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妈有过短暂的倒票史———
  1977年开始,电影纷纷开禁,接着引爆新一轮“古装戏”。1983年隆冬,当兵第二年的我回乡探亲,才知一向凭双手吃饭的老妈从“戏迷”转入“黄牛党”了,这让我对敲锣打鼓送来的“光荣的家属”无颜面对。家人从城郊迁回城里祖屋居住,老爸犯起病来,全靠老妈肩挑生活担子。探亲期间,每顿饭老妈总变着花样让我吃好喝好。我每月仅有6元津贴费,又沾烟,根本无法补贴家用。我吃的仿佛不是丰盛的饭菜,是寄生虫喝老妈的血。
  那年,戏院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大腕“走穴”,老妈整日忙着“倒”,连吃饭也是狼吞虎咽的。正赶上演《盘夫索夫》,那戏在下午和夜里各加了一场,仍是场场爆满。晚饭后,老妈硬塞给我一张高出几倍“市盈率”的戏票。我知道老妈养家不易,就推辞,等到她生气了,我这才哆哆嗦嗦地接了。
  戏是夜场10点半开演。我快走到戏院大门口,见老妈站在梧桐树下,与一位穿中山装的老头似在秘密砍价。她瞟见我,撂下“中山装”,急急“杀”到边上小摊取了包五香豆朝我递来,我头也不回地朝检票门走去,她追叫着我的小名,我装聋作哑,生怕被人认出这位“黄牛党”是我老妈。
  戏终,演员上台谢幕。我随观众鱼贯而出。人头攒动中,见一矮人往人堆中扎,似汪洋中逆流而上的一叶扁舟。只见乱蓬蓬的女人发。转眼间,此女正撞入我怀中,我猛地用手一推,好想发一顿火———天哪,竟是我老妈!
  刚才,老妈犯了戏瘾,居然站在大门口“听”戏,直到终场一刻,才十万分火急地溜了进来,像老粉丝要见上“大腕”最后一面。正如“卖盐的却喝淡汤”。
  我眼前映出一幅幅画面:凌晨,满天星斗,她来到剧院,第一个排队,此时也只有她一人站在冰天雪地里,她用嘴呵出一口口热气来暖手,又不停地双脚跺地。售票窗内焊了数根竖排的小铁条,当中有一口小饭碗般大的窗口,里面有道小木门。天亮了,窗口外,张开了无数双树杈一样的手臂。人浪一阵阵涌动,而排了第一位的老妈不知何时被人浪抛到外边。7点许,售票窗口的小木门“吱呀”一声推开了,人浪更高了,老妈像一条勇往直前的鱼,再次从浪谷中游到窗口,将手心攥了一把毛票的一只手迅急地使劲地插入小木门,那只手终于触及了售票员的手,在窒息得几乎要抽干了空气的人浪中,她大声报出购票数,嗓音带着沙哑。而拿了“猎物”的那只手要想从这么多只挤来的手中抽出来,太难了!因为还有无数只手形成了强大的流速想从有限的缝隙中推进。她借助了脚与墙形成的蹬力,终于从“千手观音”中抽了出来,从退潮似的人浪后边,冒出一颗过早有了白发的头颅,铁青的瓜子脸慢慢爬上血色。那只手伸开了,手心里是揉成一团沾血的戏票和零票。她的脸上漾出大功告成之色。
  老爸病愈,老妈才终止倒票营生。但至今仍保留看戏的爱好,有时她跟孙辈们争看戏曲频道。她积了一箱子的戏曲连环画,临睡前挑出一本翻看,当作“催眠术”。
  我想,也许是戏使老妈忘了漫长的自己,也许她把自己融进戏里某一角色———就像她爱说的,一个善良苦命的女子,终于穿上了凤冠霞帔……她似在戏内,又似在戏外。
其他文献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乡里正在撤村并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长春郊区农村度过的。  每当夜幕降临,那盏煤油灯就摆放在鍋台上,冒出金黄色的火焰,照着奶奶做晚饭忙碌的身影,像皮影戏一样生动有趣。我坐在灶前烧火,一边欣赏,一边遐想,觉得油灯跳动的火焰无比神奇。  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着那盏煤油灯周围,饭菜虽然清淡简单,但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灯捻“吱吱”地烧烤着,飘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一阵风吹过来,大人们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掌护住那跳跃的火苗。  晚饭后
期刊
小时候,春天里玩得最开心的,还是做柳哨、吹柳哨。  要说制作柳哨的方法也确实不太复杂。揪住一根柔软的柳条,用力一拽,它便乖乖地被从树上弄下来。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制作成功。制作柳哨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枝干从外皮中抽拉出来,用力大了,皮儿便拧裂了,白费力;用力小了,又拧不活,抽不出细小的杆来。因此,我们对這一关都十分注意,拧动的时候特别谨慎。皮拧活动后,然后用小刀在枝条的活动段用力一割,将未拧动
