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与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哥,您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不要辜负了爸爸妈妈的期望。要不,将来你也会和村里那些人一样,在无休止的繁重体力劳动中,甚至在与邻里、与家人毫无意义的吵闹中耗费你的生命。”
  十五岁的我,坐在中学的教室里,趴在课桌上,心情沉重地给我的三哥写信。三哥正在另一所中学上高二。三哥长我两岁半,从小一起上学,我自恃与三哥的感情好,可以以一个小妹的身份向他提出希望和要求。
  我是个懂事较早的女孩。一个周末,我从学校回到家里,亲眼目睹家中大哥、二哥为分家的事闹了不愉快,甚至动了手。我心急如焚,却是无力相劝和阻拦。联想到村中常有人家因邻里或兄弟闹矛盾,吵闹声不时传入我的耳朵,我就会心烦不安。我的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对卑俗与丑恶的厌恶,对书中描绘或想象中的优雅生活有一种强烈的向往。大概我九歲至十岁时,在我小小年纪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紧张而繁重的农事后,我的心里在急盼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同时,慢慢萌发出了跳出农村的念头,只是我当时也未曾想过,长大了究竟要去做什么。后来,一次目睹老师体罚学生的经历,让我想到长大了要当一个好老师。
  因为年龄相仿,打小我和三哥经常在一块干活,割草、放牛、砍柴,也从来没有拌过嘴、打过架。有一次深夜,我还和他去到一个数十里远的山林里为二哥接运山货。那天夜里,我的身心完全被恐惧包围。也许从小听多了大人关于鬼怪的故事,路上遇到的一切星星点点的火光,譬如萤火、譬如腐木中的磷火,在我看来,都是大人口中的鬼火。一声声怪异的声响,仿佛就是鬼怪或者野兽的嘶吼。那时的农村妇女聚在一起,嘴里传出的,除了家长里短、邻里是非,就是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我担心有鬼扑过来,担心有野兽追来,我紧紧地靠在三哥身边,和他一起把着板车的同一根手柄。我也不知道,三哥的心里有没有害怕,但我们的嘴里都没有说出“怕”字,担心那个“怕”字一出口,心里更是害怕,只是一个心思往前赶路,一直到凌晨两点,才从那令人恐惧的深山老林里回到家。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班上一个女生欺负我,三哥还奋不顾身为我帮忙出气。那个时候,同学中常有这样的做法,若是弟妹受了别人的欺负,一定叫哥哥姐姐帮忙报仇。一来二去,同学之间常常发生打架的事。三哥进到我教室,用言语教训那名女同学。不料,那个女同学竟用手指甲朝三哥脸上一阵乱抓,一下子,三哥的脸上、头上就被抓出了好几个血口子,鲜血淋漓。我非常难过,报仇不成,反遭这么大的伤害。对那个女同学,更是非常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后来,再有同学欺负的事发生,就尽量自己想办法,或者尽量避免,我不想连累三哥受到伤害。
  那时的三哥,学习的确不大用功。听母亲说,一个星期一的中午,母亲去三哥房间打扫卫生,却发现他还躺在床上睡觉,母亲又惊又气。母亲以为,三哥早已在头天下午回学校上课了。拎着三哥的耳朵,母亲一边狠狠地骂了他,一边流下了焦急的眼泪。
  我想到给三哥写信。我不愿意看到三哥如两个大兄长一般的未来,我希望三哥能够通过读书这条路,这条无数寒门子弟意欲跳出农门的唯一道路,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里由盛而衰、由富而贫,颇受村人冷眼的命运。“……难道你已经忘记,你和我说过的你心中的梦想?我无法想象,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你的人生将会怎么样……”我情绪激动地写下这些话,装入信封,写上地址和姓名,跑到邮局,买好邮票,郑重贴上。看着信封上精美、崭新的邮票,似乎就看见三哥在课桌前认真学习的情景。
  信件塞进邮筒,我想象着三哥阅读这封信的欣喜、激动或者沉重。他会如我所愿,亦如母亲所愿吗?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没有接到他的回信。不知道他是没收到我写给他的信呢,还是不愿意回信?而我,依然以一个小妹的身份,暗暗关注他的变化。
