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li164958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的学科,其主要探究哪些东西对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个人品质。文章将结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来探究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组织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024-02
  学前儿童的教育近年来被各界关注,这不但给幼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压力,也给家长带来了考验,特别是面临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个“幼衔小”的阶段时,行为习惯差、适应不良、独立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常常困扰着家长们。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有效的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因此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它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30年代,其实就可以追寻到积极心理学的影子,因为在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生活的研究,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中有所提及。但随着二战的爆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被中断,直至20世纪5、60年代,人本主义思想的盛行,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研究人积极的一面,这些相关研究不但拓展了人本主义学,更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及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的衍生。到80年代中期,积极心理学开始在美国兴起,并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1998年首先提出。马丁·赛里格曼意识到过去心理学主要是用来治疗、解决和补救心理疾病,而这些主要是针对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却很少有涉及到甚至忽视了正常人群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它将心理学的研究视点从以往关注心理疾病与障碍的研究转移到关注人性、关注生命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即强调人美好生活的一面;关注自身的力量、美德,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而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激、成就、愉悦)、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以及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这三个主题成为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支柱。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从而促进积极主观體验的产生。因此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当三者达到和谐统一了,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1)忽视幼儿的主观体验
  学前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体验最为敏感,而他们的情感体验往往来自于父母及整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等。研究发现,大多数父母对教养方式的认知存在偏差,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不但缺少与孩子的沟通,还用暴力镇压的专制手段处理。这样的做法不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给孩子带来了恐惧、焦虑的消极情绪体验。反之,如果父母在教育中,耐心与孩子沟通,给予尊重,信心及鼓励,并用正确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做到言传身教,那么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积极的幸福体验。
  (2)轻德育,重智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不少家庭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培养,这让他们意识到越早对孩子进行干预训练,越能让孩子出类拔萃,赢在起跑线上。而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控性差、意志力差,在面对繁多复杂的技能训练时,大多表现出排斥抗拒。家长对技能训练与兴趣、智力开发与天分的混淆认知,让孩子面临着巨大压力,失去了原本的童真,甚至还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机械重复的技能训练,不但违背了孩子智力开发的规律,还忽视了对孩子德育的培养。而本该具备的积极品质、个人美德、行为习惯却没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还给孩子带来了糟糕的情绪体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家庭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目前有研究显示,60%的家庭教育都是由母亲承担,而父亲承担的不足20%,甚至还有20%的幼儿教育由祖辈承担,作为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结构,最终出现了丧偶式育娃、隔代育娃的现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承担的教育责任是旁人无法替代的,他们赋予的爱是孩子情感体验的主要来源,父爱母爱的缺失不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还可能给幼儿带来分离的焦虑、没有安全感、孤独等消极情绪。而由于祖辈教育能力的不足,任由幼儿自由发展、顺其自然,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品质。
  3.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从情绪体验、人格特质、组织机构这几方面出发,分析积极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注重积极情绪的体验,铺好学前家庭教育的基石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认为乐观积极的情绪对缓解人的压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提出了 “习得性乐观”一词。乐观积极情绪的习得应该从体验开始,在学前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成长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从事的事情中,给予肯定及正面评价,让幼儿体验到正面评价带来的愉悦,增加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因此当幼儿多次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后,会习得更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人经验,思维会变得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灵敏。 因此,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摒弃以往不正确的育儿观,加强对积极行为的引导,重视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情绪体验为中介,塑造幼儿积极的人格品质。
  (2)积极品质的形成,是学前家庭教育最终目标
  学前儿童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幼儿积极品质的形成则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但目前教育观念的不合理、教育能力的不足以及教养方式的偏差,导致了家长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忽视,他们甚至弱化积极品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显然,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他们应该认识到积极品质的具备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才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家长应关注幼儿的心理状况,在遵循其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品质。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扬及认可,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身的优缺点,预防消极情绪的产生,塑造积极的个人品质。家长还应当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逐渐形成助人、包容、分享等积极的个人品质。再者,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家长应该客观的评价每个孩子在智力、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完善人格。
  (3)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存在,是进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实保障
  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到幸福人生的实现,需要有积极向上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全身心投入的情感(engagement)、明确行为的目的和意义(meaning andpurpose)、自己产生的成就感(accomplishment) 、与周围人的和谐相处(rela-tionships),想要帮助孩子寻找幸福的人生,首先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持。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组织系统无法替代的。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发展。积极的家庭环境能有效的预防甚至减少教育沖突,防止不良情绪及行为问题的产生。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在进入非正式系统的学校教育前,家庭教育与他们身心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家长应掌握基础的幼儿心理学知识,为孩子创造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比如,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激发其潜在的能量,易形成乐观开朗、勇敢果断、友善等积极的个人品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放纵、不专制,学会有效沟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向孩子传递正面情绪,以孩子为本,尊重和爱护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只有在积极的家庭环境中,幼儿积极的个性品质才能得以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获得。积极家庭环境是实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卜雪.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生家庭教育方法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2):96-97
  [2]王燕.积极心理学的十年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03):27-31
  [3]王萍.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12+18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要学会把握每一次与家长真诚沟通的机会,充分尊重家长,只有让家长感到你的真诚,他们才愿意以后教育孩子的路上与你配合合作。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更离不开家长,严格要求,家校携手,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真诚;沟通;育人  【中图分类号】G7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029-01  关注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六年的宝贵时光中学有所获,灵
期刊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浓,习作目的不明,习作方法不当。通过引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运用观察法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法。  关键词:习作教学;观察法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038-02  鲁迅先生曾说过:“学习写作,第一须观察。”是的,正是由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法布尔方有《蟋蟀的住宅》这样不
期刊
摘要:如今的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历史的一个新高度。幼儿教育在老师家长的心目中,不亚于上大学读“研”“博”。家长做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教育以及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的的角色。家长己不再是单纯的为孩子学习提供后勤保障,而是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勇跃参与形式丰富的亲子活动,与园方亲密合作,共同架起家园共育桥梁,齐心协力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关键词:家园共育;亲子活
期刊
摘要:对幼儿来说,家庭是其与外界接触的第一站,是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科学知识的接收的最主要场所,同时从人生成长的阶段来看,幼儿也是接收能力和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幼儿的成长、性格的养成以及以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典型案例和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专制型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行
期刊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通过对于中华戏曲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让小学生们更好地寻找到文化认同感,逐渐培养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篇文章以分析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详细说明了戏曲文化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戏曲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 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
期刊
摘要:为什么学琴?重要培养的是什么?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的爱选择让孩子学琴,走着走着却迷失了方向。本人结合实际儿童钢琴教学的案例,及陪孩子练琴的经历,分析当代琴童学习中家长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钢琴;家长  【中图分类号】G 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021-02  1.时代潮流下,钢琴学习环境的变化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话题离不开老师、学生
期刊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是认可世界文化和音乐的多元性的一个包容开放的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发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美国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上的发展方面较为成熟,值得我国借鉴。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有必要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多样性内容,分析其对中小学音乐教改的影响,并得出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多
期刊
摘要:大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积极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整合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等方面,努力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日常学科教学的开展、德育活动实施等具体内容中去。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 785【文献标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放任不管。相反,教师有效指导能让学生高效学习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探究习得技能的途径,发挥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替代。  关键词:教师指导;自主;活动;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 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
期刊
摘要:教育事业在我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理应受到重视。教师专业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快速发展变革的教育现状的现实需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幼儿园群体实践智慧优势,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和启迪幼儿园群体实践智慧的价值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对如何启迪幼儿园群体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