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证据制度中的当事人陈述的理解与适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事人陈述作为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中的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对于查明案件事实,保证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制度的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例如虚假陈述,虚假诉讼,滥用诉权等违反诚信原则的现象。为促进诉讼的诚信,贯彻诚实信用原则,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该解释的110条对当事人陈述做了进一步的规定,但是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瑕疵与不适当的地方。
  关键词 民诉法司法解释 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陈述 虚假陈述 保证书
  作者简介:郭珍珍,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在读生,研究方向:法学;刘思宇,北京林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032-02
  2012年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后最高法便着手于制定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经过历时两年多的修改与讨论,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该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解释对当事人陈述的相关程序与法律后果做了进一步规定。
  一、民事诉讼法中的当事人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陈述属于民事证据制度中的言词证据,其内容包括当事人以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向法院做出的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诉讼请求的陈述,证据采信意见的陈述以及对案件性质和适用法律意见的陈述。
  (二)我国当事人陈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事人是案件的直接参与者,与案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是最了解案情的人,因此当事人陈述对于法官了解案情,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获取利益或者避免承担不利后果而进行虚假陈述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不仅会严重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会降低诉讼效率,甚至会严重危害司法的公信力和诉讼实体与程序的公正。在司法实践中,虚假陈述成为我国当事人陈述的主要问题之一。
  1.当事人虚假陈述的原因。造成我国当事人虚假陈述现象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当事人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有立法与司法制度缺失等原因。
  首先,当事人与案件的裁判结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利益联系,因此,当事人在进行陈述时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不利后果的承担,可能会夸大对自己有利的案件事实或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案件事实。
  其次,我国立法上缺少对于当事人虚假陈述的制裁制度,我国民诉法中对于当事人虚假陈述的惩罚的规定很少且十分不具体,例如我国《民事诉讼条例》规定:“当事人故意虚伪陈述之事实,或对他造陈述之事实或证据故意妄为争执者,法院可以处300元以下之罚款”,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将虚假陈述作为妨害民事诉讼的伪证行为来进行处罚,其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上述法律条文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当事人的虚假陈述的惩罚只是简单的原则性的规定,对于认定虚假陈述的标准,具体在什么情况下惩罚,由谁来认定、裁判和执行以及运作程序,法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法来保障实施。
  最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当事人陈述的定位混乱甚至矛盾,一方面,民事诉讼立法将当事人陈述列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与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采用的证据处于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六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对方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该规定将当事人陈述列为证明对象的范围,若要实现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则要通过其他证据来加以佐证。立法上的混乱以及对于虚假陈述认定标准的模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一般会对当事人陈述不予采信,漠视当事人陈述的作用,同时在司法实务中也很少有当事人因虚假陈述而受到惩罚的案例,由于立法和司法对于当事人陈述的忽视,进而使当事人在进行陈述时无所畏惧,敢于说假话。
  2.当事人虚假陈述的影响。当事人虚假陈述可能会直接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破坏平等辩论的基础,耗费人民法院调查案件的时间与精力,增加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率,浪费司法资源。同时,当事人进行虚假陈述若对司法裁判产生了实质影响,将会进一步影响案件的程序和实体公正,严重危害司法的公信力。
  二、《民诉法司法解释》关于当事人陈述的新规定
