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作文成绩中,多数学校的平均成绩均在40分露头;要突破45分,难乎其难。
原因在哪?受制于三大壁障:
一是选择论题时,只看材料主题,就地立论,思维表层单一,导致严重“撞车”,缺乏风骨。
二是设置分论点时,没有方向走向,胡乱拼凑,思维狭隘无序,导致肤浅刻板,缺乏特色。
三是论述事理时,不善解剖事理,无话可说,思维碰壁阻滞,导致空话连篇,缺乏风采。
例: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常规教学:
论题集中:劳动光荣,积极参与。
原因分析:考生思维狭窄,只看材料主题,便直接单向立论,无力旁顾其他。
模式议论文教学:
论题广阔,四通八达。
1.小处看:体力劳动,收获丰硕,即创财健体修身。外在三层,逐层升华,纵向推论价值高。
2.大处看:体力劳动创造人类创造智慧创造文明,体力劳动,不可缺失。
内在三层,逐层深化,发掘本质见识深。
3.多层看:看个人,日常生活离不开体力:看社会,工农生产离不开体力:看国家,中国制造离不开体力。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逐层攀登,中心论点层层显示高度。
4.回头看:农业经济时代全靠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体力劳动知识经济社会无法脱离体力劳动。纵观人类发展全程,总结历史规律,特色鲜明分量重。
5.向前看:体力劳动逐步递减脑力劳动逐步递增 最终两类劳动逐步归一,难以区分。远眺未来有远见。
6.众人看:人类学家,离开体力劳动人类必将退化;社会学家,离开体力劳动社会必然动荡;政治学家,离开体力劳动思想品格容易变质。
7.正反看:看正面,体力劳动收获丰硕,不该轻视:看反面,脱离体力劳动危害多,应该改正。在强烈对比中显示优劣。
8.相对看:体力劳动为脑力劳动提供物质需求与精神基础,脑力劳动为体力劳动提供先进工具与减轻负荷,二者相互为用,不可或缺。
……
当一名阅卷老师被清一色的“劳动光荣,积极参与”的论题折腾得恹恹欲睡时,突然看到如上丰富多彩的论题,能不眼前一亮吗?
还是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例。
就目前所见的考生的作文来看,多数分论点肤浅,结构刻板,除了模式结构并列三大段,就是一正一反两大段,枯燥乏味。
下图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一份构思,三个分论点方向明确,由低到高,逐层推进,思想向上,中心论点逐层升高:
免饥寒也,劳动直接获得财富延寿考也,劳动间接锻炼身体远淫邪也,劳动改造了思想。一步步走向高点,构建内三层结构模式。
论述中,应有意识地联系时代,联系使命,联系自己,还应联系题目中的三种错误思想,适当加以否定与批判。
再看:
早在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
如下构思,既阐释了两类劳动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又剖析了两类劳动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上图构思体现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
1.人類学理论,劳动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1)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生命延续的需要。
(2)劳动保护人类基因,确保人类健康地繁衍。
2.社会学理论,劳动是立足社会的需要。
(1)社会之人必须劳动养活自己、服务自己。
(2)社会之人必须劳动造就社会、建设社会。
3.政治学理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劳动磨砺人的性格意志,给人耐力。
(2)劳动净化灵魂、端正思想、培养才干、催人向上。
原因分析:传统作文教学,囿于证明文写作。老师要求学生背诵一大堆典型事例、经典名言,目的是让学生在分论点之下,大量使用,以填满格子。如今,证明文在高考作文题目中已经少见,阐明文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一般来说,阐明文更强调具体分析。典型事例用不上了,经典名言派不上用场了,具体内容如何展开?靠分析!这就大大为难考生了,因为这恰恰是考生最大的弱项。没办法,很多人只能东拉西扯、挨边说话、交叉重叠、游离题外,这就造成了文章的空洞无物,成为文章扣分的重要部分。
那么如何纠正呢。请看: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最后一课”有一份构思提纲是这样的。
中心论点:爱是教育的金钥匙。 分论点一,爱是教育之魂。
1.爱,是心理相通,授受与共。教学教学,一方是教,一方是学。教与学在客观上是对立的,但主观上又力求统一,必须统一。办法在哪里?爱!