期刊
在所有的家具中,床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一辈子亲密接触最多的。  床,是我們人生旅途的起点。当我们即将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母亲在床上呻吟着,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下来。当听到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啼哭,幸福的笑容终于在她们疲惫的脸上舒展开来。  床,也是我们人生旅途的终点。弥留之际,在我们的体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流速越来越缓慢,胸腔的鼓点也渐次微弱。我们满怀欢欣,安静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那时我们
期刊
今年正月去老家左一村小姑家拜岁,表弟告诉我一个惊人消息:杭绍台高铁要在鹧鸪山下麻车里地方打洞,那里有个山厂(看山人住房),厂后还有一座坟。  “啊!那是我家祖山,后来入社为生产队所有,再后来又分回来。”我疑惑道,“不是说高铁在小岙那边打洞么!”  表弟说:“那是直洞主隧道,通火车; 我们这边是横洞应急隧道,通汽车。那么长的主隧道10多公里呢,以后万一出事故,旅客可以从我们这边横洞撤出来,转白鹤镇上
期刊
那个晚上,天上有很多星星,有一颗星很亮,很美。夜深了,这颗星落进我的梦里。  我要去北方。临别,我看到了你忧郁的眼睛,听到了你微颤的声音:“我等你。”  我离开南方,去了北方。  到扬州。很多人都说扬州女子漂亮呵,而我却闭上双眼,思念南方,我记忆的最前边,是你迷人的身影。  鸟儿从南方飞来,嘴含一粒南国相思豆,原來,鸟儿也在偷偷地相思。  我遥望南方的蓝天,我思念你呵,亲爱的南方。  责任编辑:子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年前,有位业余摄影家给商洛计生金融系统宣传干部讲课,破旧的手提袋里装了近百幅照片,两个半小时的课,他没有讲摄影理论,而是一张一张讲他带来的近百幅关于商洛山的照片,讲这些照片里的故事,在座的都被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吸引了。  这位土生土长的摄影家,专拍商洛的山水、商洛的山民、商洛的魂,一拍就是30多年,从黑发拍成了白發,从娃娃拍成了爸爸。一棵山里头的银杏树,他拍了十年,才拍出一
期刊
他叫赵培林,是我的大哥。  大哥生于1948年11月,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赵氏大家族的第一个曾孙。大哥从小乖巧伶俐,加之长得帅气,嘴巴又甜,深得长辈欢喜。大哥脑子聪明,又刻苦好学。1965年他参加盐城市物理、化学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如果不废除高考,他可是保送重点大学的对象啊。  我对大哥的崇拜,是从他装矿石收音机开始的。  那时候,他还在上高中,我们乡下没有通电,没有有线广播;整个村
期刊
“哥哥,您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不要辜负了爸爸妈妈的期望。要不,将来你也会和村里那些人一样,在无休止的繁重体力劳动中,甚至在与邻里、与家人毫无意义的吵闹中耗费你的生命。”  十五岁的我,坐在中学的教室里,趴在课桌上,心情沉重地给我的三哥写信。三哥正在另一所中学上高二。三哥长我两岁半,从小一起上学,我自恃与三哥的感情好,可以以一个小妹的身份向他提出希望和要求。  我是个懂事较早的女孩。一个周
期刊
你是我军中无声的密友,名字叫“85096”(枪号)。自你以崭新的姿容与我携手,我和你,用数十万发子弹,吐出了一道道彩虹。而你,最终以报废自己为代价,成全了我的一个梦。从此,军中又出了一位“神枪手”。  你是我军中无声的密友,我走的每一步你都清楚。训练中,不是我握着你不放手,而是我遇到一位“怪”教头。他平时待我像兄长,训练场上却似虎狼。我卧姿无依托举起你,两个半小时不准动啊!犹如走了两万五千里!胳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