  一个周末,我们从不同的学校回到了家中。那天晚上,我悄悄走进他的房间。昏暗的煤油灯下,三哥正专心致志整理学习笔记。桌上一张八开的白纸,以表格的形式工工整整记录着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另一张八开白纸上,是一幅他自己绘制的中国地图。脑中一幅图,胸中一张表。他正认真复习功课呢。我告诉了母亲三哥的用功。
  当年的高考并不顺利,三哥因为是在农村中学,读完高二就参加考试,加之基础不牢,最终以十几分的差距落榜。然而,由于我当年顺利考入师范学校,踏出了关键的一步,给了三哥和父母信心。一家人经过数次商量,最终决定让三哥去县里中学的高三年级补习。父母倾尽积蓄,又向亲戚借了一些钱,三哥才得以复读。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三哥补习的情景,但我可以想象出,在复读的一年时间里,三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吃了多少的苦头。我也想象到,三哥甚至会经常地因为伙食费难以接续而愁苦。
  一个泥泞的雨天,我走在师范校园的路上,突然一张沾满泥浆的粮票进入我的视线。我轻轻捡起,在水池边洗净,放在床边上晾干,心想着给三哥寄去,也想着给苦读中的三哥一点鼓励。那个夜晚,我给三哥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件。第二天,连带这张粮票,和我从每学期仅有的五十元零用钱中挤出一张两元的钞票,寄给他。三哥照样没有回信,他是个不喜言辞,也不擅言辞的人。就是到现在,尽管在外面拼搏了几十年,由行政单位而后下海,依然如此,这也多少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些不大不小的误会或麻烦。
  当时,三哥借住在一个老乡家里,中午或晚上,有时在老乡的单位食堂用餐。有一天,老乡回到家,与我母亲说起三哥读书的事。他说,钦凡学习很用功,常常看书看得忘记了吃饭。食堂师傅曾说,小伙子这么用功,高考一定能考上。老乡的话,给了母亲不小的安慰。
  一年后,三哥果然不负全家人殷切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一所大学。母亲非常高兴。入学前夕,家里把那头饲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杀了,颇为隆重地做了一场升学宴。三哥的师长、同学好友,家里的各方亲戚都来庆贺。面对众亲友的真诚祝贺,母亲又流出了眼泪。我知道,那是激动的泪,是幸福的泪。
  偏远的山乡,贫穷的农家,接连两个子女考学成功,是一件不小的喜事。从此,村人的目光中似乎多了一份亲切和尊敬,父母的心里也多了一份小小的荣耀。   三哥在北京上大学,生活费自然多些,那时,他加入了学校的体育运动队,每个月还有一些补贴,但毕竟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他的生活所需。家中基本上没有多少钱可以寄给他。三哥倒也会想办法,每年的寒暑假,他大多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帮图书馆整理书籍,或在学校附近打零工。我记忆中,三哥四年大学期间,只有一个寒假和一个暑假回了家。那年寒假回家,他还到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些生活用品回来,过年前姊妹几个一起去家乡的圩场卖。那个暑假,他又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简易玻璃工艺品,去市场叫卖,赚取微不足道的零用钱。之后,又在离开学半个月前,带着我和妹妹来到深山里的姨娘家砍柴,为家中的父母准备了好几年的柴火。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在姨娘家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天一亮就上山,在山上挑拣林场间伐下的树干和枝条,或者是炼山之后剩下的黑黑的木棍与枝干。午后,或背或挑或拖,搬运到水库边。然后,捧起清水,将三张黑白相间的大花脸洗净。我和妹妹个子小力气小,大部分的粗重活儿,都是三哥一人包了。七天时间的连续劳作,水库边已堆积了高高一垛柴火,在姨父的帮助下,三哥用木船由水库装运出山。我和妹妹先行回家,拉来板车,和我的男友一起在水库边等候。那时我和男友即现在的丈夫在同一個乡镇工作,我教书,他做乡镇文书,我们的关系基本确定,他是很乐意为我们帮忙的。一直等到夜深,木船才晃晃悠悠划到岸边,再将柴火卸下,又一车一车装上板车。一趟、两趟、三趟……整整十板车。那个夏天的深夜,借着隐隐的月光或萤火虫闪烁的光芒,我们拉着板车在那条蜿蜒的乡村公路上奔忙。
