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 人生如茶叶青青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春早,龙井茶香。在杭州西溪文化产业园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中心的西溪客厅内,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浙江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旭烽教授,正在为一群爱茶人作《茶香识女人》讲座,言语清婉,知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让观众听后颇有收获。
  宛如一片香茗,在杯中恣意舒展,王旭烽也在芬芳四溢的中国茶文化中丰盈了自己的人生,又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年轻时的理想是当个音乐家
  王旭烽在大学毕业之前,做梦也没想到这一生会跟茶与茶文化产生如此密切的关系。1955年2月,她出生在浙江平湖的一个军队干部家庭里。父亲王树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和战斗英雄。解放战争时随军南下后在浙江舟山边防要塞区和平湖、桐庐、富阳人武部工作过,最终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杭州警备区司令部政治部担任副主任,他平时喜欢写写散文和诗歌。她母亲也是位女军官,跟着丈夫辗转大江南北,还要抚养孩子,唱歌是其主要爱好。这让她从小受到了文学和音乐艺术的熏陶。
  1962年秋天,王旭烽进入富春江畔的富阳中心小学读书,当时她父亲正在富阳县(现为市)人民武装部担任政委。小学毕业后,父亲调到杭州市警备区司令部工作,她也进入杭州女子中学读书(现为杭十四中)。这所学校创办于1904年戊戌变法之后,110多年间,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著名教育家吴贻芳、红军唯一女将领张琴秋、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胡愈之夫人沈兹九,此后还有姜天巢、胡焦琴、楼曼文、陈修良、陈向明、斯霞、王晓棠、张淑仪、邱爱慈等,都在此校学习过。
  在“文革”中,学校改名为“杭州五七中学”。当年在校学习的王旭烽是个文艺青年,虽然学习成绩算不上冒尖,但她爱好音乐、舞蹈,自学了唱歌的简谱和舞蹈的基本技艺。每逢班上、学校、甚至是市里开展学生宣传毛泽东思想文艺活动,她都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经常又唱又跳忙得团团转。因此,她最初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个音乐家或舞蹈家,甚至想去报考音乐学院或戏剧学院,可当时大学还没实行公开招考,所有的工农兵大学生都是由组织推荐的,她的想法也无法实施。
  1972年高中毕业后,邓小平主持教育等方面工作,国家要在学校里选送一批优秀学生去上大学,王旭烽有幸成为留校的21名学生之一。因为她有音乐方面特长,所以就先留校担任学校的音乐老师,由老一辈音乐老师教她学比较复杂的五线谱和弹琴等。原以为两年后可以像下放知青一样被推荐去上大学,没想到一阵所谓反“右倾翻案风”的歪风又在全国刮起,王旭烽等一批留校生被作为“资产阶级培养的苗子”,安排到有关企业和单位工作。尤其是她,被分配到杭州市拱墅区街道办的残疾人福利厂——长征无线电元件厂工作,每天跟耳聋、眼瞎、有点儍气,甚至是轻度精神病的残疾人在一起上班。她的一张工作台前,坐着她和3个聋哑人,每天一起用漆包线绕制线圈,她们之间只好用手语交流,工作虽然单调,配合却很默契,彼此的关系也搞得很好,故结识了聋哑姑娘小俞、侏儒症患者小玉、半身瘫痪的小张、盲人小潘等一批残疾人朋友。
  在福利厂工作的几年间,虽然很艰苦,但还是有收获的,王旭烽学会了怎样与残疾人相处,如何关爱他们,后来她经常帮助残疾人。至今,她已连续担任了两届杭州市残联文联名誉会长。2014年12月2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和国际志愿者日来临前夕,王旭烽被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残联、共青团杭州市委授予杭州市首届十大“最美助残志愿者”光荣称号。
  1977年年底,王旭烽参加了全国高考,按她当时的打算是考文科,且第一志愿是中文系、第二志愿是历史系。但在语文考试时,唯一的试题就是写一篇题为《路》的作文,没想到写作水平还不错的她竟没考好,只考了60多分;而在考历史时,她却考了90多分的高分。结果,她被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历史系录取了。
  1978年3月,王旭烽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取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在大学里,王旭烽对文艺的爱好痴心不改。她甚至向系里提出想转到中文系去,生气的系主任一口就把她回绝了。她也毫不退让,就挤时间去中文系旁听,结果一举两得,她4年时间等于读了历史、中文两个专业。
  上世纪70年代,正是中国文学复苏的时期。当时电视不普及,更没有网可上,人们业余生活主要选择的方式就是阅读和看为数不多的电影。由于全社会对文学极为重视,文学作品承担起了社会进步、思想批判的宣传作用,作家的地位很高。当时王旭烽所在的班里70个人,其中有20多个在进行文学创作。她虽然在同学中个头不高,是个不起眼的小妹妹,却是班上一位出色的文学青年,屡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后来同学们还称她为“王兄”。在她读大二那年,还创作了一部《承认不承认》的话剧,剧情是演绎青年人的信仰、爱情和生活的故事,女主角由她自己饰演,导演是同学刘为,还有两个男主角由同学赵雄和张可夫扮演。这部戏在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公演后,一举夺得了戏剧节剧本创作奖和演出奖的双奖。浙江省群艺馆主办的《文化娱乐》杂志社一位资深编辑看了这部戏后,感到非常生动有趣,就把她创作的剧本要去,及时在杂志上发表了。
  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1982年王旭烽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总工会主办的《浙江工人报》当记者。当年她就在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青年文学杂志《丑小鸭》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处女作《昨天已经过去》,就这样她被调到报社副刊部工作。1984年她又在写寻根文学,其中发表在《长城》文学刊物上的中篇小说《从春天到春天》,還被《小说月刊》转载。
