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3日,我从学校就业办领了回原籍报到证,去派出所办了户口迁移证,最后将档案从单位转回学校。几日之内,我的户口和档案将被打包,发回原籍。
我主动放弃了成为一个法律上新北京人的机会,选择去了一家没有户口名额的媒体,为此堵上了自己未来留京的路不说,还给单位、学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我要郑重地向某央媒人事部门道歉,由于自己的自私,导致他们可能明年户口名额分配受到影响。
同时也要告诫后来人,我的行为不要模仿,也不可模仿。不仅仅因为它是错误的、自私的,也是极其耗费心气和精力的。从8月中做决定到现在,我用了整整两个月,还没将手续办完;同时,这决定导致了我从毕业到十月中的100多天里,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日子过得很苦。一种无力感时常袭来,让我质疑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
从校招开始到最后定下工作,我花了接近一年时间,耗时比多数人长。其中解约两次,第一次从华为到某央媒,第二次从该央媒到某媒体。
第二次解约时,学院就业老师问我:“你说你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到最后既没有拿到华为的高薪,又没有拿到央媒的户口,你到底图个什么?”
这一问我确实没有答上来。
签约华为,心有不甘
坦白讲,我的校招经历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平淡乏味,更缺少明确的规划与目标。
开始时,我对留北京还是回家这个问题没想好,更别提拿户口了,甚至对想做记者这个念头都产生了动摇。一是因为媒体招聘很靠后,常人很难拒绝媒体前的名企伸来的橄榄枝;二是抛开前景不谈,这个行业某些现状都在动摇我的信心。
于是,我也随大流把简历投向互联网、房地产等大企业聚集的领域。在12月媒体招聘季开始前,也陆续收到了两份还算不错的offer,这其中就包括了华为。
应届生选择华为的原因有很多。高薪、高效、低调,从招聘流程中就能看出来。所有考核,从群面到终面,都在一天内完成。终面时和面试官聊得很投缘,后者对于当时媒体吹捧华为“民族企业”的论调表现得异常低调。他说,作为一家民企,华为只能专注于做好自己,有些大旗华为担当不起。
这让我好感倍增。此前,我对华为的印象仅限于本科系主任在课堂上不停吹嘘自己和华为初创团队如何熟悉,讲了很多华为筚路蓝缕的艰辛。之后看任正非在华为茁壮成长期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才算是对这个企业居安思危的审慎有所了解。
后来,面试官给了我稍高于其他录用者的薪水,并承诺海外工作机会。那时的我,不想太早回家乡享福,又苦等媒体而不来。于是,思量再三,在北京凛冬初降时,我签约了华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业的冬天也是促使我签华为的客观因素。在我硕士行将毕业,开始求职时,三年前激励我报考研究生,投身新闻业的媒体都开始崩塌般地衰落了。
艾略特写过:“世界的坍塌,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当我在南方某知名媒体实习半年,目睹期间离职的正式记者比实习生还多时,我的确不知道未来该往何处去了。
我不是党员,几乎没有央媒经历,学校安排的央视实习还被我“放水”混过去了。这些履历让我相信,后面招聘的央媒不会要我。
培养我的学院,则致力于“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其就业政策之一就是原则上不许违约,若要违约,只能去媒体。
思量再三,我不想因为等央媒而错过这份offer,内心也盘算着如果有好媒体录用就违约。至于户口,我没考虑那么多。
在学校旁的文津大酒店,我签三方时手抖了。现在想来,不是冷,而是心里对媒体有所不甘。
第一次解约,去央媒
央媒的应聘结果证明了我此前的考虑,央视、人民日报都没要我,甚至笔试就挂了。就在我准备转型,默默去华为当螺丝钉时,另一家央媒给我提供了一份带户口的offer。
那时已经是五月,毕业在即,我甚至希望没有这份offer,可以少掉很多纠结。拿到offer后,我闷在心里考虑了一天,依然没有答案。我甚至还将两份工作需要衡量的因素用思维导图列出,然后量化加权打分,得出的是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相同分数。
