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归宿的漂泊人生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备受争议的美国当代作家,曾经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24年卡波特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他的童年并不幸福。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后被送到母亲的远方亲戚那里寄养,直到9岁才回到纽约,和母亲、继父生活在一起。不久继父破产,母亲吃安眠药自杀。由于自幼未能享受到亲人之爱,他便开始寄情于写作。他天资聪慧,17岁便高中辍学,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1946年,卡波特凭借短篇小说《米利亚姆》获得了欧·亨利小说奖,成为美国文坛新秀。194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他的声音,其他的房间》,该小说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1966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上,敏感、复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终年59岁。不幸的童年和成年后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内心孤独而又敏感。对生活既充满渴望,又怨恨它造成的不公。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他的灵魂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经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世事的无常,可他的肉体又不自觉地沉迷于金钱欲望营造的虚幻世界当中。他内心的寂寞被表面的世故圆滑所掩盖,华而不实的表象下是一个有创伤记忆的灵魂。所以卡波特在他著名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中塑造了霍利·戈莱特利这样的角色,一个特立独行、敏感自尊而又坚强执着的“天然策略家”,这也正是卡波特自身的写照。
  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完成于1958年春,当时被称为“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弥漫在美国社会当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当一部分作家放弃了三、四十年代所持的进步立场,转而开始称颂“美国生活方式”。卡波特也不例外,他只能在作品中抒发他对生活在纯净小天地里的小人物的眷恋,在希冀和温情的暖色中,精心编织美丽动人的梦想,着意描写生活中喜剧性的一面。这段时期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梦想和虚幻的色彩,表面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但营造的却是童话般的世界,乍一看一派轻松愉快,细思量却是深沉的惆怅和茫然。《蒂梵尼的早餐》就是这样一部极富情调的小说,阅读时的感觉如丝绸般光滑、细腻,而又耐人寻味。卡波特是个驾驭文字的天才,加上他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极其精确生动。美国作家诺曼-梅勒说它好到“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是“百读不厌”,每次阅读“都为它精心打磨、简洁洗练的文字所折服”。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除非到了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我以及属于我的东西的最后归宿的时候,我不想占有任何东西。眼前我还说不准这个归宿在哪。可我知道它像什么样子”,“它像蒂凡尼珠宝商店一样”。蒂凡尼是纽约著名的珠宝店,凡到蒂凡尼消费的人物,不乏社会名流和富商巨贾。所谓“蒂凡尼的早餐”并不是小说中真实存在的场景,它只是用来表现主人公霍利向往富裕而高贵的上流社会的梦想,象征了一个始终漂泊的来自美国南部的穷女孩的浮华白日梦。
  小说的主人公霍利·戈莱特利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交际花,她美貌出众,快活、自然、不做作。她是一个野性的姑娘,从与她年龄悬殊的丈夫“家”里逃出来,来到纽约。为了追求广阔的世界和她所憧憬的理想生活,她独自谋生,流连于酒吧、咖啡馆等社交场所。她天真开朗,热爱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处世标准。她向往那些出入纽约第五大街高级珠宝店“蒂凡尼”公司的豪华餐厅进餐的“高雅而富有”的人们的生活,她认为自己始终都在漂泊不定的“旅行”中。她想找一个她所爱的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她的生活中充满了新奇和渴望,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着她,而她巧妙地周旋在其中,游刃有余,而且努力捕捉任何能够嫁给富豪名流的机会。村上春树曾说,她身上带着一种“惊世骇俗的奔放、在性上的开放以及纯洁的放荡感”。她没有来历,没有背景,没有负担,她的名片说明一切——“霍利小姐在旅行中”。一个女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片?霍利的想法是“毕竟我怎么知道明天我会在哪儿?所以,我告诉他们给我印上在旅行中这几个字”,她家里“永远是露营或者搭夜班飞机航行”的气氛。
  童年的飘泊和流浪让霍利有极度的不安全感,她想为自已漂泊的人生找个终点,找一个心灵停靠的港湾。她想和她的哥哥弗雷德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要是我能找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地方,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样,那我就购置些家具并且给这只猫取个名字。我曾想,也许战争结束后,弗雷德和我——”,“我去过一次墨西哥,它是个养马的绝妙的国家。我看到一个靠海的地方。弗雷德是一个善于养马的人。”在战争时期纷扰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想实现这样美好的梦想谈何容易。她以为只要拥有了金钱和财富就可以创造出她所追求的“安宁幸福”的生活。但霍利追寻的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因为金钱并不等同于幸福。其实在不断的追寻中,她也不能确定,财富是否真的会带来她所要的生活,可对于这样一个只有美丽外表、善良心灵和高傲自尊的乡村女孩,除了金钱还有什么才能满足她童话般的梦想?霍利很单纯,所以她执着地追寻着,希望利用这些有钱人来实现她的梦想,尽管她实际上瞧不起也不信任他们;霍利也很世故,所以当她的“女友”抢走百万富翁拉斯蒂·屈劳勒,当她最终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抛弃时仍然能够保持乐观。小说最后悲剧式的结尾让人认清了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这是作者的目的,也是生活的写照。
  小说中始终闪耀着轻松明快的色调,一个凭借单纯率真的本性独自闯荡世界的单身女子很难与繁华而险峻的纽约社会抗衡。所以她最终陷入困境,被迫出逃。尤其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各种打击同时到来,先是她最爱的亲人弗雷德阵亡的消息让她悲痛欲绝,行为举止完全失常,最后只能靠医生的药物才镇静下来,在这一刻她心中最温馨的部分也被掩埋,从此她再也不叫作家弗雷德了,她把这种最深切的悲痛深深地隐藏起来。同时她把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同时寄托在何塞身上。她原来只有哥哥和她过上幸福生活的梦想现在变成了对于和何塞的未来生活的期盼。尽管何塞并不是最贴近她理想的人选,可她让自己爱上了他,全心全意地想开始新的生活。可命运总是喜欢折磨历经苦难的人,被卷进贩毒案的丑闻让她失去了爱名誉地位胜过爱她的何塞,她被抛弃了。读到这里连读者都不禁感叹她也许会被命运抛弃,下场悲惨。但霍利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她永不屈服,勇往直前。她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悲伤,也许是苦难的经历让她有异于常人的承受力,也许是她还过于天真认识不到生活的残酷,也许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总之霍利小姐又上路了。小说的结尾她决定逃离纽约,去巴西寻找新的生活,并要作家替她寻找巴西前五十名富翁的名单(作为今后的勾引对象)。作家劝她不要在保释期间离开,不然就会成为通缉犯,永远不能回家了。她却这样回答:“所谓家就是你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我还在寻找。”
  卡波特用他非凡的才华和精湛的笔触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梦一样的女孩和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读《蒂凡尼的早餐》就像春天的午后在庭院里啜饮一杯香浓的咖啡,清新、舒畅、浓烈、苦涩却又回味无穷。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霍利的影子,我们都会追寻一些虚幻的梦想,只是我们比霍利幸运,不会像她自幼贫穷漂泊,无依无靠,连唯一的亲人也离她而去。她只能靠梦想活着,心灵的空虚让她时刻不安,让她觉得不归属于任何地方,所以她不断地寻找着、幻想着。她追求的是永远不会给她留有位置的生活,而真正爱她的丈夫又给不了她所要的生活和爱情。也许她早就明白她一生都要漂泊追寻,她不会属于任何人,但任何见过她的人都会想要拥有她,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梦,一个不真实的梦,美好难忘却总有醒来的时候。作者卡波特也对她充满怜惜,在小说的开头就借一些蛛丝马迹告诉读者霍利还在旅途中,让人们对她充满希望,祝福她一生平安。
