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能力建模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rema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每年高考中得分率较低的一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诗歌内容艰深,考生不太好懂的原因;还可能有命题难度较大,考生无法准确理解题干要求的原因,除此之外,我想还可能跟同学在平时复习时,在诗歌鉴赏能力点考查方面还没有成功建模有关。这里笔者结合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就答题的规范和模式做一些解题指导。古诗鉴赏题常见的题型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型;炼字型;前人评价型。
  一、分析意境型
  (2013全国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落寒鸦乱鸣,才遥望柴门踽踽独回(步骤一)。这是一幅沉郁苍凉的雪后暮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在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那种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 斋 独 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某一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一般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但在古诗鉴赏题中,一般涉及到“描写和抒情”两种,如果考查“描写”这个点时,一般可以考虑描写的角度,比如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远与近、动与静、点与面、虚与实等,考查“抒情”这个点时,一般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我们一般说“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一般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喻)今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比兴;渲染;用典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设问,此外还有顶针、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韦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山月皎如烛”,将月亮比作蜡烛;“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步骤二)。韦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赵诗写出了环境的凄冷(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特色
  (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某句诗是如何体现某种风格的。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如果是明确了某种风格,那只需运用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说明即可了。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根据分值大小,确定这一点是否需要指出)
  5.答题示例:
  这句诗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题干已明确)(步骤一),运用大鹏、丹凤、北海、太阳、茫茫路等豪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步骤二),塑造出了一个儒雅刚健、很有气概的书生形象(步骤三)。
  四、炼字型
  (2013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分析某句诗中某字的妙处。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绿”在首句中是吹绿的意思(步骤一),它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步骤二),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步骤三)。
  五、前人评价型
  (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先前某人在某作品中是这样评价这首诗(词)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关于这首诗(词)(或某句诗)有人认为怎么样,还有人认为怎么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2.解答分析: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审题,特别是评价的那句话的意思理解,如果评价的话内容比较艰深的话,命题者一般会有一个解释,所以在答题时,我们只要顺着题干要点思路,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证明即可。
  3.答题步骤:(1)结合诗句解读题干。(2)分析它的作用。
  4.答题示例:全诗以“静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步骤一),而“门掩世味”“拈笔忘筌”却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所以这首诗平淡、旷达而又意味深长(步骤二)。
  总之,诗歌鉴赏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读懂诗歌,知人论世,关注诗人及注释,然后依据题干要求和题型特点,认真审题,规范答题,从而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E。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正确使用成语”不仅要了解成语在意思、程度、使用范围、色彩(语体和情感)、语法功能等上的不同;还要弄清句子的语境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成语使用
整合性研究范式(Integrated Research Paradigm)是Hannah Brenkert等人在2004年提出的环境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范式,他们希望在环境社会学领域里建立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框架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第一总队奉命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在多军兵种协同作战中作为工程后勤保障的重要成员单位,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以保施工保生活为重点,以有力的
微网的经济、稳定运行依靠能量协调系统,微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靠微网运行决策支持系统来保证。微网运行一旦发生故障,要求系统能够快速进行故障诊断和故障恢复,避免因故障
2008年6月3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6届年会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正式开幕。会议由保加利亚大坝委员会主办,来自近60个国家的6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会议。中国大坝委员会代
本文讨论常乃惠(1898—1947)和他的《中国思想小史》。在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史与思想史中,常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一方面,他与当时的激进和保守两方不同,把国家和制度的建设放在文化与思想的改变之上;另一方面,他也与当时新旧文化论争中的两派都不同,对古代传统的意义与当代思潮的渊源有自己的判断,他带着这些思考写下了《中国思想小史》。本文指出,这部《中国思想小史》,既显露了他的思考,也暴露了他的缺陷,这部书虽然不能算是名著,但从学术史角度看,它却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
1925年,朱自清先生发表了《背影》,这篇“白话美术文的典范”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最为温软的地方,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它犹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回忆性的文章在时间上大致可划分为过去和现在,但在《背影》中,作者设置的时间却是多层面的,不同的时间点又有一定的交汇。作者记述的故事不长,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却远远超过了一般读者的理解,正因为这样,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感意蕴也就显得不一般了。要读
车辆里程表调校、安全气震电脑修复及音响解码这些曾经被很多维修人员奉为汽车维修中的高精尖技术活,随着相关设备工具智能化的提高,现在正变得离普通维修人员越来越近。为了方
本文运用语义分析方法,澄清了恩格斯的哲学名著<路德维希&#183;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唯物主义"的双重语义,消解了由传统教科书理解框架"反注"恩格斯所造成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