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绘秋色 诵读品秋韵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绘画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巧布剪贴画,绘美丽秋色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由三个部分组成,识字教学、拼音教学和课文教学。《秋天》是孩子们所学第一篇课文,意义非凡。这篇课文共55个字,5个句子,篇幅短小,语言活泼,节奏感强,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课文。我把上课的时间安排在了深秋,能明显感受到天气变凉的时候,孩子们的身与心都准备好了迎接秋天的时候,因为在这一整个秋季里,我领着孩子们看过花坛里那几棵繁茂的桂树,领略过它米黄色的小花,花开花落的美好;我也陪着孩子们一起仔细地观察过操场跑道边那一颗银杏,叶片由绿变黄、由浅黄变深黄,终而随风飘落;我也在晴朗地天气里和孩子们在操场嬉戏玩耍,抬头仰望大雁南飞的壮观景象。这就是季节更迭,气候变化。
  因而,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写满生词的树叶,有淡黄、深黄、浅红、深红;人字形大雁、一字形大雁……上课伊始,这些写满生词的树叶不仅是我用来巩固前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形式,也成了孩子们构图绘秋色的必要内容。事先在黑板上绘好一棵光秃秃的树干,能把生词读正确的孩子们走上讲台,巧妙地、心有灵犀地把这些树叶分别贴于树干处、半空中、地下,不一会儿,秋天就真像秋天了。此时,秋天的美已无需多讲多说,光看看,就了然于心了。
  这一教学设计,顿时让课堂如深秋的枫叶一般红地热烈起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瞬间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回到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公。构图绘秋色这一设计既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真正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要。
  二、 观赏剪贴画,诵秋之神韵
  儿童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绘画语言,把绘画引进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可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自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例如,《秋天》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天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我没有用过多抽象的说教性的语言来讲高、蓝和新词“那么”。我同样运用剪贴画,让孩子们观察秋天的天空,让他们从图画中感悟高、蓝这两个描写秋天天空特点的词语,不做过多解释。将“多么”一次的理解贯穿其中,并利用枫叶图让孩子们练习用“多么”一词说话,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情感地朗读句子。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书本来读,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高有低,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这篇描写秋天的散文只有短短三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虽有两句话,但只有几个字。“啊!秋天来了!”这短短的几个字体现了秋天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秋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种情感体会是很难的,但是黑板上直观的剪贴画——蓝蓝的天空,高飞的大雁,铺满大地的金黄的落叶,这些是具体可感的,给孩子们的感受也是最直观的,因而这两句话的朗读就显得水到渠成。但是如何读出对秋天的盼望及喜爱之情却是难点,最关键是对两个感叹号的理解以及第一句话的朗读。在这里,我用了示范朗读地方式来处理,因为这样的方式最直接,最有效。通过不断、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起学生心目中最原始的对美的喜爱和盼望。
  这一课,孩子们在绘图与诵读中完成了与秋天的一次别样的遇见,在孩子们用小手亲自绘出的秋天里感悟秋天、品读秋天,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提升了孩子感悟能力和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超轻粘土,让他们利用粘土进行手工制作。在颜色鲜艳、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吸引下,幼儿对教师准备的超轻粘土产生了兴趣,积极投入到手工制作中。在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种物品,如,小兔、房子、小娃娃等,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也能制作出简单的物品。在制作完成后,教师让幼儿展示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并让他们根据制作
期刊
在还没有认识我的邻居之前,我便先认识了她家的阳台。  一般住宅小区的阳台都是普普通通的,由灰白棕色调的石砖和单调的透明玻璃拼接而成,和灰蒙蒙的天空面面相觑。顶多点缀几件在衣架上摇摇欲坠的衣物,让人没有再多看一眼的欲望。  可邻居家的阳台却那样好认,在一片灰色中,二楼突兀出来的绿意,像沙漠中的绿洲让人眼前一亮。一开始阳台上只是摆着几盆简单的绿萝,慢慢地,邻居家的女主人便摆上了各种植物花卉。都不是大的
期刊
我就像个猎人,窝在洞口,蜷缩身体,眼怔怔地盯着洞外。  每一个同样的时间,都会有一只灰兔,蹒跚着走过。  我就这样固执地守在洞口,守了八年。  最开始,灰兔的脚步轻快、欢乐,蹦蹦跳跳。后来,它的脚步渐次变得缓慢悠长,步伐拖沓。  偶尔的时候,会有白兔和它一起在我面前经过,它们的步伐紧凑一致,他们时不时交头接耳,时不时目光对视,笑意满怀。  每当这时,我都会扔出炸弹,炸弹会刚刚好地落在白兔身上,白兔
期刊
一、背景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兩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成人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不能吃亏——“奶奶说别人打我,我一定要打还的。”在“贴人”游戏过
期刊
学校文化是校园的魂,也是学校的根,是学校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精神内核。学校文化不仅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而且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经典美文是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的诗文。从经典美文入手,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可从根本上优化校园文化,让校园更美好。  一、经典美文,营造清雅环境  校园环境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
期刊
对学生进行经典古诗文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经典古诗文就是像呼吸空气那样自然,伴随学生学习,不增加负担,不增加压力的情况下便可将传统教育中的诸多优势运用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以弥补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经典古诗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并能积累一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现在的学生,身边都充斥着电脑游戏、手机等电子产品,根本没有阅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因此导致了他们独立阅读能力比较差,阅读量明显不足。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我把课前演讲这一块“
期刊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汉字听写大会》等赏寻文化基因的节目,在这片华夏土地上燃起了一场“国学热”。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这些国学的盛宴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国学复兴的曙光。  何谓国学?经史子集中,那篇篇锦绣,字字珠璣,是谓国学。她徘徊于“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雁门关前,纵横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赤壁边上,游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总结出了用“三读三批”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将课堂分成三步走。  一、“初读一批”,用喜欢的方式读文,初步尝试理解字词句  低年级的孩
期刊
古人云:“不食八珍,何以知味之奇?不为文学,何以知世之资?”意思是:不吃山珍,怎么会知道滋味的奇美?不去学习,凭什么来认识世界?为何古人用“吃山珍”这样的美事来引出“要学习”这样的劝说呢?我认为这其中自有深意。那就是,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方法,更是精神享受的需要!  当今社会,学习已大多沾染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大人教育孩子“好好学习,为了生存”但学习如果只是作为强迫,作为顺应潮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