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揭示了语言和翻译德本质,对于“什么是翻译”有了新的解读,其中德翻译限度着重探讨了不可译性问题。本文浅析了卡氏对不可译性德阐释,指出其意义和不足,认为应全面地看待理论。
关键词:意义;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90-01
一、引言
人们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的认识由来已久。“在中国,无论是‘文’,‘质’之争,还是后人对‘信达雅’德诠释,无一不是建立在意义是可以完整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这个认识之上的。当时人们对于意义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的确,正如卡特福德所言,每种语言各成其独立的系统,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翻译中意义从一种语言传达到另一种语言当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必然存在不可译性。
二、卡特福德对不可译性的解读
约翰·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于1965年出版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是英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作,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西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谭载喜所言,“卡特福德在翻译理论问题上表现出的语言学取向,给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它连同其他人的努力一起,推动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的现代语言学意识。”卡氏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对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进行的替换。至于翻译对等的条件则是源语和目的语文本或单位对其所指实体的相同特征(或至少部分相同特征)相关,与就是说如果源语的情境特征不能建立在目的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中,就没法翻译,也就出现了不可译。卡特福德将不可译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上的不可译,另一类是文化上的不可译。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
语言的不可译指的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语言形式上的对应特征,特别是当源语中有歧义(ambuity)的内容恰好是它功能上的相关特征时,更容易发生不可译。卡氏认为,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语中的两个或更多的语法或词汇单位共有一个表现形式,另一个方面是源语单位一词多义二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一词多义。
1、共有的表现形式(shared exponence)
在英语语法中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和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经常是在单词原形的后面加上“s”,如“cats”和“eats”,当词形不同时,当然没有其歧义,但当词形相同时,就会出现歧义,也就产生了不可译现象。如“Time flies.”“flies”既可以是名词fly(苍蝇)的复数形式又可以是动词fly(流逝)的第三人称单数,而且“time”本身既可做名词又可做动词,所以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How quickly time passes”或者“Make observations on the speed of flies。”如果在正常会话中,谈话双方都知道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不会有翻译问题,但是如果在源语文本中这句话就是为了举例说明歧义的话,那么就不可以了。
2、一词多义(polysemy)
这里的polysemy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词有广泛而笼统的语境意义。如俄语词“verxu”,它的语境意义可以粗略地被概括为“from or off a higher position”,因此,在不同的语境里“from upstairs”,“from upriver”,“from above...”都可以是它的对等词,但具体是哪一个则很难让人确定,也就产生了不可译。
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卡氏还提到了造成语言上不可译的另外一种情况——oligosemy,可以理解为词义的限制,如“俄语词‘prisla’,它除了表示“来”这个意思之外,还明确地告诉读者,来者是个女性,是步行来的。”而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词可以包含对等的而且又有限制范围的语境意义。
(二)文化上的不可译
卡氏认为当与源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目的语文化中缺省时就产生了文化不可译,并指出这种不可译并非像语言的不可译那么绝对。如芬兰语中的“sauna”这个词,指的是浴室,桑拿室,英语中一般用“bath”或“bathhouse”来表示,但“sauna”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指一座房子,一所旅馆或一艘船上的一个房间,人们在里面既不泡在热水里,也不洗澡。还有日语词“yukata”,它可以作为英语中的“dressing-gown,bath-robe,pyjamas…”又可以穿着上街,甚至去咖啡馆,这也不是英语中的任何一个词可以往完全替代的。卡氏接着又说文化上的不可译实际上是由于搭配上的不可译造成的,即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搭配,而搭配问题无疑属于语言问题,因此他把文化上的不可译归入到了语言上的不可译的范围中来。
三、与卡特福德观点之不同之处
卡氏将文化不可译的情况归入到语言不可译中,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词语搭配的不可译属于语言的不可译,这样一来,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方的语言的层面来研究,但确实如此吗?语言和文化无疑是紧密联系的,但它们却又是不同的,卡氏的观点忽视了此二者的区别,如此来阐释可以性问题未免有失科学。“源语语目的语在语音,字形,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不可译,而文化不可译则是由源语文化语目的语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翻译所涉及的不只是单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其背后同时亦承载了文化等其他因素,只有认清不同因素造成的不可译,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相关的翻译问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结语
卡特福德关于翻译中不可译性问题的阐释系统全面,指出了翻译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他将文化不可译归入语言不可译中却有些偏颇,这与他依据系统功能语法及当时语言学的发展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对待一种翻译理论,应该全面地予以看待,不能只看到其意义,同时也应善于发现其不足,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储备,提升我们的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3]白兰.浅谈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海外英语,2010.