  《民诉法司法解释》增加了关于当事人签署据实陈述保证书的有关程序和法律后果的规定,即解释的110条,该条解释作为《民诉法司法解释》的亮点之一,主要是为了贯彻诚实信用原则,促进诉讼的诚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避免民事诉讼中的虚假陈述,作伪证等现象的发生。自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是民诉法首次将诚实信用原则法定化。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有其特定的背景,随着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以及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民事诉讼案件不断增多并日渐复杂化,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虚假陈述,虚假诉讼,滥用诉讼权利,妨碍举证以及规避执行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追求胜诉的结果而使用许多不当的手段,从而使我国司法中产生了大量违反诚信原则的不当诉讼。   基于我国的司法现状和民事诉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可以抑制在司法实务中出现的不诚信的虚假诉讼和虚假陈述等现象,实现诉讼的程序和实体公正的价值。然而,我国新《民事诉讼法》自2013年实施以来,直接援引诚实信用原则条款进行裁判的案例十分少见,这是因为新《民事诉讼法》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过于抽象,原则化,难以裁判适用,同时,民诉法单纯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但没有相应的具体化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其实施,从而使诚实信用原则难以具体适用。
  三、《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10条关于当事人陈述的规定存在的问题
  2015年《民诉法司法解释》将贯彻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点之一,特别是在解释的110条规定:人民法院就案件有关事实询问当事人,可以要求其签署保证书,而保证书应当载明据实陈述、如有虚假陈述愿意接受处罚等内容,若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拒绝到庭、拒绝接受询问或者拒绝签署保证书,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该条规定从根本上看是为了保障当事能够如实陈述,遵守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但是其在法理上,语言上以及逻辑上都存在一定的瑕疵。
  (一)从法理角度看
  法院不能强制要求当事人如实陈述,一方面,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当事人往往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另一方面,若当事人进行了如实陈述,则对于案件事实,双方则无争议,无争议则无需诉讼,进而无需证据制度,当事人双方更无须承担举证责任。
  (二)从签署保证书的意义上看
  一方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如果当事人不签保证书,但有其他证据可以对其主张加以证明,则当事人想证明的事实可以被法院认定;如果当事人签了保证书,根据法院审判案件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律为准绳,而事实只能通过证据来认定,因此如果当事人没有相关的证据可以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即使当事人签订了保证书,法院依然不会予以采信,当事人仍需寻找相关的证据来证明其所主张的事实。另一方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当事人签订保证书时,要保证如实陈述,若进行了虚假陈述,则要接受法院的惩罚,然而法院能否对一个人进行惩罚,要看民事诉讼法是否有相关的规定,如果《民事诉讼法》中有相关的规定,那么就算当事人不签保证书,法院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惩罚,反之,如果《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那么就算当事人签了保证书,法院也不能对其进行惩罚,因为法律没有规定如果当事人同时接受法院的惩罚,法院即可根据当事人的承诺去惩罚当事人。综上,当事人签保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三)从逻辑推理上看
  从逻辑上来看,假设当事人签订了保证书,民诉法也有相关的惩罚规定,法院在此时可以惩罚当事人了,但是法院可以惩罚当事人的前提是判断当事人是否做了虚假陈述,而判断当事人是如实还是虚假陈述的前提是法院知道案件的事实是怎么样的,在此时,问题就出来了,法院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案件事实真实的标准呢?如果以法院认定的事实为真实,即以证据证明的事实为真实,与此不符的则为虚假陈述,但是以此为标准的话,则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譬如:甲向法院起诉乙,因为乙对其实施了侵权行为,但是甲确实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侵权事实的存在,则法院应该认定甲主张的事实并不存在,甲的陈述为虚假陈述,法院应该予以惩罚。按照此逻辑,在一个案件中如果当事人双方对事实有争议,则一定会存在当事人一方为真实陈述,而另一方为虚假陈述,对于胜诉一方而言,其可以获得相关的利益,而另一方不仅会丧失相关的利益,还要接受法院的惩罚,由此逻辑向下推导,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只能胜诉而不能败诉,从而形成当事人对于诉讼的畏惧,这完全不符合常理。
  四、结语
  为了保证当事人陈述的真实性,多数国家在把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使用时要求当事人进行宣誓或具结,而我国《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10条的规定很可能就是参照西方国家的此类制度,通过宣誓来保障当事人的陈述为真实的。但是西方国家的此项规定与其宗教信仰有关并且有一定的道理,西方国家要求证人面对上帝宣誓,其推定上帝是万知万能的,如果做了虚假陈述则要接受惩罚,但是法院不是万知万能的,其不能洞知一切。同时由于我国宗教传统,无法像很多西方国家利用宗教强制力保证宣誓效果,进而保障当事人如实陈述,因此该法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没有适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凯婷.论诚实信用原则下当事人真实义务.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高颖.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真实义务及其法律后果.苏州大学.2014.
  [3]江伟,陈巧林.诚实信用原则到诉讼规则——对民事诉讼虚假陈述规制的探析.民事程序法研究.2014(1).