2.爱,是相互呼唤,民主平等。因为对学生有爱,教师会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因为对老师有爱,学生会喜欢老师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方式。
注意,如果是证明文,这里可以采用例证、引证等方法来论证。现在写阐明文,只能围绕漫画发表议论,没有事例,没有名言,只能靠分析。这里分两点分析,第一点分析“爱”是必需的,否则无法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沟通;第二点分析“爱”是双方的,否则单向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一个回答“为什么”需要爱,一个回答“怎么样”实现爱,角度不同,效果却很好。
分论点二,爱是信任之功。
1.爱,是放手教育,促其成长。教师是主导,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最重要的服务是相信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引导下,获得知识与技能。
2.爱,是狠心压担,训练担当。老师对于有潜力的学生应敢于加大分量,让他多承担、多担当,发展他的特长。
注意,这里将“信任”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信任学生的自觉性,放手让他们自由成长:一是信任某些学生的特殊能力,给他们多担当的机会。前者面对普遍性,后者面对特殊性,如此分析,十分辩证。
分论点三,爱是期待之火。
1.爱,是点燃火把,促它燎原。有人说,只有心中有“期待之火”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对未来的追求之火,最终实现知识燎原。
2.爱,尽管表现在今天,但也要大胆期待他们明天的灿烂与燎原。作为教师,爱学生的明天,期待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要在今天注入更多的爱心。
注意,这里的论述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期待之火”点燃学生的“期待之火”,提高他们追求明天的热情;二是培育“期待之火”要从今天做起,把今天的“爱”变成明天的燎原之火。兩个角度,一个角度是教师要带头拥有“期待之火”,一个角度是教师今天就要点燃学生的“期待之火”。一个是自己的模范行为,一个是自己的职业行动,不同角度,方便论述。
模式议论文如此训练有什么好处?
1.突出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解决逻辑论证留下的空当。
2.下探一级,在分论点之下,分出两个角度,推进一个层次。这样,全文中心论点一分论点一分析角度,三层推进,加上中间地带的横向铺开,全文的理群就丰富完整了。
3.有了两个角度的分析,各个分论点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内容就丰富具体了。
原因在哪?受制于三大壁障:
一是选择论题时,只看材料主题,就地立论,思维表层单一,导致严重“撞车”,缺乏风骨。
二是设置分论点时,没有方向走向,胡乱拼凑,思维狭隘无序,导致肤浅刻板,缺乏特色。
三是论述事理时,不善解剖事理,无话可说,思维碰壁阻滞,导致空话连篇,缺乏风采。
壁障之一:论题单一,严重“撞车”
例: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常规教学:
论题集中:劳动光荣,积极参与。
原因分析:考生思维狭窄,只看材料主题,便直接单向立论,无力旁顾其他。
模式议论文教学:
论题广阔,四通八达。
1.小处看:体力劳动,收获丰硕,即创财健体修身。外在三层,逐层升华,纵向推论价值高。
2.大处看:体力劳动创造人类创造智慧创造文明,体力劳动,不可缺失。
内在三层,逐层深化,发掘本质见识深。
3.多层看:看个人,日常生活离不开体力:看社会,工农生产离不开体力:看国家,中国制造离不开体力。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逐层攀登,中心论点层层显示高度。
4.回头看:农业经济时代全靠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体力劳动知识经济社会无法脱离体力劳动。纵观人类发展全程,总结历史规律,特色鲜明分量重。
5.向前看:体力劳动逐步递减脑力劳动逐步递增 最终两类劳动逐步归一,难以区分。远眺未来有远见。
6.众人看:人类学家,离开体力劳动人类必将退化;社会学家,离开体力劳动社会必然动荡;政治学家,离开体力劳动思想品格容易变质。
7.正反看:看正面,体力劳动收获丰硕,不该轻视:看反面,脱离体力劳动危害多,应该改正。在强烈对比中显示优劣。
8.相对看:体力劳动为脑力劳动提供物质需求与精神基础,脑力劳动为体力劳动提供先进工具与减轻负荷,二者相互为用,不可或缺。
……
当一名阅卷老师被清一色的“劳动光荣,积极参与”的论题折腾得恹恹欲睡时,突然看到如上丰富多彩的论题,能不眼前一亮吗?
