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调查总结了甘肃省都市农业发展的4种模式,既兰州模式、嘉峪关模式、以及张掖模式和敦煌模式,并探讨了都市农业发展中对土地、水、农业废弃物、信息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
关键词 甘肃;都市农业;模式;资源;利用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区,境内地貌复杂多样, 动植物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丰厚,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贯通全境,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和多民族文化。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 使得甘肃发展都市型旅游的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甘肃各主要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规划和发展了一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一、甘肃省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兰州模式 -基地农业与休闲农业兼备型
兰州市的城郊与“城中村”有着发展一定层次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
有可供观光的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如蔬菜、百合、瓜田、果园等。
具备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①可开发的坪台、山台、荒山、荒坡、荒地面积较为广阔,可为都市农业发展开辟空间;②境内有五个大的林场、六处风景名胜区,以及遍布沿黄灌区田园风光,它们构成观光,是休闲发展都市农业的环境基础;③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通讯畅通,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交通、通讯的便利。④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兰州既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西北商贸的中心,在科技、人才、信息、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市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按照“服务城市、创优环境、致富农民”的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以“绿”为特征,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首先是基地型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如榆中县、红古区、永登县等,生产的“高原夏菜”大量反季节蔬菜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国家等市场,并带动了兰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的起步和发展,成为兰州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其次,以“黄河风情”为主轴的观光休闲型、生态型都市农业特色明显。如安宁“桃花会”、什川“犁花会”、兰州植物园的郁金香花展、苦水玫瑰园、和平万亩牡丹园闻名全国,成为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形象品牌;徐家山森林公园、吐鲁沟森林公园、兴隆山森林公园以及遍布“城中村”和郊区的民俗园、以“都市春天”为代表的都市生态园、农家乐等,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或聚会的首选,成为兰州是都市农业产业的有益补充。
(二)嘉峪关模式-生态观光与休闲型
嘉峪关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在于区位。嘉峪关市是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位居酒泉市、东风航天城、玉门石油城、四零四核工业基地和敦煌艺术宝库的地理中心,东接农业发达的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嘉峪关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嘉峪关关城等八大景点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也为都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嘉峪关绿洲规模小,市民和游客向往在绿色环境中休闲度假,因此,生态观光与休闲就成为当地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嘉峪关的都市农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嘉峪关市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办起了高科技种植园、高科技养殖园及5万吨葡萄酒厂的葡萄种植基地等大型高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生态旅游,按照“城乡一体”的基本思路和根据嘉峪关绿洲面积小、流动人口多、居民消费水平高的基本特点,重点打造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都市农业模式, 形成了以酒钢园艺场度假村为代表,为市民和游客展示园艺生产过程,可供游乐、观赏,采摘品尝的观光农园;利用50余水库、池塘、渔池等水体开发的水域旅游活动渔场等垂钓场所;利用特色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开设农家宿舍,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双泉度假村等。另外,嘉峪关还在观光农业景区内设置多种项目,如文殊山风景区的综合旅游度假项目,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手工艺品和琳琅满目的各色美食,为游客提供了优良的社会环境,也构成了富有亲和力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嘉峪关的已经形成了以观光休闲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三)张掖模式-观光园区建设与产业开发联动型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北靠合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再加上黑河的滋养和哺育,使这里成为大型灌溉农业区,是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调”基地,,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特征比较突出。
张掖市的都市农业以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为基本模式。现建成以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民乐六坝农业高新技术观光园、高台绿色通道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西部草业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基地,其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被财政部列为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园区内以农业前提、以工业创效益、以旅游促形象,已成为西北地区水平一流,以农林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娱乐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和农、林、工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产业基地。
(四)敦煌模式-旅旅业带动型
敦煌市充分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特色旅游,现已形成了以水上娱乐、文物古迹游览、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阳关博物馆的建成,四周沙漠戈壁与规模连片的葡萄田园形成的别具风格的旅游资源,已成为众多都市人群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敦煌以“沙漠绿洲”为主要特征的灌溉农业形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南湖葡萄园观光线地处沙漠绿洲,共种葡萄等各种林木1000ha2,5000m长的葡萄长廊,葡萄细藤漫浇,景观独特;阳关镇抓住境内古阳关、湿地等知名景点带来的客源潜力,挖掘自然别致的田园风光内涵,大力发展集葡萄田园观光、农家小舍休憩等地方特色突出和风土人情浓厚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建成旅游农业专业村或以鲜葡萄自摘品尝,吃、住、游于一体的农家园,开放观光葡萄园、枣园等,年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
二、都市农业发展中资源综合利用探讨
目前,甘肃的都市农业与城市建设正在同步发展,这就涉及到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对资源和信息利用的矛盾问题,如不加以协调,则难实现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
(一)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
相对而言,我省各主要城市可用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土地资源丰富,但各地城镇化建设用地量也较大,因此,要着眼于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采取推进小城镇建设与都市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土地的策略,推进都市农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园区建设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减少对耕地资源的粗放占用;要优化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减少农区住宅和道路建设占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城市发展与都市农业建设用水矛盾事我省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应通过实施节水工程、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等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节水工程主要是积极实施抗旱补源工程,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资源,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资源开发合理利用主要是科学发展水产养殖、水上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与传统农业一样,都市农业也不可避免的要派生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而且其生产周期快,废弃物的相对产出多,因此,对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类废弃物,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开展资源化、产业化利用,促进良性循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将其可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及新型生物质能源,达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生态和谐的目的。
(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整合区域范围内或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等,对其科研设备、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节省相同领域的重复投资,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服务。
作者简介:
马小黎 女(1981-),本科,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专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现从事农业工程咨询工作。
关键词 甘肃;都市农业;模式;资源;利用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区,境内地貌复杂多样, 动植物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丰厚,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贯通全境,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和多民族文化。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 使得甘肃发展都市型旅游的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甘肃各主要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规划和发展了一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一、甘肃省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兰州模式 -基地农业与休闲农业兼备型
兰州市的城郊与“城中村”有着发展一定层次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
有可供观光的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如蔬菜、百合、瓜田、果园等。
具备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①可开发的坪台、山台、荒山、荒坡、荒地面积较为广阔,可为都市农业发展开辟空间;②境内有五个大的林场、六处风景名胜区,以及遍布沿黄灌区田园风光,它们构成观光,是休闲发展都市农业的环境基础;③境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通讯畅通,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交通、通讯的便利。④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兰州既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西北商贸的中心,在科技、人才、信息、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市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按照“服务城市、创优环境、致富农民”的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形成以“绿”为特征,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首先是基地型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如榆中县、红古区、永登县等,生产的“高原夏菜”大量反季节蔬菜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及东南亚国家等市场,并带动了兰州市农产品物流业的起步和发展,成为兰州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其次,以“黄河风情”为主轴的观光休闲型、生态型都市农业特色明显。如安宁“桃花会”、什川“犁花会”、兰州植物园的郁金香花展、苦水玫瑰园、和平万亩牡丹园闻名全国,成为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形象品牌;徐家山森林公园、吐鲁沟森林公园、兴隆山森林公园以及遍布“城中村”和郊区的民俗园、以“都市春天”为代表的都市生态园、农家乐等,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或聚会的首选,成为兰州是都市农业产业的有益补充。
(二)嘉峪关模式-生态观光与休闲型
嘉峪关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在于区位。嘉峪关市是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位居酒泉市、东风航天城、玉门石油城、四零四核工业基地和敦煌艺术宝库的地理中心,东接农业发达的河西走廊,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嘉峪关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嘉峪关关城等八大景点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也为都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嘉峪关绿洲规模小,市民和游客向往在绿色环境中休闲度假,因此,生态观光与休闲就成为当地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嘉峪关的都市农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发展基础较好。近年来,嘉峪关市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办起了高科技种植园、高科技养殖园及5万吨葡萄酒厂的葡萄种植基地等大型高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生态旅游,按照“城乡一体”的基本思路和根据嘉峪关绿洲面积小、流动人口多、居民消费水平高的基本特点,重点打造以观光休闲为主要功能的都市农业模式, 形成了以酒钢园艺场度假村为代表,为市民和游客展示园艺生产过程,可供游乐、观赏,采摘品尝的观光农园;利用50余水库、池塘、渔池等水体开发的水域旅游活动渔场等垂钓场所;利用特色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开设农家宿舍,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双泉度假村等。另外,嘉峪关还在观光农业景区内设置多种项目,如文殊山风景区的综合旅游度假项目,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手工艺品和琳琅满目的各色美食,为游客提供了优良的社会环境,也构成了富有亲和力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嘉峪关的已经形成了以观光休闲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三)张掖模式-观光园区建设与产业开发联动型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北靠合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再加上黑河的滋养和哺育,使这里成为大型灌溉农业区,是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调”基地,,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特征比较突出。
张掖市的都市农业以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为基本模式。现建成以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民乐六坝农业高新技术观光园、高台绿色通道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西部草业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基地,其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被财政部列为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园区内以农业前提、以工业创效益、以旅游促形象,已成为西北地区水平一流,以农林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娱乐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和农、林、工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产业基地。
(四)敦煌模式-旅旅业带动型
敦煌市充分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特色旅游,现已形成了以水上娱乐、文物古迹游览、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阳关博物馆的建成,四周沙漠戈壁与规模连片的葡萄田园形成的别具风格的旅游资源,已成为众多都市人群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敦煌以“沙漠绿洲”为主要特征的灌溉农业形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南湖葡萄园观光线地处沙漠绿洲,共种葡萄等各种林木1000ha2,5000m长的葡萄长廊,葡萄细藤漫浇,景观独特;阳关镇抓住境内古阳关、湿地等知名景点带来的客源潜力,挖掘自然别致的田园风光内涵,大力发展集葡萄田园观光、农家小舍休憩等地方特色突出和风土人情浓厚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建成旅游农业专业村或以鲜葡萄自摘品尝,吃、住、游于一体的农家园,开放观光葡萄园、枣园等,年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
二、都市农业发展中资源综合利用探讨
目前,甘肃的都市农业与城市建设正在同步发展,这就涉及到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对资源和信息利用的矛盾问题,如不加以协调,则难实现城市建设与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
(一)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
相对而言,我省各主要城市可用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土地资源丰富,但各地城镇化建设用地量也较大,因此,要着眼于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采取推进小城镇建设与都市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土地的策略,推进都市农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园区建设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减少对耕地资源的粗放占用;要优化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减少农区住宅和道路建设占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城市发展与都市农业建设用水矛盾事我省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应通过实施节水工程、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等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节水工程主要是积极实施抗旱补源工程,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资源,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水资源开发合理利用主要是科学发展水产养殖、水上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与传统农业一样,都市农业也不可避免的要派生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而且其生产周期快,废弃物的相对产出多,因此,对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类废弃物,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开展资源化、产业化利用,促进良性循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将其可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及新型生物质能源,达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生态和谐的目的。
(四)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整合区域范围内或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等,对其科研设备、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节省相同领域的重复投资,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服务。
作者简介:
马小黎 女(1981-),本科,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专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现从事农业工程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