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来真是惭愧而又荣幸。
惭愧的是我二十年来一直羁绊于繁忙的教学工作,未能全身心浸于艺术的涵咏,于纯艺术之路来讲可谓是与道日违,已然被当年的学生们远抛在后面,然而令我倍感欣慰而又荣幸的是,在我教过的那个班里许多天真且又充满稚气与朝气的毛头小伙子里竟然人才辈出,当然尤以殷涛为其中翘楚,他近年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仅有目共睹,更让我这个当年的班主任无比欣幸。
我们说典故、讲故事时,时常提及怀素写芭蕉,欧阳修折荻画沙的事情,固然是心怀钦敬,但对于今日这个物质特别发达的时代来讲,却又渺不可及,似乎遥远的不能想象,总觉得不会有谁贫寒以至于此。然而据我所知,殷涛当时的家境确乎清贫的能媲美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寒门学子了,他的父母、邻居、儿时伙伴应该和我一样对于这样一个镜头总是那么印象清晰:那就是少时的殷涛每每在水泥板上挥毫练字,脸上充盈着稍嫌稚嫩但又坚毅与执着的神情,他用水泥板来写字练书法,既非为做秀表演、哗众取宠,亦不是追求什么特殊效果来蛊惑视听,纯然是为了省却练习书法而买不起的许多纸张。水泥板吸水快,易干,能无限次反复使用,这对于彼时的殷涛无疑是最佳当然又无奈的选择;不过,祸福相倚,水泥板上的苦功也成就了殷涛日后的如杵笔力。依我看,他那金钩铁画,入木三分的力度应该也有着水泥板的贡献。
平心而论,殷涛在中学时是一个学习偏科的学生,当时他除了把最多的精力用来钻研酷爱的书法,留在学习上的些许时间也全部花在文史科的学习上,然而,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体会来说,“偏科”绝不能用贬义词讲,偏科的孩子往往是真正有方向、能自知且会选择性学习的孩子,日后在某一领域能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物多数出在他们中间,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赘述。我觉得殷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天生和书法结缘,且能不为外力所左右、矢志不渝的从事它,除了说明他潜在的书法天资,不同程度上还表现出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蔚然郁勃的事业心。
天道酬勤,殷涛以他书艺人生的成长经历不仅诠释了追求书法艺术道路的规律,亦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
殷涛学书法的起始应该很早的,而且纯是天性使然。刚能识字、捉笔之时,便无理由的酷爱着汉字的造型之美,所有乡贤前辈、碑帖书籍都是他的学习资料。可以说从最初的一笔一划的简单描摹一步步写来,他也和任何一个初学书法者一样,经历了诸多困惑、迷惘,当然更多的是收获与成绩。
论书法先看章法,譬如赏鉴人物风流,身材体型那是首当其冲的,对于殷涛的书法,章法的重要性亦然。殷涛书法、章法堪以“佳妙”二字概括。纵览他的作品,通篇布局疏密得当,揖让有序、穿插得力,在贯通的气势中,无不彰显出他对于章法布局的苦心经营之意,却又自然天成,无率意之弊、无做作之嫌,的确可贵得很。一个人对于构图能力的驾驭其实也体现出他宏观的姿态以及胸襟与气度。殷涛以少年负笈京华,寻师访友、问道求学,其胸怀与眼界自然可知。况且他当年就表现出有些少年老成,思路和视野均较同龄人开阔并深刻得多,自然气局不凡,不愁章法布置,加之他广收博纳,引现代构成学的精华入书法中,更是让他的作品章法得心应手、开合自如。他工作室内悬挂的大幅通屏巨作,恰好体现了他通观全局、驾驭整幅的能力,也还有一些小品亦往往能在章法上自出机杼、别开生面,不乏规律中让人生耳目一新之感。
书法犹如作文,章法固要佳妙,然尚需句句有物,即字字耐看。殷涛作书字字结体谨严,不难看出他楷书上的扎实功夫,这在行草书写者中不多见,不过,也凭借此扎实功底,他的字体才能开张舒展而不散漫,敦朴精严而不拘束,倘细品其字,点画间皆渊源有自,足证其于前人用功之深,但不妨碍他一任其潇洒笔致、轻松从容的写来,经得住品味、耐得住把玩。尤其他的许多尺牍小品,愈见此方面的魅力,每当展读,令人爱不释手。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认真的人,做事从不苟且、不糊弄,现在看他写字亦如其做事,作品看去散发着洒脱、飘逸的风采,但神完气足、笔精墨妙的要求却是一丝不苟的。