  也许是与茶和茶文化有缘,1988年8月,杭州市园文局在龙井路双峰村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陆续招进了一批员工。最初是王旭烽把当年教她写新闻稿的杭钢文协主席吴远明推荐进去;后来因中国茶叶博物馆开馆前需要整理一些茶史资料,还要写展览解说词等,所以急需一位历史专业、能写会说的人才,吴远明又把王旭烽介绍给了张馆长,张馆长就像见到明前茶一样设法把她“采”去了。   1990年初春,王旭烽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资料室,参与筹建和布展事宜。她最初的工作就是收集有关茶叶的史料、构建展览馆的分类、撰写展览解说词和接待工作。虽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也让她从中了解到茶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人与茶之间的密切关系等情况,看到了茶世界的博大精深。她不仅为1991年4月中国茶叶博物正式开馆作出了贡献,而且在1991年就写出了一部茶文化题材的随笔集《瑞草之国》。这一年,她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她这期间创作的中篇小说《我本不愿意离开你》,还获得1993—1995年中篇小说奖。
  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王旭烽天天与茶叶、茶具、茶书、茶人打交道,并有幸结识了庄晚芳、刘祖生、童启庆、陈文怀、谢凤高、骆少君、杨贤强等茶界老前辈,听他们讲述茶人们的感人故事,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茶界泰斗庄晚芳老先生。庄晚芳1908年8月20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24年考取了有生活补贴的集美高等师范学校,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1934年毕业后,到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工作,与茶工们工作、生活在一起,从而引起了对茶叶研究的兴趣。1938年,庄晚芳在福建省福安农校讲授茶叶课,1939年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并在武夷山下组织开辟了数千亩新茶园。不久,他转至浙江衢州协助吴觉农筹办东南改良总场。
  1943年,福建省农林公司聘他为总经理,为闽茶复兴打下了基础。1948年,他先后赴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考察,访问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陈先生劝他回国从事教育,他深受启发,随即返回福建,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庄晚芳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从事茶学教育,经他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以及前苏联和越南留学生约有2000余人,不少人已成为茶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1965年,他首次培养茶学研究生,成为我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上世纪50年代,他就编撰出版了《茶作学》《茶树生物学》等专著。改革开放后又编撰出版《中国茶史散论》《中国名茶》专著和在茶叶报刊上发表了150余万字的专业论文,他还提倡创作茶诗,弘扬茶德。
  王旭烽初次见到庄老时,他已80多岁了,还担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顾问、浙江“茶人之家”名誉理事长等职,人长得高高廋廋的,手里还拄着根拐杖。每次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身边总簇拥着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学生。那时,王旭烽准备写一本与茶相关的书《西湖茶丝路》,其中有一个专辑写茶人,因此她便到庄老家里采访。庄老一个人住在杭州中医院对面的金祝新村,他的妻子因为是日侨,“文革”期间受迫害冤死。老人家中简朴清贫,几件旧家具,水泥铺地,连窗帘都有补丁。老人很好客,亲自给王旭烽泡茶,还留她吃饭。也就庄老家里,她第一次喝到冻顶乌龙茶。
  庄老几个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人多少有些孤独寂寞,而王旭烽就住在杭州城西,离庄家20分钟车程。从那以后,王旭烽经常去看他,与其聊天,有时还给老人做饭。就这样,两个年龄相距近50岁的一老一少成了忘年交,老人把她当小女儿看待,跟她讲茶史、茶经、茶道,还带她认识了很多茶人,使她了解了很多茶界的事情。庄老还有诗书、绘画的业余爱好,郑重将自己提出的“中国茶德”的精神“廉、美、和、敬”四字自写墨宝赠她,甚至把一只心爱的盖碗茶盏也送给她。正因为有了这次登门采访,就有了后来她的《茗叟庄晚芳》一文。更重要的是,让她渐渐产生了创作“茶人三部曲”的愿望。
  经过几年的艰苦构思和整理素材,1994年初王旭烽便正式开始挥笔创作“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稿成后,她专门请庄先生题写了一幅的“献给全世界的茶人”书法,印在小说的扉页上。1995年12月,44万字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迅速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分别荣获1995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1998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浙江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还被改编成22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当她参加了出版社的首发式和各种宣传推介和作品研讨活动后,便将这部带着油墨芬芳的新著送到恩师庄老的手中。因病重躺在床上的庄老激动得将书捧在胸前,含泪称赞说:“好、好、好,真是一部好书啊!”1996年5月2日,庄老无憾地离开了茶的世界,享年89岁。
