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静观止:潘氏祖孙三代的鉴藏活动(上)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eter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烟云过眼
  潘奕隽祖孙几代人收藏的趣味,仍是明清传统一路,以书画、碑帖、古籍为主。因潘奕隽晚年名重江南,南北收藏家自四面八方来苏州,无不系舟花桥头,携古物上岸,登三松堂,访潘奕隽、潘世璜父子,入西圃,赏书画于须静斋。
  与古为徒的生活,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潘奕隽退隐之后,日渐增多,尽管《三松老人自订年谱》并未逐一详记,却也有一鳞半爪存焉。《潘氏三松堂书画记》《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虽说只提供了部分潘氏鉴藏活动部分数据,但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潘氏三松堂书画记》共著录潘奕隽祖孙几代所收藏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80件,其中绘画162件、书法18件。《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记录潘奕隽、潘世璜父子过眼书画、金石碑帖与图籍共有276件。其中,书法95件,绘画118件,金石碑帖图籍63件。两书所著录的藏品,显然只是潘氏鉴藏的一小部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书画类中唐宋时期作品14件,元代作品28件,明代作品170件,清代作品124件。①其中,元四家、吴门画派、清初六家的作品深受潘氏的青睐,与之后过云楼的书画收藏趣味前后呼应。
  除了从寺庙或黄丕烈处看到唐人写经外,潘奕隽经眼书画中,唐代之物仅苏州范氏家族所藏的唐咸通二年(861)范隋告身卷(图1)。范隋为范仲淹(989~1052)高祖,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定居吴县,为迁吴之祖。此告身后有宋范正国、汪伯彦、章杰、王安中、吴升之、刘防、宋瀚、程敦厚、周聿、马居中、赵奇、许忻、曾几、吕稽中、吕坚中、刘岑、赵戬、吴曾、谭惟寅、任希夷等20家题跋,另有元曹鉴跋、高昌偰观款。清初顾复《平生壮观》卷一著录,刘九庵《记<宋人跋唐范隋告身>卷》一文曾加考证,认定原卷中尚有宋人李谬、卢奎、汤仲友三家题跋“于康熙中期以后,被裁割出去,而装配于其它墨迹之上”。②范正国为范仲淹之孙、范纯仁第五子,潘氏四梅訇旧藏宋扬补之《四梅图》卷的受画人范直筠(端伯)就是范正国之子。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所载,嘉庆十九年(1814)二月二十一日,潘奕隽曾从范家借观此卷及宋范纯仁告身卷,同年三月初一日,潘奕隽为题观款。元人题跋之后、此行观款之前,已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二十七日,潘奕隽与钱大昕一同观看此卷的记录。此卷于1954年,由范氏后人共同捐存南京博物院,告身文字百不一存,几同素绢,与潘奕隽所见时“墨迹如新”,已有天壤之别,不免令人浩叹。
  此外还有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的告身,此卷目前已知有三胞胎:一本藏日本有邻馆、一本藏南京博物院、一本藏苏州博物馆。③潘奕隽所见系苏州博物馆藏本,告身后仅有宋任希夷、明吴宽两家跋(均未钤印),任跋右下角钤“潘奕隽观”白文方印,卷中另有“钱立群氏审定真迹”朱文方印,与唐范隋告身一样,是曾经钱泳鉴赏之证也。南京博物院藏本卷前有元虞集隶书题“鼎司巽命”四字引首,后有宋绍兴三年(1133)九月甘六日李璆跋(似即从唐范隋告身后移割而来),以及宋任希夷,元赵雍,明吳宽(钤“原博”朱文方印)、张凤翼,清陆时化、范寅、范钦明等跋。以鉴藏印观之,此卷曾经陆时化(1724~1789)、陆愚卿父子收藏,李璆跋一纸上有陆氏藏章,则唐范隋告身后三宋人跋至迟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陆时化题跋前,早经割裂。此番数卷联袂登场,更有潘奕隽题跋之《麦舟图》卷(图2),记范纯仁父子轶事,相得益彰,可谓70年来未有之盛事。