除却初学习字者不谈,书法艺术当然首重的还是讲气韵,这是内美,是每一个从事中国艺术的人无法不正视的大课题。殷涛书法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气息端雅,即无泥古的腐朽气,无逐时的轻佻气等等,总而言之,无一切不合乎书法美学宗旨的怪味儿。
上面说过,他中学时偏科好学文史,近年来又博览群书、深研学术,对他书艺、书道的滋养起到了极佳的大补之效。加之他起手钟、王,历隋唐诸贤,多着力于宋季各家,而后又旁参上下历代,篆隶诸体这样的学习途径,所以说他的书法气韵好。说他作品气韵好,还好在他作品上流露出来的从容与自如那股子率真之气。青年人写字常有两种弊端,一是故为苍老以至于枯索,二是刻意潇洒以至于轻浮;其实都是青年阶段难以规避的正常问题,平常心待之,功夫即老,自然不攻而破。殷涛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书家竟毫无以上两方面的弊病,他自然的写来,不求老辣而竟时有苍茫厚拙之笔,不务潇洒而颇得风流之趣,说来这才是真真正正大气象、大修为、也是大自信的表征罢。
讨得千家米,煮成一锅粥。殷涛一直在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所与交流往来者亦尽是诸如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张海等大家、宗师,这些对于他书法进步的裨益自不待言。传统、生活、阅历、学养、功夫乃至良师益友皆已具备,而殷涛自身的书法灵性这把火火力应该也足够猛,只消待到火候到时,一碗萃取诸多精华的八宝粥亦即是属于他自身独具的足以彪炳书史的千秋书风也就赫然而出,这固然是漫长的道路,但于殷涛,我想我的期许应该不会太久。
殷涛的书法作品不仅多次发表于《人民日报》、《青年报》、《北京晚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等;还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奥组委以及海内外多家美术馆、艺术馆收藏。这也应当让我的期许不会太久。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有足够的天地让任何一个有才气、有志气的学者在其中博弈、翱翔。殷涛既已在书坛初露峥嵘,显出鹏举之势,那我们何妨再热切的提高一点期望,期望他“抟摇直上九万里”。
惭愧的是我二十年来一直羁绊于繁忙的教学工作,未能全身心浸于艺术的涵咏,于纯艺术之路来讲可谓是与道日违,已然被当年的学生们远抛在后面,然而令我倍感欣慰而又荣幸的是,在我教过的那个班里许多天真且又充满稚气与朝气的毛头小伙子里竟然人才辈出,当然尤以殷涛为其中翘楚,他近年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仅有目共睹,更让我这个当年的班主任无比欣幸。
我们说典故、讲故事时,时常提及怀素写芭蕉,欧阳修折荻画沙的事情,固然是心怀钦敬,但对于今日这个物质特别发达的时代来讲,却又渺不可及,似乎遥远的不能想象,总觉得不会有谁贫寒以至于此。然而据我所知,殷涛当时的家境确乎清贫的能媲美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寒门学子了,他的父母、邻居、儿时伙伴应该和我一样对于这样一个镜头总是那么印象清晰:那就是少时的殷涛每每在水泥板上挥毫练字,脸上充盈着稍嫌稚嫩但又坚毅与执着的神情,他用水泥板来写字练书法,既非为做秀表演、哗众取宠,亦不是追求什么特殊效果来蛊惑视听,纯然是为了省却练习书法而买不起的许多纸张。水泥板吸水快,易干,能无限次反复使用,这对于彼时的殷涛无疑是最佳当然又无奈的选择;不过,祸福相倚,水泥板上的苦功也成就了殷涛日后的如杵笔力。依我看,他那金钩铁画,入木三分的力度应该也有着水泥板的贡献。
平心而论,殷涛在中学时是一个学习偏科的学生,当时他除了把最多的精力用来钻研酷爱的书法,留在学习上的些许时间也全部花在文史科的学习上,然而,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体会来说,“偏科”绝不能用贬义词讲,偏科的孩子往往是真正有方向、能自知且会选择性学习的孩子,日后在某一领域能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物多数出在他们中间,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赘述。我觉得殷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天生和书法结缘,且能不为外力所左右、矢志不渝的从事它,除了说明他潜在的书法天资,不同程度上还表现出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蔚然郁勃的事业心。