  此后,王旭烽开始创作“茶人三部曲”的另两部。在这过程中,她先后怀孕产子、因劳累过度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但她最终顽强面对——1995年5月至1998年8月,“茶人三部曲”的第二部《不夜之侯》、第三部《筑草为城》先后问世。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小说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60多位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以130多万字的篇幅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这也成了王旭烽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部代表巨著。
  2000年11月11日,中国作家协会在茅盾故乡乌镇隆重举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王旭烽创作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前两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摘取“茅盾文学奖”,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茶的清香、血的蒸汽、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爐,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这也改写了前四届“茅盾文学奖”没有茅盾故乡浙江人获奖的历史。
  如茶人生越采越发充满活力
  庄晚芳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说出句茶界俗语:“茶叶越采越发。”这句话也是由他的爱徒作了印证。1998年,王旭烽再次像茶一样,被浙江省作家协会“采”去,从事专业创作,此后当选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王旭烽在杭州西子湖畔竹竿巷社区岳飞故宅旁的军队大院里长大,她经常看着西湖的杨柳泛青、荷花怒放、梧桐叶黄,也看着西湖的人流交织、鱼儿欢跳,于是她开始研究古老又现代、陌生又熟悉的西湖、保护又拓展的西湖。到浙江省作协后,她便以纸笔和图文,以西湖为中心构建着一座心中的文化杭州。
  2003年9月29日,由王旭烽創作的一本全面勾画西湖人文历史的散文集《走读西湖———从湖西开始的风雅之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推出。“家在西子湖上”的王旭烽把西湖看成一座书院,读大学放暑假时常拿着一本书在白堤上走来走去背诵。她创作不止,《西湖茶思录》《品读女茶人》《曲院风荷》《香草爱情》等描写杭州和西湖的专著,也分别应运而生。此外,王旭烽还创作出版了《走读浙江》《玉山古茶场》《茶者圣——吴觉农传》《斜阳温柔 : 雷峰塔的故事》《旭烽茶话》《爱茶者说》《英雄美人》《绿衣人》《飘羽之重》等新著。
  在浙江省作协的日子也算过得顺风顺水,但与茶有缘的王旭烽命运中总是与茶和茶文化难分难舍。2006年下半年,她应邀前往天目山下的浙江林学院,为师生们作“走读西湖系列到大学”讲座。其间,她通过时任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陈敬佑得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林学院联合创办的茶文化学院正准备在秋季招收本科生,这是目前全球惟一的本科茶文化学院。这一消息立即触动了王旭烽的心弦,她仿佛听到了茶圣陆羽的召唤。
  2006年9月开学季,王旭烽告别工作了8年的浙江省作家协会,正式走向大学的讲坛。在这里,她担任茶文化学科带头人,培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她还注重在课堂上进行“茶文化的艺术呈现”,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舞台,演绎茶文化的诗情画意与博大精深。《中国茶谣》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融文学、历史、民俗、传播、音乐、服装、数字媒体、体育、摄影、舞美、陶瓷等为一体,有舞蹈、民歌、茶艺、器乐演奏以及民俗文化、民族特色表演,共分10个部分,即喊茶、采茶、禅茶、下茶、仙茶、施茶、会茶、讲茶、礼茶、祝茶,既有观赏性又有学术性。它以劳作、相识、团圆等10个民间男女因茶结缘过程为主线,在时间上以惊蛰、清明、立夏等中华节气和节日为标点,并结合传统舞台与现代化的影像技术进行展现。2008年,《中国茶谣》获得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成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台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其中“中国茶谣”茶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由王旭烽参与发起的“全民饮茶日”自2009年“谷雨”在杭州启动以来,至今已连办数届,得到了国内30多个城市的响应。通过5年的努力,杭州市人大已将此正式立为法定节日。同年,她获得“新中国杰出茶人”称号。
  2010年,浙江林学院正式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王旭烽担任了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的院长,她就制定了院训 :“即知即行,边学边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精行俭德,是为高贵。”此后在院系调整时,原人文学院与茶文化学院合并为文化学院,2012年4月,王旭烽被任命为文化学院院长。