  宋人法书,潘氏旧蓄《宋名公书翰册》为铭心绝品,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竭力求假,终未果。幸唐宋两告身卷后,绍兴间题跋已洋洋可观,可稍弥其憾。元人书,潘氏旧有鲜于枢《老子道德经》一卷,乃潘世璜岳父陆恭松下清斋物而入须静斋者,经潘介繁及其子之手,复经颜世清、叶恭绰藏奔,《遐庵清秘录》著录,今归故宫博物院,亦未能来苏,令人怅惘。因辗转向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借鲜于枢《十诗五札》卷,收录鲜于氏《支离叟诗十首》(并序)(图3),以及与悦斋知府、澄虚真人、巡检吾侄等书札五通。此卷曾经陆恭、汪毂、陆心源(潘遵祁亲家)等递藏。卷后有王文治、潘奕隽题跋。潘氏跋云:
  鲜于太常书名与松雪翁埒,兹十诗五札为渐门居士所藏,浑古仓秀,无侧笔取媚之习,以视吴兴,殆有过之无不及也。可宝可宝。嘉庆己巳长至日题,榕皋潘奕隽。
  潘奕隽本人精通书道,从9岁开始临习柳(公权)书,每日百字,“心甚乐之”。15岁时,因塾师宋永浩精于书法,潘奕隽受其影响,纵观晋唐碑刻及前人论述诸说,宋氏授以右军笔阵图,令习悬腕书。后则师法董香光,得其胎息,上溯松雪。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度大病几殆,九月下旬,梦中遇董其昌,求书七绝一首,并向舟子索莲子,醒后病渐愈,绘《水云图》记之,彭允初为记,从此自号水云漫士。
  潘奕隽平生所见所题古人书迹,或当以赵松雪、董香光为最。据《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记载,潘氏父子经眼赵氏墨迹有《杭州福神观记》《头陀寺碑》《仇副使墓志》《过秦论》《谷仙赋》等。嘉庆十五年(1810)五月二十五日,潘氏父子在松下清斋见鲜于枢《老子道德经》卷的同时,并见赵孟頫书《仇锷墓志》卷,今藏日本京都阳明文库。嘉庆二十三年(1818)二月二十七日,又有单行轩送看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形制与《仇锷墓志》类。此卷后但见吴荣光、周寿昌、杨岘三家跋,并无潘氏父子痕迹,然确经其赏鉴。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南谷帖》卷(图4),与《杭州福神观记》卷同来吴门,此帖系赵氏致南谷子(杜道坚)信札,为潘氏好友钱泳旧物,嘉庆二十五年(1820)二月二日,潘奕隽过梅溪馆,观此题款,以志眼福。同年四月初一日,潘奕隽游象山,登北固山,归舟过无锡,秦瀛招同斌良集于寄畅园。斌良出示赵孟頫《仇锷墓志》墨迹,此为第二次见它,忽忽又十载,宝物无恙,潘奕隽矍铄依然,却未落墨,事见《三松老人自订年谱》。或以潘奕隽晚年好为题跋之事,事实上却未必,盖大率为友好所求,盛邀之下,不便谢绝,如为《兰雪堂图》《秀野草堂图》(图5)之类,皆如是。   明人书法,潘氏父子尤推重董其昌,书亦类之。其自藏王鏊《自书诗词》卷可算作个中逸品,潘奕隽曾三题其尾。亲家陆恭投其所好,乃以董氏行书《自作七言律诗三首》卷赠之。此卷前潘奕隽大字题“华亭妙品”四字,尾并有跋:
  文敏书晚年参用颜清臣、徐季海、李北海法,初年纯用右军,偶参襄阳笔意。此为初年之作。嘉庆丁卯,谨庭携以见赠,因识。奕隽。
  “烟云四合”展中,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书《先世告身》册前护页亦有潘奕隽题“华亭墨宝”四字。潘氏自蓄一卷,自言乃董书之白眉,即苏州博物馆藏《为高悬圃临古帖》卷。此卷凡7段,计临钟繇、王羲之、褚遂良、欧阳询、李邕、颜真卿、杨凝式、苏轼、米芾等9家18帖,清初为高士奇所藏,旧由8段拼接而成。据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孙高岱称,此卷曾借人,归还时发现其中一段及高士奇跋一节被割去,以致残缺,惩于此,之后不再外借。卷后潘奕隽题云:
  思翁常云,襄阳少时不能自立家,专事临摹帖,人谓之集古字。有规之者曰:须得势乃能传,非用功深不能得势。今观此卷,知思翁之于古人临池之功深矣。偶过友人斋头,见所书《阿房宫》,小楷精妙殊甚,然恐是小年作。是卷所临,皆深入前贤堂奥,当是中年杰作,可宝也。
  时在嘉庆十五年(1810)四月,距他在钱泳家见赵孟頫《南谷帖》不过两月。《为高悬圃临古帖》卷后有光绪三年(1877)六月,潘遵祁题记,可见其祖对此卷之珍爱与宝视:
  余年十余岁,见大父临摹此卷,常置案头,护如头目。偶展于仿纸上,墨未干,印一“霄”字于背,惋惜久之。时方以重直得之,叹为文敏生平第一杰作。秘阁所藏董卷,亦以此为第一至宝。愉快之色,至今仿佛在目。卷中跋语作于嘉庆庚午,余年才三龄,此卷固犹在他人手也。自膺大故,保护手泽几乎五十年,今余已七十矣。
  正因祖父對之喜爱有加,潘遵祁将家藏宋元人书简、扬补之《四梅图》、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唐寅《黄茅小景图》卷等悉数售去时,仍保留此卷,传之子孙,最后由其孙潘慎明捐存苏州博物馆。
  潘奕隽深通画理,乾隆三十二年(1767)养疴闭关永定禅院期间,与翟大坤讲习六法。后与王宸、罗聘、改琦、夏翚等画家颇多交往。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好友罗聘在京曾为潘氏画《墨兰》册,其本人喜兰,亦善作兰花,曾绘横卷赠之改琦、沈恕等。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潘氏从陆氏松下清斋获观明末顾眉、范珏《丛兰图》卷,并题云:
  右顾横波、范双玉《墨兰》各二幅,吾友谨庭既重装成帙,复命予题其尾。予惟旧院风流,人艳称之,而遭际之盛,无如眉生。双玉一秦淮女子,而渔洋尚书至形诸诗篇,必之范云,则其才调之美,固不独能画兰而已,何旧院之多才耶!避暑闭门,盆兰绕榻,展阅数次,屏间纸上香气拂拂,沁入心肺,濡翰题讫,归之谨庭,殊惘惘也。
  此卷后经吴云二百兰亭斋,归顾氏过云楼。潘氏自藏之物内,明陈元素(古白)所作《墨兰图》见于《潘氏三松堂书画记》者就有三件之多,其一系其岳父史明炯旧藏,由妻子史氏携来者。三件之外,苏州博物馆藏有一卷潘氏后人捐赠之陈元素、刘原起、钱允治等人合作《幽谷生香图》,亦是其家传墨兰集锦之作。
  注释:
  ①相关藏品统计数据,均根据丁小明《从三松堂到须静斋——清中期苏州贵潘书画鉴藏活动发微》,收入《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19年。
  ②收入《刘九庵书画鉴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③李军《(范纯仁告身)未去国》,收入《春水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责任编辑:田红玉)
其他文献
旅顺博物馆收藏完颜娄室墓出土文物12件,包括荷叶形石饰1对、荷叶形石带具1对、白玉狮形佩饰1件、银镊子1件、银网冠1件、玉柄铁刀3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其中冠饰有银网冠1件、透雕白玉荷花冠饰1对。另外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出版的《旅顺博物馆陈列品图录》中亦收录完颜娄室墓出土冠饰:花形金冠饰1件及鎏金巾环3件,这几件冠饰可以对研究金早期高级贵族墓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故在此一并做以探讨。一、完颜娄室及完
期刊
近几年,山东青州文物调查以及各类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陆续出土或发现了一批石刻文物。这些石刻文物或散布于乡野,或为个人收藏,有条件的则被征集入馆收藏。据初步统计,这些石刻文物以碑刻为主,详细种类有题记、碑刻、墓志、雕塑、经幢、建筑构件,其年代最早者可至南北朝,明清两代占绝大多数。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批资料,笔者拟对掌握的新见石刻文物进行整理,以期抛砖引玉,使更多学者认识、了解并更加深入地挖掘出这批
期刊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与茶有关的文学史、农业史、贸易史与宗教史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互动。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茶的制作、饮用及所使用器具,已经依靠传世文献、出土器物与其他图像材料的相互佐证建立了历史性的时空序列。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指出中国古代的饮茶方式经历了由药茶、羹茶、煎茶到点茶、泡茶的五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人们所使用的茶器也存在着
期刊
