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ong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分为研究组45例和常规组40例,常规组采取全椎板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半椎板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良好,未出现任何变化,而常规组有4例脊柱稳定性有变化,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采取半椎板入路治疗法,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有良好预后,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重大。
  【关键词】 半椎板入路; 椎管内肿瘤; 显微手术
  椎管内肿瘤,又称为脊髓肿瘤,是临床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发生在脊髓自身和椎管内及脊髓周边组织的原发性肿瘤与来自其他部位转移性肿瘤的一个总称[1]。主要有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瘤等,在人体的颈部、胸部、腰部等处均可出现[2]。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通常采取全椎板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脊柱稳定性不佳,会影响预后。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发展,半椎板手术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逐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对8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手术进行分析,探讨半椎板入路的应用效果,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分为研究组45例和常规组40例。
  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1~63岁,平均(40.3±1.4)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3.8±0.7)年;
  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0~64岁,平均(39.7±1.5)岁,病程2个月~7.5年,平均(3.5±0.6)年。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感觉障碍、根性疼痛及运动障碍等。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手术,病变部位主要在髓外硬膜下,且大多数偏于一侧,无脊椎畸形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85例患者术前均通过X线检查明确病变部位的体表位置,并通过局部注射亚甲蓝到棘突为标记。
  (1)研究组:该组患者采取半椎板术,全麻行仰卧体位,颈部肿瘤需用头架予以固定,处于过屈位,并以定位标记为中心,取后正中部位行纵切口,上下需超病变区域1.5 cm左右,逐层切开,层层分离到棘突和棘上韧带位,再在病变侧骨膜下有效分离椎旁肌,充分暴露病变位椎板,再往外不超过关节突外侧边,应用椎板牵开器将椎盘肌予以牵引开以便暴露,然后通过椎板咬骨钳清除掉相应侧椎板,咬除黄韧带充分暴露硬脊膜。一些患者术中需应用B超再进行精确定位,再接近肿瘤表面纵切开硬脊膜,在显微镜下通过分块方式全面切除肿瘤,然后全面彻底止血,妥善严密地缝合硬脊膜,椎旁肌缝于棘间韧带,筋膜缝于棘上韧带,逐层缝合,完成手术。术后加强监护和抗感染治疗。
  (2)常规组:该组采取全椎板术,全麻行仰卧位。充分暴露出棘突和两侧椎板,将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双侧椎板逐一咬除,然后沿正中同样纵切开硬脊膜,全面切除肿瘤后妥善缝合;在硬脊膜外置入引流管,1~2 d后可拔除。如为髓内肿瘤应沿着脊髓后正中沟纵切开,并于神经电生理监护下降肿瘤妥善切除。术后加强监护,给予适当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价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用肌力0~5级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用JOA括约肌功能0~3级评分评价患者的膀胱功能。术后1周评价患者近期疗效,分为显效、无变化及恶化,其中前两者为有效,后者为无效。所有患者均随访6~48个月,应用Mc Corick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的远期疗效,具体分为改善、无效及加重,其中改善为有效,其他为无效。并通过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MRI和CT影像图了解患者脊椎稳定性情况,手术节段脊柱的正位曲度变化在12°及以上或侧位曲度变化在15°及以上则表示脊椎不稳。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未出现变化,而常规组4例患者的脊柱稳定性有变化,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椎管内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以髓外肿瘤较为多见,主要有神经鞘瘤、脊膜瘤等,绝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会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3]。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采取切除术,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肿瘤切除率得到大幅提升,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传统全椎板手术需要将棘突、棘上韧带等结构逐一咬除才可使肿瘤充分暴露[4]。但是会对脊椎后部位结构造成较大破坏,而影响到脊椎的生物学平衡,进而导致脊椎不稳定变化而出现畸形,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5]。如何在有效切除肿瘤的同时确保脊椎的稳定是外科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脊椎结构及功能的稳定性,显微手术和医疗微创技术在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广泛应用。因颈椎管相对较宽,颈椎肿瘤大多数是神经鞘瘤,通常位于髓外硬膜下,可通过显微神经技术采取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能充分暴露肿瘤,进而顺利切除肿瘤,提高切除率,且能降低对脊椎后柱的损伤,保证脊椎结构的完整性,改善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6-7]。和传统全椎板手术相比,半椎板手术创伤小,硬膜外术后瘢痕较小,恢复快,可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该手术方法可有效暴露棘突、韧带等组织,确保脊椎术后的稳定性,预防和减少术后脊椎畸形的发生[8-9]。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均通过显微镜开展手术,可充分显露术野,有助于分离组织粘连,再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另外,本组患者中还应用了B超技术和电生理监护技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有效保护脊髓神经组织,改善和提高患者术后远期疗效。本组患者中有6例髓内肿瘤术中再应用B超过进行精确定位和电位检测,脊髓神经功能得到妥善保护。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有效率达到93.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且研究组术后患者脊椎稳定性达到100%,同样高于常规组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8.22±1.03)d、下床活动时间(8.53±1.03)d,均短于常规组的(12.51±1.01)d和(27.64±1.21)d,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0-12]。可以看出,半椎板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比全椎板手术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陈植荣.59例椎管内肿瘤的核磁共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11):168-169.
