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情绪传播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真相时代,弥漫的社会情绪使线上线下非理性声音共振频度加强,加之用户身份半匿名性状态凸显,情绪化解读成为一种“伪常态”.文章以情绪传播的浅层认知、虚拟共情、社会动员和舆论狂欢四大表征探析网络环境中的语态表达和传播动因,并审视情绪传播带来的风险因素.情绪传播的解构式文本为用户提供了低成本技术工具,“戏谑性表达”不断激化成为网民的“非理性狂欢”.因此,社会成员的表达欲望和传播冲动得以充分释放,私域情感进入公共视野,加剧了负能量内容的传播,助推着议题走向呈现脱序状态,管控抑或传播中的信息交互和话语流变成为目前的研究重心.
其他文献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部门提出的全新要求,但是部分教师对人文精神的渗透方法了解得不多,所以人文精神的渗透效果并不如意.鉴于人文精神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形成家国意识,让学生塑造起完善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需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了解人文精神的渗透,并进行不断的实践、探究,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文章从现状、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人文精神.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系统理论为依据,以马来西亚主流媒体《星洲日报》《新海峡时报》有关“两国双园”新闻报道标题作为语料,具体分析其及物性系统中各过程,探究其新闻报道背后隐含的政治意识形态,分析其对于中马经贸合作的情感倾向.研究发现其主流媒体主要利用物质、关系、心理、交流过程,客观中立地描述了“两国双园”的发展情况,强调在疫情冲击下,加强中马贸易的重要性,总体上对“两国双园”报道采取了正面积极的态度.
随着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关注度持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保证课堂中正常开展知识普及、方法传授等线下教育的前提下,需要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学生的新兴教学形式和教学思路.文章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主要围绕以新媒体方式对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活动开展后的基本情况和结论,使用问卷收集和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新媒体在各个高校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希望给全国高校在新媒体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运用提供一定的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的教育地位逐渐显现了出来.如果想要学生学好英语知识、积累英语词汇量,那么大量的英文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更多英语词汇和句型,同时还能真正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提升,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提出了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来展开阅读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提升英语素养的目的,而文章也将就此简单阐述初中英语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现今“互联网+”的背景下,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地应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如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将政务工作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出既能吸引大众眼球,又能科普相关知识的政务号.文章以抖音乌鲁木齐市消防救援支队政务号为例,分析其传播内容与形式,发现该消防政务号目前存在传播内容趋于同质、传播形式单一、缺乏时效性等问题,进而对此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即消防政务号需在传播内容上注重改革创新、传播形式上注重多元多样、传播时间上注重及时高效等,以实现优化传播.
进行古诗群文教学需要找到群诗的共性和个性,要通过巧妙设计问题进行有效串联,通过对矛盾点的探究,用辩证思维步步推进,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苦”中认清唐代的社会现实,理解底层人民的悲,感受诗人“穷年忧黎元”的情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学改革中所提出的重要要求,但是传统教学中所运用的方式与理论依据很难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而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学生之后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所以,需要教师更重视教学的高效性,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困难,所以文章将针对这一内容进行研究,探讨相应的应用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对新媒介的认知能力,解读、批判新媒介的能力以及对新媒介的参与运用能力.文章通过归纳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特点,从场依存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自我培育,改进教师和辅导员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协同育人、净化新媒介环境等方面提出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小学科学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做好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学的工作,对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始终将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劳动素养的培养作为工作中的核心目标,在提高小学生科学思维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