2016年11月,山东省滕州市公安局接到报案称,有人在官桥镇大韩村古文化遗址内盗掘文物。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强力督办,枣庄、滕州两级公安机关历时8个多月,成功侦破此案,打掉以秦某、高某为首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包括2名公安部A级通缉令逃犯,追缴涉案文物229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46件。其中,公安机关收缴的院公戈对研究枣滕地区东周文化遗存,完善
期刊
“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宋代是中国文化黄金时期,而茶文化更是蔚为大观。  宋代茶文化继承唐、五代的成就,并在浓厚的文化背景和繁荣的经济基础上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完善,茶文化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大观茶论》开篇所说的“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成造其极”,表明宋代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盛世之清尚”。尽管
期刊
权杖,昭示身份、政权和神威的象征。在人们的印象里,比较集中地发现于古埃及、西亚、安纳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古埃及法老有权杖,西方的一些王室、军事首长、各宗教领袖们有权杖,近现代尚存的原始部落也有花样多多的权杖(图1)。中国的皇帝、藩王、官吏等的权力象征,一般都是等级森严、质地优良、形制繁多、大小不一的玺印。南宋匪山一战被元军大败后,丞相陆秀夫眼见回天无力,为免受辱,不忘把象征治国大权的玉玺栓
期刊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①三足乌载着太阳升起和降落,鸟对于崇拜太阳的东夷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有:“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鸟是商代祖先崇拜的重要对象。《殷墟小屯·文字丙编》117条,“翌癸卯,帝不令凤?贞、翌癸卯,帝其令凤”,卜问的是帝令不令凤,凤来不
期刊
荷包,古人用来盛放小物件的小型口袋,外出时则将其系于腰带间上,亦称荷囊。清人汪汲《事物原会》称:“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之囊日荷包本此。”  早在商周时,荷包已在民间出现。时代不同、盛放物品不同,古代荷包亦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同时,荷包在民间保持装随身小物件时,在官服中又成了身份的重要标志物。本文拟从荷包名称、造型、功能等方面综合论述荷包的演变,以期
期刊
安徽博物院收藏了一套休宁县南宋墓出土的御仙花金带銙,墓主人为南宋名臣朱晞颜及其夫人洪氏。这套金带銙时代明确、纹饰精致、做工考究,可被视作判断南宋中期金银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考古出土实物、文献等资源,在讨论其形制结构、种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试图复原与阐释这套金带銙的使用方法及使用人群。  一、灼灼重现  1952年7月,安徽省休宁县发现一座古墓,业务人员赶到现场时,墓
期刊
北京翰海2019秋季拍卖会于12月14日在北京嘉里大酒店落下帷幕,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法书楹联、紫瓯凝香-紫砂艺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当代书画、古董珍玩8个专场1950件拍品总成交1.92亿元,成交率77%,从拍卖现场竞价情况以及成交结果来看,整体表现稳健,达到预期。  根据对当下艺术品市场的了解,翰海在本届秋季拍卖会中,中国书画、古董珍玩等常规板块均以中档价位拍品为主体,门类涵盖丰富,紧跟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