但与华为相比,这家单位优势明显:一个做记者的机会、一纸北京户口。
对一个新人来讲,想要完全浸入到新闻业当中,北京无疑是最好的地方,在这里,你能采到任何你想采的人。
马尔克斯说,“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激情,遭遇现实才能尽情挥洒”——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时间愈是临近毕业,我就愈发不能接受自己要去华为工作的现实。“我可是学了七年新闻呐,就这么去华为卖手机了?!”仔细倾听一下内心愈发清晰的声音,不难明白自己真正向往的地方。
虽然我人生最后悔的事之一就是学了新闻,虽然每隔几天就有一批某记者抑郁转行离职的消息……但我还是相信,这工作对于个人阅历、体验与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无价的。我想,马尔克斯1996年在美洲报业协会做演讲时,也是侧重后者吧。
此外,我也没想到会在毕业这年恋爱。女友是北方人,虽未毕业,但北方人留京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也想趁她没毕业先拿一个户口再说。于是,在毕业前一个月,我与华为解约,去了这家央媒。
单位承诺应届生将在7月中旬统一入职,岗位待定。不过除开7月中领了报到材料外,直到8月上旬都没正式上班。据传是还在招新人,等结束后一起入职的缘故。
那段日子,我刚毕业,每天在狭窄的出租屋内“葛优躺”。在七月末某天确认了后一周仍不上班后,我直接买了翌日的机票回家。
也是那天,我在微信上刷到一则招聘启事:某著名媒体公共政策组招人。
留京的纠结
我对这家媒体一直有着某种执念与怨念。
执念是指,在我有限的认知内,这是一家秉承着高度专业精神的媒体。我曾在不同的地方读到他们的作品与事迹:业界著名的女主编,采编与经营互不干涉、单独运营,所有记者编辑禁止炒股、收车马费及红包。一位曾经的哈佛尼曼学者对我说:“如果你最后去了那里,那我支持你。” 其实,我曾两次申请过公共政策组实习,但两次名额都满了。实习不行,我也想过投校招,但直到毕业我都没有等来。征求了女友在内的熟人意见后,我这次决定试试。
与此同时,当我回到家,看到父母逐渐衰老的面庞后,我不免要思索留京的意义。
我来自三线城市普通的小康家庭,不算中产,更不是大富大贵,作为一个要拿北京户口的人,你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买房。
北京的房价,大家应该都知道近两年是一个什么情况。
理论上讲,将父母一辈子攒下的积蓄拿出,再砸锅卖铁东拼西凑一些,也勉强能凑够一套二手小户型的首付,但这样的话,未来20-30年我的生活质量是可以预见的。
作为四川人,我依然时时刻刻未忘家乡的好:爱串串火锅六月雪、水煮牛肉毛血旺,支持的球队是消失的全兴、五牛以及正在成长的安纳普尔纳,去工体看球也不会全场合唱,反而经常望穿客队看台憧憬某天能坐在那里为川军加油。
与北方地区北京一家独大,周边人口单向涌入的情况不同,南方的发展更可观、均衡些,不存在因为经济或机会原因回不去的问题。实证研究也表明,发展较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生源的回流率是全国最高的。对我的专业来讲,成渝地区机会有限,但至少也不愁生计,更吸引人的还是节奏。
在医院做入职体检时,一位护士阿姨跟我闲聊:“小伙子,这单位给户口吗?”。
“给。”
“那不错啊,你哪儿人啊?”
“四川人。”
“哎哟成都好啊,干嘛留这儿啊,我都在琢磨退休后去你们那儿生活来着……”
后来采访一位贵州小康家庭的北大文科生,在京做了三年公务员后,弃了北京户口返乡。他说,单位给了他户口,但没给他供得起房的薪水,而家乡这些年发展很快。
父母多次表达出让我回家的愿望,也担忧五年的长约会限制我以后的流动——这的确是我离开的原因之一。好友也在聚会时说,当初想劝我留华为,因为如果以回家为最终归宿来讲,华为的上限和下限都更高。“你说你喜欢,我就忍住了。”
我不太喜欢以目的去反推过程,但无论是去华为还是做记者,我潜意识里确实都没有在京长期滞留的渴望,所求不过是体验几年,有点经验后就转型,归根或南下。这种潜意识,在家中猛然被激发出来。
一位知名记者说:“将一生中的一段时间投入到新闻业中去是值得的”——但也仅仅是“一段时间”而已,从内心深处来讲,我没有想过会在媒体业终老,更不忍心用父母几十年的奋斗去换取我在北京的几十平米。
