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陆游的美食生涯,要先说说他的人生经历。陆游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出身名门望族的陆游,却遇上乱世。金兵南下,宋高宗率臣僚南逃。在兵荒马乱中长大的陆游,29岁考进士,34岁在福建宁德做小吏,36岁做京官,后被外放,42岁被免官。退隐5年以后,又先后在川、陕任了9年不大的官职,然后在福建、江西做了不到兩年小官,直到62岁再次被召见,又做过严州刺史、京官修史,终因他一再上书,痛陈谄媚,谋及备战、吏治,被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在65岁过年时再次被免官。诗人这次退隐后直到去世,20多年时间绝大部分都是在乡村度过。宋时为了安置老年及闲散官员,使其充任祠官,管理供奉仙佛的祠庙。陆游被免官后,先后在四处任过祠官,期满后就不再请领祠禄。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他披蓑携锄,亲身参加劳动,对农民的境况有切身感受,这些都深刻体现在他晚年所写的诗词中。读陆游诗词,特别是他晚年写的诗词,都会被他晚年生活之落魄所震撼。
绍兴佳味
陆游一生,与镜湖结下不解之缘。在陆游笔下,镜湖有较为全面的反映,仅以《剑南诗稿》所写为例。
历来镜湖风物数不胜数,陆游笔下的镜湖风物更是难以枚举。《嘉泰会稽志》卷17罗列了不少镜湖风物,草部如“稷”、“麦”、“菰米”、“竹”等达37种之多,木部如“梅”、“桃”、“枣”等达16种,虫部如“蜂”、“蝶”等三种,鱼部如“鲈”、“鲤”、“鲫”等18种,鸟部如“鹊”、“鹅”、“鹭”等14种,兽部如“兔”、“羊”、“牛”等6种,药石如“紫云英”、“禹馀粮”等二种,其他如“纸”、“盐”、“茶”、“布”等特产,《诗稿》中几乎没有不涉及的。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由此可见,陆游是很会烹饪,又爱烹饪的。
在《洞庭春色》一诗中,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菜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陆游在诗中称赞的这些菜肴,在当时都是名菜。
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
蓉漂生涯美食多
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宦游成都的陆游,其实也是一个“蓉漂”。但他这位“蓉漂”却常自居为“土著”。因此,即使他后来离开了成都,却始终没有忘记这里,尤其是成都的美食小吃。有诗为证:“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殽。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巢》)一个昏暗阴雨、雾气朦胧的早上,儿女都在厨房准备吃食,有酒,也有肴肉。诱人的香味,飘出厨房,散进了他所在的小屋,窜入他的鼻息。他恍然,呆呆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闻着和着酒香和肴肉香的润湿空气,一种仿若依旧在蜀的感觉不期而至。按常人的思路,面对此情此景,接下来想到的应该是某个重要的人,或者某件感动的事,抑或者当时的一种心境。但是,陆游都没有。他想到的是成都的美食,一种叫豌巢的小吃。“巢菜有大巢、小巢之分,均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大巢就是豌巢,小巢又名野蚕豆。”而“龙饼”,按陆游自己的注释,“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一盘笼饼是豌巢”就是一盘包有猪肉和豌豆做馅儿的“馒头”。根据现在对食物的精细分类,确切地说,这已经不叫馒头,而叫包子。
除了豌巢和肉包的“馒头”,陆游在成都的时候,还吃过一种小饼。诗曰:“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饭罢碾茶戏书》)陆游这里讲的“小饼”即春饼,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春卷”,这是成都冬春季节最具风味特色,也最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小吃。陆游诗曰:“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讲的是他看到成都人立春时节踏青赏花、喜食春卷这一历久不衰的时令食俗。可以想象,对成都美食向来没有抵抗力的陆游,自然也是没少吃。
陆游不但会做,而且很懂得烹调技术。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味美至极。此外他还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
陆游在选用新鲜的优质烹饪原料时写道:“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从“半铢盐酪不须添”一句来看,此时的陆游更追求本味。
窘迫的晚年基本吃素
陆游七十六岁以后,家中益窘,连常用的银酒杯都变卖了,有时日食二餐,“始知天地有穷人”,就算乡里食物颇可口,他也吃不起,穷愁无聊之际,写下怀念家乡美味的诗,算是“以诗佐餐”。其诗云:“山阴古称小蓬莱,青山万叠环楼台。不惟人物富名胜,所至地产皆奇环。茗芽落硙压北苑,药苗入馔逾天台。明珠百舸载芡实,火齐干担装杨梅。湘湖莼长涎正滑,秦望蕨生拳未开。箭萌蛰藏待时雨,桑覃菌蚕惊春雷。棕花蒸煮蘸醯酱,姜茁披剥腌糟醅……老馋自觉笔力短,得一忘十真堪眙。从今置之勿复道,一瓢陋巷师颜回。”
晚年的陆游,基本吃素,他认为这样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笋、枸杞叶、菰、豆腐、茄子、荠菜等。他还亲自种菜,而且几乎与荤菜绝了缘,认为这样节约,“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从来简俭是家风”。何况“邻家稗饭亦常无”,自己这样吃蔬食,也可“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尤其嗜食荠菜,常常吃得不肯罢休。他对荠菜的做法也很讲究,主张采来便煮,确保新鲜,不加盐酪,突出真味。在评价薏米时,有诗句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米)的薏米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陆游又认为吃粥可以强身益气,延年益寿,他在《食粥》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之所以能够活到八十多高龄,恐怕同他吃粥与晚年基本吃素有一定的关系。
