每年都在往里退缩,就像他的生命之火越燃越弱一样……”。
在福克纳看来, 人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应该遵循对自然的道德,而不是对万物的控制和破坏。蛮荒年代, 人在大自然获取了取之不尽的生存财富, 在原始森林找到了栖息的场所及赖以生存的食物。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 ”这种能力如果受不到理性、智慧地约束,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因此福克纳呼吁人们回归自然,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他在文中写道: “上帝创造了人,他创造了让人生活的世界,我寻思他创造的是如果他自己是人的话也愿意在这上面生活的那样一个世界———上面有地方可以行走,有大森林,有树木与河与河川,也有在上面繁衍的猎物。”
作者简介:李艾红(1973-),女(汉),陕西渭南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295。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福克纳, 去吧,摩西[M]. 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肖明翰, 威廉·福克纳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高岚, 艾萨克·麦卡斯林,西方的“真人”[J]. 重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1 卷).2005(3).
[4]陶洁选编, 福克纳作品精粹[ C ]. 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