  身为一位作家,王旭烽在学院管理、教学、茶文化研究之余,仍坚持在文学之路上向前跋涉,并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她关切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残疾人。2006年5月,王旭烽以宁波市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延勤为主人公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作品于2007年9月7日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两年后,王旭烽采写的纪实文学《家国书》,在一种真诚的“精神寻根”访问的视角上,以其丰富沉重的内容和真实人物性格、命运的跌宕表现,富有历史的凝重感和文学的感染力量,该书因而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报告文学奖。2015年初,由央视拍摄、王旭烽总撰稿的、我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荣获2014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人文类纪录片大奖。
  茶如人,人如茶。在王旭烽刚出版的《茶语者》一书中,她是这样评价茶的:“茶的高度,更在于她的风骨——如人的品格一般,她温和,她宁静,她优雅。”其实,这何尝不是她对作为茶人的自己的一种人格定位与精神追寻。
  王旭烽,人生如茶叶青青。
  责编 华南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文科专业中开设的工程制图课程必须区别于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考核方式的改变将是重中之重。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改革文科专业制图课程考核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 文科专业 工程制图课程 考核方式改革  工程制图课程一般是大学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背
摘 要: 作者通过调查、访谈对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考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甘肃体育高考术科考试尽管一直在努力改革,但下列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考试地点如何选择;电子设备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高考中兴奋剂的问题;专项设置与本省竞技体育重点项目脱离等,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普通体育专业考试的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 招生术科考试 考试改革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
一篇作文,是作者多方面的素养、多方面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学识的巧妙结合,能力要求极高。因此,它历来是高考语文科考试的“半壁江山”,但多年来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或没有系统的训练、或重视不够,导致考场上学生作文失分较多。究其原因,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本文试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入手,分析考场作文失分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供借鉴。这里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在写作中除写作能力以外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执行情感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一大痛处,甚至是一个盲点,虽然书店中有铺天盖地的作文辅导类书籍,但没有几个有实在作用,在全国众多的评优比赛中很少能看到作文教学课,更少见作文教学
目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患病率高达20%,反复发作,疼痛较剧烈,目前病因仍不明确,故无有效治疗方法,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有研究证实人口腔内也可
摘 要: 每年的12月份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水平测试的时间。高二上学期大部分已经进行信息课的复习,但在教学中发现在部分同学还是在靠测试之前短时间临时抱佛脚,因此复习课的效果不理想。反思其中的一些环节,的确有许多可以改善的地方。本文从复习课入手,反思了其中的问题与可取之处,以工程系统的思想讨论了提高复习课课堂效率的做法,实现了信息技术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复习课 知识结构体
从IQ到EQ再到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无疑是人对自身认识的质的飞跃,而这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在IQ时代,我们经常会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不聪明,智能低下、不可能成才。在EQ时代,我们发现成才的学生往往是班里十名左右的学生,甚至还有些是不可思议的“差”学生。找原因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可能EQ高。于是全国各行各业都大肆赞美EQ,相关培训铺天盖地,但效果甚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
摘 要: 《宠物疾病诊断技术》是高专宠物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今宠物医学行业的岗位需求,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宠物疾病诊断技术》 教学改革 教材编订  《宠物疾病诊断技术》是高专宠物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原《宠物疾病诊疗技术》课程中分
目的:分析中医综合疗法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4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观察组选择中医综合疗法,对照组选择常规疗法,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