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新颖的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之力作——评《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学校变革研究》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ng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把振兴乡村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教育政策指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和承担者,乡村学校的变革发展关系着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淮阴师范学院刘国艳教授的《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学校变革研究》一书,是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的力作。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的“新主体性”文学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既包含现实主义方式又反映后现代主义风格而具有特定研究价值。主体性问题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映的重点,尼科拉斯·博恩的小说《故事的背地面》便属于其中。我们借助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主体三界说理论来研究博恩笔下面临主体性问题、在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之间徘徊与挣扎的主体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主体遭遇的主体性问题。《故事的背
词汇在二语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从无到部分再到精确、不断累积的过程,其途径有二:刻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附带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两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但是,研究表明,学习者掌握了3,000词族左右的高频词后,附带习得是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在听、读等语言接触
语言学中的大多数概念和哲学类别都已成功地用于描述语言现象。存在范畴也不例外,它在语义逻辑的影响下,由存在的语言认知范畴来呈现,并通过语言符号(主要的和次要的)对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知交际的阐释。现代语言学在带有简单句法结构的基本语句中,即在每个述谓性命题中也发现了存在性类别。语言不仅提供了知识交换的过程,而且还充当组织的主要手段,将非语言方式转化为语言方式,赋予它们可交流的形式,并从中构建世界语言
汉越词是从汉语中借入越南语或是在汉语基础之上衍生出的词,越南语中汉源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越南语中汉越词的研究成果颇丰,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其来源、语音、语义、结构、词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是从汉越词的词类角度去考察研究的却较为罕见,仅有的几篇相关文章,也主要针对汉越词的实词方面。专门针对越南语汉越虚词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也尚无专门针对其
戴安娜·狄·普里玛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生活和作品中,怀疑物质主义,否定消费主义,反叛同质化要求;质疑性别歧视,拨正文化偏见,引领性革命;打破二元逻辑,抨击理性思维,寻求精神解放;表现出明显的反叛性、革命性、颠覆性的立场。这种反建制性更是深深根植于其诗学实践中。诗人打破“精雕细琢”的学院传统,摒弃严格的音步韵律规则,攻击理性主义和精英主义,形成一种自发式、即兴式、开放式的诗学。
本文在优选论的框架下探索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二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对于来自不同声调背景的二语学习者来说,声调系统的习得依然是重要课题。音高模式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的语言中的不同作用往往使声调学习成为难点。为探讨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二语学习者汉语声调的习得,本文考察了四个研究问题,包括(i)普遍语法是否影响在汉语声调习得,(ii)学习者母语的韵律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词汇声调的产出,(iii)普遍语
“学衡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在其存续的十余年间(1922-1933年),翻译出的作品丰富多样,并且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然而,学界对“学衡派”翻译活动的研究在一手资料梳理、历史背景参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资料的运用上,先前研究多局限在译本本身,对“学衡派”译者们留下的大量一手资料,包括日记、年谱、教案、书信等重要文献运用不够充分;在历史背景参照方面,先前研究缺少对翻译现象背后文化意义
基于高中学习紧张、各科作业时间有限的特点,数学作业耗时较大、难度较深的情况更为突出.在“双减”政策的驱动下,如何提高效率,精题巧练,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智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设计作业,使得变“难”为“趣”,变“压”为“愿”,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更促使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推动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会计行业数据信息日益庞杂,传统的会计信息化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为此,要合理引入大数据的思维和视角,全方位地开展智能化会计,探讨智能化云会计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实现会计成本核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从多维视角对翻译本体进行分析,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进行阐述,是翻译研究的内在要求。翻译与修辞都是语言活动,都依靠语言,同时又受语言和语言研究的限制。在历史上各派哲学家们眼中,不确定性是翻译的一个内在特性。修辞理论和技巧理应能帮助有效克服翻译的诸多不确定性。传统修辞是说服的艺术、善言的科学;修辞是使用象征的艺术,是力量;修辞无所不在,又是认知。“新修辞学”(New Rhetoric)对受众中心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