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友谊与竞争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故事: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幼儿园的。第二天是星期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唯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那种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后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站到了一起,但相互不说话,不对视,而是各玩各的。一段时间后,双方都酝酿好了进一步沟通的情绪,有了交流的欲望,所以几乎是突然间,两个人同时抬起头,对视一下,这需要“小动物”有足够的勇气。对视后又慌忙低头去玩自己的东西,但估计已经心不在焉。然后又是第二次抬头对视,这次对视时晴晴微笑了一下。小虎作为回报,立即给了晴晴一块玩具零件,但没有说话,给完后立即低头游戏,纯粹是用动作在掩饰,因为他什么有效性动作都没做出来。第三次是小虎先抬头看了晴晴,晴晴立即抬头回应,还是没有说话,但两人对笑了一下。此时完成了第一次交流的全过程。
  解 析:
  孩子的心灵如小动物般纯洁,他们从家走进幼儿园,心灵慢慢打开了,但是,如何打开?他们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去学习分享玩具和快乐,分享“趣味”和“感动”,然后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小虎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曾宣布自己为“小蜗牛”,他内心的“蜗牛”情结在于“蜗牛随时背着它的小房子”,他内心没有安全感,充满了对家的眷恋;当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他宣布自己是“小松鼠”,已经可以离开家但随时有大尾巴保护自己;现在他“进化”成“小鸡”或“小鸭”啦,可以和大家在一起玩游戏。
  
  观察故事:与成人平等的心态
  
  天天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常常用激烈的躯体动作表达对老师的亲近,或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几乎所有老师都被他撞过,老师很担心他伤到别的孩子,所以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老师的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天天的人缘很好!那天,微微和冉冉玩起“把大门”的游戏,别的孩子只有在“大门”打开的时候才可以通过,而微微很大声地说:“天天可以过,天天是我的朋友!”
  的确,天天很少争夺玩具,对“弱小”的朋友总表示关注和同情,拉小弟弟的手,或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去安慰他们。不管是新来的老师还是参观的客人,天天总是会主动表示关心,搬个椅子给客人坐,或者拉客人的手引领他们找校长,一脸庄重。这让我感觉到,在这个3岁半孩子的心里,他和成人是平等的。
  解 析:
  事实上,天天所表现的“与成人平等”的心态,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的确,这其实就是他们建立友谊的基础。互相理解、包容、尊重,用于接受友情的“考验”,最终享受友情的甜蜜。这些是他们在家中无法享受的心灵“按摩”。从孩子的友谊中,我们成人也可以找回一些失落的东西。
  
  观察故事:好胜心的“魔力”
  
  排队时最能立竿见影地把孩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孩子飞奔而来,忘掉一切规则、友谊,“据腿力争”(紧紧抱住老师的腿)地抢着要排第一;另一部分孩子缓缓而来,嘴里哼着儿歌,津津有味地笑看“龙争虎斗”。事实上,好胜心人人都有,就是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
  男孩子有竞争概念的年龄比女孩稍晚,这直接导致了上个月一场友谊赛的结果:运动会的“送信”项目是一个团体运动,小朋友分为男队和女队,在练习时,由于多数男队员好像对赢并不感兴趣或者并不理解,于是常常慢慢悠悠的,虽有大点的队员奋力追赶,男队还是每次必败。最让老师又急又笑的是,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一片加油声中“镇定自若,我行我素”一路“游山玩水”,甚至被卖力喊加油的老师吸引住了,停步看起了热闹——他变成观众了!对于失败,男队员们倒也并不在意,只急坏了“大哥”冉冉,每次都小眉头皱着发急生气,老师为了安慰冉冉,每次宣布结果都替男队“找回面子”,这次说:“男队这次有进步,比上次快多了。”下次说:“男队今天发扬风格,女队人少,借了一名队员给女队。”偶尔男队跟女队跑了个勉强平手,老师更是及时鼓励,不遗余力地大力赞扬,打气:“男队进步太快了!真棒!”后来,每到老师宣布结果:“女队赢了……”不等老师说完,冉冉必焦急、殷切、认真地盯着老师的脸,高声接道:“男队进步了!”
  解 析:
  在传统观念里,竞争似乎是“功利”的代名词,事实上,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是纯洁、原始的,这带给他们“胜利”的成就感,也引领他们思索“失败”的原因,是非常有益的。
  
  观察故事:“我喜欢你!”
  
