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轮自平衡车是一种理想的代步工具,具有巨大的市场推广价值、环保价值、社会效益。双轮自平衡涉及机械制造、机器人研发、传感等多个领域,其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人机协同过程,本次研究从双轮自平衡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出发,探讨国内外关于该工具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概括其研究意义,并总结研究要点,最后做出展望。
关键词:双轮自平衡车;机械制造;传感;人机协同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呈膨胀式发展,因历史、交通建设、观念等原因,城市交通出行困难、交通堵塞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不仅影响运输效率,还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社会负担增加等诸多问题。双轮自平衡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具有灵活机动、占地面积小、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日常代步工具,有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双轮自平衡车其核心技术是自平衡控制,后者是保证其高机动、安全、低能耗等优点的关键。本次研究就双轮自平衡控制进行概述[1]。
1 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1.1 结构特点与构成
与其它机动车相同,其具有鲜明的结构布局,属同轴平行布置结构,两个平行车轮通过车轴与车体连成一个整体,为满足乘坐需要,其重心处于支点也就是轮面上方,非控制状态下无法维持平衡,属自然不稳定系统。其相较于前后布置两轮电动自行车,其转弯半径几乎为零,原定运动能力强,加载智能控制系统利于掌握,机械系统与实现原理简单,通过重心控制可控制车体运动,适应性强。
双轮自平衡系统核心是智能平衡控制系统,后者可分为双轮自平衡、一级倒立摆动两个子系统,从空间分布上可分为直线旋转立体结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行走过程,除自平衡系统外,整个载具还包括车体机械结构、电动机系统、传感器测量、电源系统共五个组成部分[2]。
1.2 工作原理
通过具有测算重力的传感器、车体状态传感器等多个传感器,将获得数据依据制定好的程序发出相应的信号,这些信号经处理后,与预期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处理器据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合适的调整量,输出并控制驱动器,调整车轮转速、转矩,以实现行动,达到自身平衡状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双轮平衡控制系统包括机器人控制系统以及载具控制系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有双轮平衡控制机器人诞生,而后逐渐向载具领域扩展。不同于机器人控制,载具研发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因为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不可预知性、复杂性,要求平衡控制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研发难度更大,但另一方面因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控制难度更低。目前,国内外关于双轮平衡控制机器人系统与载具系统均较多,前者研发、制作、实验成本低,也不存在伦理学制约,研发成果较多。总体上看,国外研究更为透彻、先进,研发机构较多,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研究集中在高校,成熟的市场产品较少。以下就几种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①国外,瑞士,极点配置;美国S公司,冗余系统;美国TB公司,PD控制;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P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模糊控制;②国内,台湾国立大学,模糊控制;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模糊与自适应控制,中国科技大学,PID控制,日江电器体重自适应控制,中国农业大学,状态发聩控制[3]。部分产品已经上市,载量1-2人,70~120Kg,车速5~60Kg。
3 研究意义
3.1 特殊的代步工具
因具有平稳、占地面积小、灵活机动等优点,适用于单人、双人代步,在机场、商场、体育馆等大型室内场所行驶,同时适用于短途、中途城市交通,使用人员可包括交警、巡警、安保人员、旅客、观众、个人等,适用于狭小空间行驶,速度不快较为安全可靠[4]。同时,因采用电能,能源获取方便,有助于减轻能源、环境负担。
3.2 为相关技术研发、教学提供途径
作为一种典型的自平衡系统,因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能力、潜力,可为自平衡系统研发提供市场动力,推动自控制算法、重力感应、仿生学、电动、机械制造等领域相关技术发展,为实验论证积累经验。
4 研究要点
双轮自平衡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要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电动机问题,电动机转矩控制、速度匹配;②平衡系统方面,对重心位置、负载的适应算法,特别是在空载、带载方面模式切换;③传感器方面,传感器测量车体状态可靠性,传感器分布,对整个车辆各部件的协同问题。
涉及基本必备数据包括:控制杆偏离轴角度、车体转弯角度、质量重心与轮轴距离、车轮半径、载体质点、轮轴长度、左右轮转角、左右车轮质量、车体质量、左右电机转矩、左右轮相摩擦力。此外,还应尽可能考虑路面膜材料、风阻。
此外为提高系统适应性,还需构建一套补偿控制体系,以提高车辆的适应性。
5 小结
双轮自平衡车具有巨大的市场推广价值,这是推动该载具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我国限于尚未有相关行业规章制度,研发制造双轮自平衡车尚存在较大风险,但笔者相信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兴事物,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寻求突破,创造、创新双轮自平衡车控制系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吉昌,程凯,郑荣儿,等.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3):467-470
[2]张晓华,张志军.自平衡式两轮电动车耦合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13,20(1):27-29.
[3]梁文宇,周惠兴,曹荣敏,等.双轮载人自平衡控制系统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0,17(S1):149-151,190.