  [4]文华良.当事人陈述差异化研究.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4(2).
  [5]唐东楚.当事人真实义务立法与民诉法诚信法原则的裁判适用.政法论丛.2015(1).
  [6]李福清.民事诉讼当事人虚假陈述之法律规制.东南司法评论.20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岗位调动问题是引发劳资纠纷的重要导火线,而“劳动者拒绝去新岗位工作是否构成旷工”问题在司法实务中争议较大。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岗位调动的合理性认定,以及相关争议的处理方法,以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帮助建立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建言献策。  关键词 劳动争议 岗位调动 合理性认定  作者简介:李雪莹,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法。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
摘 要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宪法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言论自由是一种绝对的、不受制约的权利。言论自由权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具有其应有的边际,在必要时需要受到法律上的约束。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是,言论自由权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受到约束以及如何约束,因为,确立言论自由权边际的根本意义还在于更好的保护言论自由。在陈平福案这一真实的案例中,充分体现了宪法在当今社会中对言论自由权的保护与
摘 要 违背妇女意志是强奸罪的重要特征,正确认识违背妇女意志是区别强奸罪与非罪的关键,在司法实践中,强奸案件错综复杂,千差万别,是否违背妇女意志很难鉴定。在审查强奸案件认定是否为违背妇女意志时,要认真、全面、细致地收集证据,只有对各种情况综合分析、准确判断,才能做出客观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 强奸 违背 妇女意志 性格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
摘 要 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网络审查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有必要存在。本文开头对当今网络审查的存在背景进行分析,然后文章的主体分别从网络审查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两个方面存在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其中每个方面又分成三点来说明网络审查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 网络审查 政治安全 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宋明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3级公安
摘 要 行政程序法制化是现代行政法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实现依法行政的必有之路。它对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权的监督和行使以及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法制化首先表现为统一的法典的制定与实施,再将其系统化,法典化。行政程序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听证制度,回避制度。我国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并且,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化途中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行政程序法。  关键词
摘 要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依法治校一直以来都是各个高校的治校核心理念之一,在规章制度、师生权益保护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在以法治精神管理学生上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离真正的依法治校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学生中存在的与法治精神不符的现象,从理念到制度上剖析了原因,并就如何用法治精神管理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法治精神 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梅强,湖
摘 要 法院主导的诉前调解是诉与非诉对接机制当中的具体路径之一,是近年来法院司法实践新的亮点。基于能动司法的角度,理顺法院主导的诉前调解的程序性质、救济手段及效力认定等理论认识分歧,强化诉前调解的功能发挥和终局性效用,对于推进多元家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分流、息讼解纷将产生有益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诉前调解 自行和解 家事矛盾 刑事和解  作者简介:蒋明洁,西北政法大学2015级在职法律硕士,哈
摘 要 在我国,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的背后是因为就业歧视救济机制的缺失。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应当深入研习美国反就业歧视的有关措施,特别是在就业歧视的界定、专门机构的设置、非诉讼程序和举证责任上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当制定一部反就业歧视的基本法,结合我国的实践,通过该基本法合理界定就业歧视的范围和种类,进而从机构设置和程序设置上完善我国就业歧视的非诉讼救济机制,同时从建立公益诉讼、完善举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司法公信力的概念及意义,作者对宁国市法院作了调研,宁国市法院司法状况整体良好,社会对宁国市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作了肯定的评价,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宁国市法院某些不足之处,结合调研,本文分析思考了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一些主要因素,按照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宁国法院不足之处的对策。  关键词 司法 公信力 法治  作者简介:鹿国庆,讲师,律师,安徽省宣城市委党校;伍万云, 教授,安徽省宣城市委党校
摘 要 民族自决权与分离在国际法上是一对既矛盾又时常混淆的概念。本文试图从民族自决权的理论发展及适用情形出发,分析“分离权”在国际法中不被承认的地位,再以科索沃的单方面宣布独立为例探讨民族自决权与分离的区别,以及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合法性问题,通过分析得出启示。  关键词 民族自决权 分离 合法性 合理限制  作者简介: 赵晓玲,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