  一个星期,我们晒黑了,人也消瘦了。十板车的柴火运到家里,父母高兴的同时,脸上也写满了怜爱。那次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进山砍柴的经历,也成了我和三哥乡村生活最后的共同记忆。对三哥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也许,他早已料到,自己学业在身,以及经济上的压力,能为父母分忧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才有了三人进山砍柴一周的壮举,虽然辛苦,但心中却不曾有过苦和累的感觉。我也无法想象,现在的我,还能有多少体力干这种粗重的活儿。那一大垛柴火,供父母使用了好些年,直到他们先后在我们的疼痛、不舍,甚至愧疚和悔恨中离世。
  近些年,在青春时期就有着很深文学情结的三哥,写下了《致母亲》《致父亲》等诗歌,怀念在贫穷的年代,劳累一生、艰难抚养教育众多儿女的父亲母亲。“忘不了/多少还是夜的晨/厨房的微响/也惊搅了我的梦魂/忘不了/多少年田间地头/纤弱的身影总是挺得很刚强……”(《致母亲》)“我努力搜寻你的笑/记忆难寻/清苦的时光里/或许当我们群起而笑时/你有那么一瞬丝丝动容/就那一瞬/我也会感受到你笑中的苦涩和仓皇……”(《致父亲》)除了写给父母的诗篇,也写下了不少关于童年和青春,以及故乡的回忆。最近,又创作了《红土红韵井冈情》一文,厚重的文字,深刻的思考。我清晰地感觉到,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三哥,在走过人生的巅峰之后,内心的沉静和思想的积淀。
  师范毕业,我的月工资收入大概七十元左右。每个月留下自己的生活费之外,我基本将工资交给母亲,母亲从我的工资收入中提出一小部分寄给三哥,每次寄十五或二十元,都是由我去寄。我结婚的那年,是三哥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婚后第一个月,我和丈夫商量,给三哥寄去了四十元生活费。他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在一所中专学校教书。
  后来,三哥几次跳槽,最终下海从商,虽没有辉煌,但也还算比较顺利。或许从小生活在贫穷之中,三哥一直很节俭。但是在我上世纪90年代购买商品房资金紧张时,他却很慷慨,借了五千元给我。那时他刚刚成家,孩子也才出生,家中经济很紧张,但他二话不说,给我寄来了借款。
  而今,我们依然各自在人生的风雨里奋力前行。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彼此之间直接的联系有了减少,但骨肉相连的那种惺惺相惜,还是深深埋在心底。更因为有了文字,我们多了一份心灵的呼应。大树的分枝,越往上长,相隔的距离越远,然而,它们的根始终连在一起。
  责任编辑:子 非
  美术插图:小 米
其他文献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窘态:口中含着娘的乳头,一只手护着另一个,一脸生怕别人抢去的表情。两只眼直直地盯着娘的面孔。娘低着头迎合着我的目光,脸上荡漾着只有娘才有的慈祥。  对幼小的我来说,在人人都为养家糊口奔波的年代,岁月的甘甜首先是从“口”中感受到的。有一次我捏着一块鸡蛋饼,在胡同口和娘邂逅,当举目第一次读娘时,忽然有了这样的奇想——  我的娘为何是她?而不是她?  我说的她,是我的大娘
期刊
中秋节这天,我老早就赶到爸爸那里。  一进屋,就看见爸爸正站在桌子前,一手拿着妈妈的遗像,一手攥着洁白的毛巾,正在颤颤巍巍地擦着,眼睛里密密麻麻的血丝,已经滴落到几盘刚刚摆好的水果上。霎时,我的心好像被一只蜜蜂深深地蜇了一下,疼得潸然泪下。  我赶紧走过去,把爸爸慢慢扶到床边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妈妈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放到桌子中间。还没等我转过身来,爸爸就大声地对我说:“你再去拿几块月饼,放到你