[4]周振德,胡立生,顾军.自平衡电动车定姿系统设计[J].控制工程,2009,16(S1):45-48.
关键词:双轮自平衡车;机械制造;传感;人机协同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呈膨胀式发展,因历史、交通建设、观念等原因,城市交通出行困难、交通堵塞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不仅影响运输效率,还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社会负担增加等诸多问题。双轮自平衡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具有灵活机动、占地面积小、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日常代步工具,有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双轮自平衡车其核心技术是自平衡控制,后者是保证其高机动、安全、低能耗等优点的关键。本次研究就双轮自平衡控制进行概述[1]。
1 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1.1 结构特点与构成
与其它机动车相同,其具有鲜明的结构布局,属同轴平行布置结构,两个平行车轮通过车轴与车体连成一个整体,为满足乘坐需要,其重心处于支点也就是轮面上方,非控制状态下无法维持平衡,属自然不稳定系统。其相较于前后布置两轮电动自行车,其转弯半径几乎为零,原定运动能力强,加载智能控制系统利于掌握,机械系统与实现原理简单,通过重心控制可控制车体运动,适应性强。
双轮自平衡系统核心是智能平衡控制系统,后者可分为双轮自平衡、一级倒立摆动两个子系统,从空间分布上可分为直线旋转立体结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行走过程,除自平衡系统外,整个载具还包括车体机械结构、电动机系统、传感器测量、电源系统共五个组成部分[2]。
1.2 工作原理
通过具有测算重力的传感器、车体状态传感器等多个传感器,将获得数据依据制定好的程序发出相应的信号,这些信号经处理后,与预期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处理器据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合适的调整量,输出并控制驱动器,调整车轮转速、转矩,以实现行动,达到自身平衡状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双轮平衡控制系统包括机器人控制系统以及载具控制系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有双轮平衡控制机器人诞生,而后逐渐向载具领域扩展。不同于机器人控制,载具研发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因为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不可预知性、复杂性,要求平衡控制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研发难度更大,但另一方面因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控制难度更低。目前,国内外关于双轮平衡控制机器人系统与载具系统均较多,前者研发、制作、实验成本低,也不存在伦理学制约,研发成果较多。总体上看,国外研究更为透彻、先进,研发机构较多,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研究集中在高校,成熟的市场产品较少。以下就几种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①国外,瑞士,极点配置;美国S公司,冗余系统;美国TB公司,PD控制;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P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模糊控制;②国内,台湾国立大学,模糊控制;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模糊与自适应控制,中国科技大学,PID控制,日江电器体重自适应控制,中国农业大学,状态发聩控制[3]。部分产品已经上市,载量1-2人,70~120Kg,车速5~60Kg。
3 研究意义
3.1 特殊的代步工具
因具有平稳、占地面积小、灵活机动等优点,适用于单人、双人代步,在机场、商场、体育馆等大型室内场所行驶,同时适用于短途、中途城市交通,使用人员可包括交警、巡警、安保人员、旅客、观众、个人等,适用于狭小空间行驶,速度不快较为安全可靠[4]。同时,因采用电能,能源获取方便,有助于减轻能源、环境负担。
3.2 为相关技术研发、教学提供途径
作为一种典型的自平衡系统,因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能力、潜力,可为自平衡系统研发提供市场动力,推动自控制算法、重力感应、仿生学、电动、机械制造等领域相关技术发展,为实验论证积累经验。
4 研究要点
双轮自平衡系统控制方法研究要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电动机问题,电动机转矩控制、速度匹配;②平衡系统方面,对重心位置、负载的适应算法,特别是在空载、带载方面模式切换;③传感器方面,传感器测量车体状态可靠性,传感器分布,对整个车辆各部件的协同问题。
涉及基本必备数据包括:控制杆偏离轴角度、车体转弯角度、质量重心与轮轴距离、车轮半径、载体质点、轮轴长度、左右轮转角、左右车轮质量、车体质量、左右电机转矩、左右轮相摩擦力。此外,还应尽可能考虑路面膜材料、风阻。
此外为提高系统适应性,还需构建一套补偿控制体系,以提高车辆的适应性。
5 小结
双轮自平衡车具有巨大的市场推广价值,这是推动该载具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我国限于尚未有相关行业规章制度,研发制造双轮自平衡车尚存在较大风险,但笔者相信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兴事物,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线工作者,应积极创新,寻求突破,创造、创新双轮自平衡车控制系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吉昌,程凯,郑荣儿,等.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3):467-470
[2]张晓华,张志军.自平衡式两轮电动车耦合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13,20(1):27-29.
[3]梁文宇,周惠兴,曹荣敏,等.双轮载人自平衡控制系统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0,17(S1):149-151,190.
[4]周振德,胡立生,顾军.自平衡电动车定姿系统设计[J].控制工程,2009,16(S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