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31日,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在昆明拉开帷幕。峰会上,质量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制造”的质量已然成为参会五百强企业都聚焦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可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制造”更大意义上代表着廉价和欠缺技术含量,质量难以保证。可以这样不无忧虑地预测:如果中国无法尽快解决安全质量关问题,“中国制造”将失去未来;中国产品将痛失在海外市场的良好形象,中国也将痛失未来市场。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个从内到外的巨大改变。尽管中国的“硬产品”、高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较之20世纪已经大大增强了,但是有机产品,比如农产品和食品等却很难达到西方国家认可的安全标准,所以有很多看不见的“良心”指标还在考量着我们。
在国际制造业大国的成长经验中,一个较为漫长的、饱受国际压力的痛苦过程几乎是难以避免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也曾意味着低劣产品。经过了将近30年的努力,日本才创造了“日本制造”在国际上“质量优秀”的良好声誉。然而目前我们面对着一个严峻现实,即“中国制造”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今天已经是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特点是质量消费。所以“中国制造”现在面临的质量升级压力要比当年“日本制造”面临的压力更大。
其实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中国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中国制造”支撑着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货就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随意翻拣的便宜货,永远都挂着大降价、大甩卖的牌子。一般的外国白领是不会穿“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的。90年代中期,中档产品中开始有了“中国制造”。如今,中国货已经成了许许多多外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中国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媒体特别关注的对象。当然,外国人看中国货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一样,条件好的人家里爱用上海产品,用得多了就对它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当然西方国家的白领也穿着“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他们对衬衣的质量要求自然会提高。而现在的“中国制造”恰恰又处于整体质量水平转型的时期,出问题也是很自然的,只能说明国外的要求提高了。尽管某些西方人士过于挑剔,有的媒体故意渲染炒作,但从另一方面看,恰恰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更重视了。现在西方国家看中国形象已经大为不同,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那么快,大城市里高楼大厦那么多,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从中国形象的变化来看,“中国制造”似乎有些滞后了。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走了20个年头,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充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体系还不完善。另外,加上很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政府管理的力度也不够,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质量的监管。任何一个国家提高产品的质量都有一个过程,发达国家50年前、100年前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但是仅仅这样为“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寻找开脱的借口,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我们虽然欣喜地发现,中国已经占到了76家,但是100个世界品牌却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席之地。可以这样说,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企业则是国家营销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表现的如何与国家的整体形象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国的“软崛起”必须依靠国人的共同努力。
再来比较下“中国制造”与 “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的不同点,它们与“中国制造”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靠品牌支撑的,“中国制造”不一样,我们是集体形象。日本或美国制造如果出了问题,消费者可能更多地会想到某个品牌,比如麦当劳、丰田。但“中国制造”产生影响是靠集团效应,也就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集团效应最怕的就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所以在“中国制造”还不能靠品牌支撑的情况下,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全方位地提升品质,同时,也只有在普遍提升品质的基础上,才会有一些品牌站稳脚跟。中国的企业有责任打造一批“中国品牌”,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制造”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知名企业家们也身体力行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这次峰会的“打造质量竞争力”论坛上,与会的知名企业家们普遍认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走向强大的基石,“抓质量,树品牌”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国大企业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坚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造就卓越品质形象?由新华联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海尔白电集团、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领导对此展开了深入讨论,发表了真知灼见。
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经济理论,说市场和消费者对商品有三种反应态度:一种是对这种商品保持忠诚;另一种正相反,是改变和退出,不再接受这种商品了;第三种是声音,就是说还接受这种商品但对它感到不满,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制造”遭遇的寒流,主要还是国际市场的直接反应,不是要把“中国制造”挤出国际市场,而是要求“中国制造”提高质量。尽管有些声音过于政治化,但总体上说,国际压力对“中国制造”而言,主要是正面的、好的压力,是中国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到的。
必须正视中国企业的品牌质量和国际标准存在的差距,企业自身要认清这种差距的存在,不断探寻差距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国际化就是要跟国际的同行处于同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际化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可以像国际中的一些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和借鉴。
质量中国,期待发声,它要求每一家企业都应站在国家的高度做到:首先要自律。这种自律并非完全来自于法律的约束,更多的是靠企业凭借自身社会责任的约束去自律发展经营的道路。中国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为中国品牌加分。其次企业要有战略高度。一个经济强国必然要有自己众多的国际品牌,目前很多中国企业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品牌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虽然潜力无限,但随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提高与国外品牌的进攻压力,不谋求品牌发展的企业必然要被新一轮的竞争所淘汰。再者,企业要注意产业的整体升位。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酝酿,中国企业若不注意自身产业的升级,再优秀的企业也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无法凝聚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与著名商标一样,“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和辐射的建立需要相当多的时间、财智、技能,此外,还需要一些运气。然而,在网络和电子媒体盛行的时代,苦心经营的品牌弄不好有可能毁于一旦,且难以修复。值得称道的是,在打造质量中国的过程中,我们的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并向世界不断证明,我们有信心让“中国制造”的质量经得起恒久的检验、世界的检验。
