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曾在台湾读书的交换生,坐在中山大学的小餐馆里,在位于北纬23°的广州,外面的草坪和树木都绿油油的,一点看不出入秋的样子;想象着地处北纬25°的台北,应该四处也是一片绿色吧?
她刚刚才从台北回来不久,当问到此行什么使她感触最深,她干脆地答道,是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她常常在周末去看画,梵高、莫奈的真迹常常可以在周末的巡展看到,而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的走廊上,依然可以见到新锐的艺术家摆放的新作。穿梭于木栅狭窄的小巷,晃荡在宽敞的凯达格兰大道,穿越斑马线时安心而悠闲地拍照,这大约是这座城市闲暇时的生活节奏。
我们聊到了这些年在年轻人中口碑不错的“苏打绿”乐队,她说,苏打绿成员正是她在台湾就读的那所学校的学生,获得了该校学生会每年主办的学生歌唱比赛“金旋奖”。先前的张雨生、现在的卢广仲,无一不和这个校园社团举办的奖项有关,他们从这里开始,用音乐占据了很多人青春的回忆。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说,每当回忆到他的校园生活,就会觉得简直是一首首陈绮贞的歌曲在放来放去,事实上,陈也从这个奖项脱颖而出的歌手。台湾的学生,组乐队的习惯似乎由来已久,例如五月天乐队,他们高中就开始了乐队的生活,他们新上映的音乐电影说的正是这些青春往事。
已故的台湾电影人杨德昌曾经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甚至一度有人认为,台湾电影想要重新崛起,最好的借力方式还是从青春片再下手。有人为之做过尝试,例如暴躁的《九降风》、或者舒适的《练习曲》、甚至寡淡无味却让陈升都会哼唱的“爱上桂纶镁”的《蓝色大门》,直到那部以青春 黑帮包装好的电影,名叫《艋舺》,获得了当年的金马奖。
尽管,莫名悲伤的色彩,晃动不一的镜头,晦暗沉默的情绪只会让大多数专业影评人不屑,你可以说小清新、你可以说非主流、你可以说看不懂、但这就是属于青春的,属于亚热带岛屿的、属于台北的一抹颜色。
·悦读·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副标题:波普启示录
作者:[美] 安迪·沃霍尔
译者:卢慈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7
页数:348
定 价:45.00元
波普教皇的自白
■ 文/边麓
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以及美元。
这是一本堪称“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的非正式自传。沃霍尔在此书中回顾了自己病态的少年时期,孤寂的青年时代,以及在纽约闯荡的岁月,这其中包括初创“工厂”的奢华时光,以及他遭受枪击的创痛。英文版刊行于1975年,此后事迹自然无法呈现,但沃霍尔的人生精华已然浓缩于此。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封套上就是他,不死的安迪·沃霍尔的标准形象:白化病人的脆弱肌肤,淡金色的蘑菇头,水泡一样的大眼镜,同性恋者的衣装。他直直望着你,推过来他的新书,这姿势会让你想起他的名言:“无论你有多棒,如果你不好好推销自己,就别想被人记住。”
生活就是艺术,而艺术就是生活,机械复制时代的日常生活既然充满了物质与偶像,那么把物质与偶像机械复制出来,理所当然该称为现代艺术。
波普,Pop,Popular,流行与通俗,“波普的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就是“每人出名15分钟”。正因为这种民主革命的性质,在激进的60年代波普一呼百应。尽管达利给蒙娜丽莎加上过小胡子,尽管杜尚把抽水马桶搬进展厅称其为“泉”,但是那时的大众与大众传媒还没有做好准备,是上世纪60年代使沃霍尔这个捷克工人移民的后代登上“波普教皇”的宝座,不仅大红大紫,更能点石成金——在2007年的西方艺术市场上,沃霍尔打败毕加索摘取桂冠。在他之前的传统艺术家鄙视他,在他之后的新兴艺术家嫉妒他,但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拥戴他,就像你无法拒绝时代,谁能忽视他的存在?
