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模拟场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期之一。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语音、语调的基础,为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所以我们小学英语学习决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它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和表达情感。正如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我们必须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小学英语的课文多数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这些对话贴近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以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3B中的Unit 7 Where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组织小学英语的对话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Listening(听)
  
  我们知道:人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先是把声音符号与事物联系起来,而后是自己发出声音符号,最后是把书面符号与事物联系起来。所以,听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的手段;是英语学习的必由之路,也是第一道关口。这一关过得如何,对以后的说、读、写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从听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视听设备,辅之以手势、表情、动作等。听录音,注意发音的语速、语调,要求学生把实物与声音符号联系起来,让学生多听,培养听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只书包,上课时放入钢笔、铅笔、课本等,然后装作正在寻找什么的样子,并且说:
  Where’s my book? Where’s my pen? Oh, here. It’s in my bag.
  将一只玩具电动车放在桌子上,并且说:
  Where’s my toy bus? Oh. It’s on the desk.
  这样学生能体味到句子的意思,并且在教师的表演中锻炼了听的能力。
  
  二、Speaking(说)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学习语言兴趣浓厚,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让学生在听好的基础上大胆发言,张开嘴巴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要以预防为主,以便在学生开口前减少或避免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正确对待,有的错误,如单词、音标的读音错误要立即纠正,以免造成错误印象;有的错误如单复数问题不要立即纠正,可先让几位同学示范,再让出错的同学说。对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同学要肯定他们大胆开口发言的精神,予以鼓励。教师要运用语言和手勢等手段给予表扬,以促进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敢于继续发言。
  在本课中,确定学生已明白了“where”的意思后,可以让学生跟着读课文,教师领读或跟录音机读均可。
  I can’t find Mum. Where’s she?
  She’s in the kitchen.
  然后可点名或让学生自愿站起来复述句子,教师作适当地引导与指导或纠正。
  
  三、Practising(练)
  
  在学生能说出句型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操练。操练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可围绕对话中的典型句型做替换性操练,还可以用歌谣等等,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能对话并运用其中句型于情景中去。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用具、日常用品和身旁的同学、教师做替换性练习,熟悉其用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教给他们歌谣“Where’s my broom?”
  Oh, where? Oh, where?
  Oh, where’s my broom?
  I need it to clean my room.
  
  四、Using(用)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交际,而不是单纯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在学生掌握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水平及年龄、教材特点,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情景表演对话,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路,回到语言学习的目的上来。例如教师可用“Find”的游戏来让学生运用,也可以在教室周围放置书或文具等实物。一位同学用“I can’t find…. Where’s…”提问,其余同学猜测,用句型“It’s…”来回答,在游戏中巩固。
  总之,只有把课堂教学模拟成一个真实的场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实性。如果我们仍按照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违背了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无法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成功的英语课堂应是在尽可能多的情景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口语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所学,运用所学达到交际的目的。这是当今英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向。
其他文献
二、老师说画  A.R.彭克(Ralf Winkler)1939年生于德国的德累斯顿,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后来到了西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彭克参与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美术潮流。A.R.彭克用鲜明的色调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在稚拙的表现中追求一种自由幻想的情趣。他通常在粗白的帆布上以急促的书写式的笔触一遍画完,画面富有冲击力,很容易触动人内心敏感的情愫。A.R.彭克采用原始洞穴壁画和埃及的
大自然中很多美妙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是无意识的,有的是有意识的。它们都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尝试利用学生的审美感觉,让他们感受、表现无意识的声音,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音乐活动。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大自然的声音》音乐活动课。    一、重感悟、促进审美情趣的提高。    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录音和录像,组织学生合作讨论
威廉·霍金斯(William Hawkins)(1895-1990),他是一位美国黑人艺术家。他以先声夺人的胆识、率性的表达、真挚的情感,吸引世人的眼球。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威廉·霍金斯的心灵世界吧!  一、走进威廉·霍金斯  威廉·霍金斯出生在美国一个黑人家庭,因自幼丧母,被送到中部肯塔基州山区祖母家的农庄,度过了温馨、甜蜜的童年。在祖母絮絮叨叨的美妙故事里,不时出现祖传的厚实地毯,明亮的镜子,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一環节的设计和组织往往不尽人意,评价重点常集中在少数美术能力较强的孩子身上,很难“面向全体”,同时评价也缺少“针对性”。本文以中班美术活动“秋菊”为例,尝试运用多元评价方式,使评价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童趣,且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一、对比评价  对比除了能锻炼幼儿感受与欣赏不同作品的能力,更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因此,我
环视我们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商品包装。广告,海报,各种印刷品,动漫,网络游戏,电视,电影,摄影等各种视觉产物。孩子,作为感受力特别敏锐的群体,是否会受其影响?答案是肯定的。能把广告词一字不落地背下,语音语调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的情景在孩子们中间是极其普遍的。所以,我们是否能把身边视觉文化中的点滴元素融进我们教学中?那些与孩子有更近距离的美的东西是否也可以拿来欣赏呢?  学者安娜·
班级的日常管理需要制度化和程序化,但这并不能保证由活生生的几十位成长中的青少年组成的集体就不发生任何常规以外的特殊情况。面对班级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班主任应当做哪些工作?或者,从哪些方面着手做工作呢?我的建议如下:    一、自备一架“灭火机”    偶发事件的多发地带、多发人员,一般说来,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都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极强的敏感性,且极易内心冲动,并迅速转化为过激的言行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使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之间形成人才价值供应链关系,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品质目标来自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需求,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品质目标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因此,基础教育是提升我国人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关键。    一、创新时代来临之际是世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转型之时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
杰克遜·波洛克(Jbckson Pollock)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一改传统绘画的描绘手法,摆脱了传统画家的作画方式,在平铺于地面的巨大画布上,创造出独特的“滴画”艺术。  让我们一起走进波洛克的艺术世界,并试着用他的方式去创作吧!  一、走进波洛克  波洛克,这位特立独行的美国艺术家,作画时,经常有这样的举动:我——洒、我——滴、我——泼、我——溅、我——流。他的艺术是“行动的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才能逐步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作为教师,对于学困生,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加以教育和引导,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不少的学困生往往有厌学、任性、说谎、逃学等行为特征。如果教师把他们放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对这些孩子的心灵将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其实,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理由,即使是学困生,教师也有责任将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教给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到属于他们的优势空间。    一、做学困生的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