“中国制造”的产品实质上是“全球的”,因为他们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元素。然而中國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它能否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但要想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首先要得到国人的充分认可。因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首先来自于国人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赢得国人的喜欢,继而才能赢得全世界的认可,也才能赢得“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强音。惟其如此,中国梦才能催生出“中国制造”在世界版图上的核心地位。
在国际制造业大国的成长经验中,一个较为漫长的、饱受国际压力的痛苦过程几乎是难以避免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也曾意味着低劣产品。经过了将近30年的努力,日本才创造了“日本制造”在国际上“质量优秀”的良好声誉。然而目前我们面对着一个严峻现实,即“中国制造”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今天已经是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特点是质量消费。所以“中国制造”现在面临的质量升级压力要比当年“日本制造”面临的压力更大。
其实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中国形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中国制造”支撑着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货就是超市大筐里被人随意翻拣的便宜货,永远都挂着大降价、大甩卖的牌子。一般的外国白领是不会穿“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的。90年代中期,中档产品中开始有了“中国制造”。如今,中国货已经成了许许多多外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中国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媒体特别关注的对象。当然,外国人看中国货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像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一样,条件好的人家里爱用上海产品,用得多了就对它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当然西方国家的白领也穿着“中国制造”的衬衣上班,他们对衬衣的质量要求自然会提高。而现在的“中国制造”恰恰又处于整体质量水平转型的时期,出问题也是很自然的,只能说明国外的要求提高了。尽管某些西方人士过于挑剔,有的媒体故意渲染炒作,但从另一方面看,恰恰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更重视了。现在西方国家看中国形象已经大为不同,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那么快,大城市里高楼大厦那么多,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从中国形象的变化来看,“中国制造”似乎有些滞后了。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不成熟。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走了20个年头,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充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体系还不完善。另外,加上很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政府管理的力度也不够,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质量的监管。任何一个国家提高产品的质量都有一个过程,发达国家50年前、100年前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但是仅仅这样为“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寻找开脱的借口,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纵观世界500强企业,我们虽然欣喜地发现,中国已经占到了76家,但是100个世界品牌却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席之地。可以这样说,品牌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企业则是国家营销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表现的如何与国家的整体形象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国的“软崛起”必须依靠国人的共同努力。
再来比较下“中国制造”与 “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的不同点,它们与“中国制造”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靠品牌支撑的,“中国制造”不一样,我们是集体形象。日本或美国制造如果出了问题,消费者可能更多地会想到某个品牌,比如麦当劳、丰田。但“中国制造”产生影响是靠集团效应,也就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集团效应最怕的就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所以在“中国制造”还不能靠品牌支撑的情况下,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全方位地提升品质,同时,也只有在普遍提升品质的基础上,才会有一些品牌站稳脚跟。中国的企业有责任打造一批“中国品牌”,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制造”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知名企业家们也身体力行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这次峰会的“打造质量竞争力”论坛上,与会的知名企业家们普遍认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走向强大的基石,“抓质量,树品牌”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国大企业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坚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造就卓越品质形象?由新华联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海尔白电集团、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领导对此展开了深入讨论,发表了真知灼见。
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经济理论,说市场和消费者对商品有三种反应态度:一种是对这种商品保持忠诚;另一种正相反,是改变和退出,不再接受这种商品了;第三种是声音,就是说还接受这种商品但对它感到不满,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中国制造”遭遇的寒流,主要还是国际市场的直接反应,不是要把“中国制造”挤出国际市场,而是要求“中国制造”提高质量。尽管有些声音过于政治化,但总体上说,国际压力对“中国制造”而言,主要是正面的、好的压力,是中国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到的。
必须正视中国企业的品牌质量和国际标准存在的差距,企业自身要认清这种差距的存在,不断探寻差距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国际化就是要跟国际的同行处于同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际化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可以像国际中的一些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和借鉴。
质量中国,期待发声,它要求每一家企业都应站在国家的高度做到:首先要自律。这种自律并非完全来自于法律的约束,更多的是靠企业凭借自身社会责任的约束去自律发展经营的道路。中国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为中国品牌加分。其次企业要有战略高度。一个经济强国必然要有自己众多的国际品牌,目前很多中国企业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品牌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虽然潜力无限,但随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提高与国外品牌的进攻压力,不谋求品牌发展的企业必然要被新一轮的竞争所淘汰。再者,企业要注意产业的整体升位。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酝酿,中国企业若不注意自身产业的升级,再优秀的企业也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无法凝聚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与著名商标一样,“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和辐射的建立需要相当多的时间、财智、技能,此外,还需要一些运气。然而,在网络和电子媒体盛行的时代,苦心经营的品牌弄不好有可能毁于一旦,且难以修复。值得称道的是,在打造质量中国的过程中,我们的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并向世界不断证明,我们有信心让“中国制造”的质量经得起恒久的检验、世界的检验。
“中国制造”的产品实质上是“全球的”,因为他们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元素。然而中國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它能否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但要想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首先要得到国人的充分认可。因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首先来自于国人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赢得国人的喜欢,继而才能赢得全世界的认可,也才能赢得“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强音。惟其如此,中国梦才能催生出“中国制造”在世界版图上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