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最热门的景区,限流之举对其他景区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意义。”
在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里,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统计,这三天假期,共接待国内游客264万人次,同比增长25.5%,旅游总收入9亿元。其中,故宫,三天累计接待多达15.7万人次。
自从2000年国家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包括故宫、长城在内国内大部分旅游景点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数据统计显示,故宫淡季日客流为2万至3万人次,周末达4万至8万人次。而一旦遇到节假日,客流攀升明显,日客流几乎保持10万人次以上,最多时逼近15万人次。
在门票收入增加的同时,工作人员发现,故宫的一些路面、台阶出现了磨损的现象。另外,人的活动令建筑内温湿度变化,对彩绘、雕塑产生一定的破坏,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对局部装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对《北京科技报》表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都出现“旅客数量”超过“文物建筑承载量”的问题。长期超载势必对这些遗址造成危害。“其中,长城、故宫和颐和园的问题最严重。”
而在即将到来的这个“五一”小长假,外地游客想到故宫旅游参观的话,有可能要吃“闭门羹”。为了保护故宫古建筑的安全,故宫将首次实施限流措施。
谈到这次出台的限流措施,故宫博物院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告诉《北京科技报》,这是故宫对外开放以来首次采取限流措施。今后诸如暑假、“十一”黄金周等游客高峰期,故宫计划都将实行限流措施。
据悉,具体的限流措施是,每日接待观众上限设定为8万人,其中散客、团客各4万人。同时,为了缓解区域拥堵,故宫届时将改为一进两出模式,即观众仅从午门进入,从神武门或东华门出。
同时,作为故宫主要建筑之一的太和殿将关闭殿门。由于平日敞开,游客能够在殿门外近距离看到大殿里面的陈设,但在“五一”期间,故宫考虑到太和殿最上层台阶高且狭长,人多时容易造成观众滞留,存在踩踏风险,因此将关闭太和殿的殿门。
“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限制客流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
罗哲文也对故宫即将试行的限流措施表示支持。“限流措施一方面确实能够对这些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有效实现遗产传承;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游客的旅游品质,保证游客权益。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最热门的景区,限流之举对其他景区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意义。”罗哲文强调。
其实,我国一些景区也已经采用了类似限流的做法,如敦煌莫高窟为了避免洞窟内壁画因参观人数过多而遭到破坏,早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参观“预约制”;许多山岳型景区,如华山,为了避免游客过度拥挤发生危险,在特定时间段内采取了限流参观的措施。
那么,是不是每天限定8万人就会使一部分游客失去参观故宫的机会呢?冯乃恩表示,从以往的情况看,这样的担心可能没有必要。
根据统计,2010年“五一”小长假,故宫接待游客22.98万人次,平均每天7.6万人次;2010年“十一”黄金周七天故宫接待游客54万人次,平均每天7.7万人次。
“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逼近15万人次的超大客流,但这种极端现象即使是黄金周期间也不是每天都会发生。基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8万人是故宫日接待游客的一个较大数值,只要有关方面做好信息服务,游客合理安排时间,高峰期游客参观的基本需求应该是可以满足的。”冯乃恩说。
“任何一个古建筑都应该进行一个定期的‘体检’,这也是要不要采取限流措施的重要依据。”从事古建结构监测的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杨娜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
杨娜说,古建筑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需要定期做身体检查,以对其结构状况做出判断。当古建筑本身的结构状况不适合很多游客参观时,采取限制游客人数的方式来保护古建筑则是防止其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必要措施。
“基于保护的适当开放是开放和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对于古建筑,首要考虑的是基于其结构健康状况的保护,其次才是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等功效。”杨娜强调。尽管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者对于古建筑本身的安全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但是,目前对古建筑健康状况的判断仍然主要以传统经验和日常观测为主,很少用到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可以采用GPS、光纤光栅传感器等仪器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监测,但因为古建筑的特殊性,其监测手段、监测数据分析以及对结构状态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古建筑本身历史了解的基础上,比如古建筑的历史、建造方法、工艺特点、使用情况、曾经发生的事件等等。”杨娜说。
罗哲文也认为,一个景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游客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情况。对于那些情况良好的古建筑,完全可以根据有经验的专家和管理者对建筑物现状进行日常监测,对古建筑本身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限流的措施。
其实,对于国内“世遗”的管理者来说,虽然认识到景点已经严重超载,但是考虑到会影响门票收入,所以对限流措施不敢轻举妄动。
冯乃恩坦言,这次下了很大决心才试行限流措施。除了会影响门票收入外,外地游客大老远来北京旅游,要是因为故宫限流没能参观,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游客的参观权利也是伤害。
保护古建筑和老百姓的参观权利似乎成了一对矛盾。对此,谢凝高表示,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预约参观,巴黎卢浮宫、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等世界文化遗产都要求游客提前预约。
据了解,此次“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面向个人销售的4万张门票将采取先到先得的方法,每人暂不限制一次购票的数量。届时,售票处门口的显示屏将实时向游客提示剩余门票数量,避免游客徒劳。此外,还将加大警力,遏制限流可能引发的黄牛党倒票现象。
“限流措施的出台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一‘限’了之,还要出台相应的疏导措施,比如网上预订、电话预订和实名制买票等,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做到尽人皆知,减少给游客带来的不便。”罗哲文表示。
冯乃恩说,此次限流只是试行,为接下来应对暑期和“十一”黄金周客流压力做“演练”。今后,限流门槛儿还有可能再提高,每天的参观人数会进一步减少。