好友也曾对我说:“在你之前,跟我熟的四川人都回家了。”
我的确回家了,短暂性的。在家待了一周后,我返回了北京,面试这家心仪的媒体。
二次解约,去了心仪的媒体
面试编辑中有一人是我实习指导老师的妻子,因此整个过程很顺利,他们此前已了解我的情况。
基于前文的原因,也思考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放弃户口,去了这里。做了决定后,就要面对如何与单位解约的问题。
我非常感谢单位人事处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耐心沟通,并进行了挽留。他们提到,领导在看了我的简历后,已将我分配至摄影部,单位很好的部门。
此前,我做好了去各个部门的准备,但没有想到会去摄影部。后者往年都是单独招人的,并且已经很多年没进新人了,这让我有点意外,甚至受宠若惊。
虽然我对摄影很感兴趣,也自信偶尔还是能拍出一两张勉强能看的片子,但内心还是更倾向于将其当作一项长久的爱好,而非职业。现阶段,我还是更倾向作专职的文字记者,去跑口行走和采访,以单一领域为切入,体验中国当下的走向与温度,并做下记录。
所以,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央媒,将户口先放一放。五年的服务期和不菲的违约金,对不愿向父母要钱买断的我来说,略长;等30岁再跳出来做喜欢的事,也太晚。
入职聚餐时,我对编辑说,“也就是这里了,其他媒体我都不会投,老老实实去摄影了。”当时社招的有《财经》、澎湃、界面等,但我没有冲动投。
一起入职的小伙伴也有辞职或解约来的。一位复旦本、巴黎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的南京女生,解约了家乡某高校的工作,选择北漂;还有一位在国家通讯社干了四年的女记者,也选择跳到这里。
要办完复杂的解约流程,学院那边是一道坎,否则户、档都无法回家。学院经调查求证、开会讨论,也没有为难我。但鉴于我是二次违约,要向全院通报批评。
这个处罚,我虚心接受,因为我的行为的确给学院和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户口名额紧缺的今天。因此,在这里,我必须要再次向华为、这家央媒和学院说一声抱歉。
同时,也要告诫后来人,特别是正在求职的师弟师妹:违约代价巨大,手续繁琐,耗时耗力,一定要提前做好自己的规划和定位,衡量包括个人与家庭在内的多种因素等等。不要像我一样,缺少规划与目标,折腾一年,直到下一届的师弟师妹都开始西装革履网申面试了才定下工作。
这家媒体,虽然包括父母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曾听说,虽然了解它的朋友也说那里的新闻“硬得没法儿看”……但我还是觉得,它与任何工作与行业一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而这,也是我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最大优先级。至于薪水或户口,就先暂时不考虑了——反正不论怎么选,我以后都会后悔的,这点我很肯定。
责任编辑:孙云帆
我主动放弃了成为一个法律上新北京人的机会,选择去了一家没有户口名额的媒体,为此堵上了自己未来留京的路不说,还给单位、学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我要郑重地向某央媒人事部门道歉,由于自己的自私,导致他们可能明年户口名额分配受到影响。
同时也要告诫后来人,我的行为不要模仿,也不可模仿。不仅仅因为它是错误的、自私的,也是极其耗费心气和精力的。从8月中做决定到现在,我用了整整两个月,还没将手续办完;同时,这决定导致了我从毕业到十月中的100多天里,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日子过得很苦。一种无力感时常袭来,让我质疑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
从校招开始到最后定下工作,我花了接近一年时间,耗时比多数人长。其中解约两次,第一次从华为到某央媒,第二次从该央媒到某媒体。
第二次解约时,学院就业老师问我:“你说你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到最后既没有拿到华为的高薪,又没有拿到央媒的户口,你到底图个什么?”
