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of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以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并举行第一场拍卖会为标志,2008年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30年!人们对艺术市场的看法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颇为一致:成绩多多问题也多多。就一个占国民经济比重完全微不足道的艺术品市场而言,(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GDP为近25万亿元,雅昌艺术网统计的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36亿元,勉强约占近千分之一)得到的社会与媒体的关注却不少,尤其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表现愈趋热闹,引得各路诸侯纷纷出场大展拳脚一放厥词。那些遍地开花的艺术品拍卖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画廊、层出不穷的各类艺术展览以及飞来飞去的策展人与批评家还有藏家,越印越厚越精美的艺术书籍刊物……一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景象。光怪陆离的繁荣景象下,只有少数清醒者依旧清醒,多数糊涂人照样糊涂。
  眼下谈论艺术品市场的只说拍卖会,而谈论艺术的直奔当代艺术,这也难怪:当代艺术与拍卖,十足的热门组合话题。但这里有必要把话说全了:拍卖会只是艺术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在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舞台上扮演了主角,可怜画廊与艺术博览会即使想争气,但在目前国情下也无法争势,光环自然落在能够吸引公众眼球的拍卖会上。而当代艺术在时下中国的整个艺术创作领域因独显其年轻而叛逆、思索且批判的颠覆姿态,具备全球化时代的艺术通用语言,独得西方垂青,其领军人物的作品能杀到纽约和伦敦,并不断创下拍卖高价,当代艺术这几年独领艺术品市场的风气之先也就成为见怪不怪的事实。只是不该忘了,艺术品的市场光环虽然戴在拍卖公司的脖子上,但艺术品的市场基础却是由画廊以及艺博会来开掘;市场上近来当代艺术虽然耀目,但古代近现代的各类大师名家作品表现也并不逊色。
  有意思的是,国人似乎陷入了一个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不间断的担心过程之中,神经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见不得好也见不得不好。当代艺术火了,作品价格不断攀升,有点像股市和房地产市,于是泡沫论喧嚣尘上,各种嘴脸开始难以掩饰地呈现出来。其实唱衰者无非还是酸葡萄心理及红眼病作祟,得利或即将得利时大唱市场的赞歌,失利或唯恐失利时对市场横挑鼻子竖挑眼。回顾十五年来的艺术品市场,平心静气来看,那些创下高价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名正言顺的,高价作品基本上都落在那些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身上,古代不论,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吴冠中、陈逸飞、靳尚谊、蔡国强、徐冰、岳敏君、张晓刚、方力钧、刘小东等等,他们的作品价值与市场表现还是呈现了一个正比关系。反比关系的现象当然也有,却属个别,主要发生在当代中国画作品上。但是一个只有短短十五年而且是天然地具有国情背景的艺术品市场,你还能去做怎样的苛责呢?这个市场当然还不完善。一是结构失衡,画廊的力量还未显示出来:二是规则不全不严,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三是责任缺失,造成好作品的遗漏:比如我个人认为同比情况下,黄宾虹的作品价格依然偏低,广东王肇民的作品价格更是与其成就相比极其不符,还有作品价值仍未得到充分体现的徐坚白,包括现在从事中国当代水墨画创作的沈勤,以及陈丹青所提到的完全未被市场确认的董希文等。可是,市场就是个买卖之地,机会之处。有人边画边卖、有人边买边卖、有人只买不卖、有人冷眼旁观、有人跃跃欲试;部分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高于古代作品的价格,部分学生的作品价格高于老师的作品价格,这些都属正常现象。至于现存的被广为诟病的拍假,假拍等行为,也是目前国情下并非特殊的产物,随着那些具有理想和长远眼光并能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的拍卖行与画廊在市场运作中按其各自机能不断追求完善,一个成长中的市场自然也就蕴藏着无穷的希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久以来人们总是拿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相提并论,主要还是讨论其共同的投资收益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艺术品市场还有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性质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品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属性与股票、房产作为物质财产的不可比性,包括艺术品市场运作所自然显现的文化艺术传播这一特殊性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运作结果完全不同,对此不可不察。
