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探索

来源 :无线互联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产品研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对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针对目前机械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即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文章根据智能制造需求,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文章针对机械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为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专业;实验教学
  0    引言
  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要与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的快速发展相协调,教育模式要能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科学基础之外,还需提高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产品研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如何适应智能制造的需求,让实验教学主动适应新技术的变革,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1    机械专业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科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实验环节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设足够的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2]。目前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验证性实验为主。许多实验流于形式,大部分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理论课程知识,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例较少,且实验设备更新较慢,授课内容比较陈旧,对工程应用的拓展较少,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较少,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下行业的需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校企融合不够。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程度较低,高校需要企业提供相关的实验实践训练的机会,企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但目前这一现状较难协调。
  (3)实验学时较少。目前实验所占学时较少,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机械设计课程,总学时64,但实验只有6学时,仅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这就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机会较小,学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实际工程能力培养的训练机会。
  目前来看,传统实验无法满足针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学院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如下探索。
  2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机械与信息相结合的人才需求增长迅速,学校提出了机械专业信息化改造,创办了数字化制造学院,并从 2015 级开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保障、实验课程等方面进行逐年修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实验课程与行业单位对接,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课程,按照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探索机械专业实验教学项目,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内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3]。
  (1)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通识教育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主干课实验、专业方向课实验、集中实践环节5个环节展开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技能实训、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辅以学科竞赛、技能训练、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开放性实习实验,搭建基本技能培养层、综合能力培养层、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层和创新能力训练层的“多层次、系统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
  (2)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与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苏州奥杰   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华洋滚动轴承有限公司等 22 家企业建立稳定的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师资团队参与指导学生实践实训、毕业设计等。此外,培养计划的制订充分听取企业、兄弟院校的建议,力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3)设置模块化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通过及时追踪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汽车工程两大模块的实践环节,紧跟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跟踪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步伐,整合实验内容,开设贴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将科研引入教学,把科研成果与实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编写实验讲义,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4)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强化集中实践环节。重视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 39.1%。集中实践环节多以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应用型实验或课题为主,有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独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书且单独计算学分和成绩,有完善的集中实践环节考核体系。集中实践环节综合性比较强,运用一门课程多个知識点或者多门学科知识,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专业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以“机电控制综合实践”为例
  “机电控制综合实践”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边学理论边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多训练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授课与实验交叉进行,以边讲解、边实践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讲授与操作结合,之前的课程实验主要有控制流程图绘制、机械结构设计、PLC 程序编制、整体控制系统设计、联机调试等项目任务。为提高学生机械、信息、机器人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能力、工程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本实验拟增加以下几个实验项目。   3.1  工业机器人喷漆实验项目
  工业机器人喷漆实验项目布局如图1所示。该实验项目模拟工业机器人对零件进行喷漆的过程。上料的形式采用双工位交替上料,实现不间断连续生产功能,一个工位喷涂过程中,另一工位同时换料,提高喷涂效率。机台左右两工位单独设置操作按钮(启动、急停按钮),机台设有三色灯,用于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进行声光报警提示。机台罩壳可视化,方便人员随时监控喷涂状态。进料窗口做成自动开闭形式,防止油漆溅出。通过此项目的训练,学生可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坐标的建立、运动参数、运动轨迹编程等内容。此外,此平台可对学生进行一些创新实训,如送料平台通过改进,利用电机驱动,工件可实现 360°旋转,可实现边喷涂边旋转功能,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3.2  工业机器人码垛实验项目
  工业机器人码垛实验项目布局如图 2 所示。本实验项目是按照江苏省机器人大赛进行设置的,该实验项目模拟工业机器人对零件进行码垛的过程。机器人将指定物料区货物取出,在码垛区域完成指定形式的码垛,在完成基本码垛形式后,方可进一步完成部分的码垛形式,同时,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进行不同颜色物料的识别,然后进行码垛。通过此项目的训练,学生除了可掌握工业机器人进行码垛工作的原理、过程之外,还可了解视觉识别在现今生产线中的应用。
  3.3  工业机器人组装实验项目
  工业机器人组装实验项目布局如图3所示。本实验项目的目的是完成壳体和电阻的装配,替换人工,实现电阻组装、点胶,模拟了实际生产功能。在此实验项目中,学生可了解组装的生产过程,每一个功能模块的作用,如载具输送线,其运载方式通过线体和两端拨杆气缸实现循环送料,相比直接用托盘载具供料的方式,可以减少运载载具的数量;点胶机采用三轴伺服点胶结构,定位精准,采取双胶枪的点胶方式,提高点胶效率;电阻抓手采用一次抓取多个进行压装的方式壓装电阻。通过此项目的训练,学生可掌握一条成品生产的过程,也可按照产品需求进行改进,如上下料装置等可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按照生产需求完成相关设计。
  通过上述项目的补充,加强了“机电控制综合实践”的完整性,将 PLC 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机器人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等进行融合,有利于后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训练,在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验体系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增加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知,锻炼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是机械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对实验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构建系统化的、融合多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改进实验条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在今后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学校更要把握好时代发展需求,更新机械专业实验教学项目设计,对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仝月荣,陈江平,姜艳霞.“新工科”背景下以智能技术为牵引重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33-38.