这一问我确实没有答上来。
签约华为,心有不甘
坦白讲,我的校招经历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平淡乏味,更缺少明确的规划与目标。
开始时,我对留北京还是回家这个问题没想好,更别提拿户口了,甚至对想做记者这个念头都产生了动摇。一是因为媒体招聘很靠后,常人很难拒绝媒体前的名企伸来的橄榄枝;二是抛开前景不谈,这个行业某些现状都在动摇我的信心。
于是,我也随大流把简历投向互联网、房地产等大企业聚集的领域。在12月媒体招聘季开始前,也陆续收到了两份还算不错的offer,这其中就包括了华为。
应届生选择华为的原因有很多。高薪、高效、低调,从招聘流程中就能看出来。所有考核,从群面到终面,都在一天内完成。终面时和面试官聊得很投缘,后者对于当时媒体吹捧华为“民族企业”的论调表现得异常低调。他说,作为一家民企,华为只能专注于做好自己,有些大旗华为担当不起。
这让我好感倍增。此前,我对华为的印象仅限于本科系主任在课堂上不停吹嘘自己和华为初创团队如何熟悉,讲了很多华为筚路蓝缕的艰辛。之后看任正非在华为茁壮成长期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才算是对这个企业居安思危的审慎有所了解。
后来,面试官给了我稍高于其他录用者的薪水,并承诺海外工作机会。那时的我,不想太早回家乡享福,又苦等媒体而不来。于是,思量再三,在北京凛冬初降时,我签约了华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业的冬天也是促使我签华为的客观因素。在我硕士行将毕业,开始求职时,三年前激励我报考研究生,投身新闻业的媒体都开始崩塌般地衰落了。
艾略特写过:“世界的坍塌,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当我在南方某知名媒体实习半年,目睹期间离职的正式记者比实习生还多时,我的确不知道未来该往何处去了。
我不是党员,几乎没有央媒经历,学校安排的央视实习还被我“放水”混过去了。这些履历让我相信,后面招聘的央媒不会要我。
培养我的学院,则致力于“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其就业政策之一就是原则上不许违约,若要违约,只能去媒体。
思量再三,我不想因为等央媒而错过这份offer,内心也盘算着如果有好媒体录用就违约。至于户口,我没考虑那么多。
在学校旁的文津大酒店,我签三方时手抖了。现在想来,不是冷,而是心里对媒体有所不甘。
第一次解约,去央媒
央媒的应聘结果证明了我此前的考虑,央视、人民日报都没要我,甚至笔试就挂了。就在我准备转型,默默去华为当螺丝钉时,另一家央媒给我提供了一份带户口的offer。
那时已经是五月,毕业在即,我甚至希望没有这份offer,可以少掉很多纠结。拿到offer后,我闷在心里考虑了一天,依然没有答案。我甚至还将两份工作需要衡量的因素用思维导图列出,然后量化加权打分,得出的是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相同分数。
但与华为相比,这家单位优势明显:一个做记者的机会、一纸北京户口。
对一个新人来讲,想要完全浸入到新闻业当中,北京无疑是最好的地方,在这里,你能采到任何你想采的人。
马尔克斯说,“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激情,遭遇现实才能尽情挥洒”——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时间愈是临近毕业,我就愈发不能接受自己要去华为工作的现实。“我可是学了七年新闻呐,就这么去华为卖手机了?!”仔细倾听一下内心愈发清晰的声音,不难明白自己真正向往的地方。
虽然我人生最后悔的事之一就是学了新闻,虽然每隔几天就有一批某记者抑郁转行离职的消息……但我还是相信,这工作对于个人阅历、体验与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无价的。我想,马尔克斯1996年在美洲报业协会做演讲时,也是侧重后者吧。
此外,我也没想到会在毕业这年恋爱。女友是北方人,虽未毕业,但北方人留京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也想趁她没毕业先拿一个户口再说。于是,在毕业前一个月,我与华为解约,去了这家央媒。
单位承诺应届生将在7月中旬统一入职,岗位待定。不过除开7月中领了报到材料外,直到8月上旬都没正式上班。据传是还在招新人,等结束后一起入职的缘故。
那段日子,我刚毕业,每天在狭窄的出租屋内“葛优躺”。在七月末某天确认了后一周仍不上班后,我直接买了翌日的机票回家。
也是那天,我在微信上刷到一则招聘启事:某著名媒体公共政策组招人。
留京的纠结
我对这家媒体一直有着某种执念与怨念。
执念是指,在我有限的认知内,这是一家秉承着高度专业精神的媒体。我曾在不同的地方读到他们的作品与事迹:业界著名的女主编,采编与经营互不干涉、单独运营,所有记者编辑禁止炒股、收车马费及红包。一位曾经的哈佛尼曼学者对我说:“如果你最后去了那里,那我支持你。” 其实,我曾两次申请过公共政策组实习,但两次名额都满了。实习不行,我也想过投校招,但直到毕业我都没有等来。征求了女友在内的熟人意见后,我这次决定试试。
与此同时,当我回到家,看到父母逐渐衰老的面庞后,我不免要思索留京的意义。
我来自三线城市普通的小康家庭,不算中产,更不是大富大贵,作为一个要拿北京户口的人,你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买房。
北京的房价,大家应该都知道近两年是一个什么情况。
理论上讲,将父母一辈子攒下的积蓄拿出,再砸锅卖铁东拼西凑一些,也勉强能凑够一套二手小户型的首付,但这样的话,未来20-30年我的生活质量是可以预见的。
作为四川人,我依然时时刻刻未忘家乡的好:爱串串火锅六月雪、水煮牛肉毛血旺,支持的球队是消失的全兴、五牛以及正在成长的安纳普尔纳,去工体看球也不会全场合唱,反而经常望穿客队看台憧憬某天能坐在那里为川军加油。
与北方地区北京一家独大,周边人口单向涌入的情况不同,南方的发展更可观、均衡些,不存在因为经济或机会原因回不去的问题。实证研究也表明,发展较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生源的回流率是全国最高的。对我的专业来讲,成渝地区机会有限,但至少也不愁生计,更吸引人的还是节奏。
在医院做入职体检时,一位护士阿姨跟我闲聊:“小伙子,这单位给户口吗?”。
“给。”
“那不错啊,你哪儿人啊?”