天道酬勤,殷涛以他书艺人生的成长经历不仅诠释了追求书法艺术道路的规律,亦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
殷涛学书法的起始应该很早的,而且纯是天性使然。刚能识字、捉笔之时,便无理由的酷爱着汉字的造型之美,所有乡贤前辈、碑帖书籍都是他的学习资料。可以说从最初的一笔一划的简单描摹一步步写来,他也和任何一个初学书法者一样,经历了诸多困惑、迷惘,当然更多的是收获与成绩。
论书法先看章法,譬如赏鉴人物风流,身材体型那是首当其冲的,对于殷涛的书法,章法的重要性亦然。殷涛书法、章法堪以“佳妙”二字概括。纵览他的作品,通篇布局疏密得当,揖让有序、穿插得力,在贯通的气势中,无不彰显出他对于章法布局的苦心经营之意,却又自然天成,无率意之弊、无做作之嫌,的确可贵得很。一个人对于构图能力的驾驭其实也体现出他宏观的姿态以及胸襟与气度。殷涛以少年负笈京华,寻师访友、问道求学,其胸怀与眼界自然可知。况且他当年就表现出有些少年老成,思路和视野均较同龄人开阔并深刻得多,自然气局不凡,不愁章法布置,加之他广收博纳,引现代构成学的精华入书法中,更是让他的作品章法得心应手、开合自如。他工作室内悬挂的大幅通屏巨作,恰好体现了他通观全局、驾驭整幅的能力,也还有一些小品亦往往能在章法上自出机杼、别开生面,不乏规律中让人生耳目一新之感。
书法犹如作文,章法固要佳妙,然尚需句句有物,即字字耐看。殷涛作书字字结体谨严,不难看出他楷书上的扎实功夫,这在行草书写者中不多见,不过,也凭借此扎实功底,他的字体才能开张舒展而不散漫,敦朴精严而不拘束,倘细品其字,点画间皆渊源有自,足证其于前人用功之深,但不妨碍他一任其潇洒笔致、轻松从容的写来,经得住品味、耐得住把玩。尤其他的许多尺牍小品,愈见此方面的魅力,每当展读,令人爱不释手。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认真的人,做事从不苟且、不糊弄,现在看他写字亦如其做事,作品看去散发着洒脱、飘逸的风采,但神完气足、笔精墨妙的要求却是一丝不苟的。
除却初学习字者不谈,书法艺术当然首重的还是讲气韵,这是内美,是每一个从事中国艺术的人无法不正视的大课题。殷涛书法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气息端雅,即无泥古的腐朽气,无逐时的轻佻气等等,总而言之,无一切不合乎书法美学宗旨的怪味儿。
上面说过,他中学时偏科好学文史,近年来又博览群书、深研学术,对他书艺、书道的滋养起到了极佳的大补之效。加之他起手钟、王,历隋唐诸贤,多着力于宋季各家,而后又旁参上下历代,篆隶诸体这样的学习途径,所以说他的书法气韵好。说他作品气韵好,还好在他作品上流露出来的从容与自如那股子率真之气。青年人写字常有两种弊端,一是故为苍老以至于枯索,二是刻意潇洒以至于轻浮;其实都是青年阶段难以规避的正常问题,平常心待之,功夫即老,自然不攻而破。殷涛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书家竟毫无以上两方面的弊病,他自然的写来,不求老辣而竟时有苍茫厚拙之笔,不务潇洒而颇得风流之趣,说来这才是真真正正大气象、大修为、也是大自信的表征罢。
讨得千家米,煮成一锅粥。殷涛一直在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所与交流往来者亦尽是诸如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张海等大家、宗师,这些对于他书法进步的裨益自不待言。传统、生活、阅历、学养、功夫乃至良师益友皆已具备,而殷涛自身的书法灵性这把火火力应该也足够猛,只消待到火候到时,一碗萃取诸多精华的八宝粥亦即是属于他自身独具的足以彪炳书史的千秋书风也就赫然而出,这固然是漫长的道路,但于殷涛,我想我的期许应该不会太久。
殷涛的书法作品不仅多次发表于《人民日报》、《青年报》、《北京晚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等;还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奥组委以及海内外多家美术馆、艺术馆收藏。这也应当让我的期许不会太久。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有足够的天地让任何一个有才气、有志气的学者在其中博弈、翱翔。殷涛既已在书坛初露峥嵘,显出鹏举之势,那我们何妨再热切的提高一点期望,期望他“抟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