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报》教学擂台栏目上几位校长和教师的几篇讨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孰优孰劣”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几位身居教学一线的领导和教师提出的观点、阐述的思想,让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回顾这些年我在物理教学中教学手段的采用,多次听一些同行们讲课时所见到的教学手段的采用,我对“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诚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发展空间。通过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把抽象呆板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创设出愉悦轻松的情境氛围,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土办法”设计的实验也有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优势。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时设计的试验非常巧妙。他用的材料是一条橡皮筋和勾码,师生互动。产生的效果是:橡皮筋上所挂勾码越多,橡皮筋伸长就越长。结论是:橡皮筋所受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进一步引出弹簧的特征,讲清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这种用“土办法”自己设计出来的教具虽然简单,但它既能说明大道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直观性,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就是现代化教学技术不能做到的。
又如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Flash课件。讲课时使用多媒体,操纵鼠标,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包括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引起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加上清晰的画面让学生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一目了然,课堂的效果极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很透彻。然而学生的一个提问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问我:“老师,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真的是这些因素吗?屏幕上每一个变量的改变引起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如此同步,是不是您设计的程序呢?真实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让我体会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教师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后来我又用废旧灯丝、铜丝、镍铬合金丝、酒精灯、电流表等为学生重新演示了一遍,学生才彻底信服了。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照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曾经听过两位老师讲的同一节课——《阿基米德原理》。第一位老师讲解时首先应用了传统的讲法。他精心设计了试验,使用了“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桶、清水、盐水”等。他首先为学生进行了演示试验,接着学生进行分组试验,师生在实验中得出了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学生对浮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液体能产生浮力有了确信无疑的感觉。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用,那么气体是不是也有浮力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气体也有浮力。但学生对结论还是推测,正确与否还不敢肯定。这时他就应用了多媒体,使用了音频和视频放映了我国气象部门研制的巨大的气象探空气球的发射过程。课堂上声像合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从而巩固了气体也有浮力的知识点。这节课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又有学生动脑分析的过程,非常成功。另一位老师讲解时完全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他操纵鼠标,声像俱全,学生齐声配合,从公式的推导到习题的演练,全部在屏幕上展示。幻灯片一张又一张。给人的感觉是教师成了课堂的“领导者”、会议的“主持人”,学生变成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机器”。一节课下来,我观察了一下学生的笔记本,发现上面一片空白。我想学生笔记本上一片空白并不怕,如果学生的头脑里也是“一片空白”,那就太可怕了。这种讲课方式的改革实际上是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体会到: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起来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必然引起我們课堂上教学手段的改革。今天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明天就有可能成为传统的手段。因此,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熟视无睹,就会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唯“现代”为美,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自身素质的训练,恐怕也难以胜任今天的教学重任。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正确之路。
诚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发展空间。通过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把抽象呆板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创设出愉悦轻松的情境氛围,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土办法”设计的实验也有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优势。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时设计的试验非常巧妙。他用的材料是一条橡皮筋和勾码,师生互动。产生的效果是:橡皮筋上所挂勾码越多,橡皮筋伸长就越长。结论是:橡皮筋所受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进一步引出弹簧的特征,讲清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这种用“土办法”自己设计出来的教具虽然简单,但它既能说明大道理,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直观性,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就是现代化教学技术不能做到的。
又如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Flash课件。讲课时使用多媒体,操纵鼠标,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包括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引起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加上清晰的画面让学生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一目了然,课堂的效果极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很透彻。然而学生的一个提问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问我:“老师,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真的是这些因素吗?屏幕上每一个变量的改变引起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如此同步,是不是您设计的程序呢?真实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让我体会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教师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后来我又用废旧灯丝、铜丝、镍铬合金丝、酒精灯、电流表等为学生重新演示了一遍,学生才彻底信服了。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照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曾经听过两位老师讲的同一节课——《阿基米德原理》。第一位老师讲解时首先应用了传统的讲法。他精心设计了试验,使用了“溢水杯、弹簧测力计、小桶、清水、盐水”等。他首先为学生进行了演示试验,接着学生进行分组试验,师生在实验中得出了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学生对浮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液体能产生浮力有了确信无疑的感觉。接着他话锋一转提出: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用,那么气体是不是也有浮力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气体也有浮力。但学生对结论还是推测,正确与否还不敢肯定。这时他就应用了多媒体,使用了音频和视频放映了我国气象部门研制的巨大的气象探空气球的发射过程。课堂上声像合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从而巩固了气体也有浮力的知识点。这节课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又有学生动脑分析的过程,非常成功。另一位老师讲解时完全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他操纵鼠标,声像俱全,学生齐声配合,从公式的推导到习题的演练,全部在屏幕上展示。幻灯片一张又一张。给人的感觉是教师成了课堂的“领导者”、会议的“主持人”,学生变成了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机器”。一节课下来,我观察了一下学生的笔记本,发现上面一片空白。我想学生笔记本上一片空白并不怕,如果学生的头脑里也是“一片空白”,那就太可怕了。这种讲课方式的改革实际上是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讲课让我体会到: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起来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必然引起我們课堂上教学手段的改革。今天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明天就有可能成为传统的手段。因此,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熟视无睹,就会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唯“现代”为美,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自身素质的训练,恐怕也难以胜任今天的教学重任。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