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博基尼与减速带

来源 :公务与通用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积累,中国人富起来了,被压抑多年的物质拥有欲喷薄而出,我们仿佛在买进全世界。从手提袋到石油,还有许多别的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我所在的小城市,空气中突然有一天传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声音:那是V型12缸发动机超过600马力的狂暴吼叫,来自一款意大利超级跑车——兰博基尼,而它属于当地一位著名的地产老板,他建造的项目是家乡的城市地标之一。之后的一段时间,常常能在家乡的街道上听到这头“大牛”粗粗的喘息声。但突然有一阵,那股让少年之心悸动的声音消失了。后来听说它被减速带蹭掉了底盘护板之类,送修去了。再后来,这辆橘红色的矮的几乎让人看不见的车停放在那个地标房产大门前的时间比在路上撺掇的时间多多了。
  这是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家乡的高速路还不多,当然车也不多,大多数人还是搭乘公交车或骑车上下班。现在这辆“大牛”已经不会孤独了,很多它的“老乡”或“同类”已经来到这个偏远的腹地城市。当然到目前为止,国人还只是这些超跑们的买家而非东家,但即便如此,也无需气馁,因为中国多家企业已经成为比这些陆上之王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飞机的东家。
  自从国务院颁布了通航发展规划的指引性方针政策以来,中国企业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海外通航资产收购。2011年,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通飞收购了美国西锐飞机公司,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海外通航资产购买的战略开端。随后,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EPIC飞机公司、德国Thielert发动机公司等业界翘楚都纷纷被中航工业收入囊中。
  不仅仅是国企,对市场更为敏感的民营企业也动作不少,其中吉林瀚星集团去年收购了美国Glasair飞机公司,并正准备在中国开始为其Glastar Sportsman型飞机申请中国民航局23部适航证。瀚星集团同时还是西锐飞机、美国Vans RV-12轻型运动飞机、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和巴西Seamax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的中国总经销商。作为一家业务领域涵盖房地产、化工、汽车销售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瀚星毕竟还只是一家民营企业,其通航领域的收购规模与中航工业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胃口还无法相提并论。但正是瀚星这样的民营企业的参与说明了中国企业现在关注海外通航资产以及国内通航市场发展前景的广度和深度。其实,2010年以前就已经有一家来自青岛的企业——海利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Brantly直升机公司,接着他们又收购了美国Superior发动机公司。更别提当前各地涌现的通航产业园规划中所提到的各种机型。
  中国企业这么大规模的海外通航资产收购意味着什么呢?目前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还有待尘埃落定,但可以思考几个事实。
  首先,中航工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优良资产。自从拥有了西锐飞机公司和大陆发动机公司以后,中航工业集团可以说一夜之间在全球通航市场上从默默无闻变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者。
  西锐飞机公司作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航市场萎缩后首家新成立并推出新机型的美国通用飞机公司,1999年开始量产销售SR20飞机后,其配备的整机降落伞、数字化航电仪表和全复合材料结构让市场为之一振,并迅速开始与赛斯纳公司争夺单发活塞飞机的头把交椅。
  毋庸置疑,中航工业集团收购的海外资产的技术都较国内现有技术和产品更加先进,如何有效整合和管理这些资产成为了中航工业集团的课题。如同当年那辆兰博基尼,这个小城中那时有驾照的人还不多,估计那位房地产老板也从未开过这么高性能的汽车。开“大牛”的第一点就是得学会如何安全驾驭它,接下来才是所谓“贴地飞行”。
  其次,中航工业集团旗下有数个子公司负责开展“走出去”战略。中航工业集团是一家垄断型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近200家各类下属企业和50万员工。至少有两家子公司分别参与了海外收购:中航国际控股公司和中航通飞有限公司。其中前者收购了大陆发动机公司,后者收购了西锐飞机公司。这两家企业都是中航工业集团的下属企业,但他们彼此有明确的业务领域划分。这些负有海外收购责任的子公司之间如何互相协调做好收购工作和进一步的产品研发协同值得拭目以待。
  第三,由于政策限制和缺乏各类基础设施,中国自身的通航市场仍然尚未快速发展,手握大量通航产品的中国通航企业如何推动通航政策改革,营造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样值得关注。没有高速公路,再快的超跑都只能是摆设。没有足够数量的驾驶员,什么车都卖不出去。
  第四,能否真正获得收购资产的“Know-How”至关重要。什么是“Know-How”?其实就是字面说的意思:知道怎么做一件具体的工作。图纸、知识产权、模具、厂房、零部件等实物都可以收购,甚至可以搬到国内。但对于技术密集型的通航制造业,经年积累的操作和管理经验所形成的知识所代表的“Know-How”却往往没有或无法体现在文字上,而只能存在于每个工程师、技术人员、项目经理的记忆中,也就是说,“Know-How”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真正转移的。没有真正的“Know-How”,面对一堆图纸和模具也无法复制出一模一样性能的产品。兰博基尼的所谓手工打造,其实就是因为流水线生产模式无法完全体现存在于每次拧螺丝和安排每个零部件之中的这种“Know-How”。
  总而言之,中航工业集团目前坐拥足够优良的通航产品,笔者作为一名中国的飞行爱好者,当然希望看到他们发挥后发优势,在短期内成为国际通航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但手握兰博基尼的方向盘,在踩下油门之前,还有许多事儿要明确,许多知识要学习,路是否已经铺好7底盘能否过得去减速带?去往何方?我们的驾驶技术是否已经能足够安全驾驶它?然后,踩下油门之后,则是肩负更大的安全责任。
  当然,还有很多很大的乐趣,毕竟那是坐上超跑的最初目的。期待我的家乡上空在不远的将来能听到许多新的声音:活塞航空发动机带动的螺旋桨划过空气快速前行的声音。
其他文献