“虽然限流措施还不完备,但毕竟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来说是一个尝试,下一步,长城和颐和园也应该采取相同措施。”罗哲文最后说。
在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里,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统计,这三天假期,共接待国内游客264万人次,同比增长25.5%,旅游总收入9亿元。其中,故宫,三天累计接待多达15.7万人次。
自从2000年国家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包括故宫、长城在内国内大部分旅游景点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数据统计显示,故宫淡季日客流为2万至3万人次,周末达4万至8万人次。而一旦遇到节假日,客流攀升明显,日客流几乎保持10万人次以上,最多时逼近15万人次。
在门票收入增加的同时,工作人员发现,故宫的一些路面、台阶出现了磨损的现象。另外,人的活动令建筑内温湿度变化,对彩绘、雕塑产生一定的破坏,游客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对局部装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对《北京科技报》表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都出现“旅客数量”超过“文物建筑承载量”的问题。长期超载势必对这些遗址造成危害。“其中,长城、故宫和颐和园的问题最严重。”
而在即将到来的这个“五一”小长假,外地游客想到故宫旅游参观的话,有可能要吃“闭门羹”。为了保护故宫古建筑的安全,故宫将首次实施限流措施。
谈到这次出台的限流措施,故宫博物院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告诉《北京科技报》,这是故宫对外开放以来首次采取限流措施。今后诸如暑假、“十一”黄金周等游客高峰期,故宫计划都将实行限流措施。
据悉,具体的限流措施是,每日接待观众上限设定为8万人,其中散客、团客各4万人。同时,为了缓解区域拥堵,故宫届时将改为一进两出模式,即观众仅从午门进入,从神武门或东华门出。
同时,作为故宫主要建筑之一的太和殿将关闭殿门。由于平日敞开,游客能够在殿门外近距离看到大殿里面的陈设,但在“五一”期间,故宫考虑到太和殿最上层台阶高且狭长,人多时容易造成观众滞留,存在踩踏风险,因此将关闭太和殿的殿门。
“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限制客流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
罗哲文也对故宫即将试行的限流措施表示支持。“限流措施一方面确实能够对这些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有效实现遗产传承;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游客的旅游品质,保证游客权益。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最热门的景区,限流之举对其他景区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意义。”罗哲文强调。
其实,我国一些景区也已经采用了类似限流的做法,如敦煌莫高窟为了避免洞窟内壁画因参观人数过多而遭到破坏,早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参观“预约制”;许多山岳型景区,如华山,为了避免游客过度拥挤发生危险,在特定时间段内采取了限流参观的措施。
那么,是不是每天限定8万人就会使一部分游客失去参观故宫的机会呢?冯乃恩表示,从以往的情况看,这样的担心可能没有必要。
根据统计,2010年“五一”小长假,故宫接待游客22.98万人次,平均每天7.6万人次;2010年“十一”黄金周七天故宫接待游客54万人次,平均每天7.7万人次。
“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逼近15万人次的超大客流,但这种极端现象即使是黄金周期间也不是每天都会发生。基于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8万人是故宫日接待游客的一个较大数值,只要有关方面做好信息服务,游客合理安排时间,高峰期游客参观的基本需求应该是可以满足的。”冯乃恩说。
“任何一个古建筑都应该进行一个定期的‘体检’,这也是要不要采取限流措施的重要依据。”从事古建结构监测的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杨娜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
杨娜说,古建筑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需要定期做身体检查,以对其结构状况做出判断。当古建筑本身的结构状况不适合很多游客参观时,采取限制游客人数的方式来保护古建筑则是防止其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必要措施。
“基于保护的适当开放是开放和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对于古建筑,首要考虑的是基于其结构健康状况的保护,其次才是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等功效。”杨娜强调。尽管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管理者对于古建筑本身的安全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但是,目前对古建筑健康状况的判断仍然主要以传统经验和日常观测为主,很少用到现代化的监测手段。
“可以采用GPS、光纤光栅传感器等仪器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监测,但因为古建筑的特殊性,其监测手段、监测数据分析以及对结构状态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古建筑本身历史了解的基础上,比如古建筑的历史、建造方法、工艺特点、使用情况、曾经发生的事件等等。”杨娜说。
罗哲文也认为,一个景区到底可以承受多少游客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情况。对于那些情况良好的古建筑,完全可以根据有经验的专家和管理者对建筑物现状进行日常监测,对古建筑本身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限流的措施。
其实,对于国内“世遗”的管理者来说,虽然认识到景点已经严重超载,但是考虑到会影响门票收入,所以对限流措施不敢轻举妄动。
冯乃恩坦言,这次下了很大决心才试行限流措施。除了会影响门票收入外,外地游客大老远来北京旅游,要是因为故宫限流没能参观,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游客的参观权利也是伤害。
保护古建筑和老百姓的参观权利似乎成了一对矛盾。对此,谢凝高表示,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预约参观,巴黎卢浮宫、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等世界文化遗产都要求游客提前预约。
据了解,此次“五一”小长假期间每天面向个人销售的4万张门票将采取先到先得的方法,每人暂不限制一次购票的数量。届时,售票处门口的显示屏将实时向游客提示剩余门票数量,避免游客徒劳。此外,还将加大警力,遏制限流可能引发的黄牛党倒票现象。
“限流措施的出台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一‘限’了之,还要出台相应的疏导措施,比如网上预订、电话预订和实名制买票等,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做到尽人皆知,减少给游客带来的不便。”罗哲文表示。
冯乃恩说,此次限流只是试行,为接下来应对暑期和“十一”黄金周客流压力做“演练”。今后,限流门槛儿还有可能再提高,每天的参观人数会进一步减少。
“虽然限流措施还不完备,但毕竟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来说是一个尝试,下一步,长城和颐和园也应该采取相同措施。”罗哲文最后说。