“四川人。”
“哎哟成都好啊,干嘛留这儿啊,我都在琢磨退休后去你们那儿生活来着……”
后来采访一位贵州小康家庭的北大文科生,在京做了三年公务员后,弃了北京户口返乡。他说,单位给了他户口,但没给他供得起房的薪水,而家乡这些年发展很快。
父母多次表达出让我回家的愿望,也担忧五年的长约会限制我以后的流动——这的确是我离开的原因之一。好友也在聚会时说,当初想劝我留华为,因为如果以回家为最终归宿来讲,华为的上限和下限都更高。“你说你喜欢,我就忍住了。”
我不太喜欢以目的去反推过程,但无论是去华为还是做记者,我潜意识里确实都没有在京长期滞留的渴望,所求不过是体验几年,有点经验后就转型,归根或南下。这种潜意识,在家中猛然被激发出来。
一位知名记者说:“将一生中的一段时间投入到新闻业中去是值得的”——但也仅仅是“一段时间”而已,从内心深处来讲,我没有想过会在媒体业终老,更不忍心用父母几十年的奋斗去换取我在北京的几十平米。
好友也曾对我说:“在你之前,跟我熟的四川人都回家了。”
我的确回家了,短暂性的。在家待了一周后,我返回了北京,面试这家心仪的媒体。
二次解约,去了心仪的媒体
面试编辑中有一人是我实习指导老师的妻子,因此整个过程很顺利,他们此前已了解我的情况。
基于前文的原因,也思考了很久,我还是决定放弃户口,去了这里。做了决定后,就要面对如何与单位解约的问题。
我非常感谢单位人事处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耐心沟通,并进行了挽留。他们提到,领导在看了我的简历后,已将我分配至摄影部,单位很好的部门。
此前,我做好了去各个部门的准备,但没有想到会去摄影部。后者往年都是单独招人的,并且已经很多年没进新人了,这让我有点意外,甚至受宠若惊。
虽然我对摄影很感兴趣,也自信偶尔还是能拍出一两张勉强能看的片子,但内心还是更倾向于将其当作一项长久的爱好,而非职业。现阶段,我还是更倾向作专职的文字记者,去跑口行走和采访,以单一领域为切入,体验中国当下的走向与温度,并做下记录。
所以,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央媒,将户口先放一放。五年的服务期和不菲的违约金,对不愿向父母要钱买断的我来说,略长;等30岁再跳出来做喜欢的事,也太晚。
入职聚餐时,我对编辑说,“也就是这里了,其他媒体我都不会投,老老实实去摄影了。”当时社招的有《财经》、澎湃、界面等,但我没有冲动投。
一起入职的小伙伴也有辞职或解约来的。一位复旦本、巴黎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的南京女生,解约了家乡某高校的工作,选择北漂;还有一位在国家通讯社干了四年的女记者,也选择跳到这里。
要办完复杂的解约流程,学院那边是一道坎,否则户、档都无法回家。学院经调查求证、开会讨论,也没有为难我。但鉴于我是二次违约,要向全院通报批评。
这个处罚,我虚心接受,因为我的行为的确给学院和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户口名额紧缺的今天。因此,在这里,我必须要再次向华为、这家央媒和学院说一声抱歉。
同时,也要告诫后来人,特别是正在求职的师弟师妹:违约代价巨大,手续繁琐,耗时耗力,一定要提前做好自己的规划和定位,衡量包括个人与家庭在内的多种因素等等。不要像我一样,缺少规划与目标,折腾一年,直到下一届的师弟师妹都开始西装革履网申面试了才定下工作。
这家媒体,虽然包括父母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曾听说,虽然了解它的朋友也说那里的新闻“硬得没法儿看”……但我还是觉得,它与任何工作与行业一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而这,也是我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最大优先级。至于薪水或户口,就先暂时不考虑了——反正不论怎么选,我以后都会后悔的,这点我很肯定。
责任编辑:孙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