  对于当代画家而言,艺术市场的繁荣既能成就他们,也能扼杀他们。陈丹青喜欢毕加索的一句话:“一旦艺术得到认可,它就不值一钱。任何值得一做的事物,都不会得到承认的。”这话虽然绝对了些,但其意味颇值得艺术家们咀嚼。同样是陈丹青,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形容为“空前繁荣的荒凉”,指认的是当代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性与创造力的严重缺失。所以对当代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及自由思想,在财富当道的时候,比财富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正直善良、干净勇敢的心和一双坚定明亮的眼睛。如此,财富才不会成为负累乃至毒药。身处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代中国,面对既丰饶又浅薄、既轻松又沉重、既现代又传统的现实,作为艺术家,实在有福;作为艺术机构,实在有幸。
其他文献
2008年的上半年似乎全球都笼罩在经济走势不明朗的阴影下,令艺术品市场的走势也充满变数。7月佳士得发布了它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仍然是成交额最高端的板块。而亚洲地区的业务继续刷新着这家老拍行在亚洲拍卖史上的成交额纪录,在2008年上半年,在佳士得全球业绩只比上年同期上升一成的背景下,亚洲区的业务上升了63%!来自亚洲的中国艺术品、印度及东南亚艺术品和阿拉伯艺术品均取得
期刊
如果考察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当代艺术绝对首当其冲成为受影响最大的门类,原因很简单,中国当代艺术在几年的时间里拔地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飙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商位,基础薄弱,作支撑的只能是白色泡沫;转手频繁,留下的只有炒作时的喧嚣。4月6日结束的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以中规中矩之态接受了考验,它告诉人们当代艺术品市场并没有遭遇想象中的寒冬,从高居榜首的张晓刚、岳敏君
期刊
整理 筱竹    佳士得将于本年秋季在亚洲再次举行洋酒拍卖,此次拍卖将会在11月29日(星期六)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为香港佳士得2008年秋季拍卖揭开帷幕。这亦是佳士得自2001年后,再次在亚洲举行名酒拍卖,当中包括一批来自全球著名波尔多(Bordeaux)葡萄酒酒庄拉图堡的名酒收藏。  香港佳士得在2008年春季拍卖缔造了24亿港元的成交额,创下亚洲区拍卖季度的最佳成绩。作为亚洲区最大型的拍
期刊
为什么西方人如此迷恋中国瓷器?茶余饭后,这个话题经常环绕在我与西方友人之间。我竟然严肃到以此话题为学术研究,并进入到西方博物馆工作。    利华休姆爵士(本名威廉·赫斯基思·利华William Hesketh Lever,本文简称利华)对中国瓷器的迷恋,可以从女画家露易斯·贾普林(Louise Joplin,1843-1933)的作品约略看出。以《青花》Blue and White为题,露易斯巧妙
期刊
如果留意一下时事新闻或者娱乐新闻,不难发现曝光频繁的女性身上总有耀眼的物件,这些物件体现出她们的身份,让原本就已自信的神情更加底气十足。这些物件要么是服装,要么是手袋,再就是她们身上的首饰了。而在首饰里,最能体现身份的,无非就是钻石。  4月的佳士得有3场首饰的专场,可谓星光熠熠。这些珠宝的最终下落,大致也是非富则贵的女人手上。欧美新近成立了一些专门的装饰艺术博物馆,里边收藏了当代设计大师的作品,
期刊
今春的特别之处是,翰海集中推出“天工艺苑集藏书画”、“虚中有容一当代紫砂壶鼻烟壶”、“怀抱浮图—随身佛”、“寄闲楼藏玉”、“玉微山馆藏文房清供”、“闺阁多宝”六大藏家专场。    深藏五十载的《南泥湾》横空出世    本季翰海油画有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靳之林创作的《南泥湾》(图一),为贺龙、王震亲自指导创作的大型油画,曾长期陈设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其后辗转留藏于作者,在建军50年展览中再次大放异彩。本
期刊
3月18日在纽约佳士得举办的“赛克勒中国艺术珍藏专场”拍卖终于落槌,由于赛克勒先生(ArthurM.Sackler)是美国最负盛名的艺术收藏家之一,甚至被收藏界赋予“当代美第奇”的称号,因此这场备受注目的拍卖,一直是纽约佳士得此次亚洲艺术拍卖周的焦点。它包括中国的古玉、青铜器、陶瓷、兵器和书画,里面共有199件拍品,最终成交了198件,成交率达99.5%,总成交额高达1087.28万美元,远远超过
期刊
“中华美术协会”是1915年冬,留日中国学生在东京成立的美术社团。有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社团成员陈抱—1942年发表于《上海艺术月刊》上的《洋画运动过程略记》文中:  “那个时候(1916年前后),在东京研究洋画的中国学生已有不少。我最能记忆的,如江新(江小鹣)、严智开、汪洋洋、雷毓湘、方明远、李廷英、许敦谷、胡根天等诸人,这几位也都是先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当时在东京,他们成立了一个‘中华美术协
期刊
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尝为李一氓藏钞配本《东海渔歌》撰写有跋语,云:  清代木活字本,始于乾隆年武英殿聚珍板,继之者不下千余家。辛亥革命以后,西泠印社为最有名,字仿赵宋,宣纸徽墨,光彩夺目,越前人。一氓同志出示此书,卷二手抄补足,卷首摹词人小照,益为此书增色。拜读数过,欢喜无量,谨志岁月于后云。一九七九年八月周叔弢,时年八十有九。    周叔弢(1891—1984),实业家、收藏家。安徽东至人。曾任青岛
期刊
这几年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人收集。在戏剧方面,老戏单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在市场上还能见到许多出版物。而新戏单的收集,虽然媒体报道过不少,但好像还是比较冷清。在搜集有趣味的图片的过程中,我也收集到了一百多种新戏单(主要是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于是就手中的资料谈一谈个人感受到的这些新戏单的趣味。    “新戏”的范围    戏剧的历史久矣,戏剧的内容大矣。我们在这里不探讨戏剧悠久的历史和戏剧庞杂的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