  [2]陈砚,单泉,马廉洁,等.新工科建设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及实践[J].机械设计,2020(S2):242-244.
  [3]朱丽丽.培养机械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81-82.
  (编辑 王永超)
其他文献
摘 要:SPOC融合了MOOC和实体课堂两者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混合教学方式,该方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把SPOC应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和传统课堂教学互相融合,加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学生获得多样性的教学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文章探讨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设计等相关问题,为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革新寻找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课
摘 要:“道路勘测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全程在线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文章立足于教育信息化视角,构建“道路勘测设计”翻转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道路勘测设计”信息化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校企合作深度。  关键词:信息化;道路勘测设计;慕课;网络教学  0 引言  随着大
摘 要:科教融合作为国际上兴起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进教育理念,已得到了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积极肯定和推广采用。而实践类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在科教融合理念下开展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院校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工科信息类专业为例,首先论述了科教融合的起源、发展、理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了现有的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了
摘 要:随着互联网及在线教育平台的加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学习者对网络平台中教育资源的利用依赖性不断提高,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符合自己的资源[1]。目前,在线平台为学习者们提供的内容基本相同,未能针对个性化的要求提供差异化的资源[2]。文章所构建的基于高维张量分解的个性化教育资源推荐算法,在分解中能够保留高维空间的信息完整性,避免了传统推荐算法在分解中原始信息和特征的丢失,从而
摘 要:文章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知识应用能力出发,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为实验组,医学信息工程班为对照组,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对两个班级平时、期末成绩的对比分析及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效果,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提升学生知识运用分析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
文章简要分析交互式教学和目前工业设计史论教学现状,通过梳理“工业设计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分析交互式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必要性,以及在交互式课堂设计在“工业设计史”中的思考和相关实践。
18世纪末,俄国政府派拉克斯曼率舰首次访日,但未能与德川幕府建立联系。19世纪初,列扎诺夫携带俄皇的亲笔国书,再赴日本,希望与日建立商贸外交关系。列氏使团赴日的背景比较复杂,包括俄美公司要求发展贸易、俄皇大力支持、俄人送还漂民等。其访日过程也很曲折,俄人抵达长崎后,并未马上得到江户回复。经过漫长等待,幕府以坚持锁国祖制为由,再次拒绝俄人请求。此次俄日交流无果,涉及俄、日、荷多方原因。列扎诺夫最终被激怒,鼓动俄舰南下,骚扰日方据点,与日军民发生冲突,俄日关系蒙上阴影。
瓦西里·格里戈里耶维奇·佩罗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人,在风俗画创作方面成就卓著。通过对佩罗夫风俗画作品《送葬》《城门口的最后一家小酒馆》《家庭女教师来到商人之家》和《投河的女人》的阐释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可以看出,佩罗夫的画作不仅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女性权利缺失、地位低下等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俄国历史沿革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在教学方面的手段越发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加入,让我国教育事业更进一步,而微课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训课程中,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效地整
摘 要:文章阐述了工业机器人设备投入经费大,资金短缺问题,提出了构建工业机器人虚拟工作站及实施离线仿真编程的总体方案。并从案例选取、仿真系统开发、教学内容重组、仿真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工业机器人虚拟工作站离线编程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通过虚拟工作站离线编程的训练,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  关键词:工作机器人虚拟工作站;RobtStudio;离线编程;仿真教学  0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