陈丹青是这么评论这本书的:“这本书展示了无所不在的自由和诚实,或者说,沃霍尔以无辜的自私,病态的天真,备受困扰的好奇心,以及对任何外部信息与内心活动的天然的平等意识,向我们证明什么才是自由和诚实。”
这本书读起来,当然是“真诚”的,但同时,也是“矫揉造作”的。安迪·沃霍尔在这本书里记录下来的生活与对生活的见解,有一种悬浮的气息,当生活不仅仅是自身,而成为对象,成为行为艺术的时候,“真诚”和“矫揉”的界限就被抹掉了。但也正是源于这些因素,也有人说,与其言安迪是大师,不如说是个艺术工业化的试验品。
沃霍尔曾说:“我宁愿看一个人买内裤,胜过于读这个人所写的书。”所有对波普教皇好奇的人既然没有机会看他如何买内裤,起码可以看看这本包含了买内裤情节的长篇自述。唠唠叨叨的自言自语,有自恋的味道,可也并不洋洋得意、装腔作势。
他写爱、美、名气、工作、时间、死亡、经济、环境、成功、艺术、头衔、感觉和内裤,写得如此私人化,所以你知道他悉心照顾自己的脸、贴着眼膜与人煲电话粥;你知道他喜欢现金而非支票、把皱巴巴的一团钞票塞在纸袋里;你知道他惧怕公众场合又嫉妒那些拥有电视节目的人;你知道他把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当博物馆崇拜、把录音机当作妻子;当然,你也会知道他穿“子弹牌经典内裤”,五元钱三条……
在“商品”层面,物物平等,人人平等,内裤平等于玻璃吊灯,总统平等于麦当劳叔叔。这就是贵为教皇的人也要遭遇的大同社会。
她刚刚才从台北回来不久,当问到此行什么使她感触最深,她干脆地答道,是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她常常在周末去看画,梵高、莫奈的真迹常常可以在周末的巡展看到,而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的走廊上,依然可以见到新锐的艺术家摆放的新作。穿梭于木栅狭窄的小巷,晃荡在宽敞的凯达格兰大道,穿越斑马线时安心而悠闲地拍照,这大约是这座城市闲暇时的生活节奏。
我们聊到了这些年在年轻人中口碑不错的“苏打绿”乐队,她说,苏打绿成员正是她在台湾就读的那所学校的学生,获得了该校学生会每年主办的学生歌唱比赛“金旋奖”。先前的张雨生、现在的卢广仲,无一不和这个校园社团举办的奖项有关,他们从这里开始,用音乐占据了很多人青春的回忆。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说,每当回忆到他的校园生活,就会觉得简直是一首首陈绮贞的歌曲在放来放去,事实上,陈也从这个奖项脱颖而出的歌手。台湾的学生,组乐队的习惯似乎由来已久,例如五月天乐队,他们高中就开始了乐队的生活,他们新上映的音乐电影说的正是这些青春往事。
已故的台湾电影人杨德昌曾经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甚至一度有人认为,台湾电影想要重新崛起,最好的借力方式还是从青春片再下手。有人为之做过尝试,例如暴躁的《九降风》、或者舒适的《练习曲》、甚至寡淡无味却让陈升都会哼唱的“爱上桂纶镁”的《蓝色大门》,直到那部以青春 黑帮包装好的电影,名叫《艋舺》,获得了当年的金马奖。
尽管,莫名悲伤的色彩,晃动不一的镜头,晦暗沉默的情绪只会让大多数专业影评人不屑,你可以说小清新、你可以说非主流、你可以说看不懂、但这就是属于青春的,属于亚热带岛屿的、属于台北的一抹颜色。
·悦读·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副标题:波普启示录
作者:[美] 安迪·沃霍尔
译者:卢慈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7
页数:348
定 价:45.00元
波普教皇的自白
■ 文/边麓
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以及美元。
这是一本堪称“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的非正式自传。沃霍尔在此书中回顾了自己病态的少年时期,孤寂的青年时代,以及在纽约闯荡的岁月,这其中包括初创“工厂”的奢华时光,以及他遭受枪击的创痛。英文版刊行于1975年,此后事迹自然无法呈现,但沃霍尔的人生精华已然浓缩于此。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封套上就是他,不死的安迪·沃霍尔的标准形象:白化病人的脆弱肌肤,淡金色的蘑菇头,水泡一样的大眼镜,同性恋者的衣装。他直直望着你,推过来他的新书,这姿势会让你想起他的名言:“无论你有多棒,如果你不好好推销自己,就别想被人记住。”
生活就是艺术,而艺术就是生活,机械复制时代的日常生活既然充满了物质与偶像,那么把物质与偶像机械复制出来,理所当然该称为现代艺术。
波普,Pop,Popular,流行与通俗,“波普的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就是“每人出名15分钟”。正因为这种民主革命的性质,在激进的60年代波普一呼百应。尽管达利给蒙娜丽莎加上过小胡子,尽管杜尚把抽水马桶搬进展厅称其为“泉”,但是那时的大众与大众传媒还没有做好准备,是上世纪60年代使沃霍尔这个捷克工人移民的后代登上“波普教皇”的宝座,不仅大红大紫,更能点石成金——在2007年的西方艺术市场上,沃霍尔打败毕加索摘取桂冠。在他之前的传统艺术家鄙视他,在他之后的新兴艺术家嫉妒他,但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拥戴他,就像你无法拒绝时代,谁能忽视他的存在?
陈丹青是这么评论这本书的:“这本书展示了无所不在的自由和诚实,或者说,沃霍尔以无辜的自私,病态的天真,备受困扰的好奇心,以及对任何外部信息与内心活动的天然的平等意识,向我们证明什么才是自由和诚实。”
这本书读起来,当然是“真诚”的,但同时,也是“矫揉造作”的。安迪·沃霍尔在这本书里记录下来的生活与对生活的见解,有一种悬浮的气息,当生活不仅仅是自身,而成为对象,成为行为艺术的时候,“真诚”和“矫揉”的界限就被抹掉了。但也正是源于这些因素,也有人说,与其言安迪是大师,不如说是个艺术工业化的试验品。
沃霍尔曾说:“我宁愿看一个人买内裤,胜过于读这个人所写的书。”所有对波普教皇好奇的人既然没有机会看他如何买内裤,起码可以看看这本包含了买内裤情节的长篇自述。唠唠叨叨的自言自语,有自恋的味道,可也并不洋洋得意、装腔作势。
他写爱、美、名气、工作、时间、死亡、经济、环境、成功、艺术、头衔、感觉和内裤,写得如此私人化,所以你知道他悉心照顾自己的脸、贴着眼膜与人煲电话粥;你知道他喜欢现金而非支票、把皱巴巴的一团钞票塞在纸袋里;你知道他惧怕公众场合又嫉妒那些拥有电视节目的人;你知道他把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当博物馆崇拜、把录音机当作妻子;当然,你也会知道他穿“子弹牌经典内裤”,五元钱三条……
在“商品”层面,物物平等,人人平等,内裤平等于玻璃吊灯,总统平等于麦当劳叔叔。这就是贵为教皇的人也要遭遇的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