  孩子也会“吃醋”,从妈妈亲爸爸时宝宝怨怒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来啦。在幼儿园也有类似情况,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大点的扬扬总是被别的孩子“景仰”着,微微很喜欢他,常主动去拉他的手。但是,冉冉也喜欢扬扬,见微微拉起扬扬的手,冉冉一把过去把微微推开,拉起扬扬就跑,反而把扬扬吓了一跳。老师问冉冉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喜欢扬扬!”“那么你为什么喜欢扬扬呢?”“因为扬扬总是把玩具让给我,还给我讲故事呢!”“你这样推开微微,微微会喜欢你吗?”
  这样的对话不用继续了,因为冉冉已经低下了他的头—他的小脑瓜一定想到了什么。
  解 析: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把熟悉的人进行排序,第一喜欢谁,第二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喜欢,是多么纯净的词啊!诱导孩子说出喜欢什么人的原因,可以判断他小小世界中的价值观,比如,他说“喜欢强强力气大”,你就要考虑他好恶的倾向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的喜欢总是与“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不知不觉地去观察、模仿喜欢的人。
  当然,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被别人喜欢,孩子的确会“生气”,此时正是告诉他“分享”、“给予”他人快乐的良机,并非坏事。
  孩子其实有自发学习的本能,因此成人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觉快乐和舒适,包括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环境,这样才可以让他的小心灵既经受历练,又自由成长。等他们走出幼儿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学习的热爱,真正能自发性地学习,去适应各种环境,当然,也包括人际环境。
其他文献
那年我们刚到美国,女儿在当地一家幼儿园读书。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拼装玩具超人。当他把超人拼装好时,被一个大个子男孩一把抢去,并被推倒在地。小男孩从地上爬起来,跑到老师面前哭诉。  我以为老师定会调查事情的真相,再严厉地批评大个子男孩一顿,然后安慰受伤的弱者,让抢玩具的孩子把玩具还给他,并且道歉认错。  然而老师没有这么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对挨
期刊
瞧瞧我的女儿,4岁的阿曼达知道多少的事情哪!她特意选了个日子,把她知道的事情一点一滴,事无巨细地列数出来:一加一等于二;黄色加上蓝色会变成绿色;企鹅有翅膀但是不会飞……她说呀,说呀,一刻也不停。最后,她终于说完了。  “妈妈,”她一本正经地说,“我什么都知道。”  我显出一副信以为真的模样,事实上却是在心中偷笑,一个4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  凭着我将近而立之年的人生经验,我敢说我知道所有
期刊
儿子2岁时的一天,对一只会叫的火炉(烧蜂窝煤的)开始感兴趣,那个圆圆的家伙(水壶)会叫,下面也有个东西,是热的,就总想去看看、摸摸,家里人的办法是把他抱着,远离火炉,免得烫着。我想这不是好办法,大人总有一不小心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知道那东西“不友好”。  我从儿子的眼神里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你想摸摸这个东西,是吗?来吧。”他当然伸出了手,这时,我捏着他的一个手指头,有意地让它在炉子身上多停了几
期刊
  
期刊
母亲对孩子成长起90%的作用    王少卿:在《发现母亲》中,您的母教理论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论体系,能否具体地在家庭教育方面谈一谈?  王东华:我的母教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重视,二是呼吁社会对母亲价值的尊重。我认为,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其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
期刊
  
期刊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儿,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球,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路过的足球教练看到了,他发现这个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带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
期刊
最近读到一则外国小幽默,叫《不愿上学的校长》。  说的是一个“大孩子”,某天早上突然不想上学了,妈妈让他讲出两个理由。  这个“大孩子”说:“第一,所有的同学都恨我;第二,所有的老师都恨我。”妈妈听了以后,没有责备他,只是恳切地对他说:“不过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去学校。”儿子的顽皮劲儿来了:“能讲讲去学校的理由吗?”妈妈笑着说:“第一,你已经52岁了;第二,你是学校的校长。”接下来的事,会怎么样呢?
期刊
孩子第一次帮忙叠衣服、第一次主动站到小凳上伸长手臂帮着洗碗、第一次争着要包饺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这个时候,是不耐烦地把孩子拨拉一边,鼓励他“坐享其成”,还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近乎捣乱的行为中的“闪光点”,跟他分享一同做事的“亲子时光”?  我们来看看不同妈妈的不同反应吧。  
期刊
对门的小男孩是我们楼里最顽劣的孩子,时常恶作剧不断,左邻右舍经常向他的父母告状。每次听到对门夫妇大声打骂他,妻子总是拉着儿子静听,然后当场进行教育:“以后,你别跟那个哥哥学,你听听,他又被爸爸打了!”儿子疑惑,露出一脸的天真问妈妈:“妈妈,小哥哥疼吗?”妻子“白”了他一眼:“怎么不疼,只是记性不好,一玩起来就忘了。”儿子更加疑惑:“小哥哥很好啊,常给我零食吃。”妻子一时说不上反对儿子与小男孩交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