壁障之二:结构单一,分论无序
还是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例。
就目前所见的考生的作文来看,多数分论点肤浅,结构刻板,除了模式结构并列三大段,就是一正一反两大段,枯燥乏味。
下图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一份构思,三个分论点方向明确,由低到高,逐层推进,思想向上,中心论点逐层升高:
免饥寒也,劳动直接获得财富延寿考也,劳动间接锻炼身体远淫邪也,劳动改造了思想。一步步走向高点,构建内三层结构模式。
论述中,应有意识地联系时代,联系使命,联系自己,还应联系题目中的三种错误思想,适当加以否定与批判。
再看:
早在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
如下构思,既阐释了两类劳动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又剖析了两类劳动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上图构思体现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
1.人類学理论,劳动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1)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生命延续的需要。
(2)劳动保护人类基因,确保人类健康地繁衍。
2.社会学理论,劳动是立足社会的需要。
(1)社会之人必须劳动养活自己、服务自己。
(2)社会之人必须劳动造就社会、建设社会。
3.政治学理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劳动磨砺人的性格意志,给人耐力。
(2)劳动净化灵魂、端正思想、培养才干、催人向上。
壁障之三:不善说理,无话可说
原因分析:传统作文教学,囿于证明文写作。老师要求学生背诵一大堆典型事例、经典名言,目的是让学生在分论点之下,大量使用,以填满格子。如今,证明文在高考作文题目中已经少见,阐明文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一般来说,阐明文更强调具体分析。典型事例用不上了,经典名言派不上用场了,具体内容如何展开?靠分析!这就大大为难考生了,因为这恰恰是考生最大的弱项。没办法,很多人只能东拉西扯、挨边说话、交叉重叠、游离题外,这就造成了文章的空洞无物,成为文章扣分的重要部分。
那么如何纠正呢。请看: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最后一课”有一份构思提纲是这样的。
中心论点:爱是教育的金钥匙。 分论点一,爱是教育之魂。
1.爱,是心理相通,授受与共。教学教学,一方是教,一方是学。教与学在客观上是对立的,但主观上又力求统一,必须统一。办法在哪里?爱!
2.爱,是相互呼唤,民主平等。因为对学生有爱,教师会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因为对老师有爱,学生会喜欢老师教学的课程与教学的方式。
注意,如果是证明文,这里可以采用例证、引证等方法来论证。现在写阐明文,只能围绕漫画发表议论,没有事例,没有名言,只能靠分析。这里分两点分析,第一点分析“爱”是必需的,否则无法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沟通;第二点分析“爱”是双方的,否则单向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一个回答“为什么”需要爱,一个回答“怎么样”实现爱,角度不同,效果却很好。
分论点二,爱是信任之功。
1.爱,是放手教育,促其成长。教师是主导,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最重要的服务是相信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引导下,获得知识与技能。
2.爱,是狠心压担,训练担当。老师对于有潜力的学生应敢于加大分量,让他多承担、多担当,发展他的特长。
注意,这里将“信任”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信任学生的自觉性,放手让他们自由成长:一是信任某些学生的特殊能力,给他们多担当的机会。前者面对普遍性,后者面对特殊性,如此分析,十分辩证。
分论点三,爱是期待之火。
1.爱,是点燃火把,促它燎原。有人说,只有心中有“期待之火”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对未来的追求之火,最终实现知识燎原。
2.爱,尽管表现在今天,但也要大胆期待他们明天的灿烂与燎原。作为教师,爱学生的明天,期待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要在今天注入更多的爱心。
注意,这里的论述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期待之火”点燃学生的“期待之火”,提高他们追求明天的热情;二是培育“期待之火”要从今天做起,把今天的“爱”变成明天的燎原之火。兩个角度,一个角度是教师要带头拥有“期待之火”,一个角度是教师今天就要点燃学生的“期待之火”。一个是自己的模范行为,一个是自己的职业行动,不同角度,方便论述。
模式议论文如此训练有什么好处?
1.突出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解决逻辑论证留下的空当。
2.下探一级,在分论点之下,分出两个角度,推进一个层次。这样,全文中心论点一分论点一分析角度,三层推进,加上中间地带的横向铺开,全文的理群就丰富完整了。
3.有了两个角度的分析,各个分论点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内容就丰富具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