期刊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乡里正在撤村并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长春郊区农村度过的。  每当夜幕降临,那盏煤油灯就摆放在鍋台上,冒出金黄色的火焰,照着奶奶做晚饭忙碌的身影,像皮影戏一样生动有趣。我坐在灶前烧火,一边欣赏,一边遐想,觉得油灯跳动的火焰无比神奇。  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着那盏煤油灯周围,饭菜虽然清淡简单,但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灯捻“吱吱”地烧烤着,飘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一阵风吹过来,大人们不约而同地伸出手掌护住那跳跃的火苗。  晚饭后
期刊
小时候,春天里玩得最开心的,还是做柳哨、吹柳哨。  要说制作柳哨的方法也确实不太复杂。揪住一根柔软的柳条,用力一拽,它便乖乖地被从树上弄下来。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制作成功。制作柳哨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枝干从外皮中抽拉出来,用力大了,皮儿便拧裂了,白费力;用力小了,又拧不活,抽不出细小的杆来。因此,我们对這一关都十分注意,拧动的时候特别谨慎。皮拧活动后,然后用小刀在枝条的活动段用力一割,将未拧动
期刊
在所有的家具中,床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一辈子亲密接触最多的。  床,是我們人生旅途的起点。当我们即将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母亲在床上呻吟着,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下来。当听到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啼哭,幸福的笑容终于在她们疲惫的脸上舒展开来。  床,也是我们人生旅途的终点。弥留之际,在我们的体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流速越来越缓慢,胸腔的鼓点也渐次微弱。我们满怀欢欣,安静地等待那一刻的到来。那时我们
期刊
今年正月去老家左一村小姑家拜岁,表弟告诉我一个惊人消息:杭绍台高铁要在鹧鸪山下麻车里地方打洞,那里有个山厂(看山人住房),厂后还有一座坟。  “啊!那是我家祖山,后来入社为生产队所有,再后来又分回来。”我疑惑道,“不是说高铁在小岙那边打洞么!”  表弟说:“那是直洞主隧道,通火车; 我们这边是横洞应急隧道,通汽车。那么长的主隧道10多公里呢,以后万一出事故,旅客可以从我们这边横洞撤出来,转白鹤镇上
期刊
那个晚上,天上有很多星星,有一颗星很亮,很美。夜深了,这颗星落进我的梦里。  我要去北方。临别,我看到了你忧郁的眼睛,听到了你微颤的声音:“我等你。”  我离开南方,去了北方。  到扬州。很多人都说扬州女子漂亮呵,而我却闭上双眼,思念南方,我记忆的最前边,是你迷人的身影。  鸟儿从南方飞来,嘴含一粒南国相思豆,原來,鸟儿也在偷偷地相思。  我遥望南方的蓝天,我思念你呵,亲爱的南方。  责任编辑:子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年前,有位业余摄影家给商洛计生金融系统宣传干部讲课,破旧的手提袋里装了近百幅照片,两个半小时的课,他没有讲摄影理论,而是一张一张讲他带来的近百幅关于商洛山的照片,讲这些照片里的故事,在座的都被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吸引了。  这位土生土长的摄影家,专拍商洛的山水、商洛的山民、商洛的魂,一拍就是30多年,从黑发拍成了白發,从娃娃拍成了爸爸。一棵山里头的银杏树,他拍了十年,才拍出一
期刊
他叫赵培林,是我的大哥。  大哥生于1948年11月,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赵氏大家族的第一个曾孙。大哥从小乖巧伶俐,加之长得帅气,嘴巴又甜,深得长辈欢喜。大哥脑子聪明,又刻苦好学。1965年他参加盐城市物理、化学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如果不废除高考,他可是保送重点大学的对象啊。  我对大哥的崇拜,是从他装矿石收音机开始的。  那时候,他还在上高中,我们乡下没有通电,没有有线广播;整个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