关键词:意义;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90-01
一、引言
人们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的认识由来已久。“在中国,无论是‘文’,‘质’之争,还是后人对‘信达雅’德诠释,无一不是建立在意义是可以完整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这个认识之上的。当时人们对于意义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的确,正如卡特福德所言,每种语言各成其独立的系统,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翻译中意义从一种语言传达到另一种语言当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必然存在不可译性。
二、卡特福德对不可译性的解读
约翰·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于1965年出版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是英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作,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西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谭载喜所言,“卡特福德在翻译理论问题上表现出的语言学取向,给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它连同其他人的努力一起,推动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的现代语言学意识。”卡氏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对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进行的替换。至于翻译对等的条件则是源语和目的语文本或单位对其所指实体的相同特征(或至少部分相同特征)相关,与就是说如果源语的情境特征不能建立在目的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中,就没法翻译,也就出现了不可译。卡特福德将不可译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上的不可译,另一类是文化上的不可译。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
语言的不可译指的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语言形式上的对应特征,特别是当源语中有歧义(ambuity)的内容恰好是它功能上的相关特征时,更容易发生不可译。卡氏认为,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语中的两个或更多的语法或词汇单位共有一个表现形式,另一个方面是源语单位一词多义二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一词多义。
1、共有的表现形式(shared exponence)
在英语语法中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和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经常是在单词原形的后面加上“s”,如“cats”和“eats”,当词形不同时,当然没有其歧义,但当词形相同时,就会出现歧义,也就产生了不可译现象。如“Time flies.”“flies”既可以是名词fly(苍蝇)的复数形式又可以是动词fly(流逝)的第三人称单数,而且“time”本身既可做名词又可做动词,所以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How quickly time passes”或者“Make observations on the speed of flies。”如果在正常会话中,谈话双方都知道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不会有翻译问题,但是如果在源语文本中这句话就是为了举例说明歧义的话,那么就不可以了。
2、一词多义(polysemy)
这里的polysemy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词有广泛而笼统的语境意义。如俄语词“verxu”,它的语境意义可以粗略地被概括为“from or off a higher position”,因此,在不同的语境里“from upstairs”,“from upriver”,“from above...”都可以是它的对等词,但具体是哪一个则很难让人确定,也就产生了不可译。
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卡氏还提到了造成语言上不可译的另外一种情况——oligosemy,可以理解为词义的限制,如“俄语词‘prisla’,它除了表示“来”这个意思之外,还明确地告诉读者,来者是个女性,是步行来的。”而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词可以包含对等的而且又有限制范围的语境意义。
(二)文化上的不可译
卡氏认为当与源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目的语文化中缺省时就产生了文化不可译,并指出这种不可译并非像语言的不可译那么绝对。如芬兰语中的“sauna”这个词,指的是浴室,桑拿室,英语中一般用“bath”或“bathhouse”来表示,但“sauna”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指一座房子,一所旅馆或一艘船上的一个房间,人们在里面既不泡在热水里,也不洗澡。还有日语词“yukata”,它可以作为英语中的“dressing-gown,bath-robe,pyjamas…”又可以穿着上街,甚至去咖啡馆,这也不是英语中的任何一个词可以往完全替代的。卡氏接着又说文化上的不可译实际上是由于搭配上的不可译造成的,即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搭配,而搭配问题无疑属于语言问题,因此他把文化上的不可译归入到了语言上的不可译的范围中来。
三、与卡特福德观点之不同之处
卡氏将文化不可译的情况归入到语言不可译中,认为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词语搭配的不可译属于语言的不可译,这样一来,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方的语言的层面来研究,但确实如此吗?语言和文化无疑是紧密联系的,但它们却又是不同的,卡氏的观点忽视了此二者的区别,如此来阐释可以性问题未免有失科学。“源语语目的语在语音,字形,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不可译,而文化不可译则是由源语文化语目的语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翻译所涉及的不只是单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其背后同时亦承载了文化等其他因素,只有认清不同因素造成的不可译,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相关的翻译问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结语
卡特福德关于翻译中不可译性问题的阐释系统全面,指出了翻译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他将文化不可译归入语言不可译中却有些偏颇,这与他依据系统功能语法及当时语言学的发展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对待一种翻译理论,应该全面地予以看待,不能只看到其意义,同时也应善于发现其不足,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理论储备,提升我们的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3]白兰.浅谈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海外英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