陆游还提倡乡土风味,如“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又如“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出身名门望族的陆游,却遇上乱世。金兵南下,宋高宗率臣僚南逃。在兵荒马乱中长大的陆游,29岁考进士,34岁在福建宁德做小吏,36岁做京官,后被外放,42岁被免官。退隐5年以后,又先后在川、陕任了9年不大的官职,然后在福建、江西做了不到兩年小官,直到62岁再次被召见,又做过严州刺史、京官修史,终因他一再上书,痛陈谄媚,谋及备战、吏治,被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在65岁过年时再次被免官。诗人这次退隐后直到去世,20多年时间绝大部分都是在乡村度过。宋时为了安置老年及闲散官员,使其充任祠官,管理供奉仙佛的祠庙。陆游被免官后,先后在四处任过祠官,期满后就不再请领祠禄。在长期的乡村生活中,他披蓑携锄,亲身参加劳动,对农民的境况有切身感受,这些都深刻体现在他晚年所写的诗词中。读陆游诗词,特别是他晚年写的诗词,都会被他晚年生活之落魄所震撼。
绍兴佳味
陆游一生,与镜湖结下不解之缘。在陆游笔下,镜湖有较为全面的反映,仅以《剑南诗稿》所写为例。
历来镜湖风物数不胜数,陆游笔下的镜湖风物更是难以枚举。《嘉泰会稽志》卷17罗列了不少镜湖风物,草部如“稷”、“麦”、“菰米”、“竹”等达37种之多,木部如“梅”、“桃”、“枣”等达16种,虫部如“蜂”、“蝶”等三种,鱼部如“鲈”、“鲤”、“鲫”等18种,鸟部如“鹊”、“鹅”、“鹭”等14种,兽部如“兔”、“羊”、“牛”等6种,药石如“紫云英”、“禹馀粮”等二种,其他如“纸”、“盐”、“茶”、“布”等特产,《诗稿》中几乎没有不涉及的。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由此可见,陆游是很会烹饪,又爱烹饪的。
在《洞庭春色》一诗中,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菜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陆游在诗中称赞的这些菜肴,在当时都是名菜。
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
蓉漂生涯美食多
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宦游成都的陆游,其实也是一个“蓉漂”。但他这位“蓉漂”却常自居为“土著”。因此,即使他后来离开了成都,却始终没有忘记这里,尤其是成都的美食小吃。有诗为证:“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殽。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巢》)一个昏暗阴雨、雾气朦胧的早上,儿女都在厨房准备吃食,有酒,也有肴肉。诱人的香味,飘出厨房,散进了他所在的小屋,窜入他的鼻息。他恍然,呆呆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闻着和着酒香和肴肉香的润湿空气,一种仿若依旧在蜀的感觉不期而至。按常人的思路,面对此情此景,接下来想到的应该是某个重要的人,或者某件感动的事,抑或者当时的一种心境。但是,陆游都没有。他想到的是成都的美食,一种叫豌巢的小吃。“巢菜有大巢、小巢之分,均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大巢就是豌巢,小巢又名野蚕豆。”而“龙饼”,按陆游自己的注释,“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正谓馒头为笼饼。”“一盘笼饼是豌巢”就是一盘包有猪肉和豌豆做馅儿的“馒头”。根据现在对食物的精细分类,确切地说,这已经不叫馒头,而叫包子。
除了豌巢和肉包的“馒头”,陆游在成都的时候,还吃过一种小饼。诗曰:“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饭罢碾茶戏书》)陆游这里讲的“小饼”即春饼,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春卷”,这是成都冬春季节最具风味特色,也最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小吃。陆游诗曰:“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讲的是他看到成都人立春时节踏青赏花、喜食春卷这一历久不衰的时令食俗。可以想象,对成都美食向来没有抵抗力的陆游,自然也是没少吃。
陆游不但会做,而且很懂得烹调技术。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味美至极。此外他还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
陆游在选用新鲜的优质烹饪原料时写道:“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从“半铢盐酪不须添”一句来看,此时的陆游更追求本味。
窘迫的晚年基本吃素
陆游七十六岁以后,家中益窘,连常用的银酒杯都变卖了,有时日食二餐,“始知天地有穷人”,就算乡里食物颇可口,他也吃不起,穷愁无聊之际,写下怀念家乡美味的诗,算是“以诗佐餐”。其诗云:“山阴古称小蓬莱,青山万叠环楼台。不惟人物富名胜,所至地产皆奇环。茗芽落硙压北苑,药苗入馔逾天台。明珠百舸载芡实,火齐干担装杨梅。湘湖莼长涎正滑,秦望蕨生拳未开。箭萌蛰藏待时雨,桑覃菌蚕惊春雷。棕花蒸煮蘸醯酱,姜茁披剥腌糟醅……老馋自觉笔力短,得一忘十真堪眙。从今置之勿复道,一瓢陋巷师颜回。”
晚年的陆游,基本吃素,他认为这样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笋、枸杞叶、菰、豆腐、茄子、荠菜等。他还亲自种菜,而且几乎与荤菜绝了缘,认为这样节约,“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从来简俭是家风”。何况“邻家稗饭亦常无”,自己这样吃蔬食,也可“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尤其嗜食荠菜,常常吃得不肯罢休。他对荠菜的做法也很讲究,主张采来便煮,确保新鲜,不加盐酪,突出真味。在评价薏米时,有诗句云:“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米)的薏米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陆游又认为吃粥可以强身益气,延年益寿,他在《食粥》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之所以能够活到八十多高龄,恐怕同他吃粥与晚年基本吃素有一定的关系。
陆游还提倡乡土风味,如“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又如“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