  卡波特笔下的这样一个人物也反映出他自身的处境。相似的童年经历,同样的颠沛流离和命运坎坷。在只能依靠自己的人生奋斗中,卡波特成功了,可他知道想要得到成功其实并不容易。霍利的人生会怎样是一件无法预见的事情,生活并不一定会善待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但这显然不是读者和作者所乐于见的,因而卡波特选择逃避现实,给出虚幻而又浪漫的结尾,让霍利在她的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地追寻,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尤其是对无依无靠又极度渴求“家”的霍利来讲。我们无法苛责霍利,说她不现实,太虚荣,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卡波特并不是为所有女性树立典范,他只是艺术夸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的生存方式,让我们知道在充满欲望、功利、陷阱、满布荆棘的世界中,多少人还在努力地活着、挣扎着。霍利也许不能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但她也是还在旅途中寻觅漂泊的众多普通人之一,为梦想而活,为梦想而漂泊。虽然很难找到心灵的归宿,可却有积极生存的理由。这样的人,幸与不幸又岂能以常理度之?
其他文献
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肩负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的艰巨任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导着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实践过程。导师和辅导员职责虽然不同,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共性和普遍性看,他们对于研究生来说都是施教者,其职责是按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按照高校的人才培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功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达29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
期刊
一、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    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以来,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集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同时由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良现象。教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当成一种“知识”来传授,学生就仅仅把课
期刊
一、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独特性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做出了如下定义:特殊儿童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经统计,我市特殊教育学校设有三个专业:聋童班、盲童班和培智班,其中以聋童和盲童占比例最大。这些特殊儿童中只有10%是先天性残障,有90%左右是由于后天生病没有及时就医或者误用药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或事业,当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或某一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不协调时,国家会认为教育某方面出了问题,从而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这即是本文所说的教育问题的归因。在国家对教育问题归因以后,会针对某些方面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革。但在注重改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教育事业持续高效推进,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不断
期刊
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坛上崛起了一批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中以独有的女性主义视角,对所塑造的女性角色投注了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其中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更是被奉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范本。《简爱》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大多数的评论视角都关注于主人公简·爱独立的爱情观、价值观,认为她代表了当时敢于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女性形象;而有的评论者则把目光锁定在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行提高国民素质的政策,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政治、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大学开始扩招,大学办学规模和教学基础设施扩大,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大学教育也开始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普及式、大众化的教育,大学生曾几何时也开始从所谓的“天之骄子”转变成了具有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面对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
期刊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为了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大量聘请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任教。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为例,外教的数量急剧增加。从1993年至今,累计聘请外教323人。其中,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时期(1993年~2002年)108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时期(2003年~至今)215人。他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菲律宾、韩国、日本,教授口语、跨文化交际
期刊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中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药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我国中草药研究发展的新时期,作为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则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探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具备从事天然药物成分研究与应用的创新人才。本文笔者阐述了该校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教学内
期刊
随着中国正在成为“崛起中的大国”,国际法(包括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也从一个边缘性学科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学科。作为一名酷爱自己专业的大学教师,仅仅重视自己的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也许这符合当前的以论文和课题指标来衡量和评估大学教师价值的大环境),还必须考虑自己的本分一教学。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如何通过国际法专业教学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无疑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在教学互动中发展自己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