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算理算法,让关键能力落到实处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的运算包含了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迁移思想、模型思想等。如何让这些数学关键能力落实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
  一、融合算法,培养数学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关键能力之一,指的是学生运用运算的知识技能,根据法则和计算律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运用合理的运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1. 读懂教材,理解“三算”。人教版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单独编排运用口算或估算的例题,而是将估算、笔算、口算三种算法融合在问题解决例题中。三位数乘两位数是一个学习乘法模型的单元,它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把口算、笔算、估算融于问题解决中,并适当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三种计算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又能相互补充。
  2. 根据情境,融合“三算”。课伊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学校的合唱团有12名同学,老师准备为大家购买服装,现有A、B两种服装供选择:A种每套98元,B种每套145元。老师带了1200元,能够买哪种呢?”学生根据情境,通过口算和估算得出选择A方案的结论。而B方案,学生回答只要估算,就能得出结果超过1200元的结论,因此不做选择。随后,笔者提问:“那么145乘以12的具体结果是多少呢?”让学生明确在口算和估算无法解决时,学习笔算也很有必要,从而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做铺垫。
  口算、笔算、估算三种算法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培养运算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手段。融合三算,让学生有机会思考和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迁移比较,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理包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1. 算法多样,寻求优化。在探究145×12的结果时,学生的方法归总为三种:第一种是把第二个因数12拆成两数相乘的形式,如拆分成2×6或3×4,使145×12=145×2×6=290×6=1740或145×12=145×3×4=435×4=1740;第二种是把因数12拆分成两数相加的形式,如8+4,使145×12=145×8+145×4=1160+580=1740,或把第二个因数12拆分成10+2,使145×12=145×10+145×2=1450+290=1740的算法;第三种是竖式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得出把12拆分成10+2的算法和第三种竖式计算的算法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种是用口算的方式得出145×10+145×2的计算结果,另一种则是将145×10+145×2中口算的每一步过程以竖式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一致认为计算比较复杂的算式时,竖式计算更清晰。
  2. 新旧联系,融通算理。算法是一种技能,而算理则是一种推理与理解形式。教学中,笔者溯源而上先请学生回忆:“之前咱们已经学习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大家说一说咱们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在唤醒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记忆,并明确计算算理的情况下,顺势让学生再次列竖式计算145×12,并提出问题:竖式中的290表示什么?竖式过程中的145是从哪里来的?这个145末尾的5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学生通过充分观察、思考、对比后,明确145×12的算理与之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一样,要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乘第一个因数,然后加总和。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数的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数乘法的最后一次计算教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观察比较、交流合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算法,并能对整数乘法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培养学生类比分析与概括的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意识。
  3.数形结合,发展思维。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能把抽象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四上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题略),这是一道综合应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的开放性题目。学生关注到0的特殊性,发现0放个位与任何两位数组成三位数,都不影响最后的乘积,于是把这道题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来解决。此时学生最大的困惑是:52乘43和53乘42,谁的乘积更大?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下图(图1)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他们通过数形结合看出40乘50与3乘2这两块的面积相等,要比较的是剩下两块;再通过面积大小的计算,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52乘43比53乘42的乘积大,从而得知乘积最大的算式应该是430×52或520×43。教师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适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直觉思维,也培养了数学推理能力。
  三、合理建构,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辩析三位数乘两位数与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相似处,沟通竖式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乘法竖式模型特征的把握,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算法、领悟算理,从而抽象出整数乘法的算法模型,实现知识结构逐步迈向“多元”与“关联”。
  在教学的最后,笔者这样拓展知识:“如果因数变成四位数、五位数呢?”然后让学生通过题组探究,发现整数乘法的算法是相通的(图2):第二个因数有几位数,就有几层,分别与第一个因数逐位相乘,表示幾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相加。
  由一道题进阶一类题,并延伸至整个整数乘法领域,虽然数学教材上没有出示多位数乘多位数的一般方法,但作为整数乘法的最后一次教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整数乘法的算法模型,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中实现模型的感知与强化,促进数学理解的深度、广度和完整度的相互关联。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导图是让隐性思维显性化的有效工具之一。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思维导图汇集了图像、颜色、文字等多种表达信息的方式,变化丰富、色彩多样、结构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受学生喜爱。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图形等将各个信息点巧妙连接起来,让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文本,养成寻求事物之间内
期刊
2018年1月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贾宝兰邀请我去通州看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她告诉我,想发展他为民进会员。  她告诉了我这位雕塑家的名字:纪峰。说句实话,当时我在大脑记忆中搜索了一遍,但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来到纪峰的雕塑馆,里面的塑像每个人都是如雷贯耳——语言学家周有光,作家巴金,美术大师刘海粟、韩美林,文化大家饶宗颐、季羡林、冯其庸,诗词学家叶嘉莹,古书画鉴
期刊
以读书写作作为基础媒介,介入学校师生的内心,渗透于整个校园,是学校阅读文化建构的关键。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文化阵地,是师生读书的基础保障,办好图书馆可以为师生开展阅读活动、教育科研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校在基于图书馆的校园阅读文化建构上,进行了一番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一、改革传统运营模式,为师生读书提供基础保障  受机构编制的限制,一般的小学图书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基
期刊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主性,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STEAM教育理念指的是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和有机整合,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相契合。因此,我们尝试将习作教学同STEAM教育理念有机融合,通过项目式课程的设计,实现跨学科整合,让每一课的教学都成为培
期刊
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唯有富有个性、符合实际的办学思想方能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爱的教育”是我校历经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凝练出的办学思想,我们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三管齐下,潜心实施建设  (一)环境熏陶入脑入心  1. 以文化人,培育情怀。在以文化人的理念指引下,从校园的宣传栏到每一面墙,从古朴典雅的凉亭到舒适便捷的开放式书吧,从整洁大气
期刊
统编版教材以单元整组形式编排教学内容,对习作训练要素进行了集中安排,把读写训练有机结合了起来。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带着整体的观念,立足习作单元整体,在研制单元核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整合单元板块,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一、巧借课后习题精细定位——循序而作,文有法  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结合了学段目标及文本内容的各项能力训练点,不仅为文本及单元整体服务,还贴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想象作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不断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的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水平,从“遐想”“奇思妙想”“畅想”到“科学幻想”的序列化编排,使想象作文的教学更有条理。  一、联系生活,寻找想象之源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主要以
期刊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理性使用教材的一般性说法。但是,怎样使用教材才算得上是用好教材呢?一线教师常存在着诸多困惑,也常见诸多不甚合理的做法。一方面是对于“教材”琢磨得不够,折射出“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思考得不深,折射出“行”的问题。笔者以为,“读”可取的态度应该是“琢磨”,而“行”可取的策略可以是“通融”。其根本指向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考”。具
期刊
学会写作、学会记录所思所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甚至谈写作色变,他们把写作当成是种负担,写作内容不切合实际,真情实感匮乏,编造虚构的痕迹很重。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写作素材,记录内心感受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写作目的,激发写作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从“知之者”到“乐之
期刊
1956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以认知为主要线索,将教育目标分成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并把知识、理解、应用称为低阶思维,把分析、综合、评价称为高阶思维。国内学界在21世纪前后也将研究视角转向高阶思维,著名学者钟志贤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由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构成。当前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