  [2]张震宇,陈添华,刘东宁.25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472-473.
  [3]余永佳,黄玮,杨雷霆,等.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9(11):141-143.
  [4]佘亮.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8(10):265-267.
  [5] Shofty B, Korn A, Lidar Z, et al. Intradural spinal cord tumors[J]. Neuro-oncology, 2012,154(45): 134-143.
  [6]胡永珍,王殿洪,李国忠,等.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9(10):172-173.
  [7]高进苗.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脊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8]高进苗,张晓东,冯春国,等.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2(12):421-414.
  [9]王宏,王焕宇,薛凯,等.小切口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2(6):417-418.
  [10]陈海锋,杨开勇,鞠延,等.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542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13): 874-877.
  [11]宗少晖,韦波,赵玉玺,等.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56-158.
  [12] Lee J H, Jang J W, Kim S H, et al. Surgical results after 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the removal of spinal cord tumors[J].Korean Journal of Spine,2012,9(3):232-238.
  (收稿日期:2015-06-25)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减退情况及其与受伤时间的关系,为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之间单侧膝关节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9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等速测试仪进行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屈伸肌峰力矩比(H/Q)及总功(TW)测试,分析并比较肌力变化与受伤时间的关系。结果:患肢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强迫症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 例,研究组服用帕罗西汀和奥氮平,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
期刊
【摘要】 目的:对基于集体抗癌社会工作组织开展的,对肿瘤患者进行集中肿瘤康复健康教育模式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13年度参加培训的255名肿瘤患者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患者参加培训前后在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减少过度治疗、增强战胜癌症的信心、树立正确康复心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 结论:基于集体抗癌社会工作组织的肿瘤康复健康教育模
期刊
【摘要】 目的:翻译、修订中文版护生临床学习环境评估量表,初步评价其效度及信度,为评估我国护生临床学习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工具。方法:通过直译、回译、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对CLES+T进行翻译和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CLES+T。采取方便抽样对太原市内4所三级甲等医院抽取的220名护生进行调查,分析评价量表的信、效度。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的项目鉴别力和结构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siRNA干扰SIAH基因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α-synuclein泛素化、降解通路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标记的siRNA-FAM转染SH-SY5Y细胞后,专业设计合成3条针对SIAH的siRNA,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SIAH表达的变化,筛选出其中最高效的1条siRNA,用CCK-8法检测该siRNA-SIAH干扰SH-SY5Y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保乳综合治疗并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早期乳腺癌患者70例,患者均有保乳意愿,患者需在自愿的基础上签署SLNB手术治疗同意书。患者在保乳手术的同时进行SLNB,根据术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对于SLN阳性者(设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各临床科室床位配置状况,优化医院床位配置。方法:采用统计学中95%置信区间进行数据分析,测算开放床位数的合理区间。结果:30个临床科室中,床位设置合适的有15个科室,床位偏少的有9个科室,床位偏多的有6个科室。结论:加强床位动态管理,实行床位资源共享,建立医疗联合体,是床位科学管理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综合医院; 病床工作效率; 置信区间; 床位管理  【Abstract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0例伴有明显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针对影响因素的心理护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SCL-90心理自评量表评分,并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心理护理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诊断中,以提高FUO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在FUO临床实践中应用PDCA管理环,提高FUO诊治行为的计划性,提高FUO病因诊断的能力。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以规范FUO的诊治,提高FUO临床诊治水平。结论:PDCA管理模式在FUO中应用,促进了FUO病因诊断的能力提高,促进了治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0月20例行显微切除术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辅助手术操作。结果:肿瘤全切12例,大部分切除8例。术后病理诊断:脊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5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脂肪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Ⅰ级1例,Ⅱ级1例),囊性畸胎瘤2例。术后通过门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