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发展。弄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定义、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管理与教育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策略和措施,将对统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管理
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他们是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根据自愿原则自发形成的非权威性的群体,是大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高校里面相对同步的学习和休息、集中的居住这些特殊的环境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供了方便,从客观方面来看,大学生存在年龄相近、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经历相似、处境相同的特点,这些都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持久存在成为可能。从主观方面来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满足友谊、追求认同、取得保护、谋求发展的个性发展需要。大学生在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为基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开展活动,从而获得从正式群体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包括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集团、小圈子等,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规模较小,人数少。通常在5人左右,或更少。二是有较强的凝聚力。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爱好、志向、个性相同。三是非正式群体内有自己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号召力强,有很高的威信,对群体内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以他为中心,接受指挥,服从安排。四是信息灵敏,传递快捷。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极为密切,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只要校内外发生一点事情,小团伙内的学生就会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通过霍桑试验我们知道,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组织中的,他们相互影响,通过活动、相互影响、情绪来发挥作用,这个作用是双向的,其既对个人起作用,也对集体起作用,其作用性质也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
(一)非正式群体的个人作用。首先,同化作用。非正式群体具有同化作用或标准构成功能,即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往往会改变自身态度、观点与评价标准,顺从或趋同于群体准则。其次,心理补偿作用。非正式群体是在集体不能满足其成员某方面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其活动往往能满足个体在集体中不能被满足的某些需要。成员在心理上比较接近,又有共同的兴趣或话题,相互之间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也是不设防的。再次,使个体得到能力锻炼。正式群体为学生提供能力锻炼机会的范围与程度有限,而非正式群体能使每位成员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二)非正式群体的集体作用。首先是辅助作用,非正式群体是存在于集体中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辅助集体开展工作,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集体目标一致,且凝聚力较强时,就可以促进集体内部的稳定;当非正式群体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集体时,可以替代集体完成部分工作。其次是参照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特殊本质及活动的多样性为其灵活调整自身行为提供了参考。非正式群体越多,活动越频繁,越表明集体在满足个体需要上存在较大缺陷。最后是安定作用,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感情的交流,可以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安定团结氛围的形成。
三、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对策
由于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有着双重的作用,所以只有了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实情况,掌握其运行规律,及时进行分析,才能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和管理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在一般情况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同时也是正式群体的成员。如果正式群体的吸引力大于非正式群体,那么成员就会对后者的热情减弱。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里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就不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式多样,性质各异,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加以正确的管理和引导。
(二)重视发挥核心人物作用,带动团体转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左右着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影响着非正式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士气。关注他们的动态,加强对这些核心人物的教育转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非常关键。在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注意了解核心人物的意见,消除对正式群体的逆反心理,发挥他们在群体里的积极作用,指导他们正确参与开展工作,在适当的时机可大胆委任,使整个非正式群体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达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强化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建设。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实践,努力在群体内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增强吸引力,满足非正式群体追求认同、谋求发展、寻求友谊、取得保护的内在心理需求,从而弱化非正式群体的向心力,模糊两个群体的界限,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非正式群体的综合素质,增强正式群体的吸引力。
(四)加强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沟通。非正式群体也可以说是对正式群体的补充,通过充分利用正式群体设施完备的活动场地和资源优势与非正式群体共同开展活动,使其互相补充,和谐发展。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时,正式组织要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深入非正式组织成员之中,与他们交心沟通,加强了解,化解矛盾,建立共同的目标,在对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加强协作,共享信息渠道,以自己的感召力来带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形成互帮互助的局面,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目标,从而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消极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转化,把他们引上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将之与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建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陈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赵镝,蒋雯.《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3]王起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曲峡(1981-),女,山东省烟台市人,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婳(198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管理
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他们是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根据自愿原则自发形成的非权威性的群体,是大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高校里面相对同步的学习和休息、集中的居住这些特殊的环境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供了方便,从客观方面来看,大学生存在年龄相近、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经历相似、处境相同的特点,这些都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持久存在成为可能。从主观方面来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满足友谊、追求认同、取得保护、谋求发展的个性发展需要。大学生在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为基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开展活动,从而获得从正式群体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包括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集团、小圈子等,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规模较小,人数少。通常在5人左右,或更少。二是有较强的凝聚力。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爱好、志向、个性相同。三是非正式群体内有自己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号召力强,有很高的威信,对群体内成员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以他为中心,接受指挥,服从安排。四是信息灵敏,传递快捷。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关系极为密切,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畅通,只要校内外发生一点事情,小团伙内的学生就会迅速传递和交流信息。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通过霍桑试验我们知道,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组织中的,他们相互影响,通过活动、相互影响、情绪来发挥作用,这个作用是双向的,其既对个人起作用,也对集体起作用,其作用性质也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
(一)非正式群体的个人作用。首先,同化作用。非正式群体具有同化作用或标准构成功能,即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往往会改变自身态度、观点与评价标准,顺从或趋同于群体准则。其次,心理补偿作用。非正式群体是在集体不能满足其成员某方面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其活动往往能满足个体在集体中不能被满足的某些需要。成员在心理上比较接近,又有共同的兴趣或话题,相互之间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也是不设防的。再次,使个体得到能力锻炼。正式群体为学生提供能力锻炼机会的范围与程度有限,而非正式群体能使每位成员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二)非正式群体的集体作用。首先是辅助作用,非正式群体是存在于集体中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辅助集体开展工作,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集体目标一致,且凝聚力较强时,就可以促进集体内部的稳定;当非正式群体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集体时,可以替代集体完成部分工作。其次是参照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特殊本质及活动的多样性为其灵活调整自身行为提供了参考。非正式群体越多,活动越频繁,越表明集体在满足个体需要上存在较大缺陷。最后是安定作用,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感情的交流,可以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安定团结氛围的形成。
三、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对策
由于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有着双重的作用,所以只有了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实情况,掌握其运行规律,及时进行分析,才能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和管理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在一般情况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同时也是正式群体的成员。如果正式群体的吸引力大于非正式群体,那么成员就会对后者的热情减弱。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里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就不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式多样,性质各异,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加以正确的管理和引导。
(二)重视发挥核心人物作用,带动团体转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左右着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影响着非正式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士气。关注他们的动态,加强对这些核心人物的教育转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非常关键。在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注意了解核心人物的意见,消除对正式群体的逆反心理,发挥他们在群体里的积极作用,指导他们正确参与开展工作,在适当的时机可大胆委任,使整个非正式群体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达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强化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建设。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实践,努力在群体内造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增强吸引力,满足非正式群体追求认同、谋求发展、寻求友谊、取得保护的内在心理需求,从而弱化非正式群体的向心力,模糊两个群体的界限,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非正式群体的综合素质,增强正式群体的吸引力。
(四)加强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沟通。非正式群体也可以说是对正式群体的补充,通过充分利用正式群体设施完备的活动场地和资源优势与非正式群体共同开展活动,使其互相补充,和谐发展。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时,正式组织要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深入非正式组织成员之中,与他们交心沟通,加强了解,化解矛盾,建立共同的目标,在对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加强协作,共享信息渠道,以自己的感召力来带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形成互帮互助的局面,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目标,从而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消极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转化,把他们引上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将之与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建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陈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赵镝,蒋雯.《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3]王起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4]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9).
作者简介:曲峡(1981-),女,山东省烟台市人,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婳(198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