业内总是说通航企业如何亏钱,大家听得都有些厌倦,难道通航企业真的不能盈利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国内还是有很多通航企业都在盈利。那么是什么特质支撑这些企业盈利呢?要想做一家持久盈利的通航企业又该如何作为呢?试看本文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内哪些通航企业在盈利。要找出盈利的通航企业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查过去3年通用航空专项资金(补贴)预算执行情况。基本上,排在补贴榜前20名的都属于
期刊
实现民航,包括通用航空业的持续安全运行,是摆在民航企事业单位和民航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民航华北管理局作为我国华北地区民航行业管理部门,同样面临着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飞行安全的问题。  截止到2012年底,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辖区内,属地大型运输机场25家,121部运行大型运输航空公司9家,135部运行运输航空公司10家,91部运行通用航空企业21家,适航维修企业70余家。共有
期刊
航材保障是影响飞机安全和成本效益的重要因素,缺乏航材保障,如同無米之炊,对通航企业运营效率和资金周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确保通航航材供应,提高航材综合保障能力,是我国目前通航维修保障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通航产业的发展,制约通航产业发展的壁垒除了空域资源、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等要素的匮乏,我国通用航空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制约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中国航空
期刊
发展通航,人才是关键,特别是飞行员和机务维修人员。然而,中国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供应严重短缺,已日益成为制约通航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通航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通航培训市场也日益走俏,很多资本瞄准了这一领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市场也有很多风险和未知。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编制的《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在新的形势下,民航人才队伍的
期刊
随着通航业的快速发展,规章落实困难、基础保障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逐渐出现,导致许多安全關卡形同虚设,那么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保障模式呢,本文做了有益的探讨。  运输航空的特点在于“大而精”,能够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在客、货运输方向,开展有针对性地运行、管控和服务。通用航空与之相比,特点在于“小而杂”,往往一家企业经营多种项目,一架飞机用于多种用途。因此,要适
期刊
目前,中国通用航空发展面临着“飞不上天,落不下地,赚不到钱”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通航政策导向不强和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回顾和展望我国通航的立法之路乃“路曼曼其修远兮”。  通用航空已经成为美国除枢纽、支线航空之外的第三种航空运输力量,美国在世界通航市场所处的霸主地位不言而喻。中国作为世界通航市场新秀,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毕竟起步晚、底子薄,尤其是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期刊
本刊早前采访了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副总裁Ed Beyer先生,他表示,西科斯基与中航工业的合作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成功,而将由昌飞公司负责生产机身的S-76D直升机将引领未来的公务直升机市场。  携手中航  西科斯基的直升机占据中国市场1/3以上的份额,Ed Beyer认为“与中航工业长久的合作”是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成功的主要原因。  早在S-92直升机研发之初,昌飞公司就参与了该机的尾斜梁开发。目前,全球
期刊
近几年,随着整个中国公务航空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对公务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机场资源紧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公务机频繁起降的北上广等大城市周边修建公务机基地自然成为“一剂良方”。但究竟如何选址统筹布局,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目前,国内公务飞行大部分集中在京、广、沪等大型城市,这些城市的机场为公务机与民航客机所共用,机场的容量、地面设施以及时刻资源都处于极度饱和状态。与民航客机相比
期刊
贝尔直升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周安(Chris Jaran)和客户支持总监Jason Johnson早前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表示,贝尔正在研发全新的轻型直升机,代号为SLS,这款5座直升机进一步充实了贝尔的轻型直升机产品线。  全新轻型直升机——贝尔SLS  周安介绍说,目前,贝尔直升机产品线中,最小的直升机是6~7座的贝尔206 L-4直升机。但是,这款畅销机型已经有30多年历史,不少客户向贝尔反映,
期刊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已经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通用航空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中央政府、各部委、地方和民航局都在努力为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拓展空间。  在我国通用航空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各企业投资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热情高涨。截至2011年底,各省市地方先后共设立了38个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或园区。各园区的战略目标,都是以现有机场或即将兴建的通用机场为中心,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