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添活力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j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由静到动,化繁为简,使无声变有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在课堂导人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长方形跑一周的乌龟跑得快,还是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的兔子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二、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去探讨,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顶点,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然后又观察长方体框架中三组棱的运行情况,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最后在讲解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电脑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的画面。提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三、呈现过程,释疑解难
  
  数学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时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到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再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容易一次形成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端点的个数,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他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移动、展现,亲眼看到那些变化过程,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同时学得轻松愉快。
  
  四、诱导想象,建立表象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只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诱导联想,才能使学生想象出新的形象,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知识与学生形象性思维的矛盾。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安排了一道很典型的几何题目:有一高15分米,底面直径为10分米的圆柱体,把它横截成三段圆柱体,它的表面积比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展开联想,在脑海里创设出题目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过程,然后又通过电脑屏幕,运行圆柱体被截成三段过程的画面(图略),在演示过程中,电脑画面又不断显示、闪烁截成三段后增加的四个底面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体增加的表面积,就是圆柱体的四个底面积之和,通过这样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沟通了学生脑海中已产生的新表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优化练习,深化思维
  
  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在学生理解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后,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这样的判断练习:若给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中的一个角,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①露出一个钝角,②露出一个直角,③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依次进行判断,在对“露出一个锐角”的判断中,有的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对此,故意让屏幕显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当学生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却让屏幕显示一个“钝角三角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因为三种三角形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挖掘潜力,再现创新
  
  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电脑显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电脑闪烁),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时教师还可以提问:你能不能只用一个直角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先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动手试一试,最后电脑显示剪拼的过程,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可以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发散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展示他们的独创性大有益处。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其他文献
2011年7月14日,省委全委会专业镇转型升级专项视察组在参观考察了东莞石龙镇的转型升级工作后,就地召开了"加快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战略研讨会"。会上,专业镇基层干部、企业负责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至于认为“不错”便是教学的“成功”,“不错”成了我们不懈的“追求”,但错误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必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这将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最终受益者无疑是学生——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摘要 基于初中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本文围绕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试从常见的生活实例来构建初中数学的教学。力图将教材教学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化,以强调数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以期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联系生活的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
企业利用就地技改的机会,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了国内同行先进厂家的基础雷管全自动装填生产线。但如何使该条生产线顺利达产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还是有技术可挖。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条例》肯定并鼓励深化产学研合作。作为多次参与《条例》的起草及调研工作的广东高校之一,广东工业大学科技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4-D、6-BA、NAA、KT、GA)对两种马铃薯脱毒试管苗(青薯2号和青薯6号)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青薯2号试管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2,4-DO
数学,由于其极端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然而,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多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迫在眉睫.怎样培养学生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就不可能有学生素质的提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学的过
35kV湖山线是35kV宝山变、35kV哨上变的主供电源,供电区域为高寨乡、毛云乡、龙岗镇、哨上乡、禾丰乡,2011年元月,因冰、凝灾害受损严重,由于涉及重大的民生问题,供电部门高度重视
几何证明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几何证明过程包含着大量的直观、想象、探究和发现的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非常有利。高中数学(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中的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几何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可以使学生通过这些定理的探究,进一步学习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培養数学能力。本文从以往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